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965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0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 亲社会行为.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亲社会行为,一、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又称为利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二、理论阐释,进化理论,自我保护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家庭成员。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其原因是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繁殖大量后代的生物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目的后代,所以必须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社会规范理论,Oseola是一个在密西

2、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时间飞逝,她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很节省,将不多的工资大多数是美元硬币和零钱都存进了银行里。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己的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大学,作为黑人学生的奖学金。她解释说:“我希望能与孩子们分享我的财富,我不介意工作但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我那样工作。”,Campbell称之为“社会进化”(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历史发展观点)来更好地解释。依据Campbell的观点,人类社会逐步并有选择地演进某些能够增加群体繁荣幸福的技巧和信念。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对社会有益,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有三种社会

3、规范与助人行为特别相关,它们是:社会责任、互惠和社会公平。,第一,社会责任规范(nom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依赖我们的人。我们期望父母关心照顾他们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社会机构就会进行干预。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的学生,教练应该照顾他的队员,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一些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强调帮助他人的责任感,有时这种责任甚至会被写进法律。,例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就明文规定:“任何人在紧急情况下,如果他知道有人正在或即将忍受着巨大的生理伤痛,在不危及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对伤痛者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互惠规范(norms 0f

4、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Regan于1978年的研究证明了这一想法,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大学生成对进行测验,每个被试的同伴都是秘密的实验协助者。任务是做出认知和审美判断。被试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要求他们对一系列照片做出评定,然后有一个短暂的休息。,一种实验条件下,实验协助者给被试以帮助。在休息的时候,实验助手离开房间,买回两瓶可口可乐,他将其中一瓶给了被试,并说:“我问过实验人员能否买杯可乐,他说没问题。所以我给你也买了一杯。”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可乐。第二种实验条件下,研究者给被试和协助者提供饮料,

5、并说“我给你们买了可乐。”第三种实验条件下,无饮料提供。休息之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第二系列图片。,第二系列的图片评定完毕后,又一次休息。实验协助者询问研究者(声音大到足以让被试听到),他是否可以给被试写张小纸条。研究者回答“可以”,但不能涉及实验内容。实验协助者写下这样一段话(Regan,1968,p19):你愿意帮我个忙吗?我每天放学后就为我就读的高中卖彩票,他们要建一座新的体育馆。每张彩票是25美分,奖品是一艘新的巡洋舰模型。事情是这样的,如果我卖掉大部分彩票,我可以得到50美元。如果你想买的话,请你写下想买的数量,并将纸条尽快传回给我,我会统计彩票数量。购买一张都是有帮助的,当然 越多越

6、好。谢谢!测量被试同意购买彩票的数量作为助人行为的指标。,第三,人类社会还发展了社会公平规范,关于公正和资源公平分配的规则。公平(equity)是公认的原则。依据此原则,两个人对任务贡献相等的话,应该得到一样的报酬。如果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多于另外一个,那么人们就会有压力,重新分配报酬最后达到两个均等。报酬较少或利益较低的那个人很明显会感到痛苦。更有趣的发现是,得到报酬较多(超过公平分配的量)的人可能会给报酬较少的人一些钱;一个观察到这种不公平事件的旁观者,可能也会对受到不公平待遇者给予支持。,在一个实验研究中,让被试玩一种游戏,其中一个人在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输掉大笔金钱或代币券,而对手

7、却成了大赢家。游戏结束后,赢家(真正的被试)有机会将他赢得的战利品还一部分给他的对手。尽管赢家是合理合法的赢得这些钱的,但她还是有很强的倾向性还给输家部分金钱。相反,如果两个人得到的战利品数量相同,被试则很少将自己的战利品分给对方。,决策理论,小组讨论你觉得影响助人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呢?,三、影响因素,三、影响因素,助人者,暂时性情绪,同感和移情有几个研究已经证明,移情作用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Batson,1998)。例如,其中一个研究,让大学生了解一个学生卡罗尔的故事。她在车祸中撞折了双腿,因此学校功课严重落后(T0i&Batson,1982)。听完对卡罗尔的访谈录音后,被试被问及是否愿意

