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文学与文学欣赏第一章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文学与文学欣赏第一章文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编文学与文学欣赏第一章文学文学欣赏,从精神属性上来看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从语法关系上来看是一个动宾结构,欣赏是动词,文学是名词,文学是欣赏的对象。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对象,本章由远及近,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三个层面对“文学”进行解说:相对科学而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在人文学科范畴里,与哲学、历史等门类相比,文学具有独特性;文学不等于文学作品,文学欣赏的直接对象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相比,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质的安定性(特质)。第一节文学的学科属性文学欣赏作为一种活动,读者是主体,文学是对象。要把握这一对象,首先要对它有一个宏观认识,了解它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因此需
2、要把它放到更大的学科背景下进行判断,即从“天空”俯视它,看它在学问、学科版图上所占的位置。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一般认为,人类的学问大致有两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什么是自然科学?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而社会科学则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那么科学又是什么呢?“科学”一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广义地说,科学是人类用以探究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西方,往往特指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实验科学体系,它的产生有多方面文化因素作支撑。例如,独特的世界观理
3、性精神和怀疑哲学;独特的方法论归纳法和演绎法;独特的操作方法观察、分析、实验;独特的表达方式一实证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联系和发展规律。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实验可以无限重复,结论都一样,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原理、公式、数据永远都是共同的、确定的、不变的,不因阶级、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不因科学家的个性、情感等主观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科学最初产生并应用于自然现象的研究,后来,西方人把其用于对社会现象,包括对人、对人生的研究,于是产生了社会科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许多社会、人生现象的研究无法达到理想的“科学”状态。例如,哲学的第一大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从古到今众说纷纭,水、火、风、土、原子、理念、
4、物质哪个是终极真理?就人生哲学而言,第一大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而活着,又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谁的正确?历史学研究历史现象、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历史研究的对象都是过去的事情,不可能再有变化了,按理说可以是科学的吧?但事实并不尽然。别说历史现象背后人们复杂的动机、心理、内幕无法“准确”,就连历史事件本身的真相也未必能轻易搞清楚。最浅显的一个小例子,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生动、具体、形象,场面、细节历历在目,让人如临其境,惊心动魄,但读后稍一思索就让人怀疑,这一切是真的吗?司马迁当时在场吗?看过当时的录像吗?读过前线记者的通讯报道吗?采访过当事人吗?这一切都没有,那么你怎么看见樊哙闯进
5、宴会厅时瞪着眼,项庄舞剑护着沛公?这一切不过是司马迁自己的想象罢了。想象者,虚构也,不可完全当真也。试想连历史的基本真相都难以弄清楚,在很大程度上靠想象,怎么能做到精确无误的“科学”?说白了,史记是司马迁的史记,是透过司马迁的眼光看到的历史,带有作者主观性,所以历史往往有多种说法和写法,不同的说法和写法各有道理,你根本无法像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那样达到“科学”。说到文学,更是这样。文学更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和精神个性,更丰富多彩,各美其美,难以用同一标准加以度量。在文学世界中,群星灿烂,争放光彩,李白与杜甫,谁更伟大?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哪个成就更富?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哪个更有
6、价值?诸如此类,谁能给出科学的回答?于是人们明白了,被划归社会科学的诸多门类,因其自身特点无法达到“科学”。这些无法归属科学门下的门类,人们开始称之为“人文科学”,后来想,既然无法科学,就不宜再称之为科学,所以改称“人文学科”是“学科”而不是“科学”。二、人文学科的对象和特点关于人文学科,大英百科全书的界定是:“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人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按照这个界定,人文学科包括哲学
7、、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有过明确的解说。他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是统一的。从内容上来说,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独特性质。比较起来,科学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人文学科回答的问题是世界“应当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文学科包含价值导向。人文学科总是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人文学科引导人们去
