《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0137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农业区划》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东省农业功能区划,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农业所提供的所有物品和服务,如保护和改善环境、形成农业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农村活力和地区平衡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就业、社会福利保障替代、保留农村文化遗产等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体现了农业与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之间各种关系与作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这一基础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功能性特征越来越突显。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向更广泛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扩展。我省目前

2、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开展农业功能区划,是完善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空间特征,结合山东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划分农业不同区域的功能,谋划区域农业功能拓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对承接山东省“一区三带”发展战略,引导和深化山东省农业区域分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新格局中的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扎实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一)农

3、业自然资源概况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位于北纬34o25-38o23,东经114o36-122o43之间。东部为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部为内陆,与冀、豫、皖、苏4省接壤。土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14.2,年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境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占山东总面积的64,山地、丘陵占34.9,河流、湖泊占1.1。,全省土壤类型有18个土类、35个亚类,土壤面积为12.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03

4、。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年全省耕地总面积751.89万公顷,园地面积102.07万公顷。近年来,耕地数量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质量也逐年提高。我省属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5.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339立方米,亩均占有量为307立方米,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四位,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严重缺水地区的标准。,(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优势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我省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7807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3646美元),为全国平均数的1.

5、46倍,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062.48元(按140个县市区统计)。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766.23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09.1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50.5%,农业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为66.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12868.7元,农民人均纯收4985.3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2007年,农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54.6%,畜牧业和渔业在农林牧渔业

6、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9.7%。在种植业内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等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被誉为“落叶果树王国”,其中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多年来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4.7%,油料为7.5%,蔬菜为15.9%,棉花为8.4%。在传统种、养业发展的同时,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从无到有,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我省是全国粮、棉、油、瓜、果、菜、畜禽、水产的重要产区和出口基地。2007年,全省粮、棉、油总产量分别为4148.8万吨、100.1万吨、3

7、28.6万吨,均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是1978年的1.8倍,单产由1978年的173公斤/公顷增长到2007年的5981公斤/公顷;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8342.3万吨和1333.9万吨,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肉类总产量618.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13.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分别达到3000万亩和850万亩,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0%和20.5%。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分别达到800万亩和620万亩。,4.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我省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200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3.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

8、的比重达70.6%,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2.0万公顷,大大缓解了旱涝灾害的困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917.8万千瓦,机耕作业面积763.5万公顷,机播面积578.4公顷,机收面积484.0万公顷。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科技对我省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122家,过亿元的达1050家,过10亿元的达73家,过50亿元的达5家,超百亿元的达2家。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也日趋活跃。2

9、007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5586个,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入社(会)农户达到349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6.6%。,二、我省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其地域分异,目前,我省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需统筹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结构,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各项非生产性功能的实现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一)农产品供给功能 农产品供给功能是指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输送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与出口商品。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等。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地瓜、大豆)、四大经济作物(蔬菜、

10、花生、棉花、水果)、两大优势产业(畜牧、水产)”的农业产业布局。,根据供给优势指数法分析结果,我省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供给优势指数均大于1.0,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县域资源禀赋、农产品供给规模与结构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价,农产品供给能力强的县(市、区)为23个,供给能力较强的县(市、区)为59个,供给能力较弱的县(市、区)为48个。供给能力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区及胶济平原区,农产品供给能力指数为0.9219。二级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平原区及环渤海滨海平原区,供给能力指数为0.1253。三级区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及胶东半岛沿海,供给能力指数为-0.5958。

11、,(二)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 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是指农业作为社会生产部门,能容纳劳动力就业和向农村人口提供生活保障的能力。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能力大小,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省是人口大省,2007年末总人口为93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09万人,占总人口的63.1%;乡村人口数7045.28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3857.9万人,占乡村人口数的54.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985.34,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207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6%,显然,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万人。伴随着

12、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40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与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组织,降低从事农业经营的风险,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的份额、水平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能力最强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鲁西、鲁北平原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就业与生活保障能力压力最轻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及城市郊区,介于二者之间主要分布在胶济平原区及东部沿海部分县(市、区)。,(三)农业生态调节

