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与波习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振动与波习题》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内容提要,1.简谐振动的特征与规律,A.动力学特征:,B.运动学特征:,C.规律:,振动与波习题课,2.描写振动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A.振幅:A,B.圆频率、频率和周期:,C.初相位:,由系统决定圆频率:,由初始条件确定 A和:,!简谐振动可以用旋转矢量表示,3、简谐振动的能量,A.动能:,B.势能:,C.特点:机械能守恒,4.简谐振动的合成,A.同方向同频率:,B.同方向不同频率:拍,拍频为:,C.两个相互垂直同频率的振动:椭圆,D.两个相互垂直不同频率的振动:李萨如图,5.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6.描写波动的物理量及其关系,周期:T 由波源决定波速:u 由介质决定波长:,7.波的能量
2、,能量密度:,平均能量密度:,能流密度:,8.波的叠加与驻波,驻波:,两列振幅相同、相向传播的相干波叠加形成驻波。波腹与波节相间,相邻两波节(或波腹)间距为,9*.多普勒效应,在几列波相遇而互相交叠的区域中,某点的振动是各列波单独传播 时在该点引起的振动的合成。,叠加原理:,1.用旋转矢量讨论下列各题:(1)右图为某谐振动x-t曲线,则初位相为,P时刻的位相为,振动方程为。,(2)某振动振幅为A,周期为T,设tT/4时,质点位移为x=,且向正方向运动。则振动的初位相为,质点返回原点时的最小时时刻,2.余弦波以波速u0.5m/s沿x轴正向传播,在x=1m的P点振动曲线如图a所示。现另有一沿x轴负
3、向传播的平面余弦波在t=1s时的波形曲线如图b所示,试问这两列波是否是相干波?,3.沿X轴负向传播的平面谐波在t2秒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波速u0.5m/s,则原点O点的振动表达式为。,4.设波源位于坐标原点O,波源的振动曲线如图,u5m/s。沿X正方向传播。(1)画出距波源25m处质点的振动曲线;(2)画出t=3s时的波形曲线。,5.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负向传播,波长为,P点处质点的振动规律如图(1)求出P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求此波的波动方程(3)若图中d=/2,求O处质点的振动方程,=,t=/2,=/2,解:,(2)波动方程t时刻原点的振动为t-d/时刻P点的振动,原点的振动方程为:,波动
4、方程,(3)O处的振动方程,X=0,d=/2,6.一简谐波沿x轴正向传播,t=T/4的波形如图所示,若振动余弦函数表示,且各点振动的初相取 到之间,则各点的初相为:,解:沿波线方向位相逐点落后由旋转矢量得,7.如图所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t=2s时刻的波形图求(1)波动方程(2)P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已知A、u、),解:设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t=2s时O点位相,波动方程,(2)P点振动方程,x=/2,8.图示为一平面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求(1)波动方程(2)P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解:设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P点的振动方程,令x=0.02,9.如图为沿x轴传播的平面余弦波在t时刻的波形图
5、(1)若沿X轴正向传播,确定各点的振动位相(2)若沿X轴负向传播,确定各点的振动位相,(2)若沿X轴负向传播,确定各点的振动位相,10.如图(a)为t=0时的波形曲线,经0.5s后波形变为(b)求(1)波动方程(2)P点的振动方程,解:O处的振动方程为,由图得A=0.1=/2=4m,(2)P点的振动方程,11.如图有一平面简谐波在空间传播,已知P点的振动方程为,(1)分别就图中的两种坐标写出其波动方程(2)写出距P点为b的Q点的振动方程,原点的振动方程,波动方程,原点的振动方程,波动方程,(2)写出距P点为b的Q点的振动方程,将,将,12.一平面简谐波沿x正方向传播,振幅A10cm,圆频率 当
6、t=1.0s时,位于x=10cm处的质点a经过平衡位置向y轴负方向运动。此时,位于x=20cm处的质点b的位移为5cm,且向y轴正方向运动。设该波波长,试求该波的波动方程。,解:设该波的波动方程为:,求解的关键是求出波速u 及原点的初位相,方法I:解析法。由题意知t=1.0s时,所以,取,故得波动方程为,得,同理,13.题中图a表示一水平轻绳,左端D为振动器,右端固定于B点。t0时刻振动器激起的简谐波传到O点。其波形如图b所示。已知OB2.4m,u=0.8m/s.求:(1)以为计时零点,写出O点的谐振动方程;(2)取O 点为原点,写出向右传播的波动方程;(3)若B 处有半波损失,写出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不计能量损失)。,解:(1)由,得,由 t=0,y=0,v0 知:,14.有一平面波(SI制),传到隔板的两个小孔A、B上,A、B 两点的间距1,若A、B传出的子波传到C点恰好相消。求C点到A点的距离。,解:,所以,,相消条件:,(1),k=0,1,2.,r2,r1,由几何关系有:,所以,(2),由(1)、(2)式可得:,K=0时,,r2,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