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人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起重人机》PPT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考试要求掌握起重机械种类和分类、安全要求熟悉安全防护装置及其功用熟悉起重机械安全使用技术与安全管理要求掌握起重机械主要受力构件、钢丝绳等安全性能的检测 掌握安全使用的操作规范、主要危险及预控措施 掌握使用过程中的常见事故特点、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起重机械 安全技术,一、起重机械分类掌握(P20,107),1轻小起重设备 千斤顶、电动或手拉葫芦、绞车、滑车2桥架类型起重机 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装卸桥、缆索起重机 3臂架类型起重机 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履带起重机 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4升降机 垂直升降机、电梯等,桥架起重机结构特点:桥形结构梁,主要承载
2、构件 取物装置悬挂在起重小车上,小车沿主梁运行,运动特点:三个工作机构的组合运动 起升机构升降运动 小车运行机构沿小车主梁运行 大车运行机构整机沿水平的运动,臂架起重机结构特点:主要受力构件 悬伸、可旋转的臂架运动特点:起升机构 运行机构 旋转机构 变幅机构起重力矩 M=P L,三、起重伤害事故,1.起重作业特点(P21,P107)与一人一机在较小范围内的固定作业比较 从安全角度看 重物提升到空中 特殊的结构形式 四大机构的组合运动 较大范围的移动作业 多人配合起重机和起重作业方式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危险因素,2.起重伤害事故形式(P133,148)1重物坠落2夹挤 碰撞 碾压3起重机结构破坏 起
3、重机倾翻 起重机滑动移位 结构垮塌4触电5高处跌落6其他伤害,(一)卷绕系统1钢丝绳安全技术(P20)2滑轮(略)3卷筒(略),起重机易损零部件安全技术,钢丝绳的类型1)按钢丝绳的捻向分类 股、绳的捻向是否一致 交互捻(交绕绳)同向捻(顺绕绳)2)按钢丝的接触状态分类 点接触(普通绳)线接触(复合绳),钢丝绳的报废标准:(1)断丝情况:断丝的性质与数量,注:细钢丝每根算1根,粗钢丝每根相当1.7根细钢丝,(2)钢丝绳表面锈蚀或磨损的影响 根据锈蚀或磨损程度,将上表断丝数折减 并按折减后的报废,危险品吊运:炽热金属或危险品 取一般钢丝绳报废断丝数的一半 其中包括钢丝表面磨蚀进行的折减,(3)过热
4、:(4)变形观察判断,吊钩的危险断面和受力分析水平断面:拉+弯垂直断面:剪+拉+弯钩柄螺纹根部断面:拉,(二)取物装置吊钩(P23)分类:锻钩、板钩;单钩、双钩,锻钩检查报废:1 裂纹 2 危险断面磨损达原尺寸的10%3危险断面或吊钩颈部产生塑性变形 4不允许焊接制造,不允许补焊修复吊钩板钩检查报废 1 裂纹 2衬套磨损达原尺寸50%时,更换衬套 心轴磨损达原尺寸的5%时,更换心轴吊钩的负荷试验,2.制动器的种类根据构造:1)带式制动器 2)块式制动器 3)盘式与圆锥式制动器按操作情况分类 1)常闭式制动器 2)常开式制动器 3)综合式,(四)制动器的种类和用途1.制动器的作用 支持作用 停止
5、作用 落重作用,四、起重机安全装置(1)位置限制和调整装置 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偏斜调整显示装置、缓冲装置(2)防风防滑装置 夹轨器、锚定装置、铁鞋(3)安全钩、防后倾装置、回转锁定装置(4)起重量限制器(5)力矩限制器(6)防碰撞装置(7)危险电压报警,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P133)1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措施了解(l)安全管理制度(2)技术档案(3)定期检验制度检验周期:在用起重机械2年 电梯和载人升降机1年(4)作业人员培训教育,五、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P133)1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措施了解(l)安全管理制度(2)技术档案(3)定期检验制度检验周期:在用起重机械2年 电梯
6、和载人升降机1年(4)作业人员培训教育,2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3起重作业安全操作技术(1)吊运前的准备(2)起重司机通用操作要求(3)司索工安全操作要求(4)操作中的不当行为(5)司机不应操作的情况(十不吊),第五章 安全人机工程,基本知识人的特性 机械的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 机械的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人机系统,考试内容,了解安全人机学主要内容、人机系统的类型熟悉机械设计本质安全要求了解人的感官与器官、视觉损伤、疲劳、听觉特性熟悉人的感觉反应、人体特性参数、人的心理因素了解机械安全的特性掌握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熟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了解机械失效三个阶段 维修度、有效度、平均无故障工作
7、时间熟悉可靠性、故障率、可靠性预计、人机界面设计 维修性设计、机械设备结构可靠性设计要点了解人机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模型、人的可靠性分析熟悉人机系统、人际功能分配、人际系统可靠性计算掌握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基本原则,第一节 安全人机工程基本知识,一、安全人机工程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分类1.安全人机工程的定义2.主要研究内容(p153)了解3.人机系统的类型(p153)了解(1)机械化/半机械化人机系统 人机共体或机为主体 机器是动力源(2)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以机为主体,二、机械设计本质安全熟悉(p154),1机械设计本质安全的定义,2机械设计本质安全要求(1)失效安全(2)定位安全(3)安全布