8、帮助卡罗尔。通过改变指示语来控制移情的发生。高移情条件下,告诉被试:“试着从被访者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想想发生这些事情她有什么感受,以及这些事情对她今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低移情条件下,告诉被试:“请尽可能客观、仔细地注意所呈现给你的信息尽量使你自己不要卷入被访者对车祸事件的情感中。”,与预期一致,高移情条件下,在同情、慈悲、被卡罗尔的故事“感动”的自我评价中,被试显著地表现出更多的移情作用。同样与预期相符,高移情条件下的被试显著地比低移情条件下更多地志愿帮助卡罗尔,甚至在很容易可以逃避帮助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高移情条件下,有71的人愿意提供帮助,而低移情条件下只有33。设身处地的从遭遇不幸的人的

9、角度考虑问题会促进助人行为。,辛德勒的名单,纳粹统治下欧洲犹太人的营救者 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政府有计划地杀害了上百万的犹太人现在被称之为大屠杀的悲剧。对一些人来说,这场大屠杀象征了人类本质最丑恶的一面,不仅仅是刽子手们凶残的行为和纳粹有计划的谋杀,还包括国际社会的无动于衷。然而在大屠杀中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利他主义英雄,一些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的英雄。,1942年的夏天,12岁的Samuel Oliner和他的家人被迫搬进了肮脏的、被围起来的波兰Bobowa犹太人社区。一天,Samuel一家都被逮捕装进了卡车里。继母,希望这个男孩可以从这场死亡中逃脱,让他快跑藏起来。当Samuel到了

10、犹太人社区外面时,他来到了附近一位叫Balwina的农妇家里,Balwina和他的父亲偶然相识。尽管巨大的危险笼罩着她自己和她的家庭,Balwina还是掩护了这个犹太男孩,教他装成一个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几英里以外的农场做帮工。Samuel的家人被残杀了,但在那个他几乎不认识的、勇敢而无私的妇女的帮助下,这个男孩活了下来。,Bierhoff和Klein等指出,社会责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可能是利他人格的首要因素10。如果人们重视道德义务,他们的行为就会与其自身的道德信念保持一致。毋庸置疑,当今各主流文化当中,帮助弱者,关怀他人的品德依然受人崇尚;而见死不救、对他人痛

11、苦视而不见的行为也通常遭受谴责。这种善良为本、助人为乐的道德信念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已经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当中。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表现出助人行为。有研究者曾做过紧急状况下助人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利他人格的第二个要素是同感(empathy)。Hoffman指出,同感就是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当前情绪的一种稳定倾向18。人类的同感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一些人更善于同感,高同感者会比低同感者更主动地帮助那些经历痛苦的人。Batson等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同感导致利他行为并非只是个体想要消除他人受困给自己带来的忧伤。无论他人的困难是否容易摆脱,

12、高同感水平的个体都乐于提供帮助,而低同感水平个体只有在难以摆脱困难的时候才会提供帮助19。在多项研究中,同感与社会责任都存在正相关20。并且,许多实证研究的元分析结果也显示同感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21。,利他人格的第三要素是对世界公正的信念。有世界公正感的人通常相信人们会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而当有的人明显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这种对正义世界的信念就极有可能土崩瓦解。为了维护这种信念,人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受害者,补偿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和损失。一个深信世界是公正的人,他所看到的、接触到的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法预见的;当人们在意外事件中遭遇不幸时,他更可能去救助那些受害者,弥补他们所受到

13、的不公正对待,从而恢复到一个井然有序的公平世界。,利他人格的第四个要素则是内控。内控者一般认为,凡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的命运可以由自己主宰。他们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失误。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件的发展,内控者往往表现出了更多的利他行为,情境因素,物理环境会影响助人行为。你是更愿意在一个愉快的阳光明媚的日子帮助一个翻车的司机,还是在阴霾的下雨天?更愿意在一条漆黑的街道上,还是灯火通明的大街上?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是在大城市里?大量研究揭示了环境特征,例如天气和城市规模,对助人行为的影响。,Cunningham 1979年对天气的影响进行了两个现场研究。其中一个研究

