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1710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仪器信息网.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减缓处置措施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大西部特别是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和项目。近年来,各地积极发展小水电,对解决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用电需求,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小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小水电可以减少国家电网的化石燃料消耗量,相应的减少了电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效应。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CDM机制,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小水电项目满足CDM机制要求,可以申请注册成为CDM项目,将项目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在国际市场出售,获得相应的

2、经济效益。因此,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设农村小水电站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大政治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小水电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生态破坏,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依法实行环境影响评价。那么,农村小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其环评重点主要有哪些方面呢?现在以某低坝径流式小水电站为例进行重点评述。一、工程内容及规模分析:某径流式电站

3、,由取水枢纽、引水建筑物和电站厂区建筑物等组成。工程主要任务是发电,电站设计水头70.5m,装机容量*kW,85保证出力*k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万kWh,装机年利用小时数*h。工程总投资*万元,计划工期19个月。根据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建设主要由主体工程、弃渣工程以及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组成。、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工程等级及建筑级别该水电站由拦水坝、隧洞、压力管道、主付厂房、升压站等工程组成。取水枢纽无库容,电站装机容量*kw。依据水利水电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水电站为V等小(2)型工程,主、次要建筑物级别均为5级。依据水利水电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防

4、洪标准(GB50201-94)规定,取水枢纽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和校核洪峰流量分别为621 m3/s和762 m3/s;电站厂房按3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和校核洪峰流量分别为854m3/s和959 m3/s。2、坝址(线)及坝型选择选定枢纽坝线在*地下游270m处。坝型为坝顶溢流、跌流消能的浆砌石拱坝。该处两岸基岩裸露,左岸坡顺直,右岸为一雄厚的“凸包”,河床覆盖层厚度5.76.8m,开挖后为一宽阔的“U”字形河谷,弦长54m,坝高8m(不含河床局部深槽),河谷宽高比6.75。坝基岩石坚硬完整,坝高和荷载水平都很低;河床覆盖层很深,消能防冲问题不突

5、出;当地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凿和砌筑。3、取水枢纽取水枢纽由浆砌石溢流拱坝、穿过拱坝的冲沙孔和右岸进水闸组成。拱坝轴线长度58.644m,其中溢流坝段长度48.65m。坝顶高程895.00m,坝高8.0m。右岸坡坝段为挡水坝段,坝顶高程900.00m,坝段长度8.075m,冲沙孔从其中穿过,冲沙孔孔口尺寸1.51.5m,孔口底板高程891.50m。进水闸紧靠右拱段布置,轴线方向与右拱段切线方向大致平行,与冲沙孔轴线夹角为82,孔口尺寸2.32.0m,底板高程893.0m。4、引水建筑物根据地形条件,电站采用以隧洞为主的引水方案,引水系统首端采取溢流式截留坝取水,末端接前池,引水工程首末端为

6、隧洞,中间为明渠。引水建筑物总长3011m,底坡比降1/1000。为了便于施工,在某沟各布置一条施工支洞,将隧洞分割成了3段,其中1#隧洞(自上至下编号)隧洞长度411.421m,2#隧洞长度1948.99m,3#隧洞长度651.465m。隧洞断面为城门洞形,成洞后的断面尺寸为2.32.8m,设计引水流量4.80m/s。前池和压力管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在厂房里侧山坡上,前池由扩散段和前室组成。前池型式为半地下室,正向进水侧向溢流。前室顶高程892.6m,前池底高程886.8m。压力管道长116.8m,垂直于山坡等高线布置,根据地形,按两段布置,采用上段明敷、下段埋管的布置方案。管床坡度34.6。5

