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69888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与家庭》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群体与家庭,第一节 群体的性质第二节 群体结构和运作第三节 家庭的基本内容第四节 中国的家庭结构第五节 中国空巢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第一节 群体的性质,一、群体1.群体的涵义 群体指人们在具体的时空中生活、或从事活动形成的具体生活共同体。群体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如,家庭、邻里、同伴团体、各种组织机构是个体有条件的特殊组合,2.群体的特征(1)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稳定的结构(2)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持续的互动(3)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明确的认同,为什么加入群体,辨析,区别:群体 与 多人(合群之众)(

2、乌合之众)例如:一群男性/女性、一群高中生(社会类属)不具有社会结构,只共有某种特征 巴士乘客、排队候诊的患者(集合)没有互动、也没有社会结构和共同特征,3.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根据对个人人格的早期形成起主要作用或次要作用作出的划分。初级群体指起主要作用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同伴团体等。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殊目的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如办公室、班级等。,二者的区别:初级群体是主要的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因为初级群体接纳的是整个个人情感支持 次级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的方面达成目标,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

3、面对面的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初级群体的功能第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第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2)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群体 这是依联系纽带作出的划分。血缘群体,如家庭。地缘群体,如邻里。业缘群体,如组织,趣缘群体等。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社会结构中存在“差序格局”特征。即中国人在获取各种资源的时候往往依血缘、地缘因素形成一种关系亲疏差异有序

4、的社会结构。,(3)所属群体-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指个人所在的群体。它对个人社会行为方式有明显的影响性。参照群体,指个人心目中期望成为其成员的群体。个人发生的社会行为有时也受到他的“参照群体”的行为方式的影响。,第二节 群体结构和运作,一、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一般来说:(1)二人群体最为稳定,关系纽带是最强的,能够产生较大群体中没有的团结感,但关系单一;(2)三人群体最不稳定,第三可能是“入侵者”,也可能是中间人。恰当的群体规模依赖于其目标,一般以7-10人为宜,2.群体规范(1)正式规范:由组织明文规定的员工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如企业的岗位规范、操作规程等。正式规范是由组织直接规定的。(2)

5、非正式规范:不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是员工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非正式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模仿、暗示、顺从的基础上形成的。,群体规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规范能约束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行动统一;,有利于矫正人的不良行为;,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成长。,二、群体运作1.决策(1)定向阶段:引出问题,对事实进行分析(2)评价阶段:对问题作出估计,对他人观点作出反应(3)决定阶段: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同时成员之间矛盾和情感并存(4)整合阶段:成员之间关系的休整,2.遵从定义: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分类:信息遵从:认为群体成员表达的信息一定有很好的 理由。(群体一

6、致性)规范遵从:与群体成员的行为举止保持一致。(群 体规范)服从:认同于现实中或想象中的领导期望。(个人 权威),三、群体界线:内群体与外群体内群体:个人所属的群体外群体:个人所不属于的群体群体界线的表现:符号:僧侣的衣服;医生的白大褂;正式规定:律师的律师资格证;竞争时:内群体与外群体合作时:内群体与外群体,第三节 家庭的基本内容,一、家庭的概念1.家庭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婚姻的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2.家庭的分类(1)按代际层次分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

7、庭。联合家庭:指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两代人 三代人 两代人,(2)按角色完整分完整家庭:夫妻和子女都存在的家庭。破损家庭:夫妻和子女三方中至少缺其中一方的家庭。包括丧偶、未生育子女或子女夭折的家庭。(3)按人口和代际分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和子女。包括核心家庭、夫妻家庭和单身家庭。大家庭:主要包含三代成员,是传统家庭的组成形态。,3.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通常是指夫妇双方的结合组成家庭开始,到夫妇双方死亡从而家庭解体而告终的整个家庭发展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6个阶段。,二、家庭的发展变化,

8、1.空巢家庭:(empty-nest family)一般指无子女或虽然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自己组建家庭,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1)年老的空巢家庭(2)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还在延长。,2.丁克家庭(DINK Family)丁克,是英文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缩写DINK的音译,意即“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结构。传统家庭得以维系的两点:一是孩子,而是经济收入。丁克家庭认为爱情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婚姻的基础。现在的婚姻,女人不再是“相夫教子”,男人不再是“养家糊口”,他们都有更大的发展空

