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课程发展的教学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对课程发展的教学研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对课程发展的教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 洁,一、新课程与新课堂,课程目标:知识传授-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结构: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注重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1、新课程的六大变化,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集中-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能力;,2、新课程的特
2、点,(1)强调平衡和结合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平衡和结合,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平衡和结合,间接经验学习与直接经验学习平衡和结合,接受学习与发现、探究学习的平衡和结合,概念理解、基本技能与问题解决学习的平衡与结合,长效核心知识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平衡,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学习的结合等。,(2)不确定性增加,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目标定位,重书本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单向的信息传递确定性特征明显;,新课程教学目标和结果的多元取向,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个别化教学和教学对象的流动性,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上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
3、习,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和多元化,多向的信息传递等等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结果,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有不同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机械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式、体验 式学习,“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走进新课程,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 方式,课程结构改革的影响、课程内容改革的影响、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影响,二、教研活动与新课程,表1: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常常采用的方式,1、现实
4、的问题,教研活动不是教师获得专业支持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与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间的关系不大,2、问题的症结,内容蛰伏于形式,表2:学校教研活动主要内容频次,活动展开受制于方法,评价无奈于表面化,3、教师的需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教师需要解决问题的处方,教师需要专业引领,三、重构学校教研文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是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研究的方式展开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活动本质上是教师集体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教师的认知得以修正与发展,实践得到改善,最终获得专业成长。五十多年来,这种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科教学研讨制度,一直在中小学存在着,成为中小
5、学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一)超越现有教学研究的概念,1、学校教学研究应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行动研究,一是在学校的学科教学研讨中引入研究文化;,二是拓宽学校教学研究的内容领域,2、学校教学研究应成为教师群体合作的学习过程,开发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将教师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支持教研深化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3、学校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生成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教师的专业发展靠实践性知识保障 有研究将教师的实践知识分为三类:个案知识、插曲知识、过程知识(Berliner,1994)个案知识是由各种实际案例而获得的知识;插曲知识是指对教师个人有特殊意义、有感情联结的事件,这些事件通常是很小的偶发事件,但是在
6、教师脑海中会停留很久,而且教师会想找出不同的方法以改变其结果,因此促使教师在下次面对类似事件时,更加的小心而有效率;过程知识是指教师进行一连串有连贯性、顺序性的活动过程的知识,例如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学生实验、学生作文等。,学校教学研究是教师对自己实践的一种反思,学校教研活动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研究、学习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以研究为纽带的连续体,学校教研活动需要体现以下主要特点:(1)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着眼于改进工作,(3)需要有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引领,(4)需要有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5)需要有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二)倡导以项目为载体的学校教学研究新策略,项目是
7、一个相对开放的“课题”,是一个阶段内老师们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育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是一个活动的主题,研究的专题;,对教师而言,项目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的任务,也是一种可以操作的驱动力。,以项目为载体的学校教学研究是提升教研层次,全面实现教研功能的一个基本策略。,一位教研员的体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观察为技术;,以教学反馈会议为切入口;,以教师行为改进为目标指向。,以项目为载体并不能囊括学校教学研究的全部内涵,比如学校教学研究还有管理、统筹教学工作进度等的职能还是必需的。,(三)营造学校教研新文化,学校教研新文化追求学习、研究与教学三者的整合,认为学校教学研
8、究的效益产生于教师解决问题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整合之中。实践证明,三者也是能够整合的,在以研究为纽带的“研究教学学习”这一连续体中,这些活动被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整合可以产生多赢的效果。,四、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施,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项目为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一)学校教研活动的一般流程,三个关键点 项目是载体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合作的平台主要有 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 整个流程包括前行为
9、、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 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升华。,三个阶段中的两次反思,在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 新理念的飞跃 困惑与差距,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 在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 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 冲突与重构,需要经验与理念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操作可以简化:“一个课例,三次讨论”一个教师小组,邀请一、二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首先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看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
