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两比培训班.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2000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1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强两比培训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强两比培训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强两比培训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强两比培训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强两比培训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强两比培训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强两比培训班.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强两比培训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概 述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骨料、水及其它外加材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拌和,经一定时间硬化而形成的人造石材。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和物一定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水泥浆硬化后,则将骨料胶结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混凝土的分类(一)按照混凝土表观密度分类(二)按照不同工程的用途分类(三)按照胶凝材料的种类不同分类(四)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分类不同表观密度1、特重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大于2800kg/m3的混凝土。2、普通混凝土:干密度为20002800 kg/m3的混凝土。3、

2、轻骨料混凝土:干密度小于1900 kg/m3的混凝土。不同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不同施工工艺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等。 砼基本性能砼拌合物性能(工作性能)1、稠度干硬性砼: 维勃稠度 坍落度塑性砼: 坍落度流动性砼: 坍落度 流动度2、凝结时间3、保水性(泌水率)4、含气量砼力学性能1、抗压强度2、抗折强度3、劈拉强度4、疲劳强度砼耐久性能1、抗渗等级2、抗冻融等级3、体积变化(收缩率、膨胀率等)4、抗碳化性能5、抗腐蚀性能a、电通量、氯离子渗透系数b、硫酸盐侵蚀普通砼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1一、新旧标准的主要区别二、总则三、配

3、合比设计的基本资料四、设计方法和步骤五、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六、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七、配合比计算实例新旧标准的主要区别1、增加了混凝土耐久性要求的规定(氯离子、含气量、碱含量等);2、修订了普通混凝土试配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强度标准差;3、修订混凝土水胶比计算公式中胶砂强度取值和回归系数a和b;4、在混凝土试配中增加了耐久性试验验证的内容;5、增加了高强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公式、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推荐表。总 则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配合

4、比设计的基本资料1、混凝土设计要求: 满足砼结构设计的强度要求、 砼拌和物具有适应施工的流动性和良好的和易性、耐久性的要求、经济、节约的要求;2、工程特征(工程所处环境、结构断面、钢筋最小净距等);3、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4、砂、石的种类规格、表观密度及石子最大粒径;5、施工方法。设计方法和步骤(一)基本参数(二)理论配合比(计算配合比)的设 计与计算(三)试配 (四)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基本参数1、水胶比W/B ;2、每立方米砼用水量mw ;3、每立方米砼胶凝材料用量mb ;4、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mC ;5、每立方米砼矿物掺合料用量mf ;6、 砂率S :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7、每立方米砼

5、砂用量mS ;8、每立方米砼石用量mg 。理论配合比的设计与计算1、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2 、 计算水胶比;3 、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4 、 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矿物 掺合料和水泥用量;5 、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外加剂用量;6 、 确定混凝土砂率;7、 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 fcu.0fcu.k+1.645 f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1.645强度保证率为95%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取值1、有近13个月同品种、同等级混凝土资料时 ( 30组数据)按式4.0.2统计计算 C30 3.0MPa C30 且C60 4

6、.0MPa2、无统计资料时,按表4.0.2取值 C20 C25C45 C50C55 4.0 MPa 5.0 MPa 6.0 MPa计算水胶比W/B 近年来水泥中多加入不同的掺合料,有效胶凝材料含量不确定性较大,故配合比设计的水灰比难以反映有效成分的影响。因此改用胶凝材料总量作水胶比及各种含量的控制。计算水胶比W/B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时 W/B=( a fb)/(fcu.0 a b fb) 砼强度与胶水比成正比(fcu=AB/WC ),大等于C60时由于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不同,强度与胶水比的关系不能再延伸,即线性关系较差,分散性较大,故该公式仅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60的混凝土。1、fb为

7、胶凝材料28天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或按式5.1.3计算 fb=f sfcef 、s分别为粉煤灰和矿渣粉影响系数,按表5.1.3选用2、 fce为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或富余系数乘以水泥抗压强度标准值,富余系数按表5.1.4选用。 fce=c fceg3、回归系数a 、b可通过试验建立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当无统计资料时可按表5.1.2选取水胶比限值 根据混凝土使用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考虑其满足耐久性要求所必要的水胶比,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mw01、混凝土水胶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砼的坍落度(

