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1055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6.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平面设计》PPT课件.ppt(1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8总平面设计,目录,8.1 专业术语介绍,1建筑基地指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2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3用地红线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4建筑控制线指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5征地线指建设单位(业主)需办理建设征用土地范围的控制线。征地线与红线之间的土地不允许建设单位使用。6用地面积指所使用基地四周红线框定的范围内用地的总面积,单位为公顷,有时也用亩或平方米。,8.1 专业术语介绍,7建筑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占用地面积的比例(%)。8容积率在一定范围内

2、,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9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的用地上平均居住的人数。人口密度通常又分为人口毛密度和人口净密度两项指标。,8.1 专业术语介绍,(1)人口毛密度指单位面积的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居住人口数量(人/公顷)。(2)人口净密度指单位面积的住宅用地上容纳的居住人口数量(人/公顷)。10建筑系数基地内被建筑物、构筑物占用的土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11平均层数居住区建筑基地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基底面积的比值(层)。,8.1 专业术语介绍,12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13绿化覆盖率基地内所有乔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地面积(重叠部分不重复计

3、)的总和占基地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一般不包括屋顶绿化。14绿化用地面积建筑基地内专以用作绿化的各类绿地面积之和(m2)。各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但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8.1 专业术语介绍,8.2 建筑基础,(1)地形图(图8.1)区域性地形图常用1/50001/10000地形图,总图常用1/5001/1000地形图。为取得地形地貌真实资料,现场勘测必不可少。,8.2.1.1 地形资料,(2)地图方向与坐标(图8.2)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位。纵向X轴南北坐标,横向Y轴东西坐标。世界各国均以地球经纬度绘地图。而城市地域一般用方格独立坐标网

4、绘地图。场地地图多用城市地域坐标网控制,也可用相对独立坐标网地形图。(3)地形图高程与等高线各国的地形图选用特定零点高程算起,称绝对高程或海拔。工程地图可假定水准点高程,称相对高程。,8.2 建筑基础,我国地图等高线是以青岛平均海平面作零点高程,以“米”为单位计,以等高相同点连线标注的绝对高程绘于地图上。等高线应是一条封闭曲线,如图8.3所示。,8.2 建筑基础,8.2 建筑基础,图8.1 地形图,8.2 建筑基础,8.2 建筑基础,图8.3 等高线,(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包括建设地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降水、风向、风速等。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自身的要求和不同的气象条件,解决好保温、隔热、通风、

5、防风沙、日照、遮阳、排水、防水、防潮、防冰冻等问题。,8.2 建筑基础,8.2.1.2 自然条件与环境条件,气温 历年逐月最高、最低及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最大、最小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严寒日期数,冻土深度,采暖与不采暖的确定;气温日差、年差,最热月份13时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降水量历年逐月、逐日的平均、最大以及最小降雨量;一次暴雨持续时间及最大雨量;初、终雪日期,积雪日期,深度,密度。,8.2 建筑基础,风某月、季、年及数年某一方向来风次数占同期观测风向发生总次数的百分比,即称该方位的风向频率。将各方位风向频率按比例绘制在方向坐标图上,形成封闭折线图形,即为风向(频率)玫瑰图。以风向分8、16

6、、32个方位。又有夏、冬和全年不同风频图形表示。图8.4是我国部分城市夏季和全年的风向频率玫瑰图。云雾及日照年、月、日均数,可决定日照标准、间距、朝向、遮阳及热工工程计算。与气象有关的风沙、雷击资料也要搜集,以免对基地产生不良影响。,8.2 建筑基础,(2)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地震烈度地质基地地面下一定深度内是由土、沙、岩石等组成,其不同特性以及地上或地下水的高度状况直接影响建筑地基承载力,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 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地震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都直接影响基地设计。九度地震设计烈度地区不宜建设。八度以下地震区建设要注意高度、密度、防火、防爆、疏散等措

7、施。,8.2 建筑基础,几种不良地质现象冲沟、崩塌、滑坡、断层、岩溶、人工采空区等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还影响工程速度与投资量。水文地下水质深度变化影响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和施工方案。地表水体要注意流量、流速、水位变化,特别是最高洪水水位、频率,要考虑加强防洪、排涝的设施与措施。基地排水径流、坡度也要顺畅。,8.2 建筑基础,(3)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建设基地的方位、形状、面积,基地周围的绿化与自然风景,基地原有的建筑状况以及城市规划对该地段的要求等。建筑设计必须与环境条件相适应,并通过设计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8.2 建筑基础,8.2 建筑基础,图8.4 我国部分城市夏季和全年的风向频率

