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13736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PT 页数:186 大小:9.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释家管理哲学》PPT课件.ppt(1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释家管理哲学,课程内容,禅宗思想是当代最能福佑东西方人精神的无尽宝藏。禅宗思想是当代精英人士提升智慧最为有效、直截的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体会佛学要义掌握禅学精髓缓解工作压力培育阳光心态激发生命潜能开启智慧之门本课程还提供精英人士简便易行的禅修方法。通过深度体验学习,掌握禅宗智慧精髓,由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成功,由外在的辉煌走向内在的充实。,特色受用,特色:1.针对深具慧根者的源头式研修。2.引入禅门大师当机施教的参禅方法。3.提倡“深度内证式”学习,注重内心体验和互动。4.强调置身在禅定状态中,闻、思、修三位一体。受用:用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业用加法来入世,用减法来调心创造绿色财富

2、,享受福慧人生,课程模块,引论:活在当下 佛学对现代管理学的意义第一单元:佛禅入门了解禅佛教的思想和要义一、佛学引言从茶禅、佛教寓言、人生三层次导入。二、基本知识什么是佛;中国佛教八宗三、佛教思想缘起、四谛、大乘精神第二单元:禅的精髓了解禅的基本知识、思想精髓一、禅学基础什么是禅、禅宗心要、禅的历史二、禅的精髓禅宗思想的四个组成部分,第三单元:悟禅要诀从四句话当下开悟一、迷悟皆由心 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二、心为苦乐门 心通向痛苦与快乐,地狱与天堂三、智慧转万物 用智慧转变心态,超越外在的环境四、步步莲花生禅眼看世界,时时处处得自在第四单元:禅与管理禅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一、禅式管理 禅

3、式管理的内涵、精神实质二、六度管理运用六度,取得管理纯绩效三、和合精神佛教和合精神对管理学的启示四、经典案例分析禅门管理经典案例以汲取其经验,第五单元:禅的参悟一、禅的尺度 从出世与入世等方面体会禅的尺度二、公案参悟主人翁,莫妄想,放下著,吃茶去三、禅与感情禅的情感观。四、禅与财富禅的财富观。第六单元:禅门修炼一、动画视频 禅修的相关视频、动画一、经典禅语 精选最经典实用的智慧禅语三、经典禅乐 从欣赏禅门经典禅乐进入禅的意境四、坐禅入门 坐禅实修生活禅,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佛教叫“活在当下”。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

4、没有来;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禅理哲言: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引 论:活 在 当 下,何为佛(佛的三智)何为佛学,佛教起源历史,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据中国史书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甲寅)也有一说是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往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

5、,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佛教它实在就是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务必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

6、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智慧之义绝不是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析义,谓於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一切智,是成佛的基础;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眾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道种智,是成佛的道路;(就是为众生服务,为自己觉悟所需要的七七八八的知识)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

7、相智,是成佛的结果。,什么是佛学,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可以说: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三者缺一不可。,【什么是佛教】,【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

8、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

9、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世界上常见千年的古刹,却少有数百年的企业。,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而在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而始终名列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国外的部分“长青”知名企业:,杜邦,1802年创立诺基亚,1865年创立爱

10、立信,1876年创立通用电气,1878年创立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年创立柯达,1884年创立可口可乐,1886年创立登喜路,1902年创立3M,1902年创立福特,1903年创立UPS,1907年创立,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广州陈李济,1600年创立同仁堂制药,1669年创立全聚德烤鸭,1864年创立吴裕泰茶庄,1887年创立张裕葡萄酒,1892年创立东来顺饭庄,1903年创立青岛啤酒,1903年创立本溪钢铁 1905年创立,但看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河南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创建最

11、早的佛教寺庙,建于67年,距今1900多年。上海龙华寺,建于247年,距今1700多年。浙江灵隐寺,创建于32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北京红螺寺,初建于34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浙江大智禅寺,始建于南梁年间(公元502-557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北京戒台寺,始建于62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陕西大觉寺,始建于627年,距今1300多年。北京法源寺,始建于696年,距今1300多年。湖南南禅寺,建于782年,距今1200多年。这些我们曾经嗤之以鼻的佛寺道观,其中超越千年的道场太多了。即使个别中途被毁,也大都

12、能在后世重修起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贼头”黎叔说手下不听话。,“有组织,无纪律。”“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企业的员工常常是“有组织,无纪律!”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

13、年也有20%在流动。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层职业经理人离职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打不走,骂不走,是佛家的好弟子”,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

14、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重新努力地投入日常的事务和责任当中。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至数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庙宇),我们都能见到同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唐僧“随便”拉来几个人就能完成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要跟“佛”学管理,佛教寺院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