8、维勃稠度)、粗骨料品种及最大粒径查本标准表5.2.1-1和5.2.1-2;2、 数值修正 1) 根据砂的细度修正 细砂 + (510kg) 粗砂 (510kg) 2)根据坍落度值修正以表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坍落度每增加20mm, 用水量增加5kg。 95110mm +5kg 115130mm +10kg 135150mm +15kg 155170mm +20kg坍落度大于等180mm以上时,随坍落度相应增加的用水量可减少。3)根据外加剂和掺和料修正 mw0=mw0(1)外加剂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mw0 未掺外加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1

9、、胶凝材料用量 mb0= mw0/(W/B) 考虑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所必要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除C15及其以下等级外,应符合本标准中表3.0.4的规定。2、矿物掺合料用量mf0= mb0 ff矿物掺合料掺量(%),可按表3.0.5确定3、水泥用量mc0 =mb0 mf0确定每立方米砼外加剂用量ma0 ma0 = mb0 aa外加剂掺量(%),应经试验确定。确定混凝土砂率S1、坍落度小于10mm的砼,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2、坍落度为1060mm的砼,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水胶比按本标准表5.4.2选取;3、坍落度大于60mm的砼,其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5.4.2基础上,进行数值修正:1)

10、坍落度每增加20mm, 砂率增加1%;2)根据砂的细度修正 细砂:砂率减小 粗砂:砂率提高3)采用人工砂时,砂率增大;4)骨料级配较差时,砂率增大。例 题1、当配制水泥混凝土用砂由粗砂改为中砂时,其砂率( )。 A应适当减小; B不变; C应适当增加; D无法判定答案:A2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砂率是依据( )确定的。A粗骨料种类 B混凝土设计强度C 粗骨料最大粒径 D 混凝土水胶比 答案: A、C、D 3、判断:砂率越大,拌合物流动性越好。答案:错误 当砂率过大时,骨料的总表面积和空隙率均增大,当混凝土中水泥浆量一定的情况下,包裹骨料颗粒表面的水泥浆层相对减薄,拌合物就显得干稠,流动性

11、就变小。 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 粗骨料用量:mg0 细骨料用量:ms0 1、重量法假定容重法 2、体积法以1立方米混凝土计算重 量 法1、假定混凝土拌合物容重为23502450kg/m3 2、则mf0 mc0mg0ms0mw0=mcp s=ms0/(ms0mg0)100%体 积 法mc0/cmf0/fmg0/gms0/smw0/w0.01=1 s=ms0/(ms0mg0)100%c :2900-3100kg/ m3 ;f :矿物掺合料密度,按GB/T 208测定;g :按JGJ52-2006测定,约2650kg/ m3 ; s :按JGJ52-2006测定,约2650kg/ m3; w :1

12、000kg / m3 ;:含气量百分数,使用非引气型外加剂时 =1试 配 1、 试配时应采用与工程现场相同的原材料和搅拌方法,且每盘最小搅拌量不少于搅拌机额定量的25%;2、按理论配合比试拌,并根据拌合物性能作出调整(保证水胶比不变,调整用水量或砂率),使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得出强度试验用的试拌配合比; 、应采用三个水胶比进行试配,水胶比在试拌配合比基础上0.05,用水量相同,砂率可相应增减1%; (A) 试拌配合比(B) (C) W/B+0.05 W/B W/B-0.05 w w w s+1% s s-1%、在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拌合物性能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5、每个配

13、比至少制作一组试件,标养至28天或设计规定龄期时抗压。例题1、试拌时,当发现砼拌合物坍落度或粘聚性、保水性不佳时,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手段调整配合比?( ) (A)保持水泥用量不变,增加用水量 (B)保持用水量不变,增加水泥用量 (C)保持用水量不变,调整砂率 (D)保持水胶比不变,调整砂率答案:D 2、判断:为了增加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可直接加水。答案:错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1、 确定胶水比 2 、 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 3 、 校正 确定胶水比 根据得出的各组砼强度结果,绘制强度和胶水比的线性关系图或插值法确定略大于砼配制强度(fcu.0)相对应的胶水比数值。 或者选三个(或多个)强度中