13、功能 农业生态调节功能是指在农业多功能框架下的农业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总称。农业的生态功能源于农业的自然属性,保持土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植被覆盖,水田在一定时期的淹水状态,农田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生态调节功能。我省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公顷左右,水稻种植面积13万公顷,果园面积65万公顷,内陆养殖水面18万公顷。由于全省地貌类型、温湿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制度以及优势生态系统空间上的自然分异,形成以园地、高产粮田和水田为主的鲁东-鲁中南丘陵山区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以粮田、棉田为主的鲁西-鲁北平原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和以粮田、湿地为主的鲁北滨海平

14、原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农业具有生态调节功能,但不恰当的农业发展方式,导致在不同区域发生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生活废弃物和禽畜粪便排放导致的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态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外部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外部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也截然不同,因此,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对维护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四)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 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是指农业作为生物质产业部门,能传承农耕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我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丰富的农业资源,浓厚的齐鲁文化底蕴,造就着我省农业不仅是一种生

15、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齐鲁文化形成和存续的基础,而农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多样性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目前我省农业已基本形成两条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线和两条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带。即:以黄河文明为依托,以水文化为主线,以黄河、平原农田为特色,融“水、田、花、草、滩”于一体的沿黄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带;以海疆文化为主线,以渔业休闲和现代农业为特色,融“海、渔、山、滩、丘”于一体的沿海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带;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为特色,融“泉、园、洞、风筝、海”于一体特色济青高速公路两侧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线;以古文化(大汶口、三孔、四孟、一湖、大运河等)为

16、内涵,以名胜古迹为依托,融现代农业文明与古文明于一体的京福高速路山东段两侧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线。,三、农业功能区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和“一区三带”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指导,围绕富民强省这一中心任务,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总目标,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为主线,根据资源禀赋、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地区差异与组合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山东省农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协调农业多功能,科学划定农业功能区。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再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提供科学依据。,(二)

17、区划目标 强化农业用地的空间约束功能,确定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指导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功能区内部、区际间生产功能的合理分工,合理配置各区农业生产功能以外的就业与生活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保障山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三)区划原则 区域分工与主导功能定位原则。作为产业的农业,具有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功能,即产品供给功能;作为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生计部门,农业又具有十分明显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我省

18、有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基本的生存手段,承载着就业和生计的基本功能。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性在任何一个区域,都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农业功能分区时,应始终坚持以农业主导功能为主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功能的多样性,结合区域相似性,决定农业功能分区。,区域资源环境相似性与区划承继性原则。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资源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长期以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时空分布相一致的农业生产分区。在农业功能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区域相似性及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的相似性,结合传统农业区划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分区,把性质相似相近的县(市、区)归为一类,使归入同类的县(市、区)具有

19、高度的同质性特征。,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原则。在同一区域内农业基本功能的目标、实现途径、实现水平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内相似性是产生区内凝聚力的基础,共同的特征将有利于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政策的实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构成区际合理分工、协作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区际分工,才能建立优势互补的农业功能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经济是手段,社会可持续是目标,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的生命支撑。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公平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农业功能区划的目标就是促进农业资源的

20、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性,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编制我省农业功能区划时,应始终坚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强调区域可持续性原则,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发展。,四、我省农业功能分区,按照国家开展农业功能区划的战略意图,选取表征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生态调节功能和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的16个农业功能区划指标,以县(市、区)为单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我省140个县(市、区)划分到不同主导功能的6个农业功能区(附表1、附表2和附图1)。,(一)鲁北低洼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该区位于我省北部,由27个县(市

21、、区)组成,土地总面积27456.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54%。2007年,区域总人口157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0%。黄河横贯东西,地面坡降平缓,岗、坡、洼相间。全区耕地面积150.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24.1%。人均耕地面积0.095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1.4倍(全省平均为0.068公顷)。,1.区域特征 1)传统农业优势明显,大宗农产品供给能力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棉花、水果、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在小麦、玉米、棉花等方面颇具优势,2007年,区域粮食总产量1397.6万吨,占全省29.7%,其中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省的30.5%和32.8%,13个

