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72730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熟悉发展概况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3.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4.掌握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腧穴概念腧 通 输,输注、转输经气;穴,孔隙,经气所居之处。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也是针灸等治疗疾病的的刺激点别名: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腧穴通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神灸经论 穴位、穴道:俗称,今天。,腧穴、输穴、俞穴的区别,腧:表明孔穴的位置在人体的肌肉部分,腧穴为穴位总称。输:脉气所发,强调功能,五输穴之输穴。俞:专指背俞穴。腧古代

2、通俞、输。,腧穴与经络、脏腑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内经论述,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千金翼方:“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空”、“气穴”、“腧穴”“经络”“脏腑”:依次归属,脉气相通,密不可分。,腧穴发展、分类和命名腧穴发展过程:“无意识”阶段约400010000年前 特点:“无名、无位、无意

3、识”(本能阶段),腧穴处于孕育过程中。“有意识”阶段约30004000年前 特点:“无名、无位、有意识”有意识在患处按摩、砭刺、熏烤,施术局部:最早的腧穴腧穴处于萌芽过程中。“完善”阶段3000前公元1817年 特点:“定名、定位、定主治”“系统分类、归经”腧穴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腧穴分类,(一)经穴1.概念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总称“经穴”。也称“十四经穴”2.名称来源金兰循经,已佚,但早于十四经发挥(公元1341年)。3.特点有固定的名称、有固定的位置、有归经、主治广泛4.数量 脉书.十一脉:无任何穴名记载。但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久足中指”、“久左绗”记载。,经穴数量,内

4、经-战 国-160(25)甲乙-晋-皇甫谧-349(49)千金-唐-孙思邈-同 上铜人-宋-王惟一-354(51)发挥-元-滑伯仁-同 上大成-明-杨继洲-359(51)金鉴-清-吴 谦-360(52)逢源-清-李学川-361(52)任督二脉,一名一穴;十二经脉,一名双穴。,奇穴,1.概念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并有奇特效果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2.特点:有固定的名称、有固定的位置、无归经、主治奇特3.发展战国-灵枢称“奇输”,有应用“奇输”的记载:“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该书记载“奇输”数量不详。唐-千金要方:散见各篇,记载奇穴187个

5、。明-奇效良方:专列“奇穴”,记载奇穴26个。,奇穴,明-针灸大成:专列“奇穴”,记载奇穴 35个。明-类经图翼-张介宾-1624:专列“奇俞类集”篇,记载奇穴84。-针灸集成:记载奇穴144。现代-新穴奇穴图谱-1999-科技出版社:记载奇穴2000。清代(1912年2月12日)以前奇穴 清代以后新穴,奇穴特点,主治偏窄与经脉比较主治偏窄,但有主治极广的穴位。分布极散 经脉、络脉,头身上下,无处不在。穴点极多 单、双、四、八,太阳、二白、四花(膈俞、胆俞)、十宣、气端、四逢等。“专穴”可见胆囊、阑尾、四缝、二白、腰奇、腰痛等。数量“无限”新奇穴仍在不断发现中。无以替代 不少奇穴临床作用显著,

6、即使经穴亦不可替代。,3、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概念: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 作为施术部位的腧穴。特点:无固定名称 无位置 无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阿是穴,战国-内经:“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以痛为输”。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首次提出“阿是穴”概念。元-王国瑞-玉龙经:“不定穴”。明-楼英-医学纲目:“天应穴”。现代仍沿用最能反映该类腧穴特点的称谓“阿是穴”。,阿是穴的反应形式,客观压痛点主观痛点按揉“舒 适 点”“止痉点”韧带起止点其他反应,腧穴命名,除阿

7、是穴以外的任何腧穴均有自己的固定名称,所有名称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素问“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穴名是针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反映其位置、功能、内外联系等内容,具一定临床意义。,三、腧穴的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星辰,山谷丘陵,大小水流,交通要冲:日月、水沟、太溪、支沟、梁丘、商丘、承山4.动物植物,建筑居处,生活用具,人事活动:伏兔、攒竹、天井、库房、大杼、悬钟、人迎、百会5.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