14、是,研究者请求路上的行人完成一份问卷。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冬天里相对较温暖的日子和夏天相对较凉爽的日子)的情况下,人们明显更愿意帮助研究者。第二个研究是在一个气候可以控制的餐厅里进行的,Cunningham发现,阳光明媚的情况下,人们给的小费更加慷慨。,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是,城市居民是不友好的、不爱帮助他人的;而小镇的居民则是合作的、爱帮助人的。研究发现,在帮助陌生人方面,城市规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小城镇中比在大城市里,陌生人更可能得到帮助。小城镇里,有一些东西鼓励了助人行为;相反,大城市的某些东西则会降低助人的可能。而且,研究表明,一个人成长的家乡大小对助人行为无影响;起作用的是个体目前所

15、处的环境特征。,Amato(1983)研究了55个不同规模的澳大利亚城市,从小乡村到大城市。为了保证亲社会行为的不同样本,共研究了5种类型的助人行为,包括:学生称做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要求路人帮忙写下他最喜欢的颜色;一个路人没注意把包裹掉在了路边;请求为多发性硬化病协会捐献金钱;一个收款员明显地指错路;一个腿上绑着绷带的人跌倒在路边并大声喊痛。研究结果见图。5种助人行为中,有4种在小城镇人们帮助他人的比率要显著高于大城市。惟一例外的行为是掉包裹类型,一般说来这并不是一个明显的助人行为类型。,时间压力 有时,人们觉得自己太匆忙了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帮助他人。这种时间效应的明显证据来自Darley

16、和Batson(1973)的实验。此研究的一部分是,要求男学生走到另一所建筑去听一个讲座。其中一些人被告之:时间随意,讲座不会立刻开始的;另一些人则被通知:尽快,他们已经迟到了,研究者正在等他们。当被试离开,前往另一个建筑的途中时,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跌倒在门口,不停地呻吟。我们关心的问题是,被试是否会提供帮助。,该研究进一步的改进是,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是研究宗教的。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即将参加的讲座的主题是,圣经故事好人撒玛利亚,讲述一个人帮助路边受伤的陌生人的故事。其他学生则讨论与助人无关的话题如,关于神学学生毕业后可以考虑的工作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对助人行为有很强的影响。研究后的访

17、谈中,所有的学生都记得看到过受伤者。但是,时间匆忙的学生仅仅有10给予了帮助;而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则有63给予了帮助。,令人惊奇的是,讲座的主题对助人行为并无影响。讨论好人撤玛利亚的学生并没有比讨论工作主题的学生更多地提供帮助。研究者认为,时间压力使得这些学生忽视了受伤者的需要。,另一个类似研究支持了冲突而非冷漠的可能性。学生来参加这个实验后,被单独派往另一栋建筑操作计算机。一些人被告之要尽快,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这样说。除此之外,让一些人相信他们的参与对研究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另一些人则被告之他们的数据不是很重要。当学生走向另一栋建筑时,他遇到一个男学生摔倒在楼梯上,不停地呻吟。被试会帮助受伤

18、的学生吗?,匆忙的被试(40)比没有时间压力的被试(65)更少给予帮助。但是,这一结果仅仅在被试认为他们的参与对研究很重要的情况下才成立。如果被试认为研究者并不重视他们,匆忙的学生(70)和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80)提供帮助的比率差不多。,受助者,帮助我们喜欢的入 第9章中我们谈到,我们对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生理吸引力和相似性。这些类似的特征也会影响助人行为。至少在某些情境下,那些外貌上比较有吸引力的人更可能获得帮助。,例如,在一个现场研究中,研究者将一份研究生院的申请信放在机场的电话亭里。这份申请正准备寄出,但看起来是被“忘在”那里了。为了操作外貌的影响,申请书上的照片

19、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看的人,有的则是外貌没什么吸引力的人。助人行为的测量根据的是拾到申请的人到底有没有将申请信寄出。结果表明,如果申请书上照片中的人外表上很有魅力,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信件被寄出的可能性都更大。平均来说,有吸引力的人的申请有47被寄回,而没吸引力的人的申请只有35被寄回。,助人者和需要帮助者之间相似性的程度也很重要。例如,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请他的一位助手走向学生,向他们借一角钱。这位实验协助者穿戴得像一个“嬉皮士”。研究者同样使用外表像不像“嬉皮士”来区分潜在的助人者。结果清晰地表明,人们愿意帮助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嬉皮男性帮助一个嬉皮士的概率是77,而帮助一个非嬉皮士的概率

