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8516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3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汗证中医内科》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汗 证,概 述,1.概念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类: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盗汗: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战汗:外感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脱汗:危重病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如珠,并伴亡阳或亡阴危证。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汗出异常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独出现的汗出异常。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

2、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2.沿革,早在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病理的精辟论述:“心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汉张仲景将外感病汗出的不同表现分为汗出、自汗出、大汗出、手足澉然汗出、头汗出、额汗出、盗汗、黄汗等。指出表、里、寒、热、虚、实皆可导致汗出异常,分别予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治疗。,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此指一般规律。正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曰:“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

3、,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此说补充了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3.与西医学的联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肝病、黄疸等某些传染病以汗出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外,引起汗出异常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肺气不足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

4、伤肺气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自汗 2营卫不和 风邪外袭营卫不和卫不外固,营不内守:汗出,3.心血不足 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失血之后,心血不足汗液外泄:自汗盗汗。4阴虚火旺 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阴虚火旺蒸津外泄:盗汗自汗,5邪热郁蒸 情志不舒,肝郁化火;嗜食肥甘,湿热内生邪热郁蒸迫津外泄:汗多6、阳气衰微 阳气衰微阴津失固 大汗出脱汗7、正邪交争 正邪交争战汉,综上所述,汗证的病 位:卫表肌腠,与肺心肾密切相关。病 机:阴阳失调,汗液外泄。病 性:分虚实 实:热邪迫津外泄 虚:气(阳)虚不固或阴虚火旺,津液外泄。,诊 断,1.不因外界气候、运动、饮食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头面、颈胸、四

5、肢、或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2查血沉、T3、T4、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作抗“O”等检查以排除甲亢、肺痨、风湿热等。,鉴别诊断,一、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出汗 生理性:与气候炎热、衣着过厚、运动、饮食辛辣过烫等因素有关,致汗因素解除则汗止,且汗出不伴不适之症。病理性:则非。,二、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1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2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

6、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3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及证候特点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 寤时汗出。多属气虚不固,然实证也或有之。盗汗 寐则汗出。多属阴虚内热,然气虚、阴虚、湿热也间或有之。,脱汗属阳虚不固,阴不内守,阴极阳竭之证。大汗淋漓,如油如珠,并伴亡阳或亡阴证。黄汗多属湿热蕴蒸之实证。汗出色黄,染衣着色。战汗属外感病中,正邪剧烈交争的转折点。或正胜邪退,疾病向愈;或邪胜正虚,疾病加重。外感病中,突然恶寒战栗汗出。,2.辨寒热及证候特点热者,或火热蒸腾,迫津外泄

7、;或阴虚火旺,心液外泄。汗出而热,或热气蒸腾,汗臭粘腻。寒者,阳虚气弱,津失固摄。汗出而冷,清稀不臭。,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温阳、滋阴、养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泄里热,清热利湿,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注意:汗出异常属虚者均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分证论治,自汗1.肺卫不固(肺气虚衰)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

8、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病久脾胃虚弱者合四君子汤。兼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药;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2.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头痛,或失眠多梦心悸,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

9、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失眠多梦心悸者加龙、牡以安神止汗。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新加汤或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3.心肾亏虚症状:动则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汗后心悸,胸闷气短,腰酸腿软,面白唇淡,尿频而清,夜尿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法:益气温阳方药: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4.热郁于内症状:蒸蒸汗出,或但头汗出,或手足汗出。发热,面赤气粗,口

10、苦口渴喜冷饮,胸腹胀闷,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见胁肋胀痛,阳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治法:清泄里热方药:白虎汤,宿食在胃者枳实导滞丸。便秘潮热汗出脉沉实者承气汤。肝胆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注意辨别病位,分而治之。,盗汗1.心血不足 症状:盗汗。心悸少寐,眩晕健忘,神疲气短,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成人多见。治法:补血养心。方药:归脾汤。,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心悸甚者加龙骨、琥珀、朱砂。不寐加柏子仁、合欢皮。,2.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久咳虚喘,五心烦热,眠差多梦,形体消瘦,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女子月经

11、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脱汗症状:突然大汗淋漓,如油如珠。病情危重,神疲、肢厥、气短息微,舌卷少津或舌淡胖嫩,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辨别亡阴或亡阳而治之。亡阳者,参附汤加黄芪、枣皮,同时静滴黄芪针、参附针;亡阴者生脉散,同时静滴参麦针。,战汗症状:急性热病中,突然恶寒战粟,而后汗出。发热口渴,躁扰不宁,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扶正祛邪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施治。

12、,恶寒战栗而汗出顺畅者一般勿需特殊治疗,可适当进食热汤、稀粥调养。恶寒战栗而无汗者属正气亏虚,用人参生姜汤以扶正祛邪。若汗出过多,神疲肢厥者,用参附汤、生脉散益气生津,回阳固脱。反复战汗,若无表证,里热内结者,用增液承气汤;若表证未解,腑气热闭者,凉膈散表里双解。,黄汗 邪热郁蒸(湿热并重)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方药:龙胆泻肝汤。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转归预后,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