8、三阴交,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反应病证、协助诊断1.古人论述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腋;脾,两髀;肾,两腘。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温(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丘疹、脱屑)、色”(发白、红,瘀点、瘀斑)。,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3.反应特点五脏病背俞穴、募穴、原穴、夹脊穴、阿是穴(脊柱两侧)。六腑病募穴、下合穴、郄穴、夹脊穴、阿是穴(脊柱两侧)。外经病局部穴、阿是穴表里经病表里经穴。单一病多穴。多种病单一穴。4.现代方法声、光、电、磁;长于定位难于定性。,一、腧穴的治疗作用(一)近

9、治作用(局部作用),概念:所在部位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注:*是所有穴位的共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注:*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治范围。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委中、昆仑,(三)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同一穴位)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

10、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经同治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少阴经 心病 胸部病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前头、口、齿、鼻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眼病 热病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咽喉,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耳、眼病 神志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热病足太阴经 脾胃病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足少阴经 肾

11、病、肺病、咽喉病 泌尿生殖病,任督脉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脉 回阳、固脱、强壮 神志病、脏腑病、督脉 醒脑开窍、回阳固脱 妇男科病、强壮补益 延缓衰老,手三阴三阳经主治特点,手太阴:肺、喉、胸手厥阴:胃、心、胸、神志病手少阴:心、神志病、胸手阳明:前头、口鼻齿手少阳:侧头、胁肋、耳眼喉病、热病手太阳:后头、肩胛、神志病、热病,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躯干部穴近治作用为主胸腹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分部主治规律*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

12、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第三节 特定穴,概念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类别(10类)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 穴、八脉交会 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一)五输穴概念: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ying)、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来源: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十一脉的五输穴甲乙经:补充手少阴经的五输穴。,五输穴,含义:井、

13、荥、输、经、合由四肢末端向肘膝 方向依次排列;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到深依次排列。井、荥、输、经、合“出井”经气方出,水流始现;“溜荥”经气流缓,水流尚微;“注输”经气渐充,水流如注;“行经”经气已盛,水流畅大;“入合”经气深入,水流归海。其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排列方向: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五输穴,分布:“井”穴手足之端;“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肘膝关节附近。,五输穴,主治特点:现代“井”穴:昏迷;“荥”穴:热病;“输”穴:关节痛;“经”穴:咳喘;“合”穴:腑病。古代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

14、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68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难经74难:“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灵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难经69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五输穴五行配属:阳井金,阴井木。灵枢本输、难经64难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金 水 木 火 土肺 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木 火 土 金 水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子午流注针法。,五输穴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

15、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骨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二)原穴(十二原)1概念:原:本原,原气(元气、真气)*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阴经以输代原,阳经原穴另设存在。2来源: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完善于难经68难3部位: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4诊断: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处,故脏腑病变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五脏有疾也,应出

16、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 5治疗:善治脏腑病;善治虚实证;原络若相配;疗效定提高。,原络配穴法(主客原络配穴法),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使用。如肺病:取肺经的原穴太渊,配伍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大肠病:取大肠经的原穴合谷,配伍肺经的络穴列缺。,(三)络穴(十五络穴),1.概念: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的腧穴。2.分布:肘膝以下,上腹、胸胁、尾骶部。3.来源:灵枢经脉。4.作用:沟通联络表里两经,走向相表里的经脉5.治疗:善治表里病;善治本络病;可单更可双;病候当牢记。6.重点:丰隆、公孙、支正、蠡沟、内关。备注:络穴未必是治疗相表里经病的最佳穴,络穴歌诀,列缺偏历肺大肠,公孙丰隆脾胃详;