14、的一个所对应的胶水比,该强度大等于配制强度。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材料用量1、在试拌配合比基础上,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应根据确定的水胶比进行调整;2、胶凝材料用量应以用水量乘以选定的胶水比;3、粗、细骨料用量应根据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进行调整。 校 正 当容重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超过计算值2%时,应进行调整,各类材料用量应乘以校正系数。 校正系数=c,t / c,c 即实测值/ 计算值 耐久性验证1、混凝土配合比调整后,应测定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试方法应符合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的规定,试验结果应符合表3.0.6的规定。2、对耐久性有

15、要求的混凝土应进行相关的耐久性试验验证,包括抗渗、抗冻、抗氯离子渗透等试验验证。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情况下列情况应重新设计:1、砼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2、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抗渗混凝土 (二)抗冻混凝土 (三)高强混凝土 (四)泵送混凝土 (五)大体积混凝土 抗 渗 砼一、对原材料的要求1、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2、粗骨料宜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细骨料宜采用中砂,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给予限制; 3、宜采用膨胀剂、防水剂、引气剂、减水剂等,掺用矿物掺合料,粉煤灰应为级或 级 。 二、对配合比的要求1、胶凝材料不小于320k

16、g;2、砂率宜为35%-45%;3、最大水胶比符合表7.1.2的要求;4、宜采用最大水灰比的配合比作抗渗试验 PtP/10+0.25、掺引气型外加剂时应测定含气量,控制在3.0%5.0%。高 强 砼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fcu.01.15fcu.k;2、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按表7.3.2选取,并应经试配确定;3、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配确定,矿物掺合料掺量宜为25%40%,硅灰掺量不宜大于10%;4、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0kg/m3。三、试配及配合比确定1、强度试验用配合比除试拌配合比(依据表7.3.2计算并调整拌合物性能的试拌配合比)外其余水胶比应

17、分别增加和减少0.02;2、配合比确定后,应采用该配合比进行不少于三盘混凝土的重复试验,且每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配制强度;3、宜采用标准尺寸试件测抗压强度,非标尺寸折算系数应经试验确定。泵送混凝土一、对原材料的要求1、水泥不宜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粗骨料宜连续级配,针片状不大于10%,最大粒径的要求;3、宜采用中砂,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小于15%。4、应掺用泵送剂或减水剂、以及粉煤灰或其它活性矿物掺合料。二、对配合比的要求1、试配时应考虑坍落度损失 Tt=Tp+T;2、胶凝材料宜300kg/m3;3、砂率宜为35%45%。大体积混凝土一、对原材料的要求1、应选用中、低热水泥,

18、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硅水泥时应掺矿物掺合料,且胶凝材料的3d和7d水化热分别不宜大于240kJ/kg和270kJ/kg;2、粗骨料连续级配,最大粒径和含泥量限制;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含泥量限制;3、掺缓凝型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 。二、对配合比的要求1、水胶比不宜大于0.55,用水量不宜大于175kg/m3;2、在保证坍落度和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应提高掺合料及粗细骨料的含量,尽可能降低每立方米砼的水泥用量;3、试配调整时,控制混凝土绝热升温不宜大于50。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掺粉煤灰目的:节省水泥、改善混凝土性能(拌合物和易性、混凝土耐久性等)。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GBJ146-901、超量取

19、代法:等强条件下,粉煤灰量超过取代的水泥量。一部分取代水泥,另一部分取代砂。2、等量取代法:粉煤灰量取代等量的水泥。调节超强砼的强度以节省水泥。3、外加法:额外加入混凝土中,仅为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新标准中关于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1、 目前采用JGJ55-2011中方法计算,但应注意GBJ146-90中为“粉煤灰取代率”,JGJ55-2011中为“矿物掺合料掺量”;2、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应按JGJ55-2011中表3.0.5取值。配合比计算实例 1、计算试配强度当无统计数据时,C25砼=5.0MPafcu.o=fcu.k+1.645=25+1.6455.0 =33.2MPa2、计算水胶比W/

20、B=afb/(fcu.o+abfb) =0.491.1642.5/(33.2+0.49 0.13 1.1642.5) =0.66(干燥环境钢砼最大水胶比要求为0.60,因此取水胶比为0.60)3、计算每立方米水泥用量mw0=170kg/m3mc0=mw0/(W/B)=170/0.60=283kg/m3(满足钢砼最小水泥用量280kg/m3要求) 4、重量法计算各材料用量mc0+mw0+ms0+mg0=2400ms0/(ms0+mg0) = 33%解得:mw0=170kg/m3 mc0=283kg/m3 ms0=643kg/m3 mg0=1304kg/m3mw0:mc0: ms0: mg0=0.