8、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人文学科不是认识和实践的工具,不能立竿见影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它不是让你学到技术,而是提高你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如果有人问“读唐诗有什么用处?”“读红楼梦有什么用处?”回答只能是:没有用处。它们不是工具,它没有直接功利性的用途。人文学科的特点是体验性(它要求参与主体知情意一体的全身心投入)、教化性(教养)、评价性(价值导向)。这和社会科学不同,社会科学运用统计的、定量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实证的研究。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对社会生活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和直接应用价值,它们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
9、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所以具有广泛而直接的实用性。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不等于没有用。例如文学,王国维说文学的价值是“无用之用”。这一见解很精辟,意即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无用”,但从深层来看是“有用”的。平时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等,就是对文学作用的最好描述。它不能直接推动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但它可以悄然改变人的精神和灵魂。简言之,文学是关乎灵魂的事业,它内在地影响的是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乃至于全人类的精神生活。三、人文学科的使命由此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人文学科都是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有人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10、,一个社会,没有自然科学一打就倒,没有人文学科(包括社会科学)不打自倒。这句话极为透彻地概括了人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迅速改善,而在人们的道德状况、精神生活令人担忧的情况下,人文学科担负着更为迫切而重要的历史使命。社会需要人文学科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从而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导向,使人们不至于堕入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技术主义,以及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不仅如此,人文学科还要引导人们的精神向着更为高远的境界飞升,即要向人们提供精神上的终极关怀一寻找灵魂归宿,建构诗意家园。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无
11、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白居易的话说出了古代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同时也代表了所有对人生有反省的人的精神追求。文学,为这种美好追求提供了美妙途径。在当前时代条件下,人文学科还承担着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的历史任务。总之,正如叶朗教授所说:“人文学科不仅是职业(专业),更主要的是一种教养。职业是一部分人的事,教养则带有普遍性,关系到每个人。所以,大学的人文系(或学院)不仅要面向本系(或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而且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更进一步,还要面向整个社会,面向社会上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广
12、大青少年。”叶朗.欲罢不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0.叶朗.欲罢不能I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3.四、让文学走向大众、走入人生叶朗教授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理解,其实就是本书的宗旨或指导思想。本书正是基于上述认识而撰写的面向中文及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乃至面向所有文学爱好者,面向人民大众的书。本书意在普及文学知识,弘扬文学价值,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助力。作为文学从业者,笔者多年来的职业愿景是,让文学从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大众,走入人生,走进每个人的心灵,让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节文学的含义与特征一、
13、文学的含义1 .文学文章文学与一般文章不同。从基本性质来看,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文章是指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书面文字。广义的文章,既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科学论(文)著(作)、通讯报道、调查报告、产品说明书等一系列实用文体。而文学的范围比文章狭窄得多。如果用个比喻的话,可以说文章是大海,文学是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岛屿上高高飘扬着一面大旗,上书两个醒目大字艺术。换句话说,文学是文章之海中的艺术之国。2 .文学艺术艺术之国的成员众多,主要有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其中也包括文学。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形象、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样式。由此说来,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是