7、、厂区枢纽厂址位于*沟口上游侧,主厂房、进厂公路沿河岸布置,变电站布置在进厂公路里侧,进厂公路与*公路相接,从河道下游跨沟进厂。厂区防洪长度78m,防洪墙顶高程824.5m;进厂道路段长50m,采用浆砌石挡墙防护,最大墙高8m。、施工进度根据本工程建筑布置、施工强度及特点,计划施工总工期为19个月。本工程高峰期施工人数100人。项目建成后,运营期定员10人。淹没范围和工程占地 取水枢纽无库容,低坝抬高水位仅3.5m。经回水计算,5年一遇洪水不淹没取水枢纽上游农田;10年一遇洪水不淹没*公路。不存在淹没处理问题。按照电站工程布置、工程施工规划及工程管理机构规划布置计算整个工程总占地1.1334h

8、m2。其中:1.永久占地0.4667hm2(荒坡地0.1333hm2,灌木林地0.3334hm2),主要为厂区、前池管道、进场道路、生活区;2.临时占地0.6667hm2(其中耕地0.2667hm2,荒地0.4000hm2),主要为临时生活用房、临时仓库、临时加工厂等。本工程不设块料和沙砾石料取料场,块料选用引水隧洞弃渣料,沙砾石购买商品料及所在河道清理沙石。 主要工程量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明挖土方0.93万m3,明挖石方0.55万m3,洞挖石方1.99万m3,砂卵石填筑1.52万m,砌石0.34万m3,砼浇筑0.43万m3。工程区以及整个*河中下游河段以印支期侵入黑云母花岗岩构成山地和河谷基

9、座,以全新统为主构成的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在河谷基座之上。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山脉地槽褶皱系印支褶皱带之内,区内印支期岩浆岩侵入发育,形成了约1500km花岗岩区。区域褶皱及断裂均未波及该区,仅见有两组相互呈“X”型裂隙发育,构造相对简单。工程区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45s。坝址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无不良或制约项目建设因素。二、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该工程未建前,周围植被良好、人烟稀少、水土流失轻微,河流含沙量少,除洪水期外,河流终年清澈。周围区域无工业污染源,基本无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本底清洁。该电站建设不存在移民搬迁问题。三、水文分

10、析:1、径流特性*河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地下水,径流的年内变化与降雨一致。每年4月下旬开始,随着降雨增加,径流也相应增大,4月为汛前过渡期,5-10月流域进入主汛期,径流量大增,但本地区常年伏旱,伏旱期径流显著减少。10月为汛后过度期,降雨减少,径流也逐渐减少,11月至次年2月很少降雨,径流主要由地下水补给,1-3月是径流的最枯时期。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以*河口水文站为参证站,根据该水文站19642004年共41年径流系列资料统计分析,经计算,水电站坝址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4亿m,多年平均流量4.25m/s,最大年径流量2.97亿m,最小年径流量0.54亿m,最大月平均流量10.45m

11、/s(9月),最小月平均流量0.66m/s(2月),其日平均流量用以85%保证率设计日平均流量为0.63m/s。2、洪水该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一致,每年5月上旬开始进入汛期,7-9月为本流域大暴雨多发季节,特大暴雨、洪水常发生在此时期。10月以后,伏旱南移,流域内降水较多,但雨量较少,一般不会形成大洪水。西河流域为山区性河流,洪水具有汇集快,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峰形尖瘦,峰顶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坝址处1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621m/s,2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762m/s;厂址处3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854m/s,5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959m/s。取水枢纽5年一遇的枯水期

12、洪峰流量13.3m/s。3、河流泥沙*河流域植被良好,土地垦殖率低,坡面可侵蚀量少。流域内降水多、强度大,造成表面岩层及土壤的侵蚀和滑动,并形成地表径流冲刷表层土壤;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多,毁林开荒,沿河两岸筑路建房等,对流域水土流失影响较大。因此,流域泥沙主要来源于降水侵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推移质主要来自两岸和一沟的崩塌、滑坡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采石、垦植等。以*水文站为参证站泥沙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实测泥沙资料统计,经分析计算,水电站坝址处悬移质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985万t。推移质按悬移质20%概算,坝址处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为0.78万t。四、植被分析:项目地区植被茂密,属暖温

