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79105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2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刻板印象》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典型刻板印象的调查与测量,组员:李月清 48号 蔡立萍 53号 林礼彬 70号,摘要: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本文就部分刻板印象理论一一作以介绍,并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评述。关键词:刻板印象,评述,1 前言,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

2、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

3、经科学的角度。,有关刻板印象的经验研究始于卡茨和布雷利(193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创立了一种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检核法,卡茨和布雷利的做法是,给被试一系列词,让他们就某一特定团体挑出五个最能体现该团体特征的特质词(最典型的词),被试在选词方面的一致性程度,即表现刻板印象的强弱;选出五个词,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自这方法问世,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范围及性质,主要还在于收集比较人群(如种族、性别等)的刻板印象。,加德纳等人推出了一种比较数量化的测量方法,该方法要求被试在一系列的两极特质表上评定某个团体,然后用T检验,找出量表中性点有可信差异的特质。这些特质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与中

4、性点的差异表示刻板印象的强度。该方法简称为两极特质测量法。,布里格姆也提出过一种测量方法。他要求被试判断组内概率,意即某团体有百分之多少人拥有某种特质属性。如果以百分之五十为中性点,等于或低于中性点,都表示有刻板印象,这一方法显然不同于检核法,两者所测的结果有时有出入。例如,用检核法挑出的“最典型”特质,很多情况下只为不到一半的团体成员所拥有。两极特质量表中的中性点,组内概率的50%,只是假定的中性点,它们并不是反应全体人在该特质属性上的分布的中性点。由此可见,两极特质评定法与组内概率测量法,并不能保证所测量的就是刻板印象。,在布里格姆的工作基础上,麦考利和斯蒂特援用了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

5、了另外一种测量刻板印象的方法。具体地讲,麦考利等人认为刻板印象就是有关一类人有别于他人的概括。换句话说,刻板印象就是根据个体属于哪一团体而就其属性做预测,这一预测,遵从概率论中的Bayes公式。,安德森和香特尔认为,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Bayes模型:作为数理统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决策中的一个辅助性统计工具;作为描述人类思维的理论模型。前两个方面,贝斯模型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但在第三个方面,贝斯模型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在此基础上。安德森等人提出了信息整合理论。,2 典型刻板印象理论的介绍与评述,2.1信息整合理论,安德森认为印象形成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评价,即给信息刺激标准定量值和权数;第二个

6、过程是整合,即将量表值按权数综合起来,得到一个主观判断。力昂和安德森根据整合理论的平均模型,提出了一个比较率原则。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类人有别于他人的概率。当要求被试从具体属性做类别判断或预测时,被试的反应倾向有很多种可能,但“多选一”的反应方式使得明反应只有一种。这种情况正好用比率原则来描述。,尽管信息整和理论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也日益完善,但是,它也受了很多批评。首先,是权数及度量值的标定问题。整合理论有时干脆是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确定加权,整合理论本身预测性显得不够。由此看来,如何确定度量值和权数,不仅仅是实验分析技术问题,它可能预示着整合理论的局限所在。另外,不少人批评整合理论知

7、识描述输入输出函数的模型。它并没有探讨在输入、输出函数之后隐藏的心理过程。,2.2社会认同理论,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1979 年)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分类(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ty)和比较(comparison)(因此又被称为 CIC 理论)。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然后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通过了解自己属于的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其次是认同,即认同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认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确定

8、自己的身份,即“我们是谁”或“我是谁”,知道自己是某一群体中的成员;另一层含义是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相同的,或者其他人是相同的,都具有相同的、固定的印象和行为。再次是社会比较,人的意见和能力会通过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现出来,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判定。此理论假定人有一种评价自己群体身份的动机,希望从群体身份中获得一种自尊。受到这种自尊需要的驱使相信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要好,使得人们将这一积极的品质归于自己以及自己所属的群体,外群体往往被评价的较为消极,从而极易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2.3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刻板印象。其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条线路展开,一是较为流行的

9、印象形成的观点;二是把刻板印象视为一种记忆现象,着重探讨影响人的信息的获得、表征和回忆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印象形成的观点,印象形成的研究从图式和首因效应来解释刻板印象。阿什(1946年)在图式和分类方面的工作首开印象形成研究的先河。他把人们对某类人的印象等同于图式等知识结构。图式是组织好了的认知结构,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可帮助人们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往往很容易地根据身体的外表、服装、走路、谈话的方式等对人分类,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图示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但当分类错误或过分夸张时会导致刻板印象。,首因效应是指首次给予人们的信息比其后第二次或第三次给予的信

