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56023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国学教案古诗《望月怀远》.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望月怀远活动目标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2 .注意诗中的用词3 .理解建歌的内容和境界重点教学:诗歌的境界活动过程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包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

2、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蛔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二作者简介: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

3、,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三、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

4、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3、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四、意境赏析首联: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眺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

5、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五、活动结束简析“月”的作用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古诗回乡偶书一、活动目标: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二、教具准

6、备: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2、揭示题目: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

7、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3、据题质疑: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检查反馈:(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I、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你

8、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理解:乡音: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鬓毛:头发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

9、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四、故事续编。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2、看图进行想象,

10、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五、小结。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