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绘史.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14117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诗绘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以诗绘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以诗绘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以诗绘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以诗绘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诗绘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诗绘史.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独一无二的杜甫,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儒家之子,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的性格完美诠释出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迥异于诗仙的诗圣,同是在盛唐

2、生活过,二人风格却迥然不同,杜甫的现实和李白的浪漫也决定了圣和仙的不同命运。但,这才是杜甫,不像李白那般恃才傲物,也没有李白那般超凡不羁,李白不屑于参加的科举,杜甫却两试不中;但这并不妨碍其“圣”的地位,因他是传统的儒家之子然而其现实的典范风格也和历史相符,时代铸就的“诗史”,也在不经意间改造着时代,一分为四的人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

3、一时期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充满了青年时的浪漫豪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

4、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丽人行对杨贵妃兄姐妹们嚣张气焰的指斥和鞭笞。兵车行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

5、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一缕凄凉划过五言诗,透露的却是更加凄凉的一段乱史,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这些佳句,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不难看出,这四个阶段完美的诠释了其诗史的美誉,也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诗圣。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较早注意到诗与史的关系。他说:“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证史之阙。虽曰诗史,史固无藉乎诗也。”,无愧于“诗史”之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思想,杜甫拥有的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世所学,如后世的白居易、陆

7、游、范仲淹、文天祥可以说,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影响了后世千百年的文人,但却未有人能超越,“穷年忧黎元”关心人民。经常推己及人。这种思想主要和他所受教育和儒家“仁政”有关,但又有突破,主要从下层民众考虑,具体真诚。“济时敢爱死”关心政治。突破了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局限,始终关心国家,具有为国献身精神。“葵藿倾太阳”忠君。既有愚忠色彩,又与爱国、爱民联系。,自评,他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宋秦观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现世

8、之思因言获罪,杜甫诗反应了唐朝统治下的民不聊生,反应了社会现实,但是现在的中国呢?因言获罪的人不在少数:公务员秦中飞写了一条名为沁园春彭水的短信,因内容针砭时弊而获罪被押,40余人牵连其中,这起轰动一时的“彭水诗案”,被调查认定为一起政法部门不依法办案、党政领导非法干预司法的案件。山西运城稷县三名干部因书写众口责问李润山举报材料而被稷山县检察院提起公诉,以诽谤县委书记罪而被判刑。河南焦作孟州市六农民因书写正义的呼唤,举报、揭露由副市长等组成的检查组包庇贪污犯而惨遭游街示众,后被投入监狱,罪名也是诽谤市领导。,制止悲剧,三例案件都混淆个人法益同社会法益、国家法益的区别,把原本是侵害个人法益的行为上升到所谓“社会”、“国家”的高度,进而为某些地方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国家”、“社会”的名义维护个人利益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法律被地方官吏任意解读滥用,丧失了法律的权威性。无论何时,不管中外,总是需要一些杜甫这样的人,但怎样才能不让杜甫的悲剧重演,也是我们法律人在内的公民应该做的。,我们也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时代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杜甫,独一无二的杜甫书写了独一无二的传奇。同样,在这个独一无二的时代,独一无二的一群我们,恐怕可以做出更独特的成就重要的不是名利,而是一生济世的追求不要说你不在乎,只是你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