21、60:1:2.27:4.61例题二 某工程室内柱欲配C35砼,坍落度为80mm,工程中使用炼石.42.5水泥(富余系数1.16);闽江细砂,细度模数为2.2;河卵石,粒级540.0mm。查表后,经调整得出用水量为175kg/m3,砂率为32%,试计算试拌25L各材料用量, 已知三组配合比28天砼强度分别为48.7MPa、45.1MPa、40.7MPa,求配合比。1、计算试配强度当无统计数据时,C35砼=5.0MPafcu.o=fcu.k+1.645=35+1.6455.0 =43.2MPa2、计算水胶比W/B=afb/(fcu.o+abfb) =0.491.1642.5/(43.2+0.490

22、.131.1642.5) =0.523、用水量mw0=175kg/m3。4、计算水泥用量 mc0=mw0/(W/B)=175/0.52=337kg/m3(水胶比及水泥用量均符合标准要求)5、按重量法计算基准配合比 2400=mc0+mw0+ms0+mg0 s= ms0 /(ms0+mg0)=32% 解得:ms0=604kg/m3 mg0=1284kg/m3 6、计算试拌配合比7、计算每盘材料用量 每盘搅拌25L,则各材料用量为:8、作图求对应试配强度的B/W经作图得出试配强度为43.2MPa时B/W=2.149、计算配合比mw=175kg/m3 s=32%W/B=1/2.14=0.47mc=m

23、w/(W/B)=372kg/m3ms0= 593kg/m3mg0=1260kg/m3例题三 某工程设计室内潮湿砼等级为C30,采用泵送施工,坍落度要求为160mm,使用的原材料如下:水泥为42.5级,富余系数1.16,碎石0.52cm,中砂、掺减水率为18%的高效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0.5%),粉煤灰为II级灰(掺量为15%,影响系数0.90),试设计该工程的砼配合比。1、计算试配强度无统计数据时,C30砼=5.0MPafcu.o=fcu.k+1.645=30+1.6455.0 =38.2MPa2、计算水胶比W/B=afb/(fcu.o+abfb) =0.530.90 1.1642.5/(

24、38.2+0.530.200.90 1.1642.5) =0.54 符合室内潮湿混凝土水胶比限值要求。3、查表,当坍落度为90mm时,mw0=215kg/m3 则坍落度为160mm时, mw0=215+20=235kg/m3 mw0=mw0 (1 )=193kg/m3 mb0=mw0/(W/B)=193/0.54=357kg/m3符合泵送砼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要求。4、粉煤灰及水泥用量 mf0=mb0f=35715%=54kg/m3 m c0=mb0-mf0=303 kg/m35、外加剂用量 m a0=mb0a=3570.5%=1.78 kg/m36、查表坍落度为60mm时砂率为35%(采用线性插

25、入法),则坍落度为160mm时s=35%+5%=40%符合泵送混凝土砂率要求。7、体积法计算基准配合比(mc0/c +mf0/f + mw0/w +mg0/g+ms0/s)+0.01 =1ms0/(ms0+mg0)= s( 303/3100 +54/2200+193/1000+(ms0+mg0)/2650)+0.01 1=1ms0/(ms0+mg0)=40% 得ms0=715kg/m3 mg0=1073kg/m38、砼配合比为:mw:mc:ms:mg:mf:ma=193:303:715:1073: 54: 1.78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目 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26、 质量要求 第三节 验收、取样与缩分 第四节 砂的检验方法第五节 石的检验方法第一节 概述一.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的普通混凝土用砂和石的要求和质量检验。对于港口、水工、道路等工程的砂和石,除按照各行业相应标准执行外,也可参照执行。2.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二. 术语1、天然砂:自然形成,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分为山砂、河砂、海砂。2、人工砂:岩石经开采、机械破碎、筛分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3、混合砂: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4、碎石: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破碎成,公称粒径大于5.00mm的

