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整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整合》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 文,第一章 文言文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训练,重点虚词积累,第二节 文言虚词整合,【重点虚词积累】考试大纲中列出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分门别类说明:一、而 1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2、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2代词(1)用于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此,这样。如: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助词附在其他词上。(1)表时间,“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如: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而已”,放在句末
3、,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哪里”。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4、”。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4同“呵”,喝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猜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表感叹语气,
5、可译为“啊”、“呀”。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四、乃1副词(1)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才”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情理上的逆转相悖,可译为“却”、“竟(竟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对数量或范围的限制,可译为“仅”。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6、传序)3动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3)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7、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1)表示测度,可译为“大概”。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示希望,可译为“还是”。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强调,可译
8、为“可要”、“可”。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连词(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2)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六、且1连词(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如: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3)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9、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七、若 1代词(1)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如此”。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2连词(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
10、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4动词(1)“像”、“似”。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2)“比得上”。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八、所1助词(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跟动词,或跟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它和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组成“为所”表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2构成复音虚词“所以”。(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如:吾所
11、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3名词译为“处所”、“地方”。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九、为1介词(1)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3)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12、。(孔雀东南飞)(5)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6)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2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动词可译为“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做”、“以为,”、“认为”、“是”等。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十、焉1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可不译。如: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2)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
13、我所欲也)(3)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代词(1)表指代,相当于“之”。如: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兼词(1)相当于“于此”、“于是”。如: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促织)(2)相当于“于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十一、也1句末语气助词(1)表示判断语气。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2)表示肯定语气。如: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鸿门宴)(3)表示疑问语气。如: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4)表示感叹语气。,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其作用相当于逗号。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十二、以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等。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由于”。如:且
15、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时间或地点的界限,相当于“在”。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连词(1)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如: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3)表结果。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如:而又与大国执仇,以
16、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4)表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相当于“而”的用法,可表并列、承接、修饰等关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石钟山记)4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5助词附在某些动词后,无意义。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等。6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
17、王纳谏),十三、因1介词(1)依靠、凭借。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2)趁着、随着。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3)通过、经由。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连词(1)因为。如: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2)于是、便。如: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 1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故燕
18、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呼应。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
19、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1)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2)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2连词连接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跟、同”。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4动词译为“结交、参加、赞许、亲附”。如:与嬴而不助五国者。(六国论)十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
20、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2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十七、者助词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
21、“的”、“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2放在判断句后面,起提顿作用,不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等。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代词(1)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定语的
22、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短语,不译。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动词往,到去。如:宋将之楚。(孟子告子下)【基础过关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
23、,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C项为代词,你的。答案C,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 A动词,喝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C均为代词,什么原因。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答案C,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