10、息更决定印象形成。阿什(1946 年)在实验中以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一半学生被告知/John 是聪明的、勤奋的、冲动的、挑剔的、顽固、好嫉妒0,将这些词颠倒顺序呈现给另一半学生,即从嫉妒开始,最后是聪明。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从聪明到嫉妒)比第二组被试对 John的评价更积极。此实验表明首次呈现的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它是怎样导致刻板印象的。后来卢钦斯等人的第一印象实验也都表明了首次呈现的信息在刻板印象形成中的重要性。,记忆的观点,此观点认为,对他人或某个社会群体的印象是以对目标人的记忆为基础的。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有限的,为了减少记忆负担,需要对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对某类人的预存印象,推论目标人的诸多人

11、格特征。对人的记忆研究中比较盛行的理论是图式观点和网络观点。图式的观点认为当人们记忆中具有较强的、组织较好的图式时,就会有选择地注意那些与他们的知觉一致的信息和特征,不一致的信息可能会被作为偶然或意外而被抛弃。或者人们会忘记或丢弃那些对已建立的意象有伤害的观点。由于这种信息加工活动人们的记忆会发生偏差,从而与预存印象一致的信息会不断地构成对他人的记忆,并且可能直接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印象形成观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图式的形成,而这里强调的是图式形成之后,与之一致的信息得到较强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刻板印象。,网络观点认为,关于人的信息在记忆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存储的,他人预存的印象与预期一致

12、、不一致和无关的信息会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当遇到不一致信息时,为了获得所有信息间的平衡,一方面,观察者会试图将其解释为意外;另一方面,他还会对不一致信息进行深加工以融合冲突片断,形成一个和谐的印象。而一致信息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与预期相一致,所以对它不会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进行深加工。最后无关信息与加工中心紧密相连,也不会被给予更多的思考。,从以上分析说明不一致信息应会被高效地表征到人们的记忆中,具有最高的回忆值;其次是一致信息,而对无关信息记忆效果最差(Leyens 等人,1984 年)。网络观点虽然认为观察者对与预期不一致的信息有较好的记忆,但由于他同时把不一致性信息解为意外,此种信息不会促进预

13、存固定印象的改变,从而有利于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稳定不变。,2.4 刻板印象的表征,2.4.1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是通过对群体特质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群体的/中心趋向0或是群体成员的一般水准,它实际上是一个最能代表本群体而较少代表外群体的范例,是抽象的特征集合。这种抽象是随着知觉者对群体信息的获得而发展起来的,群体信息可能来自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来自家庭、朋友和媒体。原型虽然可能是从包括特定群体范例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它一旦形成后,在记忆中就会与具体的范例分开储存。,按照这种观点,一旦将一个目标人归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被激活,并被运用到对

14、目标人的知觉中。因此,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对某群体成员的刻板印象往往是根据头脑中的该群体的原型而形成的。原型模型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很受青睐,也较为经济,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对群体中心趋向的抽象概括不能表征群体内的变异性。,范例模型,与原型模型不同,范例模型认为群体知识是通过一组记忆痕迹来概括的,每一痕迹表征一个特殊的范例。社会知觉依赖目标激活的范例集合,对任一目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激活大量的范例,这些被激活的范例彼此间或与目标不一定属于同一群体,而只是与目标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如一个知觉者形成一个黑人教授的印象,黑人范例和教授范例都被激活,不同类型的范例被激活的比例依赖

15、于他更注意目标的哪方面的特征。如果黑人特征得到特别的注意且比较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很大比例属于黑人,此人被知觉为刻板性黑人。,如果教授的特征较为突出,那么,被激活的范例很大比例与教授有关,这个人被知觉为刻板性教授。范例模型允许同样的特征被储存于多个例子中。尽管范例模型需要一个复合的表征,但表征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纯范例模型允许刻板印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任何时候当遇到一个新的实例时,通过激活特定的群体范例可以重新创造一个新的范例。因此,群体印象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但这种模型的缺陷是不够经济。,混合模型,因为原型模型和纯范例模型的理论和实验的局限性,许多研究者采纳了一种包括抽象信息和范例信息的混合