8、置 空间 照明 管线布置,第二节 人的特性 一、人的生理因素与安全的关系了解 人的感觉与感觉器官(p154),1视觉(p154)(1)常见视觉现象(2)视觉损伤与视觉疲劳 视觉损伤 视觉疲劳(3)视觉的运动规律,(1)听觉特性 绝对阈限 辨别阈限辨别声音的方向和距离,2听觉(p156),(2)听觉的掩蔽 弱声被强声掩盖被掩蔽声音的听阈提高的现象,3人的感觉反应熟悉(p157)(1)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感觉反应时间+开始动作所用时间,(2)减少反应时间的途径 合理地选择感知通道类型 适应生理心理要求 提高反应速度,(二)人体的特性参数熟悉1人体特性参数(P157)静态参数(基本尺度)动态参数 生
9、理学参数 生物力学参数,2人体劳动强度参数,劳动强度指数I(P159)级(I15)轻劳动 级(I=1520)中等强度劳动 级(I=2025)重强度劳动 级(I25)“很重”体力劳动,能量代谢率耗氧量心率劳动强度指数,二、人的心理因素熟悉(p160)发生事故约占7075或更多1能力(1)感觉、知觉和观察力(2)注意(3)记忆(4)思维(5)操作能力2性格3气质4需要与动机5情绪与情感6意志,第三节 机械的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p162),了解 机械安全的特性熟悉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掌握 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一、机械安全定义及特性1机械安全定义2机械安全的特性了解(p163)系统性、防
10、护性、友善性、整体性,二、人机系统常见的事故及其原因 掌握(P163)(1)常见的事故 1)卷入和挤压 2)碰撞和撞击 3)接触伤害(2)事故原因 设备先天性潜在缺陷 设备磨损或恶化 人的不安全行为,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熟悉(P164)1.机械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模型2.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及实施步骤 基本流程 诊断文档建立和诊断实施实施步骤(1)信号检测(2)特征提取(3)状态识别(4)诊断决策3.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广义故障诊断故障诊断与监测 状态监测第一阶段设备护士 狭义故障诊断第二阶段设备医生,4.振动监测与诊断技术5.其他故障诊断技术(1)油液分析技术 磨损(2)温度检测及红外线监测
11、 温度(3)超声探伤技术(4)表面缺陷探伤技术,第四节 机械的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1可靠性熟悉(p167)(1)定义(2)可靠性度量指标1)可靠度 2)故障率(失效率)熟悉(p167)产品寿命曲线3个阶段了解(p168)早期故障期 偶发故障期 磨损故障期3)平均寿命了解(p168)(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4)维修度 5)有效度(广义可靠度)了解(p169),2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预计熟悉(p169)(1)串联系统 所有单元均正常系统才正常1)单元数,可靠性 各单元本身可靠性,系统可靠性 2)系统可靠性总是小于可靠度最低单元的可靠性 寿命取决于该单元的寿命(2)并联系统(绳索模型)的可靠性预计
12、只要有一个单元正常,系统就正常工作(3)串并联系统的可靠性预计,3机械设备结构可靠性设计要点 熟悉(p169)(1)确定合理的安全系数(2)贮备设计(冗余设计)(3)耐环境设计(4)简单化和标准化(5)结合部的可靠性(6)结构安全设计(7)安全装置齐全(8)友好人机界面设计,4维修性设计熟悉(p169)(1)维修及维修性(2)产品结构的维修性设计 可达性 标准化与互换性 维修人员的安全(3)可靠性设计与维修性设计的关系 可靠性:从产品的工作性能出发 维修性:从维修的角度考虑,第五节 人机系统,一、人机信息及能量交换系统模型了解(p172)实质:信息及能量的传递和交换的闭环系统 感受信息:感觉器
13、官显示装置 判断决策:大脑中枢综合分析 执行机能:运动器官操纵控制器二、人机系统分析熟悉人适机人去适应机器的要求 教育、训练,发挥人的因素机宜人机是人从事生产和活动的工具 满足安全人机要求,三、人机功能分配熟悉(p173)(1)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传感功能 信息处理功能 操纵功能(2)人机特性的比较(p174表4-2)信息感受 信息处理和决策 操作反应 工作能力等(3)人机功能分配原则,四、人机系统可靠性计算熟悉(p175)(一)系统中人的可靠度计算1.人的基本可靠度,r=a1 a2 a3,人的作业方式1)连续作业2)间歇性作业,2.人的作业可靠度RH RH=1 b1b2b3b4b5(1-r),(二)人机系统的可靠度计算1.串联系统 RS RH RM2.用并联方法提高 并行工作冗余法 后备冗余法(故障),5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基本原则掌握(p178)(1)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原则(2)高可靠性组成单元要素原则(3)具有安全系数的设计原则(4)高可靠性方式原则(5)标准化原则(6)高维修度原则(7)事先进行试验和进行评价的原则(8)预测和预防的原则(9)人机工程学原则(10)技术经济性原则(11)审查原则(12)整理准备资料和交流信息原则(13)信息反馈原则(14)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