27、岩石颗粒。 5、卵石:自然形成,公称粒径大于5.00mm的岩石颗粒。 6、含泥量: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0.080mm的颗粒含量。7、砂的泥块含量: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m颗粒的含量。 8、石的泥块含量: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0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颗粒的含量。9、石粉含量: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m,且其矿物质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的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10、表观密度: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11、堆积密度: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12、紧密密度:骨料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13、针片状颗粒:凡岩石颗粒长度

28、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 14、压碎值指标:人工砂、碎石、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15、碱活性集料: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骨料。16、坚固性:骨料在气候、环境变化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17、轻物质:砂中表观密度小于2000kg/m3的物质。18、完全干燥(烘干状态):在不超过110的温度下烘干,达到恒重的状态。19、风干(气干状态):不但砂颗粒的表面是干燥的而且内部也有一部分呈干燥状态。20、饱和面干(表干状态):颗粒表面是干燥的而内部孔隙为含水饱和状态。21、潮湿(潮湿状

29、态):颗粒的内部吸水饱和,而且表面也吸附有水的状态。第二节 质量要求 一. 砂的质量要求1、细度模数: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f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其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粗砂:uf=3.73.1中砂:uf=3.02.3细砂:uf=2.21.6特细砂:uf=1.50.72、砂筛规格:砂筛应采用方孔筛。砂的公称粒径、砂筛筛孔的公称直径和方孔筛筛孔边长应符合规定。3、颗粒级配:除特细砂外,砂的颗粒级配可按公称直径630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以质量百分率计,下同),分成三个级配区(区85-71%,区70-41%,区40-16%)。且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表中的某一个区内。4、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的

30、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除公称粒径5.00mm和630m(表中斜体所标数值)的累计筛余外,其余公称粒径的累计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总超出量不应大于5%。5、含泥量及泥块含量 : 含泥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对混凝土的抗压、抗折、抗渗、收缩等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强度愈高影响愈大。泥块含量的影响比含泥量更大。 对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含泥量应不大于3.0%,泥块含量应不大于1.0%; 对C10和C10以下的混凝土用砂,根据水泥标号,其含泥量、泥块含量可予以放宽.天然砂中含泥量限值 砂中泥块含量限值 6.人工砂或混合砂石粉含量应符合表的规定。7.有害物质含量 : 包括云母、轻物质、有机物、

31、硫化物及硫酸盐等 8、坚固性指标 :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用硫酸钠溶液浸泡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计。9、人工砂的总压碎值指标应小于30%。 人工砂的压碎值指标是检验其坚固性及耐久性的一项指标。 经试验证明,中、低等级混凝土的强度不受压碎指标的影响,人工砂的压碎值指标对高等级混凝土抗冻性无显著影响,但导致耐磨性明显下降,因此将压碎值指标定为30%。二.强制性条文3.1.10 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钢筋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 2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n 原圆孔筛与现在的方孔筛进行的

32、筛分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在园孔筛未损坏时,仍可使用n 混凝土用石应采用连续粒级。n 单粒级宜用于组合成满足要求的连续粒级;也可与连续粒级混合使用,以改善其级配或配成较大粒度的连续粒级。n 当卵石的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措施并经试验证实能确保工程质量后,方允许使用。2、针片状颗粒含量 : 针片状颗粒含量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及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含量增大,拌合物坍落度降低,粘聚性变差,抗压和抗拉强度下降。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影响更为显著。 低强度混凝土其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砂浆强度,受骨料粒形影响较小;中等强度混凝土除受水泥砂浆强度影响外,还受界面粘接力的影响,而界面粘接强度与骨料粒形有直接关