13、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植被垂直分布特性明显,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生长季节也相应缩短。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则逐渐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物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分布带。2000m1000m主要分布锐齿栎树,建群地为锐齿栎树伴生种有板栗、角木秦、漆树、华山松。1000m以下地带为杂果林及次生灌丛,以侧柏、紫荆、桃、杏、核桃、板栗等。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五、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及*县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公告,项目区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为轻度流失区,但在集

14、中强降雨情况下,易发生自然灾害。本区域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泥石流泻流、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和水蚀相伴发生,区内土壤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在730吨/km2.年,主要以面蚀为主。整个项目区属轻度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总量中一般悬移质大于推移质。根据全国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工作报告(报告)中的土壤侵蚀数据统计,截至2000年,项目区所在*县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如下表所示。*县土壤侵蚀强度分级面积表项 目水蚀面积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面积(km2)3694.662437.61732.39410.2370.2827.98面积比100%66201121六、生物多样性1、水

15、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该区域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分布广、种类多。湿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有着紧密地联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会直接反应到湿地生态系统中,湿地栖息地质量、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等生态指标具有评价水资源生态功能的作用。2、浮游植物调查根据*省动物研究所1999年在此流域河段调查共计发现藻类21种属,其中硅藻最多,有11种属,占52.38%;绿藻5种属,占23.81%;蓝藻4种属,占19.05%;裸藻1种属,占4.76%。3、浮游动物调查浮游动物共17种属原生动物5种;水生昆虫主要有羽摇蚊幼虫和灯蛾等9种。*河流域多为泥沙基底,水流速较缓,人为干扰较少,水体理化性质较为稳定,形成了有利于

16、水生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场所,主要以竹叶眼子菜、狐尾藻、篱齿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为主。在浅水区有香蒲、芦苇等挺水植物,形成多种群落类型。该河段生物多样性较高、物种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生物量较大。4、水生动物*河流域内有两栖动物大鲵和少量的土鱼,大鲵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现场调查,由于近年来*河流域实施梯级电站开发影响,水电站工程又位于*河流域的下游,该电站坝址和厂址周围未发现大鲵活动。七、水电站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1、某自然保护区简况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动物,属省级保护区。保护区地点处在*山脉中段南坡的*

17、县*镇,位于*江支流*河的源头。地理位置:东径*0 *0 *,北纬*0*0 *之间,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880-2200m之间。保护区外围与*林业局和*大学教学实验林场、国有林区接壤。保护区总面积*公顷。保护区内部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17.0%;缓冲区*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11.6%;实验区*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71.4%。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2、水电站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水电站位于*河流域,施工区处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边缘地带下游10.0km之外,因此,该电站的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无影响。八、施工区域环境现状:1、

18、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按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经现场监测SO2、NO2、TSP日平均值均未超标,说明工程区大气环境本底良好。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III类标准进行水质类别评价。其方法为比照法。按照监测规范要求在所布设的两个监测断面分别采集混合样1份,进行l 5个项目的一次性监测分析,共获得原始数据30个。采样的同时现场测定气温、气压及水温等有关气象数据。评价区地表水质平均值:pH值7.60、电导率2890 S/cm、D07.0mg/ L、IMn 2.1mgL、BOD5 2.1mgL、NH3一N 0.38mg/

19、 L、F-0.13mg/L、其余CN-、AS 、Cr6+、Ar-OH、pb、Cd、Hg、石油类等8个项目为未检出。两个断面15个项目除电导率无标准、NH3-N和DO水质类别为II类外,其余13个项目水质类别均为I类,由此得出两个断面水质状况均为优级,且综合类别均为II类水质。3、声环境质量现状:该水电站坝址和厂址四周分别进行了昼间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其主要噪声源为流水声。坝址的东、南、西、北方噪声等效声级值均未超过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因此坝址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厂址的东、南、西、北方噪声等效声级值均符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