20、只有32。,二、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一个人是否获得帮助部分依赖于这个人是否“值得帮助”。地铁里的乘客更可能帮助一个看起来是因为生病而不是因为醉酒而跌倒的人。,依据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原则,潜在的助人者还会考虑到寻求帮助者需要帮助的理由。比起去滑雪度假而缺课的学生来说,一个教师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帮助一个由于家中有人亡故而缺课的学生。,几项研究表明,关键的因果因素是个人控制:如果我们相信问题的原因是由一个人不能控制的外在因素导致时,我们更可能帮助这个人。例如,一个研究中大学生们说,如果朋友因为生病(不可控原因)而不是懒惰(可控原因)而借钱付房租钱的话,他们愿意提供帮助。另

21、一个研究中,学生们说,如果同学需要借上课笔记是由于不可控的因素(如教授讲的不好),而不是因为可控的因素(该同学不想做好笔记)造成时,他们会更愿意借讲座笔记给同学(Weiner,1980)。如果一个人对于他所处的困境是负有责任的,我们较少可能会帮助他。,接受帮助的体验,一、归因理论:对自尊的威胁依据归因理论,人们会想要了解为什么他们需要帮助,为什么他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人们将他们的需要归因为极端的、不可控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能力不足,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自尊。一些研究已经发现,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的问题是由困难的情境而不是个人能力不足引起的,他们更可能寻求帮助。,关于对提供帮助动机的归因也很重要。如果我们

22、知觉为,人们帮助我们是因为他们真心地关心我们,关心我们的幸福,我们可能就会得到自我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接受帮助意味着我们是无能的、失败的或依赖他人的,就可能威胁到我们的自尊。,给512岁的儿童看一组录像,录像的内容是关于一位小学教师和一群学生在一起解决数学难题的互动过程。在录像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她停下来看了一眼一个男生的解答,然后什么都没说继续巡视。一会儿,她看了另外一个男生的进展,停下来给了他直接的建议:“让我给你点提示吧,不要忘了你的十位数。”然后让被试评估两个男生的能力。在所有的年龄水平上,儿童都评价得到帮助的那个男孩在能力上低于没有得到帮助的男孩。很明显,一位教师有意给予的帮助可能

23、会被接受者和旁观者都知觉为是接受者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对自尊的威胁可能会妨碍人们寻求帮助,甚至当他们极端需要帮助时也是如此。例如,人们有时不愿意向社会机构求助,就是因为害怕丢脸和尴尬。,二、社会交换理论:受人恩惠的成本依据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change theory),我们对于获得帮助的反应,揭示了两方面的内容:我们从帮助中得到的利益,以及我们接受帮助带来的成本。当帮助行为可以回报,由此使关系中平等的均衡状态能够得以保持时,助人行为最令人感激。如果人们认为他们有能力以某种形式来回报这种帮助,人们才会愿意寻求帮助(Fisher et a1,1982)。如果人们有能力回报他们接受的捐赠

24、,他们会更加感激捐助者(ross&Latan6,1974)。在我们与亲朋好友的私人关系中。互相帮助是很典型的。,相反。如果双方关系中互相帮助变成一方的巨大付出,就会导致“欠债”,并且造成这种关系力量的不均衡(Nadler,1991)。例如,年轻人得到父母的金钱支持会感谢父母的帮助,同时也会感到接受帮助使得他们的父母有了更大的权力影响他们的生活。简而言之,不平衡的帮助会威胁到关系的平等,还会造成权力的不平等。,三、抗拒理论:自由的丧失抗拒理论也对接受帮助的体验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依据此理论(Brehm,1966),人们希望最大化个人选择的自由。如果我们知觉到我们的自由受到了威胁,我们通常会表现出烦恼和敌意的消极反应。这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被称为抗拒。预期会丧失自由的期望可能使我们反复强调我们的自主性。例如,当国外的救援组织批评美国的警察时,他们可能会象征性地证明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抗拒情绪。,四、培养,德兰修女获和平奖的发言:,1、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而是指爱心的渴求;2、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3、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一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