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细胞检验》PPT课件.ppt(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细胞检验,第一节 白细胞生理概要,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白细胞的寿命和归宿,学习目标,1.叙述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试剂组成、注意事项2.学会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操作方法3.准确识别外周血常见正常和异常白细胞形态4.学会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1.白细胞的形态:无色有核,球形,直径7m25m。2.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分类):三类五种-,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N)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E)嗜碱粒细胞(B)白细胞 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发育,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
2、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活性。胞内酶有复杂的杀菌系统。嗜酸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嗜碱粒细胞: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脱粒释放组胺导致速发性变态反应。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单核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功能,传递抗原信息。,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寿命,粒细胞:1015天 淋巴细胞:数天20余年 单核细胞:数月,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的归宿,衰老的粒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也有一部分从口腔、气管、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排出。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
3、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经抗原致敏后,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细胞免疫。粒-单核系祖细胞在骨髓经分化成原始单核细胞后发育为成熟单核细胞,释放入血液。,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叙述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试剂组成、注意事项。2.学会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操作方法 3.准确识别外周血常见正常和异常白细胞形态。4.学会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
4、器材】1.显微镜(目镜10;物镜10)2.微量吸管(Hb吸管)传统的Hb吸管玻璃上有10l和20l(误差1%)两个刻度。使用前应经严格校正。橡胶乳头提供负压,返回,上一页,下一页,Hb吸管的消毒清洗,每次使用后,应经2/过氧乙酸浸泡2消毒。然后依次用蒸馏水冲洗,0.95/乙醇除脂脱水,乙醚干燥后,才能再次使用。注意清洗的顺序不可颠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3.计数池,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3.计数池 各池刻划有92面积的刻度,分为 9个大方格,每格长、宽各1,面积12,体积为 0.1,容量 0.1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计数白细胞的四个大方格,四个角的大方格都
5、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为计数密度小的(白)细胞用。容量:0.1l/大方格,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计数红细胞的五个中方格,中央的一个大方格,用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被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共有400个小方格,供计数密度大的(红)细胞用。容量:0.1l/大方格 0.004l/中方格,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盖玻片,特制的计数池专用盖片,要求玻璃表面平整光滑,有一定重量,不被细胞悬液所抬浮,厚度应为0.40.7。盖玻片两面的平整度是:0.002以内,大小:24mm20mm0.6mm。,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试剂】白细胞稀释液 冰乙酸 2.0 10g亚甲蓝(或结晶紫
6、)数滴 蒸馏水加至100,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稀释液中各组分的作用,蒸馏水 低渗溶解红细胞,乙 酸 可加速红细胞溶解,同时乙酸能固定核蛋白,使白细胞核显现,便于辨认。染 料 使核略着色,且易与红细胞稀释液 区别。,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操作】取小试管支,加入白细胞稀释液0.38。用微量吸管准确吸取外周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立即将吸管插入盛有稀释液的试管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清液漱洗吸管次次,注意每次不能冲浑稀释液,最后用手振摇试管混匀。,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操作,.充液 将计数板和盖玻片擦净,盖片盖在计数池上,用毛细滴管或玻璃棒取已混匀的细胞悬液1滴,充入计数
7、池与盖玻片间的缝隙中,静置2min3min,待白细胞下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镜下白细胞形态,似成熟蚕卵,中央核深染,胞质色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5.计数方法 用低倍镜依次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格内的白细胞数。对于压线的白细胞,应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左、上计入,右、下弃去)的原则,保证计数域的一致性,使计数准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让我们共同计数下列大格的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让我们再试一次:,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显微镜计数法,【计算】四个大格白细胞数白细胞数 10 20 106 4 式中:得每个大格(即 0.1l)内白细胞平均数 10 因一大格容积为0.