16、模型(Sherman Klein,1994年),也就是把把群体的一般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编码的原型表征和对群体的特殊个体进行信息编码的范例表征结合起来。混合模型还认为,抽象和范例表征可能形成不同条件下社会知识的基础。影响知觉者依靠范例信息还是抽象信息的一个重要变量是知觉者关于目标人的知识量。,。在开始阶段,对目标人的印象是依靠特定范例的激活,因为这时遇到的范例太少不足以产生有用的抽象知识。然而,随着范例数量的增加,关于目标的抽象表征将成为随后判断的依据(Sherman Klein,1994 年)。因此,随着经验的增加,范例的应用减少。关于印象形成和自我知觉的研究支持这种社会知觉的混合模型,2.5

17、刻板印象的功效理论,2.5.1 图式过滤器模型此模型认为,刻板印象通过充当一个过滤器来易化信息加工活动,它提供了一个具有过滤作用的心理图式,来帮助对一致性信息的理解,同时过滤掉不一致性信息。即,刻板印象对一致性信息存在编码优势。在认知资源缺乏时,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基本的过滤器模型有两种变式)“弱过滤器模型”和“强过滤器模型”。,“弱过滤器模型”认为,刻板印象起到概念过滤器的作用,它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concept fluency),促进对一致性信息的理解,而不一致性信息则难以理解。“强过滤器模型”更为极端,它认为刻板印象是一个注意过滤器,它把注意力指向、集中于一致性信息,而完全脱

18、离、忽视不一致性信息。,联想网络模型,此模型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以“语义网络”形式被存储在一起的。“语义网络”由“节点”(node)和“联结”(link)构成的,其上端是代表某人或某群体的“目标节点下端是代表具体行为的“情景节点”。由于一致性信息容易理解,对它进行加工时只建立“情景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联结,而遇到不一致性信息时,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情景节点”与“情景节点”之间的联结,从而对它进行更精细的加工来解决它与预期之的不同。不一致性信息会比一致性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加工,但当认知资源缺乏时,人们没有足够的精力解决不一致性信息与预期的分歧,又因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了概念流畅性,此时对一

19、致性信息的加工反而优于对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可见,“过滤器模型”和“联想网络模型”都认为,在认知资源缺乏时,对一致性信息存在加工优势,这样与刻板使刻板印象变得更难以改变。然而一个有效的认知系统不仅要加工环境中的不变信息来促进预期的形成,还要加工新异信息来保证行为的灵活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又有人提出了刻板印象的“灵活编码模型”。,灵活编码模型,此模型认为,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信息的灵活编码。首先,它认为,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会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易化对其意义的理解,从而节省下大量认知资源用于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即刻板印象会促使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不一致性信息,而不是一致性信息

20、。,其次,这一模型还认为,一方面,刻板印象会促进对一致性信息的意义的理解,从而不必去仔细地加工其表面知觉特征,这样刻板印象在促进一致性信息概念编码的同时会抑制其知觉编码。另一方面,由于观察者没有相应的图式帮助解释不一致性信息,对其加工主要是材料驱动过程,同时,此时又有更多的注意力被分配给不一致性信息,所以不一致性信息的知觉编码会受到促进。虽然此时有更多的注意力被分配给不一致性信息,但由于不一致性信息与刻板印象相矛盾,将难以抽象出其意义,它的概念编码会受到抑制,即当认知资源缺乏时,刻板印象虽会促进一致性信息的概念编码却会抑制其知觉编码。同时,刻板印象虽会抑制不一致性信息的概念编码却会促进其知觉编

21、码。,总之,刻板印象功效的“灵活编码模型”认为,刻板印象的功效在于,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它以从不同的维度同时促进对一致性信息和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编码。这种灵活编码活动可使观察者在付出同样认知努力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信息,并且在保持刻板印象的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刻板印象的灵活可变性。,3 存在问题,3.1 研究内容局限性 查找文献事发现,多数研究内容均为性别的刻板印象,种族的刻板印象等。3.2 研究多为实验性研究关于典型刻板印象的研究多为实验性学术报告,缺乏理论基础与理论创新。,4 我的研究设想,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典型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使我们后续的研究有了方向

22、性。4.1 扩大研究对象 的研究成果大多以性别、种族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同小异,因此应扩大研究对象,如职业,社会角色等。4.2 完善刻板印象理论 现有的刻板印象理论均存在大大小小的不足与缺点,在进行试验研究时应善于应用现有理论并发现问题,完善不足。4.3 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刻板印象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在解决性别矛盾和种族问题,个人歧视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该理论应用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5.参考文献,1张智勇,.刻板印象的测量与有关理论的研究j.中国教育报,1994,(3).2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3张军,.国外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简述j.青海师专学报,1996,(4).4王沛,.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心理科学报,1999,(22).5原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报,2008,(7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