14、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文学属于艺术,但不等于艺术。人们也常常把文学从艺术中单独抽取出来与艺术这一概念并列,即文学艺术,简称文艺。把文学与艺术并列,从艺术分类学角度来看,逻辑上说不通。但是,人们又这样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是谁这样做的,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分的,没有人能说得清。很可能是因为,在艺术这一家族中,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太大了,被人们谈论得太多了,因而习惯成自然。当然,在现在的文化艺术生活中,电影、电视等可能更受欢迎,影响面更大,但不要忘了,电影、电视、戏剧最重要的部分是剧本。剧本,即一剧之本,没有好的文学剧本做基础,单靠表演、舞美、布景等,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在电影、电
15、视、戏剧这类综合艺术中,文学还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3 .文学文学作品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很复杂;不深究简单,深究复杂一你不问我还清楚,你一问我反倒糊涂。因为,文学概念经历了历史的婚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各不相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此一派彼一派,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这里,我们讲的是文学理论基础”,是入门,所以避开理论陷阱,避开旁征博引,只向读者介绍一个当下文学理论教材广泛接受的文学概念,即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作为“活动”,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
16、者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根据上述概念可知,“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作品”是其中一个要素当然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正是“文学作品”把其他三个要素联系在一起。文学欣赏的对象,泛泛地说是“文学”,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学作品”。因为读者要“欣赏”的是“作品”,而不是“活动”,也不是活动中的其他要素。二、文学的特征第一节讲了文学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学科归属,逻辑上是把文学放到整个学科版图上,相对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言,文学不属于科学,而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门类众多,那么,和其他人文学科门类,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相比,文学与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是第二个层面的
17、对比。对比的结果即文学的特征。为了使没有专门学过文学理论的读者对文学的特征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准确、更清晰、更全面地把握欣赏对象,这里对文学进行一次全景式扫描,从方方面面来看文学与科学及其他实用文体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 .非直观性非直观性是由语言的基本特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为符号,不具有具象性,因而以语言为媒介写出的文学作品,在不识字的人眼里,只不过是一行行、一页页的印刷符号而已。“林黛玉”三个汉字,三个文字符号,有什么好“看”的。然而,“林黛玉”如果到了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里,则立刻成为可视可感的生动形象。这就是说,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
18、形象具有直观性、直感性,而文学形象则不具有这一特性,所以,要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调动想象力,通过想象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文学欣赏,实质上欣赏的是读者自己在心里“想象”出来的形象。文学欣赏的对象,泛泛地说是文学作品,而严格来说,欣赏对象则隐藏在读者自己的心理屏幕上,是一种活的感性的东西。因为读者的主观条件不尽相同,所以读者对于同一形象的“想象”也不会完全一样,当它被读者接受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接受者本人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说,由于文学形象的非直观性,读者即使面对同一客体(作品),每个读者的欣赏对象也不会是绝对相同的。因为客体不等于对象,作为“对象”,它已经被主体“对象化
19、”了。这是文学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的一个根本区别。2 .抒写范围的无限性文学的非直观性,是文学的局限,也是文学的长处。与其他艺术媒介相比,文字使用起来最为自由,最为方便。文字与人的思想感情相伴相随,人的精神的翅膀飞到哪里,它就能跟到哪里,因而文学抒写的对象无限丰富,抒写的范围无限广阔。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蓝天白云,草木虫鱼;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军事战争,人伦亲情;幻想世界的天堂地狱,牛头马面,神仙魔怪;诸如此类,皆可纳入笔底。“广”可以写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深”可以写一个人细腻入微的情感波澜,正所谓上天入地,出入六合,心游万仞,精鹫八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O总之,这里