10、,修改上课计划。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看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困惑使人进步,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则是在冷静沟通之后,重新又变成一个跃跃欲试的探索者。,(二)学校教研活动的两种重要形式,1、反馈会议2、反思札记,反馈会议的目标,1、利用共同搜集的材料,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提供客观的反馈。,2、与教师共同诊断,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引发教师对两难困惑的思考。,3、帮助教师学会多角度的观察,多种选择的比较,养成反思的习惯。,4、和教师一道,对教学中的情境和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分析。,5、根据反馈信息,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寻找改进策略。,6
11、、通过专业化引领与同事互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反馈会议前的准备,1、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搜集可观察到的材料。,2、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搜集事实和数据。,3、选择有针对性的观察材料(录像或文字),准备供教师深入观察与反思。,4、在录像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访谈、数据分析和补充观察。,5、准备“唤起式的讲述”课堂中活的故事,进而挖掘出教育的内涵。,6、准备录音或笔录,详细记录会议讨论的过程。,反馈会议使用的方法-叙事,承载那些理性化方式所无法传达的信息;可以最大程度靠近实际经验(而不是线性方式);活的故事是多层次的展现,而不是告诉;有助于多角度、高水平的理解
12、;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听众,打动人心;以一种人文的方式,进行心灵的沟通;以创造性的方式再现课堂真实的情境;读者会对教学过程带来想象和直觉。,叙说的内容涉及教师自己的教育实践及对某些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遇到的问题,怎样遇到的,问题发生后怎样想办法解决的,解决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其他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关注现实和实践细节的变化,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进行描述和勾画教学中的细节:最成功的、有失误的、有创意的,关键事件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经历关键事件时,要做出某种选择和改变,也获得了相应的专业发展的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容易缺失重要的信息,经过选择处理以后,丢失一些对研究有用的
13、信息和数据;数据运用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线索相结合;故事要求听众的参与和非线性的方式;结论不如传统研究报告那样清晰明确;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报告的表述(目的、背景、研究主题、研究假设、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结论、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等),需要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和富有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引导式反思札记:持续地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省思和讨论,(三)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的途径-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1、打开教室的大门 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 的体制 开展教研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证的。有30个教师的学校,一年就要进行30次教研活动,2、相互开放教室 围
14、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教育专家 的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之间 的关系,两个条件:校长的领导能力;“充实”教研活动,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惑”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目的,学校以“龙头课题”带动学校全方位教学研究 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选择学校新课程实施的“龙头课题”,通过行政要求、发动激励、自愿报名等多种措施,组织全校尽可能多的教师,结合本职工作领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形成一种推动教师参与研究的学校氛围或者说给老师一种“压力圈”。,新课程实施的“龙头课题”确定一般有以下策略:从新课程纲要的总体要求中寻找挂钩点,从学校已有的成功经验
15、中寻找的生长点,从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支撑点。,开发校内教师差异资源的校本教研模式(1)以“关键人物”发动的教研模式(2)不同背景教师组合模式,(1)以“关键人物”发动的教研模式 围绕学校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有专长,有影响或能成为关注点的教师,开展某一专题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一模式具有主题集中,与课堂紧密联系,解决操作性问题,有助于及时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等特点。这里的关键人物可以是教研组长,可以是骨干教师,可以是某个项目的主持人,也可以是处于某一活动中心的人物(如公开课、研究课执教教师等)、参加过校外培训承担了推广应用任务的教师等等。,(2)不同背景教师组合模式
16、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扩大共同的知识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教师的组合类型有跨学科志同道合者组合(刘定一老师的跨学科教学工作室)、“混龄”教师组合(新老配对、一对一)、青年志愿者研究小组(育才中学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围绕特定的教育对象而形成的教师教研组合(二五班的工作坊)。,利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的校本教研模式(1)校际联动教研模式(2)示范校带一般校模式,(1)校际联动教研模式 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谋求共同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
17、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说上海市长宁区的十校联动,就是十所条件比较差的学校,通过联动来挖掘各所学校相对优势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成员校教师的优势资源,成立不同学科工作室,共同展开教学研究活动。校际联动还可以是同一学区学校的联动模式,过程中比较多的是设立学区学科教研组,进行跨校的教研活动,比如公开课、研究课、某些学科教学的教学交流活动,学科教学评比等等。,(2)示范校带一般校模式 主要是利用示范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支持一般校,提高一般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比如说派教师出去轮岗,了解所去学校的状况,回校后起到辐射作用;派教师去示范校
18、观摩,听报告、利用资料丰富的图书馆等等。,注重利用“外力”支持的校本教研模式(1)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的支持模式(2)借助各种教育社团、行业协会资源(3)专业机构和学校合作模式,(1)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的支持模式 地区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本身承担着指导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责,学校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构对学校教研活动的专业支持作用。比如教育学院组织公开课观摩、新课程实施的展示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等等的展示进行,所谓也即地区搭台,学校唱戏。利用外力的教学研究还可以由地区组织的新课程的指导或备课活动;由地区专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如教研员、科研员等)牵头的重点课题(项目),教师的参与
19、;专职研究人员深入学校蹲点(扎根)开展研究,带动学校教学研究的模式。,(2)借助各种教育社团、行业协会资源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跨学校的社会团体,如各级教育学会、心理辅导协会、语文教学研究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特级教师沙龙等等,这些社团集中了系统内及系统外的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可以为学校提供某一方面的专业支持。,(3)专业机构和学校合作模式 这里的专业机构是指高等院校和其他不承担直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机构。学校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依靠他们,并从中获得专业支持。项目合作 基地合作 学校与个别专家的自由组合,每种模式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进一步要做的是,具体分析每一种模式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学校,对怎样的教师是最适用的。而对这些的研究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通过理论的比较与提炼来获得相对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这需要研究者和一线老师的携手。,学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