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目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的目的》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翻译的目的,第一节为什么翻译第二节翻译的目的论第三节翻译及其意义第四节翻译的作用及历史定位第五节 翻译的价值,第一节 为什么翻译,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译者自身的目的,如为了赚钱、维持生计,或为了某种理想或追求;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三、译者采用某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或翻译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如通过直译来显示原语的语言特点,通过摘译让读者以较短的时间了解原文的主要信息。然而,就翻译的本质而言,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德国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奠基人之一威米尔(H.J.Ver
2、meer)这样描述他的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Each text is produced for a given purpose and should serve this purpose.The Skopos rule thus reads as follow:translate/interpret/speak/write in a way that enables your text/translation to function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with the people who want to use
3、it and precisely in the way they want it to function.(Nord,2001:29)每种语篇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目的,并服务于这一目的。目的性原则是这样表述的:无论笔译、口译、讲话或写作所生成的语篇/译文,都要能在对方的语境中对想要使用该语篇/译文的人确切地发挥它的功能。,在威米尔等人的目的论中,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被强调到非常高的地位。翻译工作的具体目标往往跟翻译的发起人或委托人(initiator/commissioner)的特定目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译文要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要能在对方的语境中”为受众或使用者所接受,“确切地发挥它的功能”。因此,
4、翻译目的因翻译委托人(如出版商、译文使用单位或个人)的不同而不同,也因为文本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翻译时必须考虑文本的接受者,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期待和感受等。翻译并非仅仅基于译者对原本形式和内容的简单认同与取舍,它还涉及受众的反作用,译者因此也具有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信息的量与质的综合传递给予相应的控制和调节。,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威米尔(H.J.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当时正是等效论及语言学派盛行的时期。目的论大胆地摆脱了等效论的
5、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世界翻译理论界包括中国译学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的论将“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理论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目的原则、语篇内连贯原则(intraltextual coherence)和语篇间连贯原则(intertextual coherence)。,目的原则认为,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需要直译、意译或者是二者的中和,这样就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关于是应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语篇内连贯原则也称“连
6、贯原则”(the coherence rule),是指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语篇连贯又叫“忠实原则”(the fidelity rule)。在目的论中,重视原则是指译文不违背原文,译文和原文存在某种联系,并不要求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赖斯认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对文本功能进行划分有助于分析原著,进而有助于翻译。她把主要文本功能分为三类: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语言本身传达的信息;表达功能(expressive)语言表达情感的功能;祈使功能(operative)语言作用于接收者所产生的效果
7、。当然很多情况下,一个文本可能会具有双重或多重功能,那就意味着翻译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节翻译及其意义,Now the whole earth had one language and the same words.And as they migrated from the east,they came upon a plain in the land of Shinar and settled there.And they said to one another,“Come,let us make bricks,and burn them thoroughly.”And
8、they had brick for stone,and bitumen for mortar.Then they said,“Come,let us build ourselves a city,and a tower with its top in the heavens,and let us make a name for ourselves;otherwise we shall be scattered abroad upon the face of the whole earth.”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he tower,wh
9、ich mortals had built.And the LORD said,“Look,they are one people,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and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what they will do;nothing that they propose to do will now be impossible for them.Come,let us go down,and confuse their language there,so that they will not understand
10、one anothers speech.”So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broad from there over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and they left off building the city.Therefore it was called Babel,because there the LORD confused the language of all the earth;and from there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broad over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
11、h.(Bible,Genesis 1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了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同。”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
12、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1章),上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一段圣经中关于巴别塔的记述,这事充满了哲理和象征意义的一段文字。如今世界上各民族之间早已是口音各异、言语不通了,否则,还有什么事是不能成就的呢?而且,这成就必定是震天动地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不仅仅是一种通达意思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力量它可以为一个弱小的民族提供进步的源泉,为停滞不前的文明带来变革的活力。,在西方,古罗马人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时还是一个粗鄙、尚武、缺少书面文学的民族,正是通过翻译希腊的神话、诗歌和戏剧汲取其文化精髓,发展出了具有“庄严崇高气质”的古罗马文学,进
13、一步谱写了一段繁荣辉煌的拉丁文学史。发端于14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通过重新挖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摆脱了中世纪文化的束缚,使知识和精神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在东方,可以说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由翻译谱就的篇章。日本的文字系统是直接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代以前的日本主要通过译注中国典籍,学习当时先进的中国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摆脱了愚昧与落后。遣唐使以及鉴真和尚的事迹是中日交流史上人所共知的佳话。近代以后,日本则通过引进西方近代思想学说和科学技术获得了民族的发展与强盛。,翻译同样也为了中国时时吹送着外来文化的新鲜空气,催促其变革与发展。自汉明帝时代摄摩腾(又名迦叶摩腾Kasyapa-mata