8、玫瑰图,基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它们对于建筑设计有的有利,有的不利。有利的因素要充分利用,不利的因素则应尽可能通过改造变为有利。,8.2 建筑基础,基地上常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只要善于分析,充分利用,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可利用的环境条件有:(1)绿化好的绿化要尽量保留,特别是古树要严禁砍伐。这样,建筑建成伊始,便树影婆娑。(2)地形基地平整自然好布置。如果地形上下起伏,只要处理得当,依山就势,建筑高低错落,也会别有情趣(图8.5)。,8.2 建筑基础,8.2.2.1 环境条件的利用,(3)水体只要不影响卫生,对总体布置无大妨碍,便不要把水体填为平地。因水得佳景是常有的事。(4)原有建筑原

9、有建筑应尽量保留利用。新旧建筑共存,或强调文脉的延续性,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图8.6)。(5)文物古迹文物古迹要重点保护。新建筑不能喧宾夺主,借助于文物古迹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建筑的文化品位。,8.2 建筑基础,8.2 建筑基础,图8.5 建筑对坡地的利用,8.2 建筑基础,图8.6 清华大学图书馆,基地上也常有不利条件,或者条件不能尽如人意,这就要进行适当改造。例如:在平地上开渠引水,叠石造山;或对原有水体整形,架桥铺路。但这种改造应适用经济,得体合宜,不能弄巧成拙(图8.7、图8.8)。,8.2 建筑基础,8.2.2.2 环境条件的改造,8.2 建筑基础,图8.7 某中国古园林,8.2

10、 建筑基础,图8.8 天津水上公园茶室,(1)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邻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8.2 建筑基础,8.2.3.1 基地与道路,(2)基地出入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距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

11、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8.2 建筑基础,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3)大型、特大型的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体育、交通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基地应至少有一面直接邻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减少人员疏散时对城市正常交通的影响;,8.2 建筑基础,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应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基地道路连接的)出口;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与快速道路直接连

12、接,也不得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绿化和停车场布置不应影响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宜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8.2 建筑基础,(1)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2)基地地面高程应与相邻基地标高协调,不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3)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8.2 建筑基础,8.2.3.2 基地地面高程,(1)建筑物与相邻基地之间应按建筑防火等要求留出空地和道路。当建筑物前后各自留有空地或道路,并符合防火规范有关规定时,则相邻基地边界两边的建筑物可毗连

13、建造。(2)本基地内建筑物和构筑物均不得影响本基地或其他用地内建筑物的日照标准和采光标准。,8.2 建筑基础,8.2.3.3 基地与相邻基地,(3)除城市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紧贴基地用地红线建造的建筑物不得向相邻基地方向设洞口、门、外平开窗、阳台、挑檐、空调室外机、废气排出口及排泄雨水。,8.2 建筑基础,8.3 总平面布局,建筑功能的完整和完善不仅取决于建筑本身,还必须与环境条件相适应,与基地的功能分区相一致。建筑的功能分区与基地的功能分区存在对应关系,所以,建筑设计首先应安排好建筑基地的功能分区。,8.3.1.1 基地功能分区,(1)划分功能区块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将基地的建筑和基地划

14、分成若干功能区块。区块的划分可以先粗一些,以后逐步深入。见图8.9、图8.10。(2)明确各功能区块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线宽、线型的线条加上箭头表示出各功能区块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各功能区块之间的联系程度和主要联系方向。另外,还可以用某种图例标明隔离要求。见图8.11。,8.3 总平面布局,(3)选择基地出入口大体位置与数量根据功能分区、防火疏散要求、周围道路以及城市规划的其他要求,选择出入口位置与数量,这种选择与建筑出入口的安排是紧密相关的,见图8.12。(4)选择各功能区块在基地上的位置根据各功能区块自身的使用要求,结合基地条件(形状、地形、地貌等)和出入口位置,可以先大体确定各功能区块的位置