8、1l,换算为1l 20 血液稀释倍数。106 将1l换算为 1。,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稀释倍数的确认,稀释倍数(溶质溶剂)/溶质注意:体积单位需一致后方能运算。,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求以下操作的稀释倍数:稀释液(ml)血液(l)稀释倍数 0.38 20 0.48 20 0.39 10 2.00 10,20,25,40,201,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按常规取血稀释后数得4个大格共有白细胞280个,求白细胞计数结果?,解:WBC280/41020106,14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取血40ul加入稀释液0.36ml,镜下计数了8个大格共有白细胞320个,
9、求其白细胞计数结果?,答案:稀释倍数(36040)40,WBC 32081010106,10,4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计数计数误差,1.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正确和仪器不精确造成的误差。2.固有误差:因每次白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偏差属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常见技术误差:,血液凝固 稀释倍数不准 充液不当 识别错误 器材不符合要求,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固有误差(计数域误差),根据统计学研究,白细胞在计数池内的随机分布符合泊森分布。从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计数范围越大,计数的细胞越多,计数域误差越小。,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注意事项,1、稀释液要
10、过滤使用,试管、计数板等均须清洁。2、计数池内细胞分布要均匀。总数在参考范围内,每个大方格间白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否则要重新充液计数。3、遇白细胞数太低者、白细胞数太高者稀释倍数应灵活掌握。4、当外周血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时应予以校正除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1.白细胞的种类按形态分类包括:三类五种2.显微镜法计数原理: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池中,在镜下计数一定容积中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3.计数池的结构:分为 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长、宽各1,面积 2,体积为 0
11、.1,容量 0.1l。4.稀释液中各组分的作用为:蒸馏水低渗溶解红细胞;乙酸加速红细胞溶解同时固定核蛋白,使白细胞核显现,便于辨认;染料使核略着色,且易与红细胞稀释液区别。,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5.Hb吸管的清洗顺序是:蒸馏水冲洗95%乙醇脱水除脂 乙醚干燥 6.镜下计数时要遵循一定顺序,对于压线的白细胞,应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左、上计入,右、下弃去)的原则计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 结,计算公式 四个大格白细胞数白细胞数1020106,4,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第三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二、白细胞分类计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
12、叙述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分析白细胞在血涂片上的分布,正确选择分类计数区域.述说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形态,经瑞特染色后外周血中常见各种成熟白细胞形态如下:,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胞体呈圆形,直径1015,约为红细胞的倍。胞质量丰富染粉红色,含大量细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细胞核染色质粗糙不匀,排列紧密成小块状染深紫红色。根据核的形状分为中性杆状(带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多节核)粒细胞两种。,(一)中性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分叶叶或更多叶,以叶叶为常见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分叶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各
13、不相同。,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核,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杆状核和分叶核的划分标准,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丝状相连,或核叶重叠,使核的轮廓看不清,划分为分叶核粒细胞。胞核细长多样,弯曲盘绕,可呈C型、S型、V型或不规则型,划分为杆状核粒细胞。为不完全成熟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形,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嗜酸粒细胞,圆形,直径13m15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胞核常分两叶,似眼镜形。也可见叶叶者。核染色质粗。染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整齐、紧密排列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偶见少许淡蓝或无色胞质。嗜酸粒细胞较易碎,破碎后颗粒多散在胞核附近。,返回,上一页
14、,下一页,(三)嗜碱粒细胞,圆形,直径10m1m,较其他粒细胞小。胞核常被颗粒遮盖,核染色质粗着色较浅,分叶常不明显形态不规则,清楚时可见叶叶。胞质量较少,常呈淡红或淡紫红色,含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故染色时易被溶解消失,而呈淡红色空穴状。,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单核细胞,呈不规则的圆或椭圆形,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5m 25m。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分叶有时折叠卷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胞质量丰富染淡蓝、灰蓝色不等,常呈毛玻璃样半透明。胞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灰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核凹陷处
15、胞质染色较淡偶见无颗粒胞质是伪足样伸出。,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五)淋巴细胞,按其个体可有大小之分。小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6m 10m。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均匀,无空隙。常有隐约成块现象,核周常有染色质浓集,核膜明显,有时可见潜在核仁。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有的甚至完全不见。胞质中一般无颗粒存在,偶见几颗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大淋巴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0m 15m,胞核染色质比小淋巴细胞疏松,胞质量丰富,呈透明的淡蓝色,常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五种白细胞鉴别要点,返回,上一页,下一页,