22、县(市、区)2007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亿斤;棉花产量42.1万吨,占全省36.3%;蔬菜总产量占全省的21%;肉类总产量118.1万吨,占全省的19.6%,蛋总产量72.7万吨,占全省的20.3%,奶总产量37.9万吨,占全省的14.1%。此外,乐陵金丝小枣、阳信鸭梨驰名中外,红枣产量占全省的37.0%,梨产量占全省的比例也高达31.6%。本区农产品所占份额大于区域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所占份额,也大于总人口份额比例,是保障山东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大。2007年,该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742.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平均1062.5

23、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541.9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5.9%(全省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46.7%,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28.2%,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数。全区农业人口1174.1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5.2%,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9.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8.8%。由此可见,该区域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较突出。,3)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凸显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由于古今黄河多次迁徒和决口泛滥,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土壤以潮土和盐渍土为主,并有少量的风沙土,土壤盐碱化与次生盐碱化威胁比较

24、严重。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00多万公顷,几乎40%的土地常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作物覆盖状态,同时该区分布着大面积、成方连片的梨园、枣园和枣粮间作区域,对改善农田气候、拟制风沙危害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该区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盐碱、风沙危害严重,旱、涝、碱三害并存;土地贫瘠,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农业结构相对简单,产业链条短;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紧紧围绕建设京津济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确保粮食安全、减轻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农业功能拓展战略,打造“优质吨粮区”,铸造优

25、质棉花带,延伸产业链,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2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00万亩以上。该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相对较好,适合大面积粮、棉等农作物种植,拥有一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我省传统的粮棉主产区。这决定了本区是我省未来的农业重点发展区域,承担着我省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因此,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优质吨粮区”建设。把高产创建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实施典型带动,向优质、专用、特供的方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壮大

26、畜牧(肉牛、奶牛、山羊、黑驴为主)和枣、梨等特色水果生产。围绕市场和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畜禽饲料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畜禽品种良种化,加强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建设鲁北无规定动物防疫区。调整果品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小枣、梨,扩大加工专用型果品生产,建设鲁北枣业生产基地。,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市场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筑粮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北平原小麦、玉米生产基地,重点培植棉花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北棉花优势种植区域的棉花生产,辅以果品、瓜菜等生产加工。吸纳当地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27、减轻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该区存在着旱、涝、碱等生态问题,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至关重要。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处理好一些关系,如发展农业生产与搞好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关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为标准农田的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推行引黄灌溉、库灌、井灌等有机结合的用水模式,节约与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民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二)鲁西南黄淮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1.区域特征 该区位于我省西南部,由18个县(市、区)组成,土

28、地面积2098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4%。2007年,区域总人口157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0%。耕地面积113.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18.1%。人均耕地面积0.072公顷(全省平均为0.068公顷)。1)传统粮棉主产区,农产品供给能力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棉花、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传统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泰莱肥宁、曲兖泗分布其中,在小麦、玉米、棉花等方面颇具优势。2007年,区域粮食总产量860.6万吨,占全省18.3%,其中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省的23.0%和13.6%,有7个县(市、区)粮食总产量超过10亿斤;棉花总产量44.7万吨,占全省38.5%;

29、水稻总产量27.6万吨,占全省25.8%;豆类总产量16.1万吨,占全省24.8%;蔬菜总产占全省的20%以上;肉类总产量95.6万吨,占全省的15.9%,蛋总产量61.9万吨,占全省的17.2%。区域农产品所产份额大于区域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份额,也大于总人口份额,农产品供给能力突出,是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省最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大。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509.6元(全省平均1062.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024.8元,均为全省最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3%(全省为9.7%),全省最高;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

30、总收入的比重为42.4%,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31%,其中55%来自外出打工;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539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3.0元,为全省收入水平最低的地区;全区农业人口1254.5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80.6%,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0.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77.1%。由此可见,农业的产品供给和就业保障功能都比较突出。,3)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强。该区大部为典型黄淮平原区,北靠黄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在该地区决口泛滥,风沙地广泛分布,春季风沙和初夏干热风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90多万公顷,几乎45%