20、求,因此厂址的声学环境质量现状较好。4、生态环境:采矿区内以杂草和灌木为主,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九、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水环境为了减少施工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对*河环境质量的影响,施工期对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营运期对厂区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一级排放标准要求,提高废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使开发河段水质施工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要求;营运期执行III类水质标准。2 、大气环境合理安排爆破、运输时间,选用先进施工手段,使施工期扬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一

21、1996)中(新建)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降低施工场区扬尘,减少施工粉尘和交通扬尘对施工区周边、沿线村民及施工人员的影响,保护区域(主要是施工场界外)大气环境质量使其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一1996)二级标准要求。3 、声环境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将施工区噪声控制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标准允许值以下,科学布设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运输时间,避免交通噪声扰民和保障施工噪声不对附近村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营运期厂界噪声控制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2008)II类标准以内。4、固体废弃物施工中产生的废渣、弃土应做到回填利用,回填利用率不低于40%,不能回填的

22、应尽量运到固定堆渣场处理;生活垃圾应及时清运,采用填埋等措施进行处理。5、生态环境对施工中所破坏的周边生态环境应采取边施工、边恢复措施;运营期应保证拦水坝下一定的水流量,以缩小减水河段距离。使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至最低。6、水土保持为降低施工中对周围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本建设工程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治理程度要大于水土流失面积的90以上,将水土流失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十、施工期工程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一)、工程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水电站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胁迫性。在本工程施工区影响范围内无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分布,但存在一些普通的小型啮齿动物,这些动物的

23、分布区域广泛,数量也较多。工程施工期间受噪声和施工人员活动的干扰,可能使施工区的种类数量减少,并且可能会迁徙栖息地,但在施工结束以后,随着噪声和人为活动的减少,这种干扰随即消失,种群会很快恢复,对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目前尚未发现珍稀动植物。对珍稀植物无较大的影响。随着本工程生态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上述扰动植被和生态系统基本可得到恢复。生态保护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政策。做到施工方案合理化,科学地安排工期,以缩短对生态环境扰动时间;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减小对生态环境消极影响;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进行必要的环境监理和生态

24、监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态影响减缓对策措施,企业应在施工区及周围划定保护范围,禁止施工人员随意进入林区活动。采用防护和恢复措施,做好生态防护规划,保护好一切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严禁企业和施工人员随意砍伐树木,严禁猎杀野生动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林地征占破坏面积,减少生态影响及破坏程度。指定适宜的绿化方案,遵循边施工边恢复的原则。造林面积不得低于毁坏林地面积,造林树种依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选定,人工造林技术要求及标准严格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有关技术要求、标准执行。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景观影响程度。严格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水土保持

25、方案建立生态影响补偿机制,实施补偿措施,对无法恢复地段进行异地补偿,做到损一补一。施工期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电站施工时,开挖、爆破、堆碴等活动将破坏坝址两岸、厂房附近等沿线的地表植被。将引起土壤侵蚀,将会产生较强的水土流失。工程施工破坏的植物种类主要为次生灌木林和荒草地,对珍稀植物无影响。随着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上述扰动植被基本可得到恢复。因此,在预测评价及拟定防治措施时,应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予以高度重视。 l、水土流失特点 水电站建设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开发项目之一。其水土流失特点:一是在建设过程中,开挖地面使植被遭到破坏,植被一旦被破坏,

26、短时期内难以自然恢复,易产生水土流失:二是由于工程开挖,自然边坡变陡,易造成山体滑塌,产生大量弃土废渣;三是清理覆盖层和基建过程产生大量弃渣,堆于开挖区外,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拦挡,会产生水土流失,对下游造成严重危害。 2、预测时段 本次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按建设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划分为基本建设和生产运行两个时段,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特点,以工程筹建期进行场地平整,修筑场内外公路及临时设施,到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与混凝土工程完工交付使用为基本建设期。在这一时段内,由于施工扰动和破坏原地貌,形成挖损面,产生大量弃渣,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在营运期,没有开挖,弃渣等扰动地表的工程,因此,基本建设时段成为