20、是一座由文字构筑起来的精神殿堂,精神宇宙,其蕴含无限丰富,无比深远。在这里,现实的局限被突破了,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消逝了,精神脱离了有限的、肉体的、个体的存在飞升到无限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窥得几分宇宙的真髓、生活的奥秘,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快慰。人类生存于茫茫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常常苦恼于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时间上只有“一生”,空间上只有“一身”),因而与生俱来便怀有超越有限、向往无限的精神需求。对于满足这一需求的事物来说,没有比文学更好的了。3 .虚拟性文学作品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之所以创作文学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某种感受、某种理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思意念。为了达到艺术目的,现成的
21、生活材料往往很难恰好成为作家情感的合适载体,于是他必须创造,必须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虚构出一个模仿第一自然(现实世界)的“第二自然”(艺术世界),一个情思意念的客观对应物,这就是虚拟。所谓虚拟,就是用虚构的方法模拟对象。这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方法之一。作家创造当然要以真实的生活材料、生活经验为摹本、为参照、为依据,但同时也要对它进行筛选、剪接、移植、变形,总之,就是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通过想象,虚构出一个“心造”的虚幻的世界。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妙就妙在有无相因,虚实相生,妙在虚虚实实,有有无无,似虚似实之间,非有非无之际。相对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来说,艺术世界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假定性特征。虚拟和
22、假定,是文学作为艺术的重要规定性。某些宣称没有任何虚构的所谓“纪实文学”,不宜称之为“文学”。4 .形象性与形象性相对的是抽象性。抽象是科学的特点。科学要表述某一事物时,采用的是抽取本质形成概念的方法,将个别、具体转化为抽象。而文学则与科学不同,文学在描述某一事物时采用的是感性的形式,即将抽象的东西(如情思意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例如“愁”,用科学语言去表述,即一种忧虑的情绪。这里排除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境况下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愁”的一切具体性
23、、个别性、生动性、差别性,而只留下一句由概念组成的干巴巴的判断,这就是抽象。而文学家笔下的“愁”则是生动的、可感的,都以生动的形象感染着人们的心灵。例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等等。5 .情感性情感性也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表述某一对象时,要求的是客观、冷静、尊重事实。例如仙人掌,辞海解释为:“仙人掌科。灌丛状肉质植物,高28米,节片扁平,绿色,卵形或长椭圆形,有黄褐色或暗褐色刺”而到了文学家笔下,客观冷静不见了,却灌
24、注于满腔的激情,如流沙河的草木篇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在艺术里,没有纯粹客观的东西,一切都情感化了,心灵化了。这一概括,不但适用于抒情性作品,也适用于叙事性作品;不但适用于表现性作品,也适用于再现性作品。只不过是感情的表现形态不一样而已。6 .主体性同一题材,到了不同作家笔下会得到不同的艺术处理,传达出不同的意蕴。为什么?很明显,因为作家把自己投射到对象中去了,作家既是在写对象,同时也是在写自己。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又一重要特性一主体性。例如,同是写桃花源,在陶
25、渊明笔下,写出了人民对剥削压迫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隐逸避世的生活态度,又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小国寡民理想世界的向往。到了王维的桃源行里,作者将陶渊明诗中对无税的小国寡民世界的向往,改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反映出作者对神仙世界的迷恋与陶醉。此后韩愈创作桃源图,对王维诗中浓厚的道教色彩给以毫不留情的批判,作品开头就正面提出“神山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显示出与王维迥异的精神个性。宋代王安石的桃源诗桃源行更带有政治色彩,在专制主义更加强化、君权更加集中的宋代,王安石竟公然对桃源中“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社会秩序表示赞美。他在诗中还写道:“闻道长
26、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这就是说,自从天下为公的唐虞之世之后,历史无非是秦代的反复,无非是以暴易暴,这样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是相当大胆的。总之,同是桃源诗,立意却不同。王维诗是对陶渊明诗的异化,韩愈诗是对王维诗的异化,王安石诗是对陶渊明诗的复归与深化。创作主体不同,作品的意涵和风格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学的主体性。7 .独创性凡是优秀的作品都是富有独创性的,或者是在题材方面,或者是在立意方面,或者是程千帆.古诗考索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4:27-36.在艺术表现方面。正如屠格涅夫所说:“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是的,重要的是自
27、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人类渴望认识环境、认识自身,渴望对世界、对人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理解、新的认识。这种精神欲求是促使文艺创新的内在动力,具有独创性作品的产生适应并满足了这一精神渴求,独创性的价值即在这里。独创性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领,唤醒了人类惯常麻木的心灵,使人类的感觉和思维总是处于一种常醒的新鲜的状态,所以英国诗人杨格称:“独创性作品是人们的大恩人。”8 .模糊性模糊性是相对于科学、哲学的精确、准确、确定而言的。文学的模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象的模糊性。这是语言艺术的非直观性造成的