15、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员工,“其实,无论是寺庙、家庭还是企业,选择离开的人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认同感。”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的家观念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员工认同。”也有人叫“信仰”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佛门中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第二,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但在这里,我们需要自问一句,我

16、们所说的认同感究竟认同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初进寺院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你们也会问:在寺院里,僧人们到底在做什么?其实,在因为信仰而剃度的僧人心底里,都会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信念: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僧人,弘法利生既是他们的事业,同时也是他们的家务是他们应该做的,是责无旁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僧人在这个环境里实现这个理念。“因为你们有信仰,总有人前赴后继,所以你们这个团队千年不败。”-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感悟,打不走的和尚VS留不住的员工,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虽然清贫,但和尚对寺

17、庙的忠诚度非常高。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往高处走”,别说打了,就是说了说或其他不顺心可能就脱离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僧人都能够主动忏悔,而我们的员工却理由重重,由于和尚的教化是心灵的洗礼,是心智的定位,因此和尚能够安心造化,作为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心智教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因为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方丈VS老板,在寺庙管理过程中,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的组织机构为寺庙的

18、长青提供了制度保障,都监、衣钵和方丈之间是三角制约关系,都监和衣钵对方丈有着不同而重要的监督和警醒作用,对方丈来说,有来自如下几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自我监督,包括两个方面:来自信仰的激励与戒律的约束力,以及职业道德和自我成就、荣誉感所赋予的责任感;二是法律赋予被服务机构的约束权寺庙的机制监督;三是社会监督机制经营失败时所要承担的个人信誉风险。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方丈在经营寺庙的过程中规避了风险。同样,作为企业来说,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老板也需要

19、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绝对的集权最终导致的是老板容易犯错并走向末路。,外来的和尚VS空降兵,一方面,外来的方丈好念经,另一方面,企业在聘请空降兵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惑。其实,作为传承二千年的佛教,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作为职业经理人队伍和空降兵,同样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建立自律的氛围和严格的惩罚措施,培育相应的信任机制和优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当

20、然,寺庙的庙规与企业文化、和尚的习惯与员工的执行力等等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寺庙好企业来说,都需要宣扬核心理念保持组织人员的凝聚力;理顺管理关系,实现组织运营的畅通。作为现代企业来说,要善于从寺庙管理和运营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进而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像寺庙一样基业长青!,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一个“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描述市场经济当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有没有人想过,“手”到底指的是什么?,原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的觉真法师 答案是:这是合起来的一双手,就是双方有利、双方得益、双方利益的平衡。双方就是买者与卖者,企业与顾客。做生意的全部学问中的实

21、质,就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佛家就叫众生平等(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叫“不二法门”(买卖双方是一个整体,利益不二,共生共存不二)。,佛学是内学。佛教的追求是内求。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不在外,在人的自身、自心。这心的学问,就是佛法的全部学问。企业管理的核心,从早期的生产导向,再到行销导向,到后来的财务导向,现在又转到人力资源导向,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行为导向说到底,无一不是人的活动、人的因素。,管理哲学的真正核心,依然是人。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管理活动,是人心管理。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

22、效管理,都要通过“人”才能实现。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从佛门管理看文化的力量,案例:佛门是怎样运作文化的 佛门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我一直认为,把企业文化做得最好的机构,不是那些一流的大公司,而是被我们忽略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管理可以说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管理,那些大公司根本没法和它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佛教的文化。佛教的文化是它管理的核心,佛教、佛门对于信徒和僧徒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的,它没有一个制度规定哪类人必须要信佛,哪类人必须要烧香磕头,这肯定没有。它不需要这些。它靠什么?靠你自己的

23、觉悟和觉醒,靠你自己的自觉,然后才会让你做出选择,所以说佛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管理什么呢?管理人的心。请记住,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人心。,我们来看佛教的文化是怎样实现人心的管理的,首先我们来看它的,就是它的理念识别是什么?也就是大家的价值观和信仰是什么?有两点,一个叫“证道”,一个叫“求得正知正觉”,正觉就是求觉悟然后成佛,很多人认为佛是觉悟的人,佛就是觉悟的人,不然他成不了佛。没觉悟就是俗人一个,怎么能成佛?,接下来,我们看它的行为识别。大家统一的行为,叫“三归五戒”。什么叫“三归”?“归于佛”、“归于法”、“归于僧”。归于佛是什么含义呢?叫“归于觉”,叫“觉悟”;然后归于