33、系;高强度混凝土除与界面粘接强度有关外,还与骨料本身强度有关,而针片状骨料易于破坏。3、含泥量及泥块含量 : 含泥量会严重影响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力、降低和易性、增加用水量,影响混凝土的干缩和抗冻性。超过一定限度时,对混凝土的抗压、抗折、抗渗、收缩等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对高强混凝土的影响更大些。泥块含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更大。 碎石或卵石中的含泥量、泥块含量限值4、碎石的强度 : 碎石强度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值表示。岩石的抗压强度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至少高20。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6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 卵石的强度可用压碎指标值表示。碎石的压碎指标值 卵石的压碎指标5、坚固性指

34、标 : 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用硫酸钠溶液 浸泡5次循环后的质量损失计。6、碎石或卵石中有害物质限值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1.0% 卵石中的有机物第三节 验收、取样与缩分 一、砂、石的验收 按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用大型工具(如火车、货船、汽车)运输的,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用小型工具(如马车等)运输的,以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批论。n 当砂和石的质量比较稳定、进料量又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n 必检项目: 每验收批砂石至少应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的含量检验。对于海砂或有氯离子污染的砂,还应检验其氯离子含量。对于海砂,还应检

35、验贝壳含量;对于人工砂及混合砂,还应检验石粉含量。二、取样规定n 1、从料堆上取样时候,取样部位应该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应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8份,石子为16份,组成各一组样品。n 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候,应该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份。石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n 3、从火车、汽车、轮船上取样时候,应该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石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表1 砂单项检验最少取样质量表2、碎石或卵石单项检验最小取样质量(kg)第三节 验收、取样与缩分 四、样品的缩分方法n (一)、砂样品的缩分方法: 1、用分料器缩分:将样品在潮湿状态

36、下拌合均匀,然后将其通过分料器,留下一份并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直至把样品缩分至所需要的量为止。 2、人工四分法缩分: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合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直至把样品缩分后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要的量为止。 第四节 砂的试验方法 n 一、砂的筛分试验n 1.适用范围:普通混凝土用砂n 2.仪器设备:n 1)试验筛:n 2)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n 3)振筛机n 4)烘箱:(1055)n n 3.试样制备n 试样过公称直径10.00mm方孔筛,缩分至不

37、少于550g两份,在(1055)下烘至恒重。n 恒重: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少于3h,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试验要求称量精度。n 4.试验步骤l 称500g,置于最顶套筛,筛分10分钟,取出逐一手筛,至筛出量少于试样总量0.1%。称取各筛筛余质量,精确至1g。l 剩余量的规定: 5.结果计算l 筛完后总量与筛前总量不得超过1%。l 计算分计筛余:精确至0.1%l 计算累计筛余:精确至0.1%l 计算两次累计筛余平均值:精确至1%l 计算细度模数:精确至0.01。细度模数: (2+3+4+ 5+ 6)-51 f= 100-16.结果评定 细度模数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

38、如果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0.20,应重新试验。细度模数: (2+3+4+ 5+ 6)-51f= 100-1 14.8+21.4+57.4+89.0+99.2-55.8 = 100-5.8 = (281.8-29)/94.2 = 2.70 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标准方法) 1.适用范围:砂2.仪器设备l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l 容量瓶:500mll 烘箱:(1055)l 干燥器3.试样制备 缩分样品650g,烘至恒重。4.试验步骤l 称取试样300g (m0) ,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l 摇动容量瓶,排除汽泡,塞紧瓶塞,静置24h,加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外壁水分,称其

39、质量(m1)l 倒出砂和水,洗净,装入水温差不超过2的水,至瓶颈刻度线,称其质量(m2)5.结果计算,精确至10kg/m3l 水温修正系数l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试验。l 试验各项称量可在15-25 内进行,但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至试验结束,试验温差不超过2。三、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1.适用范围2.仪器设备l 称:称量5kg,感量5g;l 容量筒:1L;l 漏斗l 烘箱l 直尺3.试样制备l 样品过筛(5mm),缩分至不少于3L,烘至恒重,冷却分成两份。4.试验步骤4.1堆积密度l 称出容量筒质量(m1)l 用漏斗或铝勺将样品徐徐装入容量筒,直至超出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4.2紧密密度l 试样分两层装入容量筒,每装完一层,在筒底垫放一根10mm钢筋,将筒左右颠击25次;l 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5.结果计算:精确10kg/m3空隙率:堆积密度空隙率精确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