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2967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7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用好中图版教材,济南市教研室 程菊,首先了解新教材,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新编教材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民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北师大版高中地理(必修1册),在充分研究新课标新理念的基础上,转换教材编排的思路,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编制教材内容,实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程目标。,一、在结构上体现新理念 如何体现?,教材在每一章安排有一个课题,课题中明确了课题目标,以及完成课题目标的方法,让学生共同完成。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在教授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

2、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在学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易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凸现三维目标),课题既与课文密切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探究系统,二、在内容设计上突现新思路 如何体现?,教材每一节节首设计有“探索”内容,节中设计有“学习指南”“思考”“活动”“实验”等活动栏目,节尾设计有案例研究。“探索”突现探索性,具有很强的创意性。“学习指南”列出本节的重要知识点,方便老师和学生明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习指南”还对学习本节的方法做了相应提示。设计这些内容目的在于:在教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关注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地理的过程和方法。,多种形式的活动栏目,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教材中“思考”“活动”“实验”等活动栏目,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每一节正文后的案例研究主要是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地理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每节后的案例研究是正文系统外另一完整的实例分析,三、在版式上灵活多变,美观大方,本教科书的基本版式分主副栏,主栏主要是正文主体,占三分之二宽,副栏主要放置学习指南、思考、实验、活动和名词解释等栏目,占三分之一宽。但版式安排也不严格拘限于此,根据内容灵活变化,

4、旨在方便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也充分考虑美学观念,使版式更趋于美观大方。,太阳系示意图横跨页版面,以黑色星空衬底,九大行星逼真形象,美观大方,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水平,易于被学生掌握,第二了解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以必修一模块为例),一、结构,【目录】,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节 水的运动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

5、作用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寒潮 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二、设计思路,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为高中地理课程打下基础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如何体现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从自然地理要素看(不系统)从某一要素看(不系统)从具体内容看(不系统)突出人地关系主线,1、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共9条“标准”)举例(或结合实际)说明(共6条“标准”)分析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整体性)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 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3、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如何体现为高中地理课程打下基础?,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1、知识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规律包括地球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

7、,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返回,第三、对教材内容的简要分析,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人类认识的宇宙)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3.地球的运动4.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外部)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例)课标:(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

8、、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注意顺序的颠倒)(P32),2、水的运动课标:(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板块构造运动?),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课标: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

9、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65),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标:(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80),第四章课标,3、寒潮4、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课标;(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目录】,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

10、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二节 工业区位 第三节 地域联系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代学习方式,主动性(我要学)自主性(我能学)差异性(按个性化的方式学)体验性(在亲历和体验中学)探究性(在解决问题中学)合作性(在交流与分享中学),思考:新课程特点决定了高中课堂教学应强调什么?,1.强调某一模块的教学既要围绕一定的“主题”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

11、又要保证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2.强调要注意学习的综合性,强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而非单一的课本知识机械灌输。3.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思考:新课程特点决定了高中课堂教学应强调什么?,4.强调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注意是“引导”而并非“强制”。5.强调教师要注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再创造、再开发,而非刻板地“照本宣科”。6.强调要对每一模块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学的构想,而非孤立、单一的机械对应。,四、问题求解:如何

12、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启示与反思:所谓教材就是个“引子”,教师只有以超越的视野、创造性地改造(运用),才可能借此引领学生走得更远,真正实现不断超越。“不能在知识和学问中获得智慧的人,是真正的蠢人”(卡尔威特)。那么,我们的教学呢?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又应当是什么样的呢?“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最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资源,我们是否真正关注了?,四、问题求解: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启示与反思:整合教学内容,实行主题教学,这既是解决课时矛盾的重要策略,也是模块课程的应然要求,我们尝试了吗?没有思辨性,就没有智慧的生成与发展;人之为“人”,在于人所特有的“人”的丰富情

13、感;“生活”是学科教育教学的生命之源。而这一切,对教师和学生又意味着什么?课堂教学设计的着眼点究竟是要注意抓“小”放“大”,还是应当注意抓“大”放“小”?,四、问题求解:如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新要求?,启示与反思:我们是否是在老老实实的真正按照学科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施教的?模块课程下,评价课堂教学是继续仅仅看孤立的45分钟内的表现,还是更应当综合追踪衡量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或一个问题)的整体教学情况呢?我们的教学方式的确应倡导对话和引导,课堂教学应追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叶澜),五、保持理性: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应防止进入新的误区,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不应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它应当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的,有思想深度的。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合作学习,但决不能放弃对个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要求。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强调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讲授和接受式学习。高中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固然要重视“创新”,但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颠覆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