27、预测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其重点确定在施工期的19个月内,考虑到植被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再按运营期两年服务期限计算。 3、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水电站建设在选定方案就非常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但电站建设主体工程便道、弃渣场、施工临时占地都会不可避免的占用林地资源,扰动原地貌和地表土层,损坏地面植被。项目建设区实际占地范围内的土地主要为林地、河滩、荒坡地,植被主要是次生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坝、前池、隧道等主体工程的开挖填筑、取土取料以及排放弃土、弃渣的压埋等,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扰动了原地貌形态,损坏了地表土壤结构和地面林草植被。因此,将电站建设用地全部计入损坏原地貌植被面积,共计1.133

28、4hm2。4、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电站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地貌形态和林草、植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蓄水保土作用,施工过程中扰动原地貌、损坏地面植被,使土体松散堆积或开挖面裸露,地表抗冲蚀能力迅速衰减,降低或丧失了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形成加速侵蚀区,因此,在建设期,应将损坏原地貌植被的面积全部计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即本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1.1334hm2。另外,受电站施工的直接影响区0.35hm2土地的土壤侵蚀强度也可能较现状水平有所增加。5、弃渣来源和数量水电站工程土方开挖总量为3.47万m3,工程土石方平衡情况见表。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明挖土方0.93万m3,明挖石方0.55

29、万m3,洞挖石方1.99万m3;回填利用土石方0.31万m3。土石方挖填平衡表 万m3项目开挖土石方利用土石方弃方利用渣场备注水坝0.59280.12780.46501号渣场围堰利用部分1号隧洞0.88300.02000.86301、2渣场2号隧洞0.83000.83002、3渣场3号隧洞0.35570.35573、4渣场厂区0.41040.14640.26405号渣场围堰利用部分前池及管槽0.39560.02000.37565号渣场合计3.46750.31423.1533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3.1533万m3弃渣,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大隐患,必须进行妥善的堆存、防护并加以利用。根据拟建电站周

30、围地貌特征,本着最大限度加以利用且有利于防护的原则,在工程附近选择了5个弃渣场集中堆存弃渣,分别位于取水枢纽附近、隧洞1、2、3号支洞口的沟道内和厂房边的河岸上,弃渣场设计可堆存的弃渣量大于实际弃渣量,满足容纳弃渣的要求。6、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扰动地表流失量与弃渣流失量两项合计,该电站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0.96万t,其中扰动地表流失量仅占2,排放弃渣的流失量则占98.0。7、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1)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区域林木茂密,风景秀美,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使部分天然植被遭受损坏,加之该区降雨充沛,暴雨频繁,地形陡峭,沿线带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增大,环

31、境容量将迅速减少,造成局部生态环境恶化。(2)对河道行洪的影响电站施工过程中堆放于河边、沟边、河岸的弃渣,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遇到暴雨洪水时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弃渣在进入河道后,导致河床抬高,行洪断面变窄变浅,势必会增大洪水淹没范围,助长洪水危害。同时增加河流的输沙量,对下游河道造成淤积,影响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二)、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1、防治原则首先是必须符合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具体要求,在此前提下,应本着:(1)与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相配套,因害设防,因渣设障,为工程项目服务;(2)尽量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3)在操作上必须与项目主体工程

32、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并同时投入使用。2、防治目标为了更好地防治本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保障电站的安全运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更好的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具体目标为:(1)水土流失控制目标: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使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和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总量的95以上得到有效拦挡或利用,水土流失控制量8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95。(2)保护目标:以确保电站建设运行安全为根本,并减轻水土流失对下游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可能带来的危害。(3)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电站建设区进行绿化美化,并通过对弃渣场、取土场等临时