15、,见图8.13、图8.14。,8.3 总平面布局,8.3 总平面布局,图8.9 某小学总体功能区块,8.3 总平面布局,图8.10 某小型汽车站总体功能区块,8.3 总平面布局,图8.11 某小学总体功能区块的联系,8.3 总平面布局,图8.12 某小汽车站基地出入口选择,8.3 总平面布局,图8.13 某小汽车站功能区块位置选择,8.3 总平面布局,图8.14 某小汽车站功能区块位置的调整,基地内的交通组织包括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它们的设计也很重要。交通流线要安全、方便,在进行基地总平面图功能分区的同时,应注意经济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1)交通流量的安排。将出入口设在交通流量大、靠近外部主要

16、交通道路口附近,使之线路短捷。大量人、车、货流运行的线路,应不影响其他区段的正常活动。入口避免设于高差大的地形路段,也应避免垂直交通。,8.3 总平面布局,8.3.1.2 基地交通组织,(2)车行系统。避免过境或外部车进入;注意不要与人行系统交叉重叠;在集中人流活动地,禁止车流行驶;非机动车宜有专线。(3)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段和建筑。通过步行道或广场组织人流交通,如火车站、展览馆的人流活动有一定规律,可将入口和出口分开,人流按一定方向疏导。在商场、影剧院、文体场馆的集中时间长短不一,应考虑最大人流的出入口宽度、广场和停车场面积。交通干道车流要专线顺畅,以缩短人流出入的滞留时间。,8.3 总平面布

17、局,(4)基地交通组织是基地各种交通设施综合设计的结果。机动车有火车、汽车、电车多种运输方式;城市或基地内有公共汽车、集装箱车、卡车、轿车、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在交通组织综合作业时,要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车流衔接,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应有不同的交通线路,并应按其不同的交通流量规律进行交通组织安排。,8.3 总平面布局,(5)基地交通组织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合理功能分区流线确定下的各个项目或总项目,在安排它的车、货、人流的入口和出口时,定位要准确、清晰、安全、上下有序、洁污分道,以利于总平面布局的整体交通环节不受阻。,8.3 总平面布局,(1)各功能区块面积的估算各功能区块都

18、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自身的使用要求,采取套面积定额或在地形图上试排的方法,估算出占地面积的大小,并确定其位置与形状。为避免返工过大,一般要先安排好占地面积大、对用地条件要求严格(如朝向、坡度、地质等)的功能区块。,8.3 总平面布局,8.3.1.3 基地总体布局,(2)安排基地内的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包括车行道(含消防车)、人行道和回车场、人流集散场地等。道路系统的布置既要与基地周围道路系统妥善衔接,又要满足基地人流、车流组织和道路自身的技术要求(宽度、面积、坡度、转弯半径等)。,8.3 总平面布局,(3)明确基地总体布局对单体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建筑基地的大小(长、宽)、形状,

19、建筑的层数、高度、朝向以及建筑出入口的大体位置。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应当分析这些要求,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图8.15)。当然,在深入进行单体建筑空间组合的过程中,也可回过头来对基地的总体布局作适当修改。,8.3 总平面布局,8.3 总平面布局,图8.15 基地形状对建筑空间组合的影响,(1)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2)建筑间距应满足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的要求,并应防止视线干扰;(3)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符合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并应执行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建筑间距规定;,8.3 总平面布局,8.3.2.1 建筑布局的要求,(4)对有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建筑布

20、局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规定;(5)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扰,并有利于消防、停车和人员集散;(6)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并应利用自然气流组织好通风,防止不良小气候产生;,8.3 总平面布局,(7)根据噪声源的位置、方向和强度,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离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环境噪声;(8)建筑物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8.3 总平面布局,(1)建筑日照按照地理位置,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了获得良好的日照,建筑的朝向以南偏东、

21、偏西15以内为宜。南方地区要避免夏季西晒,所以建筑不宜朝西。如条件限制必须朝西时,建筑的平面组合或开窗方向可作适当调整(图8.16),或者应采用绿化及遮阳设施以减少直射阳光的不利影响(图8.17)。严寒地区,为了争取日照和建筑保温,建筑可朝向南、东、西,主要使用空间一般不宜朝北。,8.3 总平面布局,8.3.2.2 建筑朝向,(2)自然通风我国许多地区夏季炎热,利用自然通风使内部形成穿堂风来降温,这是单体建筑组合设计的常用手法。建筑群总体布置应为单体设计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风。对于单幢建筑,其长轴方向最好能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如果建筑为“”形,则开口宜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冬季寒冷地区,应该避

