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完整》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导读完整》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一、孔子其人,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其人,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晚年返鲁,整理六经,孔子的历史功绩,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二、儒家学派,
2、(一)“儒”,儒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最后一意接受较广。“儒”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自春秋、战国、秦、汉以后起,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二)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
3、儒家圣教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三)人物派别,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儒家的派别
4、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chen)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三、论语其书,(一)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
5、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二)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班超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
6、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三)论语地位,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之圣经。论语从西 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原因,(四)论语思想,1、仁礼思想2、为人处世3、为政治国4、好学深思,1、仁礼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
7、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則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仁礼思想,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礼思想,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渊曰:“請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視,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請事斯語矣!”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仁礼思想,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
9、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上好礼,則民易使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为人处世,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为人处世,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陳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为人处世,顏淵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1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陳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3、为政治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12、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为政治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枉错诸直,則民不服。”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曰:“以不教民
13、战,是谓弃之。”,4、好学深思,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问,”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云尔。”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好学深思,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无道則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不語怪、力、乱、神
1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五)论语的版本及其整理情况,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张侯论,今本论语篇目,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阅读论语参考书籍,何晏:论语集解 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
15、语新解,(六)论语名句集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德不孤,必有邻;5、礼之用,和为贵;6、朝闻道,夕死可矣。,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 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互支持!,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
16、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4、德不孤,必有邻;,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按现在说法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不管时空距离是近是远,最终都会产生共鸣,最终走到一起。,5、礼之用,和为贵。,译文: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几千年来,“和为贵”始终是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信奉的治国方针和道德标准。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经儒家的倡导,“和”成为中华文
17、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论语名句集锦,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上)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6、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如果早上知道了“道”,那么即使晚上死去了也是值得的。
18、教育人们,学无止境,闻道有先后,即使自已年岁大了也不要放弃学习。后此成语多用于立志向学,或勉人改过自新之语。,论语名句集锦,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