33、占地采取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使扰动土地治理率95,宜林宜草地植被恢复系数98,林草覆盖率30,使防治范围内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本项目水土保持防治目标见下表: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和量化指标项目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量拦渣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 覆盖率指标95%95%85%98%98%30%3、防治措施(1)在弃渣场先建立防护拦挡工程,使施工出现的弃渣、开挖面产生的水土流失在“点”上集中拦蓄;(2)施工中形成的新生面如管槽开挖等采取截水(洪)、排水沟、护坡和修筑挡土(渣)墙(坎)方式以保护区域和坡脚稳定,同时使水土流失在“线”上有效控制,减少地表径流冲刷,使泥

34、、土、石“难出沟、不下河”;(3)在渣面、施工场地进行土地整治即进行土地平整、改造、修复、种植水保林草或复耕,形成“面”的防治。这样通过“点、面、线”的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保护地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4、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资料,依据土石方平衡结果,本电站工程弃渣量总计3.15万m3(实方),如不采取合理的堆存措施加以防护,必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现场调查以及本工程施工工区的布置和土石方开挖调运情况,工程弃渣主要来源于引水建筑物和发电厂房区等工程施工开挖。通过与主体工程设计方人员现场踏勘和协商,该项目共规划5处弃渣场,详见下

35、表。弃渣场一览表 单位:万m3编号渣场类型渣场位置及弃渣来源防护形式最大容量(松散方)实际弃渣量(实方)临时占地(hm2)1号渣场河岸型坝址上游的河滩地(枢纽工程及1号隧洞出渣浆砌石拦护挡墙0.7500.4650.2002号渣场沟道型位于1号支洞口(1、2隧洞出渣)浆砌石拦护挡墙1.3500.8830.3303号渣场沟道型位于2号支洞口*沟内(2、3隧洞出渣)浆砌石拦护挡墙0.1300.8300.8304号渣场缓坡型位于3号支洞口的*沟左岸山坡(3隧洞出渣和前池)干砌石挡墙。0.5500.3560.0905号渣场河岸型厂房下游*沟口河滩地(引水建筑物、管槽和厂房弃渣)浆砌石拦护挡墙0.9300

36、.6160.1804.1弃渣场选址项目建设区位于*河岸边,工程较为集中,弃渣量不大。本着因地制宜,减少投资的原则选定弃渣场。本项目弃渣主要由引水建筑物开挖形成的土石方为主,弃渣场地在引水枢纽和厂房附近选定。根据本电站的弃渣特点、施工分期和交通运输条件,弃渣场的选择考虑了“注重环保、少占耕地、有利生产、综合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4.2弃渣场设计(1)1号弃渣场基本情况1号渣场位于电站挡水坝上游的河滩边,计划堆置弃渣0.465万m3(实方),占地面积0.330hm2,*河在该处河道宽阔、河床地势平坦,适宜修建渣场。弃渣拦挡布设结合渣场地形条件,渣场最大堆渣高度4.8m。为了防止*河大洪水冲刷弃渣

37、,渣场的防护结构形式下部选用仰斜式浆砌石重力挡渣墙,上部弃渣按1:1.5坡比堆积,挡渣墙长度73m。弃渣堆置方案渣面临河一侧先行修建挡渣墙,弃渣进场由右侧公路倾倒,履带式推土机配合,尽可能将石渣、粗渣弃于渣场底部,细渣覆于其上,逐层推平压实,渣顶水平堆置至899m高程,即为最终渣顶。弃渣堆置结束后,渣顶表面整平后覆土,覆土厚度0.4m,渣顶实施种草恢复植被,草种选用“紫花苜蓿或三叶草”。渣体顶部在方案确定的植被恢复期内实施种草,草籽量25kg/hm2。(2)2号弃渣场基本情况2号弃渣场位于1号支洞口,计划堆置弃渣0.883万m3(实方),占地面积0.830hm2。弃渣防护结合渣场地形条件,渣场