22、免冬季主导风向的影响,因此,建筑群总体布置时,应使建筑物的长轴平行于冬季主导风向进行布置。见图8.18。,8.3 总平面布局,(3)景观朝向建筑物如处在优美风景区,或环境具有观赏价值的景点时,一般都要考虑景观因素。首先要使建筑尽可能朝向景观方向,如果景观因素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这类建筑在确定方位时多半照顾景观朝向的满足。(4)道路因素沿街建筑物为保持街面美观,建筑往往与道路走向呼应,或平行或垂直或成阶梯状等方式布置(图8.19)。,8.3 总平面布局,8.3 总平面布局,图8.16 锯齿形的建筑平面,8.3 总平面布局,图8.17 遮阳设施(a)水平式遮阳,适用于南北向;(b)竖直式遮阳,适用

23、于东西向;(c)综合式遮阳,适用于东南和西南向;(d)挡板式遮阳,适用于东西向,8.3 总平面布局,图8.18 建筑与主导风向的关系(a)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b)平行于冬季主导风向,8.3 总平面布局,图8.19 道路影响建筑朝向,(1)日照间距日照间距主要满足后排房屋(北向)不受前排房屋(南向)的遮挡,并保证后排房屋底层南向房间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的环境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或大寒日)的有效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的满窗日照的时间。,8.3 总平面布局,8.3.2.3 间距,a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

24、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h的标准;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建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b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c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8.3 总平面布局,d老年人、残疾人住宅的卧室和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日照间距如图8.20所示。a日照间距系数D/HD1=H1/tanh D=H/tanhb日照间距在不同方向的折减(见表8.2),8.

25、3 总平面布局,(2)通风间距当建筑垂直风向前后排列时,为了使后排建筑有良好的通风,前后排建筑之间的距离应为(45)H(H为前排建筑高度)(图8.21)。从用地的经济性考虑,不可能选择这样的标准来满足通风的间距要求。为了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又要节约用地,避免建筑物正面迎风,而将建筑与夏季主导风向成 30 60布置,使风进入两房屋之间,再形成房屋的穿堂风,这样,当建筑间距缩小到(1.31.5)H时较为经济合理(图8.22)。,8.3 总平面布局,(3)防火间距为了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以及保证疏散、消防所必需的场地,房屋之间应留出的最小距离称为防火间距(见表8.3和表8.4)。,8.3

26、 总平面布局,8.3 总平面布局,图8.20 日照间距,8.3 总平面布局,图8.21 建筑物正面迎风的间距,8.3 总平面布局,图8.22 通风间距的确定,(1)受基地的大小和形状影响在同样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与气候条件、节约用地和管网设施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基地的大小和形状有关。一般来说,当基地规整、平坦时,对于规模小、性质单一的建筑,常采用简洁、规整的矩形平面,使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8.3 总平面布局,8.3.2.4 布置方式,对于建筑规模大、功能关系复杂、房间数量较多的公共建筑,根据功能要求,结合地段状况,考虑室外场地(包括集散广场、活动场地、停车场地和堆放场地

27、等)的设置,可采用“L”形、“”形、“I”形、“”形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平面形式。当建筑场地狭窄、形状不规整时,则考虑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结合场地的具体情况,可设计为圆形、三角形、梯形、“Y”形、扇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平面形状。图8.23所示为天津市某中学教学楼平面布置。,8.3 总平面布局,(2)受基地的地形条件影响建筑基地的地形条件对建筑平面组合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在地势平坦、地形有利的条件下,建筑布局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有多种布局形式;在地势起伏变化、地形比较特殊的条件下,平面组合必然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但是,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地形条件,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而且还可以赋予设计方

28、案以鲜明的特色。,8.3 总平面布局,坡地建筑的平面设计应依山就势,顺应地势的起伏变化,按照坡度大小、朝向以及通风要求,使建筑布局、平面组合、剖面关系与地形条件紧密结合。对坡地上房屋位置的选择应进行详细勘测调查,注意滑坡、溶洞、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地震区应尽量避免在陡坡及断层上建造房屋。建筑物与等高线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平行于等高线和垂直于等高线两种布置方式。,8.3 总平面布局,当基地坡度小于25%时,可以将房屋平行于等高线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可减少土方和基础工程量。当房屋建造在10%左右的缓坡上时,可采用提高勒脚的方式,使房屋前后勒脚在同一标高(图8.24(a)或采用筑台的方法,平整房屋所在的基地

