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10845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0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与制动》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动的生理效应与制动的不良影响,2,运动的生理效应,3,运动是生命的标志,它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这些调节作用最终使机体适应运动的需要。运动学是研究活动时机体各系统生理效应变化的科学。生物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治疗因子,以改善身、心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运动的生理效应,4,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三、运动对骨、关节、肌肉、肌腱的影响四、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五、运动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六、运动对内分泌的影响七、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八、运动对精神心理的影响,运动的生理效应,5,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一)运动对循环调节的效

2、应(二)运动时的心率反应(三)运动时的血压反应(四)维持与增加心血管功能,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6,(一)运动对循环的调节等张收缩:心率、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不变、心肌摄氧量等长收缩:血压、心肌摄氧量、心率、心输出量,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7,(二)心率反应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第一个可测反应是心率增加,心率增加是心排出量增加的主要原因(6070%)。,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8,(三)血压反应 运动时,通常引起血压增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舒张压基本不变。其中,收缩压增高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舒张压能维持与外周血管总阻力下降有关。无氧运动、等长收缩、局部肌群的大强度

3、运动时,舒张压可升高。,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9,(四)维持与增加心血管功能 运动可使冠脉扩张、心脏舒张期延长,改善冠脉血供。运动可增强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血小板粘滞性,防止血栓形成。运动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适应性变化,保证了运动肌肉和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运动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博出量增加。长期运动的人,虽然安静是心率较慢,但由于每博输出量大,因而使得每分输出量并不减少。,运动的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10,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训练可改善肺组织的弹性和顺应性,增强膈肌的运动能力,提高肺活量,增加摄氧量。,运动的生理效应/呼吸系统,11,三、运动对骨、关节、肌肉、肌腱的影响 骨关

4、节的代谢主要依赖于生活中各种运动产生的应力。关节的负重和运动对维持正常关节软骨的组成、结构与机械特性非常重要。过度的运动可以增加关节的磨损。骨关节创伤后,正确的运动治疗,将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运动训练对肌腱的结构与力学性质有长期的正面效应。,运动的生理效应/肌肉骨关节系统,12,四、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运动训练是中枢神经最有效的刺激形式,多次重复训练将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性的联系与条件反射,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性、反应性都得到提高。运动可调节情绪、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心。运动训练还对大脑的功能重组与代偿起重要作用。,运动的生理效应/神经

5、系统,13,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14,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制动(immobilization)指人体局部或者全身保持固定或者限制活动,是最常用的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保护性治疗措施,以减少体力消耗或脏器功能损害,稳定病情,帮助疾病恢复,但也有些人如老年人、体弱或久病之人,会因各种原因长期卧床制动。制动有三种类型:卧床休息;局部固定(例如骨折或脱位后的石膏固定);肢体和躯体神经麻痹或瘫痪。,15,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制动本身同时具有负面效应,不仅影响疾病的康复过程,而且会增加合并症,影响临床治疗。“有病均应休息”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认识误区。运动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手段,也是防治制动副作用的主要方法。运

6、动过分会造成机体强烈应激,影响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过程,甚至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造成病情恶化或生命危险。所以,需正常处理运动与制动的关系,16,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17,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十分迅速且有多方面的影响。短期制动可使血液循环功能迅速减弱,长期制动则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衰退。其影响机制可能有体液转移、血容量减少、血流减慢、心率增加等,常导致有氧运输能力降低,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血栓形成、心功能减退等不良结果。,18,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7、心血管系统,1、直立性低血压 指患者由卧位转换为直立位时,因血压显著降低而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头痛、出汗等现象,及心率加快,严重者甚至晕厥。正常人完全卧床休息3周,严重疾病损伤者及老年人持续卧床数日,即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19,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人体从卧位起立时,在重力的作用下,血液大量向下肢转移,静脉回流量减少,血压下降;正常状态下,血压下降的信息会立即传递至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经反射性地促使心搏出量增加,动、静脉收缩和各脏器的血流再分布,从而迅速恢复正常血压。持续卧床使此调节机制发生障碍。,20,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康复对策:斜床站立训练(定期改变体位)。

8、对健侧肢体、躯干及头部做阻力运动,增加心搏出量。增加盐摄入,从而增加血容量,有助于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21,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2静脉血栓卧床日久使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大为增加,最常见的有深部静脉血栓和血栓性脉管炎等。深部的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则易造成肺栓塞或脑栓塞。卧床后血容量减少,而血液中有形成分并不减少,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滞度明显增加;静脉血管容量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此外,血小板凝聚力和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也增高。这些素使血栓形成的概率明显增加。,22,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康复对策:抬高下肢和经常活动下肢可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不宜在膝下垫枕头,以免因局部压

9、迫而影响血液回流。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还可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被动运动,以踝关节为中心,使足部做上下30度活动,发挥腓肠肌的作用。,23,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3心功能减退长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能导致心动过速。进行直立活动时心率著增加。长期卧床使心每搏输出量减少,左心功能减退,基础心率加快,可致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24,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心血管系统,康复对策: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血管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有利于提高心功能,并应尽可能进行适当的常活动,最轻微的日常活动便可抵消绝对卧床休息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高强度间歇性直立位训练或水平位躯体下部负压状态下的训练,每日30