38、最大堆渣高度4.8m。渣场的防护选用浆砌石重力挡渣墙防护,上部弃渣按1:1.5坡比堆积,防护长度127m。弃渣堆置方案渣面临沟一侧先行修建挡渣墙,弃渣进场由外向内倾倒,履带式推土机配合,尽可能将石渣、粗渣弃于渣场底部,细渣覆于其上,逐层推平压实,渣顶水平堆置至1000m高程,即为最终渣顶。弃渣堆置结束后,渣顶表面整平后覆土,覆土厚度0.4m,渣顶实施种草恢复植被,草种选用“紫花苜蓿或三叶草”。渣体顶部在水保方案确定的植被恢复期内实施种草,草籽量25kg/hm2。(3)3号弃渣场基本情况3号弃渣场位于位于2号支洞口*沟内,沟内没有耕地,也没有居住人口,弃渣场处沟道断面呈窄“U”型,可以建设弃渣场

39、。弃渣堆放于沟道内,计划堆置弃渣0.19万m3(实方),占地面积0.83hm2。拦挡设施拦渣工程选为浆砌石挡渣墙防护。渣场计划堆置弃渣0.19万m3(实方),结合渣场占地面积,最大堆渣高度7m。上部弃渣按1:1.5坡比堆积,防护长度27m。弃渣堆置方案根据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调运安排及该渣场地形条件,在沟内先行修建挡渣墙基础,弃渣进场由岸边便道倾倒,履带式推土机配合,逐层推平压实,最终渣面由挡墙后以1:1.5坡比起坡至设计高度,然后水平堆置与边坡相接。渣体堆置过程尽可能达到粗渣在下,细渣在上,实施逐层平整压实。弃渣堆置结束后,采取覆土后植草护坡防护措施。(4)4号弃渣场4号弃渣场位于位于3号支洞

40、口的*沟左岸山坡一山洼,根据弃渣量及山坡坡度,确定修建两道拦渣墙,第一道拦渣墙建在山坡坡脚,拦渣墙长34m,高6.7m,弃渣坡度1:2,弃渣坡面顶头修建第二道拦渣墙,拦渣墙长29m,高7.2m。两道拦渣墙均采用干砌石挡墙防护,顶部1m采用浆砌石砌筑。计划堆置弃渣0.356万m3(实方),占地面积0.090hm2。(5)5号渣场基本情况5号弃渣场位于厂房下游*沟口西河右岸河滩地中,计划堆置弃渣0.4896万m3(实方),占地面积0.180hm2,该处地形为河滩、荒地,大部分区域基岩出露。弃渣计划堆放地面应高于河道。弃渣拦挡布设挡渣墙结构形式选用护坡式,挡墙高度5.6m,坡比1:0.25。采用浆砌

41、石砌护,渣场挡墙渣长度113m。弃渣堆置方案根据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调运安排及该渣场地形条件,渣体临河侧先行修建挡渣墙基础,弃渣由岸边便道倾倒,履带式推土机配合,逐层推平压实,然后水平堆置与边坡相接。渣体堆置过程尽可能达到粗渣在下,细渣在上,实施逐层平整压实。弃渣堆置结束后,采取覆土后植草护坡防护措施。5. 施工生产场地防治措施本项目施工生产区共占地1.1334hm2,占地类型为荒地、河滩地和次生林地。该区在使用期间大部分时段土地被临时建筑物占压或碾压,基本不产生水土流失,不需采取水保措施。但施工生产区的建设、拆除活动将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因此,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对于临时施工区人员频繁活动的区域