29、(图8.24(b)。当坡度在28%以上时,可以沿房屋进深方向横向错层布置(图8.24(c),结合基地的地形和道路分布,房屋的入口也可分层设置(图8.24(d)或采用架空(图8.24(e)、悬挑(图8.24(f)等措施。,8.3 总平面布局,当基地坡度大于25%,房屋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对朝向不利时,常采用垂直或斜交于等高线布置方式。为了节省土方量,可采用纵向错层的方法(图8.25(a),这时常利用房屋中间部分的楼梯间错层,以解决错层部分之间的垂直交通联系(图8.25(b)。单元式住宅也可以按住宅单元纵向错层,以使结构合理,构造简单。,8.3 总平面布局,8.3 总平面布局,图8.23 基地状况对建

30、筑平面的影响示例,8.3 总平面布局,图8.24 建筑物平行于等高线布置,8.3 总平面布局,图8.25 建筑物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建筑群的整体造型与格局可统一中有变化,主从分明。平面布局可规律严整,也可自由活泼,以表达建筑鲜明的性格。建筑群体空间应富有节奏、韵律和变化,以使之效果清新、个性突出;设计中应掌握好比例和尺度、色彩和材质以及建筑风格的处理等问题。,8.3 总平面布局,8.3.2.5 建筑群体的艺术处理,(1)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8.5)(2)城市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四大类主要用地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各类用地指标见表8.6。,8.3 总平面布局,8

31、.3.3.1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3)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的总和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为60%75%。各类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见表8.7。,8.3 总平面布局,(1)用地面积规划划拨用地红线范围内用地,常以公顷(hm2)表示,有时用亩,1亩=666.6m2,1hm2=15亩=10000m2。(2)用地性质用地性质一般由城市规划确定,它标定了基地利用方式,限定了基地上的建筑性质与功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明确规定了城市用地10大类、46中类、73小类的要求。,8.3 总平面布局,8.3.3.2 用地控制,城市建筑用地包括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

32、、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和特殊用地九类(不包括水域)。(3)红线有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之分。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用地相互间的用地分界线,或与道路红线共同的分界线。河流水体用地称蓝线,城市绿地称绿线。不允许超越道路红线规定的建筑突出物有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基础、基地内地下管网。,8.3 总平面布局,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在有人行道的路面上空2.50m以上允许突出的建筑构件有凸窗、窗扇、窗罩、空调机位,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0.50m;2.50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m,并不应大于3

33、m;3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2m;5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的深度不宜大于3m。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m以上允许突出的建筑构件有窗罩、空调机位,突出深度不应大于0.50m。,8.3 总平面布局,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应牢固地结合。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调冷凝水及从其他设施排出的废水。,8.3 总平面布局,(4)建筑范围控制线建筑范围控制线应比红线范围略小。基地上可建建筑的范围称建筑范围控制线,红线以内、建筑范围控制线地界以外的用地属土地所有者,只能作道路、绿化、停车场用。(5)停泊车位数机动车、自行车停车指标参见表8.11和表8.19的规定

34、。,8.3 总平面布局,(1)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又称建筑覆盖率,它表达了基地内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建筑占基地面积之和(m2)/建筑基地总面积(m2)100%(2)容积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m2)/总用地面积(m2),8.3 总平面布局,8.3.3.3 容量控制,(3)建筑面积密度 建筑面积密度=总建筑面积(m2)/总用地面积(hm2)建筑面积密度在数值上与容积率相同,但二者却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更侧重于对建筑面积总量的宏观控制,前者则主要是对单位面积的建设用地上形成建筑面积数量的微观表达。,8.3 总平面布局,(4)人口密度人口毛密度人口毛密度主要反映居住区用地使用的经济

35、性,即平均容纳了多少居民。有时也把人口毛密度简称为人口密度。人口毛密度(人/hm2)=居住总人口数(人)/居住区用地总面积(hm2),8.3 总平面布局,人口净密度人口净密度侧重于表达住宅用地的使用效果,并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居民的居住疏密程度。人口净密度(人/hm2)=居住总人口数(人)/住宅用地总面积(hm2),8.3 总平面布局,(1)平均层数平均层数(层)=总建筑面积(m2)/建筑基地面积之和(m2)一般常用于居住区规划,此时又称为住宅平均层数。,8.3 总平面布局,8.3.3.4 高度控制,(2)极限高度极限高度即建筑物的最大高度,单位为m。为控制建筑物对空间高度的占用,并保护空中航线的