16、点评,三种粒细胞主要依据胞质中颗粒形态和染色性质去相互鉴别;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则重点根据细胞核的特征去区别。,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步骤 1制备血涂片 2血涂片染色 3白细胞分类 4计算百分率,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法,由于各种白细胞大小不同在血片中分布不很均匀。一般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在头、体部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特别是异常大的细胞常常在片尾末端出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分类
17、最好是在血膜体尾交界处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向血膜中间移动,计数不同区域的白细胞,以免重复计数缩小因细胞分布不匀的误差。,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3.白细胞分类记录方法(1)分类计数器法(2)完全记录法,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4.各类细胞所占百分率乘以白细胞总数/即得每升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浓度数(习惯称绝对值)。某种白细胞数某种白细胞白细总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5.血片中如有幼红细胞也应逐个计数,不列入白细胞总数,而是报告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的过程中见到的幼红细胞数,并应注明其所属阶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
18、类计数,6.如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鉴定,包括在白细胞分类百分率中。此外还应注意血涂片中有无异常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大体数量分布情况及寄生虫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注意事项 1.在血涂片选择适宜的分类部位进行细胞分类。2.移动血涂片的顺序一定要有规律。3.分类时不能人为地抛弃个别细胞,不能确认者应单独记录比例并用文字描述其形态特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注意事项 4.法线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内,若细胞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5.发现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内,而报告“计数个白细胞时发现幼红细胞个,同时要对白细胞计数结果进行校正。,返回
19、,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注意事项 6.如患者WBC少,一张血涂片上分类计数不足100个细胞时可在两张涂片上连续完成。实在有困难时可按“/50个白细胞”报告(但本法误差大)。,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白细胞分类计数,镜检中,对细胞形态力求掌握最根本点,如核形、核染质结构、胞质色泽、颗粒等反复对比。由于染色条件不可能使每一张涂片完全一致,因此细胞大小,染色深浅,色调等变化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在注意细胞比例关系变化的同时,更要注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发现特殊变化要及时报告。,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作业,1.瑞特染色白细胞核不着色或仅呈极浅蓝色是
20、何原因?怎样校正?2.下列细胞组应重点从哪方面区分:(1)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3)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分数的参考区间 2.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分数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意义4.白细胞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第四节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变化,一、核象变化二、毒性变化三、退行性变化,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分为核象左移与核象右
21、移两种。左、右移的区分线在杆状与分叶核之间。,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象左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1)再生性左移-核象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多者。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核象变化,(2)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核象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加伤寒、败血症等。,
22、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核象变化,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1)轻度核象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 增多,6()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 10,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叶核)。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
23、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在重症传染病、各种化脓性感染、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放射性治疗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毒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毒颗粒、细胞大小不均、空泡、杜氏小体、核棘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1.细胞大小不等: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的情况而言。常见于炎症。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内毒素的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中毒颗粒 瑞特染色后,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深紫蓝色或紫黑色的粗大而分布不均匀的颗粒有时也较小或稀疏散在于中性颗粒中。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
24、大面积烧伤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3.空泡 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染色后脂质溶解后的结果。可出现在核上或胞质中。,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4.杜氏小体 细胞严重毒性变时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毒性变化,5.核变性 包括核固缩、核溶解、核破碎等。核固缩指细胞核固缩为均匀而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则可见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伴核破碎的则核的轮廓不清。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6.核棘突 中性粒细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起,称为核棘突。正常人白细胞如大量出现此种现象,则预示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