17、通里支正心小肠,肾络大钟膀飞扬;心包内关三焦外,胆络光明肝蠡沟;任络鸠尾督长强,脾之大络名大包。,(四)郄穴,1概念:“郄”即空隙,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2来源:甲乙经。3数量:十二经及阴阳跷、阴阳维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4部位:肘膝关节以下(胃经梁丘例外)5诊断:对某些脏腑急症有诊断意义。6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阴郄善治血证:阴郄吐血、衄血,地机月经不调,中都崩漏;阳郄善治急痛:温溜头痛,梁丘胃痛,外丘胆绞痛。备注阴、阳郄均善治脏腑顽固性疾病。,(五)背俞穴1.概念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2.分布第一侧线、线状分布、“水平相当”。3.来源始见于灵枢;明确于脉经;补充

18、于甲乙经(三焦俞);完善于千金方(厥阴俞),历时1000余年。4.诊断难经:“阴病行阳”(脏腑病均可)5.治疗素问:“阴病治阳”;阳病亦可治阳;相关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病亦可治阳。,(六)募穴,1.概念脏腑之气结(会)聚于胸腹部的腧穴。2.分布胸腹部:肝胆肺、肝胆胃、任脉。3.来源始见于素问(无穴名);完善于脉经(10穴)、甲乙经(补石门)、后人补膻中?。4.诊断 难经:“阳病行阴”,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5.治疗素问:“阳病治阴”;善治腑病。6.备注俞募互补,前后通应,腑脏兼顾。“俞募配穴”,(七)下合穴,1.概念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2.分布小腿部:“胃三、膀二、胆一”。3.来源灵枢

19、“六腑皆出足之三阳”。4.诊断有一定临床诊断意义:胆病:阳陵泉可有压痛;胃病:足三里可有压痛。5.治疗灵枢:“合治内府”,善治腑病。6.备注灵枢“大、小肠皆属于胃”,故其下合穴上、下巨虚在胃经;三焦主水,“入络膀胱”,膀胱藏津,故其下合委阳在膀胱经。,(八)八会穴,1.概念:“会”聚会。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经气汇聚的腧穴。2.分布:脏、腑、气会:胸腹部;骨、血会:膀胱经一侧线;筋、髓会:小腿;脉会:寸口。3.来源:难经45难。4.诊断某些穴位有一定价值:胃十二指肠病:中脘可有压痛;肝病:章门可有压痛。5.治疗八类疾病,八穴主治。备注虚实兼顾,热病。,(九)八脉交会穴,1概念:交会

20、 脉气的相通、交通会合,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不全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线路上的直接交合)2分布腕踝上下,手四足四。3.来源针经指南窦汉卿-宋金 时期 4.疗既治本经病,亦治奇经病;单取疗效可,双取效更佳。备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九)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八脉交会穴,(十)交会穴,1.概念两经或数经相交回合的腧穴。2.分布头面、躯干为主,四肢亦见。3.来源始见于灵枢:“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21、;完善于甲乙经铜人、发挥、大成等。4.治疗:善治交会经及所属脏腑病。备注:一般阳经与阳经交会,阴经与阴经交会。,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一、骨度分寸法,概念: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注意:1.无论何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丑俊)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头部骨度分寸,上肢部骨度分寸,胸腹胁部骨度分寸,背腰部骨度分寸,下肢部骨度分寸,骨度分寸法学习要求,要掌握全身的骨度分寸,熟练触摸各部位的骨节,准

22、确说出各骨节的古、今名称,并使学生综合运用骨度分寸,总结骨度分寸表中3寸、5寸、6寸、8寸、9寸、12寸、13寸、14寸、16寸、18寸、19寸的有哪些,各分部在哪些部位。,胸腹部经脉寸数,腹部正中线的为任脉,腹部正中线旁开0.5寸为肾经,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为胃经,腹部正中线旁开4寸为脾经,带脉绕脐一周;胸部正中线为任脉,胸部正中线旁开2寸为肾经,胸部正中线旁开4寸为胃经,胸部正中线旁开6寸为脾经。,二、体表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 等。头面颈项部的发际、眼、眼内外眦、眉毛、耳、耳屏、耳垂、鼻、口、口角、下颌角、舌、颧弓、人中沟、