36、安全及城市天际线控制等,极限高度应遵照城市规划部门的具体规定。有时也采用限定建筑的最高层数来控制其高度。,8.3 总平面布局,绿化控制情况用绿化覆盖率来表示,它直观地反映了基地的绿化效果,但使用中统计较为繁杂。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2)/用地面积(m2)100%,8.3 总平面布局,8.3.3.5 绿化控制,(1)出入口位置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对外部人流的分析,确定其位置范围。一般来说,基地主要出入口应迎合主要人流方向。如图8.26所示某高校幼儿园的重建设计。,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2)出入口位置选择还受城市规划要求的限定。处在城市交叉干道旁的基地,其出入口实际上也是人流、车流的交汇点

37、,人流往往对城市交通起着干扰作用,而城市交通对人流也会产生事故隐患。因此,城市规划对这种基地的出入口有严格规定,即应尽量远离交叉路口,以回避这种矛盾。图8.27所示为某区级俱乐部基地。,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3)出入口位置还受内部功能的制约。基地出入口选择不但要从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而且同时也应顾及内部功能的合理要求。只有内外条件同时得到满足,基地出入口的确定才能被认可。例如,某小区内一座幼儿园的设计(图8.28)。,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4)从与周围环境产生某种有机联系来确定出入口位置。任何一个建筑物都要与周围环境发生某种对话关系,以构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在图8.26中,通过分析

38、可以基本确定幼儿园的出入口设置在基地北边界较为合适,但究竟在哪一点上最合适呢?不妨从幼儿园与校区关系上进行考虑,若选择在A点上(图8.29),即处在校区大门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则这种入口对位设计使幼儿园与校区两者关系立刻得到明确,从而建立起密切的对话关系。,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26 某高校幼儿园基地环境,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27 某区级俱乐部基地环境,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28 某小区幼儿园基地环境(a)入口选择使人流动线穿越活动场地;(b)入口选择使人流动线不干扰活动场地,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26 某高校幼儿园基地环境,8

39、.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29 某高校幼儿园入口选择,(1)道路分类生活区道路一般有主、次车行道和宅旁人行通道。工业区道路工厂一般车流量大,除车行主、次干道外,还增加了辅助道、车间引道和回车场。城市型道路这类道路路面宽,有上、下道,每道上有快车道、慢车道、超车道,甚至有城市公交车道。另外还有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城市间高速公路等。,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2.1 道路布置,(2)道路布置的原则基地内应设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其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m;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

40、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基地内设地下停车场时,车辆出入口应设有效显示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基地内车流量较大时应设人行道路。,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1)道路转弯半径 依车型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而定,如表8.8和图8.30所示。(2)道路宽度即行车部分的宽度,按行车通过量及种类确定,单车道为3.5m,双车道为67m。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单车道为4m;双车道为7m。(3)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一般不小于21m,如图8.31所示。,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2.2 道路平面,(4)回车场尽端道路不应小于12m12m,详见图8.32。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最小安全距

41、离如表8.9。,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30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31 道路交叉口的视距,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32 回车场一般规模,(1)基地内设有室外消火栓时,车行道路与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2)基地内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见表8.10);(3)基地内不宜设高架车行道路,当设置高架人行道路与建筑平行时应有保护私密性的视距和防噪声的要求。,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2.3 道路与建筑物的间距,露天停车场分小客车场、城市公交车场和货

42、车场三类。如遇基地紧张,建开敞多层停车构筑物,也称停车场。停车于地上或地下,凡在建筑内均称为车库。(1)停车场停车数量指标(见表8.11)(2)停车场用地面积计算,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3.1 机动车场(庫)的设计,根据车型具体尺寸确定。一般小型汽车公共停车场按每辆2530m2计,一般小型汽车库按每辆3040m2计。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见表8.12。(3)停车场出入口的设计数量与宽度50辆以上的公共停车场为2个出口;500辆以上为3个出口;出口之间大于15m。地下停车库100辆以上为2个出口;多层汽车库小于100辆可设一双车道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m。地下及多层