25、如转移癌、晚期结核病、严重放射线损伤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与代表性染色体的核鼓锤状突出物区别。,鼓锤状突出物为一直径约1.5m的圆形物突出,并有细丝与核相连接,形同鼓锤。,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退行性变化,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失去结构的肿胀的胞核,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参考区间二、生理变化三、病理变化四、白细胞变化和疾病预后的关系,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课前复习,1.作白细胞分类计数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选择好分类的部位2.移动血涂片的顺序一定要有规律,3.分类时不能人为
26、地抛弃个别细胞,4.发现幼稚白细胞应包括在%内,5.细胞形态异常也应加以说明。6.发现有核红细胞(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内,同时要对白细胞计数结果进行校正。,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课前复习,2.瑞特染色后见部分分叶核粒细胞胞质中颗粒呈紫黑色,问此类细胞有可能是哪几种细胞!,答案:(1)嗜碱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染色偏碱(3)嗜酸粒细胞颗粒染色偏碱,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一、参考值(参考区间),白细胞计数:成 人:4109/L10109/L;儿 童:5109/L12109/L 初生儿:15109/L20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百分率(%)浓度数(109/L)
27、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绝对值的计算方法,某种细胞绝对值白细胞总数该种细胞%例:某患者WBC为4109/L;D.C中Nc为60%,求该患者中性粒细胞浓度数(绝对值)?解:绝对值410960%2.4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生理变化,年龄 日间变化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妊娠与分娩,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生理变化,年龄因素 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二次交叉。,返回,上一
28、页,下一页,二、生理变化,日间变化 活动进食后较高 下午高于上午,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当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加。,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白细胞常轻度增加。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此后如再次升高,就有产后感染的可能。,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病理性变化,(一)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多与减少 1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四)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五)单核细胞增多,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病理增多 急性感染 急性中毒 急性大出血 严重的组织损伤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病理
29、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等、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常见疾病有肺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白喉、兰尾炎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急性中毒 急性药物及农药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及汞、铅中毒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急性大出血 内脏(肝、脾等)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大量血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109,且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返回,上一页
30、,下一页,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严重的组织损伤 如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均可见白细胞增多,并可借此来区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三、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变化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常见于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传染病 理化损伤 血液病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传染病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等,无并发症时均可见白细胞减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某些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
31、射如线、镭照射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抗癌药物、有毒物质,如晚期或严重的苯、铅、砷、汞等中毒。,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可110。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脾功能亢进 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变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增多。,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传染病 肿 瘤 血液病,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 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意义不大,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亦常见减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碱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嗜碱粒细胞性白血病:此病罕见嗜碱粒细胞增多,多为稚型.其他:如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术后和某些转移癌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淋巴细胞