24、法是什么呢?叫“归于正”,“正”是什么?就是说人要有正确的看法。什么要叫“归于僧”呢?叫“归于静”,就是说要守戒律。,佛门最好的管理,是通过它的“五戒”来实现的,叫做“杀淫盗妄酒”“不杀生”,“不淫邪”,“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作为信徒,如果你触犯了它,它怎么说?它说佛不让我罚你的款,也不让我打你的板子,而是让你死后遁入恶道下地狱,如果你不想下地狱,那你最好就别做“杀淫盗妄酒”的事情。如果你做了,你就得下地狱。,首先,佛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它是通过“六和敬”来完成的。什么叫六和敬?也就是它的组织管理,就是大家在一起修行要建立共识,在一起生活我们要定一个规矩,除了杀淫盗妄酒之外,我们

25、早上要几点起床,怎样吃饭,怎样穿衣,怎样不影响别人等等。接下来,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就是大家在一起不要争论,就是快乐地学习。在学习当中寻找快乐,然后快乐地学习。并在物质利益上共同分配,平均分配。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六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谓“敬”,则是“内自谦卑”。、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

26、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它的组织管理既是学习型的组织,同时也是自主型执行。它怎么做呀?它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按佛学中所释,它的寓义深刻。佛学中行六渡是成道必经法门,“行六渡”行是坚持,渡是渡化,只要坚持“六度”,生命就能得到升华。,一度,“布施”,即是要懂得舍。根据各自的能力服务群生,丢失小我得大我。想潇洒自在,就要舍去他人能得到的东西,舍去别人舍不得的,才能众望所归。一个善于抛弃的人永远不会贫穷。其实职场中有何尝不是这样?无论在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懂得施于别人的人,总是受欢迎的。,07年推出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位“

27、傻根”式的士兵,能够牵动千万人的心。一个简单的目标“人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需要好好的活”,然而就是这有意义的事,让他在本能中付出,给予他人太多的真诚,或许,现在的职场,大家在呼吁着“许三多”精神,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真诚的付出,真诚的给予,少一些苛求,我们的职场才会更精彩。,二度,“持戒”,是守法,去恶习。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宇宙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少,都有运行法则。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世界,世间万物,存在必有合理的地方。职场中,遵守职业操守,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所有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都是我们必须去做的。然而,要想获得更高的自由,唯有先遵守,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先成

28、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者,才有基础成为优秀者,成为卓越者。而随着职业的高度提升,职业的相对自由度也会越来越高。,三度“忍辱”,忍包含宽容,辱包含低位。凡情最难忍受莫过如侮辱,辱若可忍,心就炼得宽容了。忍辱,不但是忍別人所给予的辱,还要忍内心的烦恼、生理上的饥寒热痛,同時要忍自己所处的环境。,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可谓商界名人,他作为央视二套赢在中国栏目评委时曾对参赛选手说过:“男人的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电视剧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的气量值得一学。,心胸的宽容,其实也是一种美,特别对于职业女性,那更是一种特有的气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想想李开复先生的一句格言:“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去

29、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去区分两者的不同”。,四度,“精进”,是度懈怠。纯一无杂是精,勇往直前是进。精是得其精华、纯而不杂;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永远进步。勤勤恳恳,不生懒惰、涣散、懈怠的心。精进不是冲动的心态,过分地勇猛前进,琴弦绷得太紧容易断。,引入职场“修为”,我将“精进”看作是朝着既定的目标精益求精,不断进取。而要不断进取,需要不断的学习,修正自己。干中学,学中干,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工作中总结来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也是一种进取。残疾人谢坤山的故事:因为小时候一次意外被高压线伤到了身体,失去了双臂,双腿。后来又遇到一次不幸,失去了一只眼睛。对于常人来

30、讲,这样的现实或许太多的人会去选择死,或者苟活着,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自己,刻苦的学习油画技术,最后成为一名画家。他每天告诉自己的是“你不要想你没有什么,要想想自己还有什么”就是这么朴实的信念,和不断的“精进”,最后获得了美满的家庭,以及非常有前景的事业。职场中,需要我们多一些“精进”,才会在职业生涯的阶梯上攀的更高。,五度,“禅定”,禅定度散乱心,消除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念念不停的涣散迷乱状态。在入世社会里做到一切境界不迷惑,心不动摇。,禅定的功德是静虑,静虑是我们现前就能得到的好处,身心清净;虑,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心清净、头脑清楚,这是禅定的好处。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你的学