28、。例如,“崂岩”是描绘山的形容词,然而那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模模糊糊。鲁迅说如果有谁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让我画出它们的模样,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又如,人物肖像,曹雪芹写贾宝玉“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写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历来被评为传神之笔,但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仍然是朦朦胧胧的。再如,”他高高的个子”“年轻时候”“黄昏时分”都很模糊。即使是使用了准确的数字,但这些数字的准确度却靠不住,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日啖荔枝三百颗”“南朝四百八十寺”“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二是情感的模糊性。人类所
29、体验的情感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突出而强烈被命名(如喜、怒、哀、乐、悲、恐、惊等),而大部分具有独特性、个别性、随机性的情感,则因其微妙、陶曲、更杂、流动的特性,不易被察觉、不易被把握,因而没有名称。这些没有名称的“情感”在主体心理中出现时往往只是一团模糊的体验,一种朦胧的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往往被敏感的作家捕捉住,表现在作品里。当你读到它时往往唤起一种既明晰又模糊的体验。例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等。即使是有名称的情感(如“愁”),当你具体体验时也仍然是模糊的。例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
30、弃疾)等。三是意蕴的模糊性。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都只有寥寥数句,且明白晓畅,然而其意蕴、意味却朦胧蕴藉,不好确指,给人留下思考、品味的极大空间。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所谓的“意义空白”“含义不确定”等,就是对意蕴模糊性的理论概括。9 .象征性传统的文艺理论在谈象征时,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现代文艺理论则对象征理解得更宽泛,认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还是种艺术思维方式,它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审美的秘密和艺术的灵魂。应当说,这种观点是深刻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70.的。
31、因为象征的基本内涵是用具体形象来表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而文学创作正是人们用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难以言喻的经验和情感,将无形无相、无体无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人类生活和心灵的象征,都具有超越性的象征品格。因此,当你看到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时,你就不能直白地说这是一棵竹子”,而应该想到“竹子”象征了什么;当你看到鲁迅笔下的阿Q时,你就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于阿Q自身,而应该想到阿Q代表了什么,象征了什么。10 .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表现于,用心灵创造的艺术世界(心)超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用理想化的虚拟世界(虚)超越不理想的现
32、实世界(实)。人们不满足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庸常与灰暗,因而追求心灵化的美好理想,渴望在理想世界里使压抑的心灵得到暂时的自由和解放;人们不愿浑浑噩噩地活着,因而执着地追问为什么而活着,追问终极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世上人与人之间因种种不同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对立与隔膜,因而希望真诚地沟通和交流,要求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温暖与友善;历来如此早已僵化的世俗观念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因而要求换个角度看世界;个体生存的时空太有限(时间上只有一生,空间上只有一身),因而渴望超越有限、向往无限与永恒正如梁启超所说,凡人之性常欲于直接有所触有所受之外而间接有所触有所受,在想象中体察身外之物,世界外之世界。瑞
33、典作家拉午斯于伦斯滕也说过,他创作的目的是不满足于自己只有唯一的“自我”,只能体验一次人生;而他想体验更多次人生、可能的人生,探索更广大的世界、可能的世界。能满足人类上述心理需求的途径,唯有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面对文学作品,欣赏者的心灵上天入地,出入六合,心游万仞,精鹫八极,思接干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只要作品里描写过、表现过,读者就可以在想象中体验过、品味过;作品中的生活有多么丰富,读者的心理体验也就有多么丰富。人们精神的翅膀在这里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翱翔。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空间里,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消逝了,有限转化为无限。精神脱离了有限的、肉体的、个体的存在而飞升到了无
34、限高远辽阔的境界,体验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无数人次的人生,从而窥得几分宇宙的真髓、生活的奥秘,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慰。当你什么也不想时间就过去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称心惬意的呢?!总之,现实的生存处境沉闷、压抑、有限,因而呼唤一个空灵、轻松、自由、无限的精神空间得以休憩、调整和滋养。人类需要与现实功利拉开一点距离,换一个视角站在高处、远处反观世界、回味自我,于是,超越现实的艺术就出现了,文学就出现了。这是一个美的王国,是人类审美理想在艺术中投射的硕果,反过来,它又为人类进行审美体验提供了最佳的客观对应物。人类在艺术中反观了自己发现了世界,生命焕发光彩,心灵得以抚慰,生活变得更美好。这,就是文学的