33、增多与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淋巴细胞增多(40)(1)相对增多:即每升血液中淋巴细胞浓度数不增加,因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使淋巴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相对增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淋巴细胞增多(40)()绝对增多 是指淋巴细胞浓度数和分数数都增多,可见于:某些传染病 某些传染病的恢复期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时。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时淋巴细胞均增高。,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淋巴细胞增多与减少,.淋巴细胞减少(20)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长期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
34、等。此外,各种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均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 如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某些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寄生虫病 如疟疾、黑热病等。.某些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单核细胞均可增高。,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白细胞变化和疾病预后的关系,预后良好征兆 病情较重征兆 病情险恶的征兆 感染已被清除征兆,返回,上一页,下一页,预后良好征兆,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细胞略有增高核象轻度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强,预后良好。,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病情较重征兆,中性粒细胞10109
35、/L 核象出现中度左移及毒性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病情较重,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病情险恶的征兆,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分别20109/L及80%;感染严重时白细胞不增高反而降低;中性粒细胞有严重核象左移;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病情险恶的征兆。,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感染已被清除征兆,单核细胞逐渐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重新出现或上升;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减轻;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消失表示感染已被清除。,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结,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目标形成检测,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某患者WBC为8109/L;DC中 Nc为80%,Lc 为10%。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
36、数?答案:,Nc6.4109/LLc0.8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病例讨论,患者、男、45岁、全身酸痛乏力咳嗽二天、体温37.8。血常规检验: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5%、嗜酸粒细胞0%、见中毒颗粒、其它未见异常问:有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病情是初期?病情比较严重?为什么?,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某患者WBC为6109/L,D.C Nc 90%问该患者中性粒细胞是否正常?,解:Nc6109/L90%5.4109/L答:检查结果正常,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出生后Nc和Lc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发生在什么时候?,答案:笫一次交叉:出生后的
37、第69日;第二次交叉:4岁5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中性粒细胞有哪些病理变化?,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答案:(1)数量增加和减少(2)核象左移和右移(3)形态毒性变和退行性变,重庆药剂学校临床检验教研室须建 制作 多媒体教学中心张晓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学习目标,1.解释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原理2.分析稀释液成分与计数结果的关系3.阐述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的临床意义4.进行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复习前课,嗜酸粒细胞的参考值是多少?哪些情况会升高?,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答案:参考值:0.5%5%;(0.05 0.5)109/L增多:(1)过敏性疾病(2)寄生
38、虫病(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4)某些传染病及传染病恢复期(5)某些恶性肿瘤和血液病(如Ec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为什么要直接计数(目的意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测定每升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浓度数,虽然可从白细胞浓度数和嗜酸粒细胞%的乘积得知,但由于嗜酸粒细胞所占百分率低,加之在血片上细胞分布不十分均匀误差很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准确了解嗜酸粒细胞的变化时,多采用直接计数法。,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原理】用嗜酸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破坏其红细胞和部分其他白细胞,将嗜酸粒细胞颗粒染色,充入计数池内,计数一定体积内嗜酸粒细胞,经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数。,返回,上一页,下
39、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 0.95乙醇 30.0l 甘油 10.0l 碳酸钾 1.0 柠檬酸钠 0.5 20g/伊红 10.0ml 蒸馏水加至 100.0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试剂成分的作用1.乙醇为嗜酸粒细胞保护剂其浓度以3035较为合适。2.甘油可防止乙醇挥发。3.碳酸钾可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溶解并增加嗜酸粒细胞对染料的着色力。4.枸椽酸三钠可防止血液凝固。5.伊红可使嗜酸性颗粒染橘红色。,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乙醇-伊红稀释液的特点优点:试剂稳定,视野清晰、无沉渣。在室温下可保持个月。缺点:稀释液内含甘油,比较
40、粘稠,细胞不易摇匀和下沉。,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2.Hinkelman氏液 伊红 0.2g 95苯酚 0.5ml 40甲醛 0.5ml 蒸馏水加至 100m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操作】.取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内,吸血20l,立即轻轻混合均匀待红细胞溶解。充分混匀充入双侧计数池内。静置2min5min。低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两侧计数池的中央和四角的大方格)内嗜酸粒细胞数。,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计算嗜酸粒细胞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粒细胞数20106 注意:稀释倍数与计数域发生改变后应按实际操作换算成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