14、nga)译出四十二章经始,佛学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使得中国的政治、社会、哲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到处充满着“禅佛的余韵”;明清以来,翻译更成为中国吸收先进科学文化,谋求富国强民之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翻译的作用的评价。“一切科学藉翻译而发展。(From translation all science had its offspring.)”乔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翻译如同砸碎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翻译如同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解开井盖,让我们能汲取甘泉。”(Translating i
15、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nel)阿弗雷德波拉(Alfred W.Pollard,18591944),第四节翻译的作用及历史定位,1.翻译的作用2.翻译的历史定位 2.1 翻译的历史作用之一:对译入语的影响与改造 2.2 翻译的历史作用之二:对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 的塑造 2.3 翻译的历史作用之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3.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的运用 3.1 翻译与文化的差异性 3.2从文化的高度把握翻译的作用,1.翻译的作用,翻
16、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深刻而广泛的。路易凯勒(Louis Keller)曾指出,完整的翻译理论应该有三个部分:对翻译的功能和目标的说明;对翻译操作的描写与分析;对目标操作之间关系的批评性评述。(Keller L.,1979:1-5)凯利将这翻译的功能与目标的说明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对翻译作用的考察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探讨翻译活动的作用,既可以根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对翻译目的与功能进行理想的定位,也可以根据对某一翻译现象、翻译事实的分析,对翻译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影响予以揭示,甚至可以根据对某一文本的深入分析,对文本的价值和效果进行评价。在这里,作用、功
17、能、影响、价值等等词语,虽然意义有所区别,但就本质而言,指的都是翻译活动应该起到或已经起到的作用。,2.翻译的历史定位,2.1 翻译的历史作用之一:对译入语的影响与改造,梁启超是对翻译问题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之一,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文中,他从词语的吸收与创造、语法、文化之变化等方面讨论了佛经翻译文学对汉语的直接影响,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初期译家,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抽象语多袭旧名。吾命之曰支谦流之用字法。盖对于所谓术语者,未甚经意,此在启蒙草创时,固应然也。及所研治日益深入,则觉旧雨与新义,断不能适相吻合,而袭用之必不免于笼统失真。于是共努力从事于新语之创造。”(罗新璋,19
18、84:63),梁启超在此所论涉及到语言准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出语中表达新事物、新观念的名词,若目的语中不存在相对应的词语,译家有可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袭用旧名,二是创造新语。而袭用旧名,有可能笼统失真,旧语与新义不相吻合,起不到翻译之用,于是创造新语便成了译家努力的方向。正是靠了翻译,汉语在不断地创新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根据梁启超介绍,当时日本人编了一部佛教大辞典,其中收录“三万五千余语”,而“此诸语者非他,实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创造,加入吾国语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也。夫语也者所以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也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
19、者?”(罗新璋,1984:63)梁启超提出的这一问号,在我们看来有“惊叹号”之用。暂不论“三万五千语”是否完全进入汉语系统,但就词语带来的新观念而言,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汉语实质的扩大,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这种直接与间接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关注的。,当我们把目光从中国移开,投向西方语言的发展史,便会发现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翻译对于语言改造的特别作用在历史的进程中得以不断凸现。路德翻译圣经的例子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从路德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路德翻译圣经具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对德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性推动,二是对德国语言统一与发展的开拓性作用。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
20、n)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与分析。为了推动宗教改革,路德用德国大众的语言来翻译圣经,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语言为出发点,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炼、不断丰富,最终使其从俗语言逐渐提升成为了规范语言。在欧洲,不仅仅在德国,而且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翻译都起到了培育现代语言的作用,使与拉丁语这种公认的“文明语言”相对而言的“俗语言”,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在翻译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在种种“异”的考验中最终显示了自身的生命力,确立了自我。,纵观中西方语言发展史的演进,翻译,无论是在对旧语言的改造、新语言的形成,还是在不同语言的接触与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
21、2 翻译的历史作用之二:对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塑造,张立波在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接收,并进而指出,翻译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历史规划与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历史规划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汉语政治新词的引进与创造,如“干部”、“农民”、“封建”、“阶级”等等,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译解过程对中国的政治生活与经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渗透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方方面面。,因为有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才能超越国际社会主义尝试失败的个例,从思想的高度,对未来的走向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指导,进而作出历史性的规划。马克思主义被翻译到了中国的过程,延续了“唤醒中国
22、”的历史使命,发挥了“召唤”主体、唤醒民众的独特作用(张立波,2007)。“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如若没有一批出洋留学或大学深造,没有那些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工人运动的赤色知识分子把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的、恩格斯的、列宁的、早期斯大林的、以及诠释经典理论的书籍如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还有苏俄的共产国际的指令、文件翻译成中文,马克思主义靠悟是悟不出来的靠什么来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十月革命的炮声是如何传入中国,继而中国进行革命实践的?从媒介学的角度,靠的是翻译!”,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历程中,翻译具有某种先导作用,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塑造中国主流政治思想的过程。
23、,2.3 翻译的历史作用之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而言,季羡林说:“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季羡林,1997)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这么说,翻译是因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生,文字与文化的差异性是翻译诞生的原动力,从这一意义出发,寻求思想沟通,促进文化交流,却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之所在。在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翻译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那么如何发挥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交流中的作用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