35、超越性。关于文学的特征,这里列举了十个。看到这里,读者是否会问,为什么是十个而不是三个、四个(一般文学理论教材列三个或四个),或五个、六个?回答是,文学属于人文学科。在人文学科里没有固定的、全世界公认的、永恒不变的结论,一切结论都是相对的,所以给你留下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明白这一点,对于学习文学的人来说,意义极为重大。它给人的启示是,对于人文学科的任何结论都不要盲目迷信,而要带着一种理性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它,这样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培养独立的学术人格。这种方法论方面的启示比死记硬背几个观点或结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第三节文学作品的特质第二节讨论了文学的含义及文学的特征。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是在
36、人文学科范围里,拿文学与人文学科其他门类进行比较。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对比,比较的结果即文学的特征。而文学欣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非笼统的“文学”,那么文学作品的特质又是什么呢?“特质”是指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相区别的“质的安定性”(毛泽东语)。文学作品的特质,换句话说,就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又是什么呢?这是第三个层面的对比。一、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这里不打算从理论上展开深奥的逻辑思辨,而只想借几个例子加以探讨。例一,鲁迅散文秋夜有一个著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段描写如果让小学三年级学生作课堂练习缩句,可以缩写为: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
37、。缩写后的句子语言精练而事实内容不变。那么,鲁迅的写作水平还不及小学生吗?那怎么可能!这里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缩写后的句子保留了原文的事实信息(是“我的”不是“你的”,是“后园”而不是“前园”,是“墙外”而非“墙内”,是“两株”不是“一株”,是“枣树”不是“杨树”),而丧失了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如放在全文中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可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空虚感、寂寞感、孤独感、无聊感,以及语言表达方面幽默、俏皮的意味)。例二,鲁迅散文社戏前半部分叙述“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其中一次是因捐赈灾款而得到京剧名角谭鑫培(叫天)演出的戏票,因预先得知谭出场晚而延宕到九点钟才到
38、场。戏院里喧闹拥挤,立足都很困难。“我”因不知台上演员是谁,问别人而遭白眼。具体的描写是: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8.从作文常识来看,这段话重复、啰唆,完全可以缩写为:于是看各种角色轮流唱,看角色互相打,从九点多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样一删减,不重复也不啰唆了,事实没变,然而文字中那种心烦、厌倦、急不可耐,走也
39、不是,不走也不是的情绪状态感受不具体了,差不多流失殆尽了。例三,木兰诗中有这样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瓣,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描述木兰为从军做准备。读完诗有人可能心里犯嘀咕:古人难道就那么笨吗?把马、鞍鞫等放在东西南北四个市场,不是自找麻烦吗?怎么不安排在一条街上或设个综合店?这样想就不懂文学啦!文学从事实出发但不是购物指南,不是写实记日记。这样的描写一是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增加音乐美;二是渲染出木兰从军前兴奋、激动的心情和为从军匆忙、紧张地做准备的情景。如果实录生活在一个店里买齐了,以上韵味就全没了。例四,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
40、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描景叙事角度来说,这首诗的后四句完全是多余的。但若少了这四句,鱼在莲叶间前后左右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游动的情态,读者就感受不到了,只知道鱼在莲叶间游动这一事实。例五,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曾在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2期)上讨论过“节奏的力量”。他列出人民日报一则消息的标题:企业破产法生效日近,国家不再提供避风港,三十万家亏损企业将被淘汰。这是一个简单的叙述,一个严峻的宣告,一个笼统的预言,完全是理性的表述。但是如果把它用诗的形式加以表述,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中国的企业破产法悄悄地悄悄地逼近了生效期国家不再提供不再提供避风港三十万家三十万家啊亏
41、损企业将被淘汰,将被淘汰!在这里,只是对原标题改了几个字,并对其中个别词作了重复处理,而且还用了诗的排列方式,使其产生了节奏感,于是出现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感情:警告变为同情,严峻感转化为惋惜感,议论文体转变为诗的文体。由此可见,非诗意的叙述,一旦被赋予节奏,就具有了文学性,具有了某种诗意,这就是“节奏的力量”,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二、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场通过以上诸例的简单比较,可以总结出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亦即文学作品的特质:非文学的描述往往只限于事实的认知这一层面,而文学的描述除此之外,在字里行间还蕴含着无限丰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除了事
42、实信息之外还有心灵信息、情感信息、生命信息;除了字面义之外,还有暗含义,即古人所说的气、神、韵、境、味等,用今人的话表达即审美场。关于这一点,本书在后面章节中还会反复讲到,兹不赘述。第二章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欣赏的含义“文学欣赏”讨论的是文学接受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用来描述、指称这一关系的概念主要有阅读、欣赏、鉴赏、批评、接受等。“阅读”是一般意义上对作品的接受,读者对作品不管是否读进去,不管是否读懂,也不管是否有情感投入,只要读了即为阅读。“欣赏”指的是以欣喜愉悦的心态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感性直觉的、情绪化的、情感化的,即审美的接受,读者的感受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神通不可语达。一般大众对文