42、,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周边地区水土保持设施;同时在生活区及场地一侧布设一道临时排水渠,断面设计为梯形,底宽为0.3m,顶宽为0.5m,高为0.4m,边坡和底部夯实压平,以便排除雨季山洪雨水,施工结束后,对场地内的临时施工设施进行清理,拆除临时建筑物,对生活垃圾进行深埋,其余废渣运至临近的渣场堆置。施工结束后,对施工生产占地范围地表进行场地疏松平整,并对其复耕或实施灌草绿化。6、土地整治措施(1)、弃渣场土地整治弃渣场土地整治的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和改善占压土地的生产力。由于水电站建设用地主要为林地,为了补偿林地损失,弃渣场土地整治本着尽可能恢复为林地的原则,从长远看,只要符

43、合林地条件的,就按林地要求整治。弃渣施工、运输中,应充分利用施工管理措施,弃渣前将原表层腐殖土堆放于临时堆渣场,弃渣结束后,将弃土料弃于渣场上层,减少恢复植被覆土工程量,并通过拦渣护坡工程,进行平整处理,覆土50cm营造固土保水的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周边营造绿化带,防冲保土,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2)、临时用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临时工程(零星工程)用地主要是施工临时道路、各工点施工场地、承包商基地、砼拌和场、材料存放仓库等临时占地。零星工程施工占用土地在工程完工后要尽快复垦利用和恢复林、草植被,对占用的林地及其它用地在废渣、废料和临时建筑拆除、清理后,平整场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7、植

44、物措施(1)、植物措施设计原则、植物措施的设计贯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美化环境、注重效益”的原则。、对项目建设区裸露地、闲置地、废弃地、各类边坡等适宜绿色植物覆盖的地面进行植被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林草措施的配置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前提,然后考虑绿化美化需要,使之达到既保持水土,又美化环境的目的。、林草种的选择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尽量以乡土树种、草种为主。(2)、林种草种选择根据水土保持林草种选择原则,结合水电站沿线弃渣场和施工临时用地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措施林草种选择以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具有良好固土改土作用的乡土树草种为主,切实保证林草成活率及林草正常生长。同时也要考虑树姿优

45、美,观赏性强。通过对水电站沿线植被分布及人工植被栽植情况现场调查,可选择的树种有:油松、落叶松、刺槐、竹类等;草种主要是紫花苜蓿、油麦草等。(3)、植物措施配置弃渣场植物措施配置主要包括渣面造林绿化,覆土50cm后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面积;适宜树种草种选择:本区地理条件较好,适合亚热带各种林草生长,有利于营造水土保持林带,以拦截地表径流,减轻径流速度,发挥植物的水保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具体在选择适宜林草品种时,可根据水土保持、绿化美化、兼顾生物多样性及经济方面的需求,结合当地现有优秀树种进行筛选,推荐选区的林草品种为:油松、落叶松、刺槐、柳树、核桃、板栗、竹类,主要草种:紫花苜蓿、油麦草等

46、。 8、取料场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本项目由于工程量小,建设过程中所需沙料来源于拦水坝基础开挖过程产生的河沙,石料取于*河道弃石和骨石,因此,不需建设新的取料场。河道内的石料取走后容易形成大坑,必需及时平整,避免对河床造成影响。(三)生活垃圾水电站施工期为19个月,施工平均人数100人,按人均日产生活垃圾1.2kg/人.d,则施工期总的垃圾排放量68.4t。生活垃圾严禁乱堆滥放和排入河道,必须进行定期收集,分拣后集中填埋处理。(四)生产废水1施工期生产废水排放量及污染特性水电站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灌浆、车辆冲洗等生产工序。参考同类规模水电站说明该电站施工期平均用水量80m3/d,废水排放量按80%计算,生产废水排放量64m3/d,年产生废水19200t(按300天计)。生产废水中污染物主要以悬浮物(SS)为主,据国内多座水电站施工期生产废水的监测结果,工程施工废水中砂石料冲洗废水悬浮物浓度严重超标,一般可达20000-40000mg/L,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混凝土拌和系统的废水不但悬浮物浓度超标,而且水质偏碱性,PH值可高达11,维修系统和对车辆的冲洗过程会产生含油废水,为间歇式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