10、min,能促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恢复,并增加每搏输出量,减心功能减退。,25,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二、制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影响 局部制动对肌肉骨骼系统影响最为显著。骨骼肌骨与关节,26,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骨骼肌 1、肌力下降 2、肌肉废用性萎缩,27,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康复对策:根据不同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多个阶段的不同制动形式,选择针对性的运动疗法。如,骨折固定早期进行等长肌力训练;脊髓损伤所致四肢不全瘫,早期床头摇高、呼吸肌训练、直立床站立等,以后逐步选择不同程度、多种形式的肌力训练及减重步行等。神经肌肉电刺激也可减轻制动导致的肌力下降。,28,制动的不良生理

11、效应/肌肉骨骼,2、肌肉废用性萎缩 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而瘫痪患者和老年人则会出现更重的肌肉萎缩。绝对卧床2个月,肌容积减少一半。正常人卧床时使用背肌和下肢肌肉翻身,可减少肌肉萎缩。承担体重和步行以及维持姿势的肌肉制动后萎缩最明显,伸肌萎缩超过屈肌。,29,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康复对策:在保证运动创伤修复所必需的制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早期活动、早期康复。卧床自主翻身或等长肌力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肌萎缩。肌肉短缩位固定者,肌萎缩程度明显增加,因此肌肉牵张或置于伸长位的固定,有助于减少萎缩(包括肌节数量及长度)。,30,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3其他制动对肌肉的影

12、响还包括肌肉血管密度降低、肌肉代谢障碍等。制动后的肌肉功能减退可以通过渐进性康复训练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运动训练停止后,已有的适应性改变可以逆转回训练前水平。但长期训练者其逆转程度要低。,31,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骨骼和关节骨代谢和骨密度异位骨化关节挛缩和退变,32,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骨代谢和骨密度骨骼的形态和密度与骨骼的长期受力情况密切相关。正常状态下,坐位或站立时骨骼需承受躯干重力,从而得到持续骨应力作用,有利于维持正常的骨代谢和骨密度。长期卧床或制动,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制动后,由于缺乏肌腱牵拉和重力负荷作用于骨质,以及内分泌和代谢的变化,使骨质吸收

13、和新骨形成的动态平衡发生一些变化,骨质的钙和羟脯氨酸排泄增加,血钙增加,肠道钙吸收减少,造成骨代谢失衡导致骨密度下降。,33,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康复对策:通过有规律的等张运动、等长运动或斜床站立等,可预防或延缓废用性骨质疏松。早期康复训练站立和行走,如每天站立或行走达2小时以上,则可防治。,34,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关节挛缩和退变关节制动过久,尤其当关节本身有损伤及肢体摆放位置欠佳时,容易造成关节挛缩。制动后长期卧床的典型改变是,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挛缩畸形,踝关节处于跖屈畸形。制动超过3周,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变为致密结缔组织;加之肌原纤维制动状态下缩短的缘

14、故,容易导致关节挛缩。另外,滑膜萎缩、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囊挛缩,也是关节活动障碍的常见原因。长期制动还可引起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关节囊挛缩和关节持续摆放在某一位置,使关节软骨接触处受压变性,关节软骨水分减少,透明质酸和硫酸骨素减少,软骨变薄,严重时软骨承重面出现坏死和裂隙。,35,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康复对策:瘫痪肢体要尽早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练习,肢体摆放于抗痉挛体位,及时发现和降低肌肉痉挛。早期使用夹板保持肢体的功能位。,36,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肌肉骨骼,异位骨化是长期制动的常见合并症,包括关节周围的异位骨质增生或肌肉中的骨化性肌炎。常发生在主要关节周围,以髋关节附近最为多见,膝、肩、

15、肘少见。康复对策:处理较难。早期宜对症处理,限制活动。晚期有手术适应证时,可手术切除异常骨块。,37,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呼吸系统,三、呼吸系统制动久后患者呼吸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积聚不易排出,易致坠积性肺炎。卧位时,横膈上移,胸腔积降低,日久膈肌活动降低,使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减少,最大呼吸能力下降;呼吸表浅,呼吸频率增加,支管纤毛作用降低,咳嗽能力降低,分泌物容易积聚。,38,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呼吸系统,康复对策:尽可能早期活动,并通过深呼吸、咳嗽练习,提高呼吸能力,及时排出分泌物。呼吸道阻塞严重时,宜做胸部超短波理疗、叩打胸壁及体位引流。,39,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消化系统,四、消化系

16、统患者因卧床常致食欲减退和便秘。康复对策充分饮水,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菜,斜床站立训练。,40,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泌尿生殖系统,五、泌尿生殖系统 1泌尿系统结石 制动的直接影响是泌尿系统结石形成。2尿潴留 卧位导致尿排空困难(没有重力作用),腹肌无力也加剧排尿障碍,导致尿潴留或者增加残余尿。3尿失禁 长期卧床可导致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无力和充盈性尿失禁。4泌尿系统感染 制动后由于结石和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41,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泌尿生殖系统,康复对策:充分饮水,坐、立位排小便,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治疗方法: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腹压排尿等。,42,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代谢与内分泌,六、代谢与内分泌(一)负氮平衡(二)水、电解质改变(三)内分泌改变七、神经系统长期卧床会引起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幻觉和定向障碍。患者可出现情感、感知和认知障碍。康复对策:鼓励家人探望、朋友交流、读书看报及自我娱乐。,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