31、的国土常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作物覆盖,加之近5万公顷水田,以及该区近几年来统筹粮食、林业发展,大规模建设了约85万公顷的杨树、泡桐农田林网,大大改善了农田气候,增加了降水,减小风速和蒸发,提高土壤、空气湿度,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凸显。该区主要问题是:旱沙碱威胁大,中低产田分布广;农业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差。,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确保粮食安全、减轻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农业功能拓展战略,统筹粮林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优质粮棉生产基地,以粮保畜,以畜促粮,培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

32、实现粮食在产业循环链条中互补增值。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5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以上。,该区也是我省未来的农业重点发展区,将承担着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因此,应加快粮、棉向优质、专用、特供的方向发展,打造“粮丰林茂”,实现粮林产业双丰收。充分利用沟、渠、路构建农田绿色廊道,积极发展农林间作,适度利用风沙地发展片林,杜绝“林粮争地”问题的出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粮保畜、以畜促粮,实现粮牧业的良性循环。该区是黄牛、绵羊、肉鸽、麻鸭的重要养殖区,以牛、羊等食草畜种和高效畜禽为重点,大力发展

33、规模化饲养,提高畜牧业的规模效益。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瞄准市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辅以果菜、花卉、淡水养殖等产业的发展,拓展区域农业功能。,该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农业承担着重要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目前该区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靠跨区域转移为主,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占全省总量的26.6%。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减轻传统农业承担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是该区域今后农业功能拓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应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粮食加工与流通业企业群体,带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促使粮食在产业循环链条中互补增值;壮大棉花加工企业群体,带动区域棉花优势种植区域的棉

34、花生产;以林木资源为依托,培植桐木、杞条、杨木三大加工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集资源培育、林木加工、林产品交易三位一体的林业产业化格局;培植和壮大牛羊加工业,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纳当地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减轻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三)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1.区域特征 该区位于我省西北部,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区位优势明显。该区由10个县(市、区)组成,土地面积16899.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8%。2007年,该区耕地面积47.0万公

35、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5%;总人口4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3%。该区是我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的“北翼”,是我省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开发前景广阔。,1)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且供给能力比较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棉花、枣、水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2007年,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均约占全省总量的20%;红枣产量45万吨,占全省的53.4%,沾化冬枣驰名省内外;但粮食生产能力较弱,粮食单产每公顷5307.0公斤,为全省最低地区;同时也是我省高梁主产区,播种面积占全省的20%,总产占全省的10%;水产品占全省的13.0%。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对保

36、障我省食物安全具有重要地位,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比较明显。,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仍承担着重要的就业与生活保障。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460.6元(全省平均1062.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948.2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3.5%(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56.5%,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18.7%;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93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22.5元,仅次于鲁东地区;农业人口304.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64.1%,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4.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

37、55.9%,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比较突出。该区具有丰富的黄河文化和沿海文化,区域性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的休闲功能也较强。,3)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淤积而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域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而独特。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0.4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7公顷,全省最高。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44万公顷,仍有约35万公顷盐荒地待开发利用,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黄河仍在填海造陆,黄河泥沙每年以0.13万公顷左右的速度在入海口沉积成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该地区有丰富的草场资源,草地面积4.4万公顷,

38、其中天然草场面积3.7万公顷。,该区农业发展受多种自然条件制约,一是水资源相对短缺。黄河水是本区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逐年增加,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尤其是在46月份农业用水高峰期来水量更少,已成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地区除小清河以南的土地外,其他均为退海新生陆地,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一旦开发不当,易对生态造成破坏。三是易发生旱、涝灾害。黄河三角洲降雨量多集中在夏秋之交,其他季节则处于少雨、无雨状态,形成了旱、涝交替发生的气候特征。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又处于多

39、条河道的最下游,每逢汛期,往往因泻洪不畅造成内涝。四是风暴潮侵袭。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达590多公里,沿海处于东、北向岸风场作用范围,是风暴潮易发地区。频发的风暴潮常造成特大增水及海潮,对农田、水产养殖、盐田具有很大危害。,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以国家、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以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6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稳定棉花播种

40、面积,适当扩大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面积。农业重点推进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蔬菜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五大龙头企业集群;大力推广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神奇黄河口、湿地大观园、盐地新农业、梦幻石油城”的主题,从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能源、文化传承等新功能着手,以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