24、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答案A,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 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C均为副词,分别表祈使、期望语气。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答案C,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答案A,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C动词,比得上,如;表假设,如果。
25、D均为代词,你。答案C,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B、D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答案C,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答案A,解析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向、对。C介词,替;动词,作为。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答案D,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
26、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答案A1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 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答案D1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介词,因。B动词,认为;介词,把。C均为连词,表修饰。D均为介词,表时间,在。答案B1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
27、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D介词,趁此、趁机。答案D1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答案D 1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答案C1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 A均为连词,表承接。B均为连词,表假设。C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D
28、均为连词,表选择。答案C1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意义。C用做“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答案D1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起调节音节的作用。答案B2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结构助词,取消句
29、子的独立性。B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C动词,到。D代词,代蔺相如;助词,相当于“的”。答案D,二、填空题解释下列语段中加横线的字词。(一)“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如?答:_;_;_;_;_;_;_;_。答案副词,可译为“怎么”;副词,可译为“怎么”;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副词,可译为“多么”;疑问代词,可译为“哪个”;和“以”一起表疑问,可译为“凭什么”;和“如”一起表疑问,可译为“怎
30、么样”。,(二)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答:_;_;_;_;_;_;_。答案代词,可译为“他”;代词,可译为“他”;副词,可译为“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表示商量语气;指示代词,可译为“那”;副 词,可译为“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副词,可译为
31、“一定”,表示祈使语气。,(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答:_;_;_;_;_。答案连词,可译为“于是”,表承接关系;代词,可译为“你的”;副词,相当于“是”,表判断语气;连词,可译为“竟然”、“却”,表转折关系;连词,可译为“才”,表条件关系。,(四)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
32、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答:_;_;_;_;_;_;_;_;_;_。答案介词,可译为“根据”;动词,可译为“沿袭”;名词,可译为“原因”;介词,可译为“趁着”;副词,可译为“于是”;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可译为“经由”;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介词,可译为“因为”;连词,可译为“因为”。,(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则李唐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_;_;
33、_;_;_。答案副词,可译为“暂且”,情态副词;连词,可译为“并且”,表递进关系;副词,可译为“将要”;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为至理,当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巫所惑。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故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答:_;_;_;_;_;_;_;_;_;_。答案介词,可译为“因为”;动词,可译为“是”;介词,可译为“对、向”;介词,可译为“被”;动词,可译为“作为”;名词,可译为“做(的事情)”;介词,可译为“为了”;介词,可译为“当”,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介词,可
34、译为“替”;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七)“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答:_;_;_;_;_;_;_;_;_。答案名词,可译为“原因”;动词,可译为“认为”;介词,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介词,可译为“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连词,相当于“而”
3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关系;介词,可译为“把”,起提宾作用;介词,可译为“因为”。,(八)“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吾乡之美已闻于四方。世人皆欲老于吾乡,此乃多人言于我也,非吾杜撰耳。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是,不亦乐乎?答:_;_;_;_;_;_;_;_;_。答案音节助词;介词,可译为“对于”,表对象;介词,可译为“到”;介词,可译为“比”,表示比较;介词,可译为“在”;介词,可译为“在”,表示方位;介词,可译为“对”或“向”,表示对象;同
36、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于”,介词,可译为“在”。,(九)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答:_;_;_;_;_;_;_;_;_。答案动词,可译为“赞许”;动词,可译为“给予”;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介词,可译为“和”;动词,可译为“对付”;动词,可译为“参与”;动词,可译为“结交”;动词,可译为“帮助”;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十)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
37、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答:_;_;_;_;_;_;_;_。答案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可译为“如果”,表假设关系;连词,可译为“然而”,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代词,同“尔”,可译为“你”;语气助词,可译为“吧”、“啊”,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十一)“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
38、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答:_;_;_;_;_;_。答案连词,可译为“如果”,表假设关系;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动词,可译为“像、如、及”;代词,可译为“你”;连词,可译为“或、或者”,表选择关系;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的开头,相当于“像那”。,(十二)“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39、。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_;_;_;_;_;_;_。答案副词,可译为“就是”、“是”,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连词,可译为“倒是”,表让步关系;连词,可译为“那么”、“那就”、“就”,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是一种假设或推断;连词,可译为“就”、“便”,表承接,表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连词,表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连词,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十三)“吾所以为此者,以
4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答:_;_;_;_;_;_。答案可译为“的原因”;表示被动;“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十四)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答
41、:_;_;_;_;_;_;_;_;_。答案动词,可译为“到、往”;代词,可译为“他”;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助词,可译“的”;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十五)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如此好乐?若恢恢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答:_;_;_;_;_;_。答案助词,可译为“吧”,表猜测语气;相当于
42、“于”;助词,可译为“啊、呀”,表感叹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助词,词尾,不译;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表疑问语气。,(十六)李白者,诗仙也。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答:_;_;_;_;_。答案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表判断,不译;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放在数词之后
43、,可译为“个”、“样”之类;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译为“的人”。,(十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汝之言,金玉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答:_;_;_;_;_。答案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十八)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_;_;_;_;_;_;_。答案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代词,可译为“哪里”;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代词,可译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