41、,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注意事项】.本试验应在30min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粒细胞逐渐破坏,使结果偏低。血液加入稀释液中,要及时混匀,以免细胞聚集,但又不宜过分振摇,以免嗜酸粒细胞破碎。,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注意事项】.住院患者作用酸粒细胞直接计数应固定时间,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注意与未破坏的中性粒细胞区别,中性粒细胞颗粒一般不受色或受色极浅,且其颗粒较小。若出现嗜酸粒细胞被破坏,可适当增加乙醇的剂量。,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临床意义 1.参考区间:0.051090.5109(50l500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
42、酸粒细胞直接计数,临床应用()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2)观察大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能测定(减数试验)。,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减数试验原理,注射肾上腺素(间接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嗜酸粒细胞减少,注射ACTH(直接刺激),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减数试验结果判断,在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后,嗜酸粒细胞比注射前应减少50以上。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但垂体前叶功能不良时,注射ACTH直接刺激后,嗜酸粒细胞下降50以上,而注射肾上腺素,间接刺激后则不下降。垂体功能亢进时,注射ACTH和肾上腺素,
43、都可使嗜酸粒细胞降低 80 100。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时,则注射ACTH和肾上腺素后,嗜酸粒细胞下降均不到50。,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减数试验结果判断,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注射肾上腺素(Adrendin)(直接刺激)(间接刺激)1.正常 下降50%下降50%2.垂体功能亢进 下降80%100%下降80%100%3.垂体功能正常 下降50%下降50%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4.垂体功能不良 下降50%不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减数试验原理示意图,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结,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目的是准确了解嗜酸粒细胞的变化,以观察急性传染病、烧伤和手
44、术的预后,特别是了解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能。,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需要专用稀释液破坏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镜下嗜酸粒细胞颗粒染橘红色,有立体感,残存的中性粒细胞颗粒不受色。计数遵循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则。,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请您练习,1.取稀释液0.36ml血40l,计数9个大格有细胞18个,请报告结果?,答案:Ec/L18/910(36040)/40106 0.2109/L,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作业,1.作一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取血20l,计数9个大格,结果计算时,所数细胞总数20为最终报告结果。问本次操作中取稀释液是多少?,返回,上一页,下
45、一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内,常含有抗细胞核的抗体(属于IG),在体内它可使受累的白细胞核的解聚,核溶解和破坏,失去原有的致密结构而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圆形云雾状的均匀物质,称之为均匀体。均匀体可同时吸引数个吞噬细胞于其周围,形成花形细胞簇,也有的均匀体游离存在于血液中,最后被一个中性粒细胞吞噬而成为红斑狼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返回,上一页,下一页,LE细胞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患者特有的抗细胞核抗体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检验方法,细胞的检查方法较多,一般以血块法较简便。.取
46、静脉血2LmL,置小试管内,室温中待其凝固后,立即用竹签捣碎血块。,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二、检验方法,.以177(1000r/min)离心5min10min,使白细胞适当集中,置37孵育2。.再将白细胞层吸入红细胞压积管内,以 1600(3000min)离心 10min 小心吸取白细胞层涂片24张,干燥后,瑞特染色镜检。,上一页,下一页,返 回,三、细胞的形态特征,典型的红斑狼疮细胞是在一个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亦可为单核细胞。但罕见)中吞噬了至数个圆形或椭圆形呈云雾状的、染成淡红色的均匀体,吞噬细胞常胀大,其本身的核被挤在一边,仅在均匀体周围可看到少许细胞质。,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注意,必须
47、找到典型的细胞才能报告阳性结果,仅见游离均匀体或花形细胞簇,不能报告阳性,应反复检查。,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注意事项,.取血后应立即检查,不能搁置过久。.孵育时间为2,若时间过短,阳性率低;孵育时间过长,细胞容易退变,增加识别困难。,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注意事项,.为了提高阳性率,应多检查几张涂片。检查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高倍镜寻找,特别应注意涂片的尾部和两侧,可疑时用油镜鉴定。,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注意事项,注意与血片中其他吞噬现象区别: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衰老退变的细胞核 称为果馅细胞。,返回,上一页,下一页,四、注意事项,果馅细胞多为单核细胞吞噬的细胞核,其特征
48、是,被吞噬的细胞核尚有完整的染色质结构和染色特性,即使有退行性变,也多染色较深,无均匀感,无明显肿胀感。吞噬细胞的胞质量丰富,核被挤现象不明显。,返回,上一页,下一页,五、临床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阳性率一般为 7090。通常在活动期容易找到,在缓解期不易找到,使用激素治疗后常消失,病情严重者,在骨髓、血液、胸腹水的直接涂片中,亦可找到细胞。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硬皮病以及活动性肝炎等,亦可发现细胞。因此发现细胞,发现LE细胞尚需结合临床表现及抗核抗体检查才能确诊。,返回,上一页,下一页,总结,血块法(凝血法)的操作 1采血凝固 2捣碎血块 3离心孵育 4离心分层 5涂片染色,返回,上一页,下一页,LE细胞的形态特征,返回,上一页,下一页,看一看:有无LE细胞?,插入LE细胞与果馅细胞的照片,返回,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