9、间和更高的追求目标。,3.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由一个父亲或母亲及其未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1)死亡单亲家庭(2)离婚单亲家庭(3)未婚单亲家庭(4)分居单亲家庭,第四节 中国的家庭结构,一、中国家庭的变化和特点1.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 中国家庭户规模缩小的大趋势实际上主要是由出生率不断下降而造成的。在2000年以后出生率已经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家庭户规模仍在下降,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变化也在改变家庭分化立户模式,从另一个侧面加速家庭分化的进程。,2010年中国家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10、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2)家庭类型的变化一是夫妻核心家庭明显增多(空巢家庭)二是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农村留守儿童与老人)三是单身家庭也有所增长(离婚率、不婚率与丧偶),(3)家庭轴心的转移(父子轴心 夫妻轴心)我国传统的家庭以父子为轴心。随着工业化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妇女就业人数增长与地位的变化,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夫妻双方,促使父子轴心向夫妻轴心转移,家庭经济支配权力由夫妻共同决定。,(4)家庭功能的变化生产功能外化生育功能弱化养老功能面临挑战 今后家

11、庭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的感情与精神生活,夫妻感情、亲子感情将成为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二、世界家庭发展的新趋势,(1)纵向(vertical):beanpole family家庭“长轴化”(2)横向(horizontal):离婚、再婚、收养、同居(3)全球化(global):人口的国际迁移跨国家庭,第五节 中国空巢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一、中国的空巢家庭1.“空巢”家庭的定义 一般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庭而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家庭。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了消亡期。父母的观念(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将生活重心放在子女身上)子女的观念(“代沟”与“亲密有间”:心理

12、和地理上),2.中国“空巢”家庭的现状 根据2008年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3.中国“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1)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人口走向高龄化,为“空巢”家庭增加创造了前提条件。目前我国60 岁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18 年,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陷入“空巢”期的几率上升。,(2)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

13、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大家庭慢慢解体,“核心家庭”成为家庭构成的主要方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形成传统家庭类型的可能性,加快了家庭核心化的速度。在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已十分普遍。当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外出就读、就业或成家后,家庭马上陷入“空巢”。,(3)社会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 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不断延伸,时间逐渐延长,从而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缘关系淡化,推动代际分居的趋势加强。,思想观念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

14、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子女搬离父母,进一步促使“空巢”家庭的产生。,4.“空巢”家庭产生的影响(1)生活保障上的影响“空巢”现象折射出目前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即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亟需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由于有养老金的保障而有所保障,而广大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则在生活保障上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2)日常照料服务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因生理机能退化,越来越需要生活照料,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源,而“空巢”家庭造成的家庭照料资源减少,使得老年人的这一需求难以满足。,(3)精神慰藉 大部分“空巢”老人远离工作和同事,家

15、庭中由没有子女的陪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孤独感和消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会降低老年人抵御身体疾病的能力。,5.对“空巢”家庭的认识(1)“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主观:追求独立的精神生活客观:追求独立居住的条件,(2)“空巢家庭”的增加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空巢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发生危

16、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在行动上越来越无能为力,对他人的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提高,脆弱性越来越强。,(3)解决“空巢家庭”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的综合性问题。家庭:子女和老年人自身社区:各种设施和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政策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二、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1.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并为

17、提高人口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2.定义 所谓独生子女家庭,是指父母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30多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迈入老年人行列,4位老人、一对夫妻加一个小孩的“421”家庭越来越多。,3.现状 独生子女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一代特殊人口。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人口已超过1亿。由一代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所引发的众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正在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社会产生广泛、深远和长期的影响。,4.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1)空巢风险 假设一个家庭平均生育孩子数为个,生育间隔为三年,当最大的孩子离家后,还有小一点的孩子陪在身边。独生子女家庭则不同,母

18、亲的生育任务是一次结束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空巢期提前。若碰上独生子女外地求学、参军、意外死亡等,这一空巢期可能更早到来,也就意味着独生子女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父母要度过更长的空巢期。,(2)独生子女家庭的“儿女养老风险”独生子女作为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注定了独生子女的养老责任重大、心理压力巨大。俗称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是脆弱的家庭结构。,很多学者认为,“421”家庭没有传统家庭结构中兄弟姐妹的帮助,没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脆弱的家庭结构要承担起养老的重任,显得力不从心。随着“80后”父母逐步跨入60岁门槛,“80后”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同时,很可能成为“养老奴”。在“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中,“80后”面临的赡养老人压力远远大于“70后”和“60后”。,(3)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缺损风险”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缺损风险”是指结构完整的家庭可能因为遭遇独生子女的死亡而出现结构性的缺损。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结构性缺损风险更高。,2010年仅辽宁省就有4.1万个独生子女家庭发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事故。大连市约有7000户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全国人大代表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去世后,父母精神濒临崩溃;而子女伤残的家庭则容易陷入经济困境。经调查,因子女伤残求医治病而导致家庭返贫的占到5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