24、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封闭与堵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化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来生机与发展。其次,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有效组织全世界的文化走向同质化和同一化的危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孙会军谈到文化“全球化”与翻译的关系时认为,多样性的文化是构建普世文化的重要资源,若要使多元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文化,唯一的构建方式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文化之间的对话离不开翻译,翻译是异质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媒介。(孙会军,2005:232),3.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的运用,从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我们了解到各国翻译界和文化界都已经开始从翻译的性质、
25、翻译选择、文化立场、翻译影响、价值重构等各个角度切入,对翻译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和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审视,探讨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文化翻译”的概念。,3.1 翻译与文化的差异性,劳伦斯韦努蒂在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文中(Trans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通过考察日本小说的英语、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英译和围绕圣哲罗姆的旧约的翻译在早期基督教内所引起的广泛争议等情况,揭示“翻译是如何形塑特殊的文化身份,如何使这些文化身份维持某种程度的连贯性和纯粹性的”。韦努蒂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以“交流”为目的,但“只有
26、异域文化不再是天书般地外异,而是能够在鲜明的本土形式里得到理解时,交流的目的才能达到。”(转引许宝强、袁伟,2001:358-382),鉴于此,他明确指出:因此,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其间,异域文本被打上使本土特定群体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的印记。这一打上印记的过程,贯彻了翻译的产生、流通及接受的每一个环节。它首先体现在对拟翻译的异域文本的选择上,通常就是排斥与本土特定利益相符的其他文本。接着它最有力地体现在以本土方言和话语方式改写异域文本这一翻译策略的制定中,在此,选择某些本土价值总是意味着对其他价值的排斥。再接下来,翻译的文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被出版、评论、阅读和教授,在不同的制度
27、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影响,这些使用形式使问题进一步地复杂化。,3.2 从文化的高度把握翻译的作用,斯达尔夫人(Madame de Stael,1766-1817)曾说:翻译“对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类精神的巨著从一种语言搬到另一种语言”。当然,文学翻译远非仅仅是语言上的迁移,但“精神”二字道出了翻译之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作用,而文学翻译对精神的构建作用无疑也是对其贡献的最高褒奖。杨义在文学翻译与百年中国精神谱系一文中指出翻译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与百年中国文化谱系相联系。他说:“这股历百余年而不衰的翻译文学的流脉,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重建,是不可或缺的。”(杨义,2008:8)
28、他认为翻译文学具有混合型或混血型的双重文化基因。正是由于“异”与“同”的冲突与融合,才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学不可能只在本民族的文化系统内进行封闭性的循环创造,否则不仅影响了文学接受和传播的范围,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学发展的演变十分缓慢。,“翻译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双眼睛,同时又随着翻译借得一双一样的眼睛看中国。”这一形象的说法明确地揭示出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作用,一方面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不同于本国的文学与文化,而另一方面,在与“异”的冲突与内化中,我们了解到了另一种角度、另一种视野来反观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杨义还系统地梳理了百余年来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不仅对具体的个案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他从整体上把
29、握了翻译在文学史演进中的突出作用,并指出了翻译与文化和精神的互动、互渗、互斥、互化的关系,继而将文学翻译之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作用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开拓视野;标举潮流;援引同调;扩充文类;新创热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翻译一直贯穿在中国思想和精神文化的演进轨迹中,文学翻译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引进和自身文化的输出,不仅扩大了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学版图,使其获得了世界文学的意义,而且在将异质文化植入自身文化土壤的过程中,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和改写。而在百年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也是因为翻译的制导和催化作用,中国文学才走出传统的局限,渐渐被赋予了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色彩,他说:“20世纪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和
30、现代性,以翻译作为其重要标志,又以翻译作为其由外向内的启发性动力。”(杨义,2008:8),第五节 翻译的价值,1.翻译的创造价值2.翻译的历史价值,1.翻译的创造价值,在翻译的创造性中,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把翻译视作机械的语言转换和纯粹模仿的传统翻译观遮蔽了翻译的创造性。从社会的角度看,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以交流为基础,交流有利于思想疆界的拓展,而思想的解放又构成了创造的基础。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导入的任何“异质”因素,都是激活目的与文化的因子,具有创新的作用。从语言角度看,为了真正导入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思路,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像梁启超所说,进行大胆的创造。如果说文学史语言的艺术,那么
31、在翻译活动中,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具有创造的特征,“好的文学翻译不是原作的翻版,而是原作的再生。它赋予原作以新的面貌、新的活力、新的生命,使其以新的形式与姿态面对新的文化与读者。”(转引许钧,1998:470),2.翻译的历史价值,树立翻译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两个重大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充分认知翻译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作的实际贡献,考察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发现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翻译。每一次重大的文化复兴,都伴随着翻译的高潮,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往往以翻译为先锋。像发生在9世纪的加洛林王朝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发生在12世纪的所谓的原始文化复兴,以及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翻译在其中都起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其次,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的可能性。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就具体的翻译活动而言,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用目的语进行的阐释与在表达,都不是一个译者一次就能彻底完成的尤其是艺术个性强的原作,往往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一代又一代译者不断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