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原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11121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原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文化运动原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文化运动原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文化运动原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文化运动原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原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原因.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探究,主讲: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历史学 罗杰,主讲内容,一、政治因素:内忧外患二、经济因素:“短暂的春天”三、文化因素:新思潮的冲击与新群体的出现,1、共和体制的扭曲、变形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袁世凯称帝祭天(1915),“宋教仁案”(1913),“武夫治国梦”军阀割据的出现,2、西方列强对中国边境地区主权的侵略,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进程简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1913一1918年期间外国进口中国的数量,英国:9600万两4600万两法国:520万两150万两德国:2800万两0万两,中国的外贸赤字:16000万两(1913)1600万两(191

2、9),中国工商业的迅猛发展,纺织公司从1911年的22家增长到1919年的54家,到1921年已达109家;面粉厂从1916年的67家增长到1918年的86家;近代银行从1911年的7家增长到1923年的131家;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些新兴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的商人阶层和劳动阶层,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懒惰的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

3、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这些人大多数居住在城市,使城市的中心和其经济得以扩展。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天津和广州都成为大都市,那里养育了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从1907年至1917年,这些阶层中至少有一千万人接受了某类近代教育,被灌输以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中救国。,广州,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北京,1、对尊孔复古逆流的反击,1912年10月,康有为、陈焕章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并在各省设立分会;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1913年9月3日,经教育部批准,孔教会在国子监举行仲秋祭孔大会。袁世凯特派梁士诒为代表参加,表示鼓励;1914年9月25日,袁

4、世凯又正式颁发祭孔令,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祀孔规定;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护卫下,在北京孔庙举行了盛大的祭孔典礼;1914年12月20日,袁世凯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23日,大总统亲自到天坛祭天,2、民族主义与民主情绪的高涨,从国外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主义和民主情绪格外强烈,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和取消秘密缔约的理念,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威尔逊,3、新兴知识分子的出现,主编(北大六教授):陈独秀(1879)、李大钊(1889)、胡适(1891)、钱玄同(1887)、沈尹默(1883)、高一涵(1884)重要作者:刘半农(1891)、鲁迅(1881)、周作人

5、(1885)、易白沙(1886)、郭沫若(1891)、吴虞(187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基本上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新群体的特点:他们中的多数人有着扎实的旧学功底,又喝过洋墨水(主要是东洋)。自关注世事以来,充盈耳目的皆是落后挨打的耻辱和瓜分亡国的预言,因此一心从西洋求富强之道,对中学、“国粹”的感情日渐淡薄,诚如李大钊所言:“要我们保存国粹,先要国粹能保存我们”。,在社会政治领域,旧人与新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新人们苦无晋身之阶,于是利用自己占据的媒体和教育资源向旧人发起文化上的进攻,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新人”与“旧人”年龄对比表(以1915年为准),4、思想启蒙的延伸与深化,

6、启蒙、改造国民的努力可以上溯至戊戌维新在清末的留学生群体中,进一步出现批判孔教、深挖国民文化劣根的动向,到青年杂志创刊时,思想革命已经成为急务,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者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之上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府之精神已完全失去矣。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人民的共和民主意识,人民对宪政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是共和国体实施的根本保障。,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3、武月星主编: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919-1949)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7月版;4、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3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5、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版;7、陈恭禄:中国近代史,2012年1月第1版;8、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