31、业、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禅的生活化。更殊胜的功德是见性,明心见性。禅定是佛法修学的重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称为解脱门,不修禅定不能见性。为何有这么多法门?法门是方法、手段;修禅定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并不只有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无量无边的方法里的一种。念佛也是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乱就是出世间的禅定,理一心不乱就是上上禅定;用念佛的方法来达到,所以念佛也是坐禅。坐禅,坛经说:心不动,名为坐;心不执着,名为禅。除障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这是障碍。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能不能现前,这也是大病,要用禅定的方法来断除。,六度,“般若”智慧度愚痴,是禪

32、定所证得的。戒生定,定生慧。这种智慧,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聪明才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般若:这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禅定是手段,前面四条乃是手段之手段,关键的手段是禅定,因定开慧。智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智能是从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乱,决定没有智能。般若有三种:实相、观照、方便。实相是体,是般若智能的本体。观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证。方便是教化众生,善巧方便。,“般若”在佛学中是大智慧的意思,也是一种最高境界。在此我仍想引用马云的一句精点格言:“愚蠢的人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子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真正的智慧首先源于真诚,或许向“许三多”式的人,也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而在职场中,大智慧是真诚、宽容

33、、勤奋、主动、能多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和处理事情。同时也是“六度”中前五度的升华,做到前边“五度”其实就达到了“般若”的境界了。“职场六度”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士必须具备敢于舍弃;遵守规则;胸怀宽广;忠诚、恒定;精益求精、积极上进;务实,智慧的统一价值观,才能真正走得更高,更远,总 结,佛学,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的自觉状态。学习佛法,最根本的体会,就是无我(放下我执、我见)。一个假借因缘、背景、他力生活的人,不能忘了无我这根本的一条。这个角色定位明确了,就不会狂妄,自满。我做好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己身正,不令而行。由于人的

34、差异性很大,人与人不同,人就生活在局限性之中(生老病死就是最根本的局限,人有情绪反映,这也是局限)。所以,一个领导者,还要宽容大度,慈悲待人。团队就有凝聚力了,我管的并不多,我让大家自己管好自己。就这么简单。,祈愿:所有家人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功德福修早闻佛法受佛教化离苦得乐得生极乐,禅宗智慧 第一单元,经典禅语诵读 佛学入门,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人非有品不能闲,草木之中有一人诸法从缘起,诸法从缘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乘精神,悲智双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欲知前世因,现在受

35、者是;欲知来世果,现在作者是!,第一单元 佛学入门,本单元旨在了解禅佛教的基本思想和要义一、佛学引言从茶禅、佛教寓言、人生三层次导入。二、基本知识什么是佛;中国佛教八宗三、佛教思想缘起、四谛、大乘精神,一、佛学引言,1.一杯茶里的禅茶品(草木之中有一人;人非有品不能闲;三口为品)茶寿(喜寿、米寿、茶寿。茶有三德)【倒空你的茶杯】【把一杯茶的味道传下去】【公案参悟:赵州三称吃茶去】2.佛学寓言:人生四友,一、佛学引言,净界,欲界,回家、故乡,流浪、他乡,3.人生三层次,二、基本知识,1.什么是佛佛是觉悟。觉悟的心就是本心。凡夫是不觉。不觉是因为有了执着。感悟佛禅智慧,就是要将执着放下。放下了执著

36、,就是精神结束流浪,就是回家。这八个字,是理解一切佛法的总纲领。,二、基本知识,2.佛教八宗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禅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太虚大师:“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达摩少林寺(登封)净土宗善导香积寺(西安)律宗道宣净业寺(西安)密宗惠果青龙寺(西安)天台宗智者天台山(浙江)华严宗杜顺华严寺(西安)三论宗罗什草堂寺(西安)法相宗玄奘慈恩寺(西安),三、佛教思想,1.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最富有特色的思想。诸法由因缘而起。因与缘。因,主要的原因;缘,次要的助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三、佛教思想,2.四圣谛:苦、集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八苦

37、: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集谛:是探求人生苦恼产生根本原因的真理。三毒:贪、瞋、痴。灭谛:涅槃境界是多苦的人生最究竟的归宿。道谛: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戒、定、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佛教思想,3.大乘精神大乘精神 悲智双运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悟人生(智),奉献人生(悲)(悲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乘:菩萨道,自觉自他小乘:罗汉道,自了汉,三、佛教思想,4.四大菩萨菩萨:菩提萨埵,“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有自觉、觉他两义。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峨眉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

38、萨南无九華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三、佛教思想,5.四大皆空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六根清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内六贼)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外六贼)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家贼难防;一尘不染,三、佛教思想,6.根本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白居易 VS 鸟窠禅师因果众生畏因,菩萨畏果,禅宗智慧 第二单元,经典禅语诵读 禅学基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思善,不思恶。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这样!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如今休去便休