43、车库出入口坡道宽度详见表8.13。,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坡度停车场入口坡道纵坡坡度见表8.14的规定。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设置要求a地下车库出入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路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0m;b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50m的安全距离;c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m长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4)车辆停放方式见图8.33,设计参数见表8.15。停车场车辆纵、横向净距及车与墙、柱之间的距离见表8.16和表8.17。汽车停车场简明尺寸规定见图8.34。(5)停车场通道最小曲率半径(见表8.18),8.4

4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33车辆停放方式(a)平行式停车;(b)斜列式停车;(c)垂直式停车,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图8.34小型汽车停车场单双排停车参考尺寸(a)平行;(b)30;(c)45;(d)60;(e)90,(1)公共停车场自行车停车指标(见表8.19)。(2)自行车停放方式及停车尺寸单台自行车按2m0.6m计。车排列可垂直,也可斜放。自行车停车带宽度和通道宽度及自行车单位停车面积见表8.20和表8.21(见P266)。,8.4 总平面内交通组织,8.4.3.2 自行车停车场(庫)的设计,(1)集散场地由于某些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决定,人流量和车流量大而集

45、中,交通组织比较复杂,建筑物前面需要有较大的场地满足人流、车流的集散要求,这种类型的场地称为集散广场。对于集散场地空间组合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好交通流线。如长沙铁路客站广场(图8.35)。,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集散广场常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室外空间构图的需要,安排一定的绿化、雕塑、壁画和小品,借以丰富室外空间的艺术效果。如北京炎黄艺术馆(图8.36)的建筑造型紧密地与室外绿地、庭院处理相结合,不仅美化与丰富了室外空间环境,同时也把主体建筑衬托得更加突出和亲切宜人。,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2)活动场地有的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学校、幼儿园等建筑类型,需要分别设置运

46、动场、游戏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而这些活动场地与室内空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它们应靠近主体建筑主要部位(如比赛大厅、活动室)的出入口附近。室外空间场所的布置,除需要与建筑密切配合之外,还应与绿化、道路、建筑小品、围墙等组成有机整体。如图8.37所示。,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3)停车场地停车场地包括汽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尤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停车场应结合总体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停车场尽量设在方便易找的部位,如主体建筑物的一侧或后侧,以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为原则。如北京和平宾馆停车场设在主楼后部,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同时还利用建筑物的阴影遮盖车辆,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了烈日曝晒(图

47、8.38)。,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图8.35 长沙铁路客站总平面,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图8.36 北京炎黄艺术博物馆总体布局,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图8.37 瑞士巴塞尔幼儿园总体布局,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图8.38 北京和平宾馆老楼总体布局,(1)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且能吸附烟灰和粉尘,保持空气清新,同时还具有净化水体、改善地下土壤卫生的作用。改善城市小气候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同时还具有通风和

48、防风的作用。,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8.5.2.1 绿地的作用,降低城市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可以减低各种车辆、飞机、工厂及工程建设所发出的噪声,对城市噪声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美化市容,提供游憩场所城市园林绿地为美化市容、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增添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城市园林绿地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休息、游览、疗养的场所。,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3)安全防护绿地具有防震防火、蓄水保土、防御放射性污染和备战防空的作用。防震防火一定数量的绿地面积,特别是分布在居住区内的绿地,地震时可供安全疏散用,火灾时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临时避难用。蓄水保土园林

49、绿地可以固定沙土石砾,防止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有显著的功能。,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防御放射性污染和备战防空园林绿化植物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对重要建筑或军事设施起隐蔽防护作用。,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1)公共绿地包括市、区级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纪念性园林、名胜古迹园林、街道广场绿地等。它是由城市建设部门投资修建,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设施,供居民休息、游览之用。,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8.5.2.2 绿地的分类,(2)专用绿地一般指工业企业绿地、公用事业绿地以及行政机关、大专院校等公

50、共建筑绿地,具有专门用途和使用功能。(3)街坊庭院绿地包括居住区游园、居住小区游园、街坊级小游园、庭园、宅旁绿地等。设施虽然简单,但是靠近居民生活区,为居民日常活动、户外活动、儿童游戏提供方便,创造良好条件。这一类绿地分布广泛,是城市普遍绿化的基础。,8.5 室内场地、绿化与建筑小品,(4)街道绿地包括行道树、交通岛绿地及桥头绿地等各种道路绿化用地。这一类绿地对遮阴防晒、减弱交通噪声、吸附尘埃、改善城市卫生、美化市容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5)生产防护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卫生防护林、风沙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这一类绿地对改善城市自然、卫生条件和提供树苗、花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