41、始湿地自然风光为主线,打造“新、奇、野、美、特、护”黄河入海口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无棣、沾化冬枣林,建设夏季休闲、秋季采摘的观赏型休闲农业园区。依托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昌邑苗木绿色生态示范园等,建设展会式、文化型、科技型观光农业园区。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首先,以增加植被覆盖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为主体的绿化工程,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其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土壤盐渍化。第三,大力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新技术,降低单位土地的物质消耗,提升农业的生态保育能力。第四,充分利用三角洲丰

42、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引种、培育、速繁耐盐碱植物,通过试种和优选,逐渐形成规模种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四)胶济山前平原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1.区域特征 该区位于我省中部,由40个县(市、区)组成,大部位于泰、鲁、沂山北侧及西侧,以及地级市城市周边。区内以冲洪积山前平原为主,土地面积248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2007年,耕地面积86.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13.8%。总人口215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3%。该区是我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一体的主干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结

43、构、发展潜力等优势因素决定了该区域对我省经济的带动作用。,1)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强。尽管该区域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0.068亩),仅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60.0%,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区域,但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达到8035.4公斤/公顷,仅次于鲁北低洼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5%左右,葡萄、桃、杏、柿子、山楂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12.2%、11.8%、19.5%、40.8%、25.7%,蔬菜占全省的16.8%,山东省主要油料作物花生的产量也占全省的10%以上,畜产品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16.1%、21.7%、2

44、5.3%,显然,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区之一,是保障我省食物安全的重要区域。,2)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轻。该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对减轻了农业承担就业与生活保障的压力。2007年,GDP总值占全省的38.8%,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674.4元(全省平均1062.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6759.2元,处于全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7.7%(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30.6%,为全省最低,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农村总收入比重高达43.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63

45、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99.3元。农业人口979.2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43.5%,为全省比例最低的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40.9%。青岛和济南两大城市群集中在该区,各类农业园区66个,占山东省总数的28.7%。由此可见,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达,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较轻,农业的休闲功能与其他功能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3)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该区大部为历史悠久的粮食、蔬菜精种高产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该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由于秸秆利用途径不甚合理,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区内大中城市较多,受市场需求的驱动,畜牧生产也

46、日益发达,但多数养殖户、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导致畜禽粪便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工业立县”战略的推动下,大量的工业废水、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呈加剧之势。总之,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基本农田、治理污染等举措已经提上议事日程。,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转移优势、信息优势与区位优势,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行优化开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打造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载体,凸显传统农业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铸造高效农产品生产产业带,加快农业的工业化

47、进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以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粮食、蔬菜和果品等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栽培、立体种养、生态养殖、种养加一体化等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科技领先、效益突出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园区)。强化农产品储运、保鲜和物流业发展,提高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档次与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培植以潍坊、淄博、济宁为核心的粮食加工企业群体,辐射带动区域小麦、玉米

48、生产基地;培植以潍坊为核心的蔬菜加工出口型企业群体,促进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构筑以济南为中心的胶济沿线乳品加工、畜禽肉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培植以青岛为中心花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区域花生生产基地;发展直接面向城市和农村的销售业、饮食业和各类服务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利用效率。,区是我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集中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都市文化较为发达,旅游消费市场巨大,观光农业发展较为迅速。首先,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泉、园、洞、风筝、海”为特色,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为主要内容,建设融都市文明与农村文明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科技凸显、精品

49、淋漓、能够代表山东形象的观光农业区。其次,以古文化为内涵,以“三孔、四孟、泰山、一湖”为依托,建设融古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区。第三,以海疆文化为主线,以千里海岸线旅游为特色,以渔业休闲和现代农业观光为主要内容,建设以海为主,融“海、渔、山、滩、丘”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该区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各种压力,农业发展首先要以耕地资源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耕地占用。发展经济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开发后备资源。其次,要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限量减排。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少源头污染量。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鼓励养殖场通过发展沼

50、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第三,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选择适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坚决禁止在农村建设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五)鲁中南山地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1.区域特征 该区位于我省中、南部,包括临沂、泰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