23、鼻唇沟、乳突、喉结、胸锁乳突肌及其起止点、分叉处等。,二、体表标志定位法,胸腹部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乳头、肋间隙、肚脐、髂前上棘、耻骨联合上缘等,背腰部的大椎、椎体棘突、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胛下角、髂后上嵴、骶管裂孔等。,二、体表标志定位法,上肢部的掌横纹、小鱼际、大鱼际、腕横纹、掌指关节、指甲根或指甲角、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尺侧腕屈肌腱、肘横纹、肱骨内、外侧髁、肱二头肌、三角肌、腋前纹头、腋后纹头等。,二、体表标志定位法,下肢部的股骨大转子、缝匠肌、股骨内侧髁、髌骨、髌韧带、腓骨小头、胫骨内侧髁、胫骨前缘、内、外踝、趾甲角、臀横纹、腘横纹、腓肠肌、跟腱等。要求学生对这些体表

24、标志进行触摸并体会指下感觉。,二、体表标志定位法,二、体表标志定位法,2.活动标志: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如听宫、颊车、养老,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千金方,是指以病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称为“同身寸”。1.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用于四肢部取穴。,3.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四、简便取穴法

25、,概念 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如合谷: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如风市: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中指尖下是穴。章门:垂肩两臂下垂,平肘于胁部取章门。劳宫:握拳,第二、三掌骨之间,中指尖下即是。百会: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之。,经络的学习方法一,1朗读或背诵经脉原文,观看经脉循行图。Flash或PPT。2偱经划线。选择一位体表解剖标志比较明显的学生作人体模特,在此过程中,将经络循行的部位进行划线描绘,还应强调标记出经络的起始、出、别、入、合、并、挟、行、贯、却、属、络、循、上、下、过、交、横、斜、还的部位。,经络的学习方法二,3确定每条经脉循行

26、经过的关键点,如手太阴肺经循行时,在上肢内侧前缘经过肘中横纹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和腕横纹中桡动脉搏动处两点是关键点,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上肢内侧前缘的具体位置,划经时不易偏差。,经络的学习方法三,4学生分组练习。35人一组,学生轮流作为人体模特,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为辅,对每一条经脉进行划线描绘,可以参照仿真模型、教科书、参考书。假如学生出现疑问,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此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学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者,再请教老师。,腧穴学习方法一,选择一位体表解剖标志比较明显的学生作模特,将腧穴的部位逐一标出,并强调常用穴、特定穴、危险穴的标记,掌握重点穴、特定穴、危险穴的准确定位要求。重点掌握每

27、个穴位取穴的要点,从采取的体位、解剖标志、定位关键等方面,准确找到腧穴。如合谷穴取穴有三个要点,一是穴在手背,二是穴在第一、二掌骨间,三是穴第二掌骨的中点。,腧穴学习方法二,对于一些敏感穴位,学生要诱发并体会按压、弹拨腧穴时的酸、麻、重、胀、痛感,使学生对腧穴的定位和感传产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要强调四种取穴方法的正确运用,体表标志法和骨度分寸法为主要的取穴定位方法,而手指比量法应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应用,经验取穴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如头面部胆经的本神穴在入前发际0.5寸,正中线旁开3寸处,此处的3寸应根据两鬓角之间9寸来量取,而不应用“一夫法”定位。,腧穴学习方法三,足三里,先定外膝眼和外踝为16寸,对折为8寸,标记下此点;将上半部分的8寸再对折为4寸,标记下此点;将上半部分的4寸再对折为2寸,记下此点;再将下半部分的2寸对折,标记下此点,即为足三里。,腧穴学习方法四,学生35人一组,轮流作为人体模特,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为辅,对每一腧穴进行标记(点穴、不干胶贴穴),可以参照仿真模型、教科书、参考书。假如学生出现疑问,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