43、学的接受大多在这一层面上。即使是文学专业工作者,如语文教师、文学评论及研究工作者,如果不是以专业研究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而只是消遣浏览性地阅读,只限于感觉感情层面,也在“欣赏”的范围。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随意交谈:那书(文学作品)怎么样啊?不错!好玩儿!有意思!或者相反。这些直觉的情感反应,均属于“欣赏”的范畴。“鉴赏”的“鉴”字有鉴别、分析、审察的意思,人们常说的“品鉴”就是在“品”中有所鉴别、有所分辨、有所察觉。如果说欣赏时的心态偏重于感性,情感比较活跃,对欣赏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鉴赏时情感色彩已趋于稳定,理性成分介入并逐渐加强,对欣赏对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
44、课文的分析:这篇作品分为几大部分,这一部分又有几个段落,这一段又有几个层次,作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是什么,艺术特征是什么。如此这般,条分缕析,就属于“鉴赏”的范畴。“批评”是在鉴赏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语言表述。一般文学理论教材对批评的定义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活动”,它对批评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又要有批评的专业训练,所以文学批评一般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工作。这里提及一个小概念,即文学批评中“批评”的含义,与日常生活中“批评”的含义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的批评是对负面东西(缺点、错误等)的否
45、定,而文学批评中的“批评”等于“评论”,包括肯定优点和指出缺点、错误。这是批评的本义、广义。“接受”则涵盖了读者对作品的上述诸种反应,直至包括对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文学接受是作品和接受者之间极有意味而又十分复杂的现象世界,因而是现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学欣赏,作为常用的理论术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如上所述是一种“心态”,广义是一种“活动”,等同于文学接受,包含了阅读、欣赏(狭义)、鉴赏、批评等概念,与“文学创作”相对应。现代文学理论视“文学”为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的基本流程为:世界一作家一作品一读者。在这一流程中,作家的活动是文学创作,读
46、者的活动是文学欣赏(接受),文学作品则是联系二者的中介。由此可见,狭义的文学欣赏即上文所说的与“鉴赏”相区别的“欣赏”,是指以欣悦、审美的心态对文学作品的感性把握;而广义的文学欣赏则指的是与文学创作活动相对应的文学接受。狭义的文学欣赏是一种“心态”,而广义的文学欣赏是一种“活动”。本书名所指的“文学欣赏”,两种含义兼而有之,但更多的是广义。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性一、文学欣赏具有心理实验的性质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一样,都要求活动主体设身处地进入对象,才能感受对象、理解对象、把握对象。正如脂砚斋针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中宝玉、燕玉谈心所下的批注:“若观者必欲要解,须自揣自身是宝黛之流,则洞然可解。”脂砚斋
47、不愧是高明的欣赏家,既通作者心理,也深通读者心理。他(她)指出的理解人物的途径,可视为文学欣赏的普遍规律。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艺术对象,体验对象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由想象对象进而扩大到更广大更普遍的艺术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对于艺术形象、艺术境界的介入,是一种心理性质的介入,是全部身心的介入。这是一种整体的心理效应,一种渗透着个人主观色彩的综合性观照,所以具有明显的心理实验的性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是艺术家心理实验的产物,文学史其实相当于人类的生存生活史、灵魂演变史。这是一个无限广阔且深远的心理试验场。接受者可以借助作品的艺术媒介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徜徉、
48、沉醉于古今中外的生活情景中,了解彼时彼地的生活,参与那里的矛盾和斗争,体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追索人物的心路历程,探索生活的奥秘。二、文学欣赏具有自我发现的性质正如我们从明净的镜子中能够忽然发现自己的“尊容”一样,接受者从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忽然发觉自己的心灵、自己身上存在但却并不自知的东西,从而不胜惊奇和喜悦。这是一种很美妙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的实质,是从欣赏对象上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确认了自己。这是每个接受者都可能有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体验。据此我们说,文学欣赏具有自我发现的性质。文学作品中写的肯定不是“我”而是“别人”,但为什么人们却能从中照见自己、发现自我呢?这里有主客体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说,文学作品表现和再现了人类情感(广义),是人类情感的对象化、形式化、物态化。文学作品像电脑具有存储功能一样,存储着古往今来人类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可以供人们从中寻找、检索、提取到与自己的情感相对应、相近似、相沟通的艺术信息。换句话说,就是文学作品的博大丰富己经具备了供读者从中观照自我的功能。其次从欣赏主体方面来说,读者有自我认识的愿望并确实有与作品内容相近似的心理体验。读者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是都能清醒自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