39、去,若觅了时了无时。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运随缘饥餐困眠本来真面目,执著时迷失。放下分别心,即是回家日,第二单元 禅学基础,1.什么是禅2.禅的意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大慧语录)3.禅宗简史【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达摩大师为西土禅宗第二十八祖,东土禅宗始祖六祖慧能法宝坛经。,第二单元 禅学基础,顿渐二偈神秀大师,北宗禅,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慧能大师,南宗禅,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禅学基础,一花五叶吾本来兹土,传法度

40、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大师传法偈)五叶:中国禅宗的五个宗派沩仰宗(湖南沩山、江西仰山)、临济宗(河北正定滹沱河)、曹洞宗(江西曹山洞山),形成于晚唐。云门宗(广东韶关云门寺)、法眼宗(金陵清凉院),形成于五代。,一、禅学基础,4.十六字心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5.参禅三阶段老僧三十年关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青原惟信禅师)6.参禅破三关:破初关、破重关、破牢关,1.本心禅宗的终极关怀: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坛经)【伊甸园】【回归于婴儿】

41、【赤子之心】1)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坛经)2)无位真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录),二、禅的精髓,2.执著“本来面目”清静、无染,随着相对意识的生起,我们受到了情尘欲垢的障蔽,迷失了本心。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红楼梦嘲顽石偈)臭皮囊皓玉无瑕,雕文丧德(永平广录)张三不是他,李四亦不是他,总认邮亭为本宅;长卿不是我,纬真亦不是我,莫把并州作故乡。(娑罗馆清言卷下),二、禅的精髓,1)迷头认影“头”比喻我们纯真的本性,而“影子”比喻妄相。“迷头认影”比喻众生迷失了本心,执着于妄相。【“我在哪里?”差人与和尚

42、】2)舍父逃走法华经之喻。富有的长者;逃亡他乡的游子;3)不识衣珠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菜根谭),二、禅的精髓,3.放下 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维摩诘经:文殊菩萨 PK 维摩诘居士维摩诘经: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二、禅的精髓,1.自与

43、他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杂阿含经卷四十七)2.烦恼即菩提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参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出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圆悟录),二、禅的精髓,二、禅的精髓,3诋毁与赞誉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张九成与喜禅师白隐禅师与邻女就是这样子的吗?,4.生命与死亡日面佛,月面佛【父死,子死,孙死】5瞬间与永恒什么是坚固法身?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二、禅的精髓,二、禅的精髓,6.色与空1)社

44、会上的误用2)本义色:物质的现象。空:空性。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上下文的完整意思是:心、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均是空。,二、禅的精髓,3)色即是空:看破金刚六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续娑罗馆清言)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菜根谭),4)空即是色:担起空 色放下执着 担起责任梦幻泡影露电空花 空花佛事水月道场一朝风月(刹那)万古长空(永恒)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色即是空

45、:从有入空,看透幻相,觉悟人生空即是色:从空出有,珍惜生命,奉献人生,二、禅的精髓,.回家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小窗幽纪)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小窗幽纪)作客不如归家(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二、禅的精髓,4.回家1)触目皆菩提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哪一块不是精底?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轼诗)2)无住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菜根谭),二、禅的精髓,3)圆融而慈悲因陀罗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朵花的美丽,需要整个宇宙的生命来成就

46、。4)任运而随缘随缘与随便:于右任佚事大珠慧海:饥餐困眠。修行生活一体化无门慧开禅师咏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二、禅的精髓,禅心本来真面目,执著时迷失放下分别心,即是回家日本来面目本来人,秋水澄潭月一轮认影迷头失故我,寻声逐色昧家珍千差截断绝凡圣,万别销熔泯主宾游子归来宴坐稳,乡关风物四时新,二、禅的精髓,禅宗智慧 第三单元,迷悟皆由心,心为苦乐门。智慧转万物,步步莲花生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什么团团转?皆因绳未断!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圣也由它智者转心不转境,愚者转境不转心。迷时

47、境摄心,悟时心摄境。人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个凡夫。心净国土净。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经典禅语诵读 悟禅要诀,第三单元 悟禅要诀,1.迷悟皆由心六祖坛经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三祖僧璨与四祖道信新罗元晓禅师秀才与禅师什么团团转?皆因绳未断!纠缠丈夫的女鬼,三、悟禅要诀,2.心为苦乐门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 天堂与地狱于頔与紫玉道通“无明烦恼如何产生?”“咄!”一首小诗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作作圣也由它,三、悟禅要诀,3.智慧转万物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迷己逐物,失于本心。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楞严经)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

48、一毛便生缠缚。(菜根谭)至人除心不除境,境在而心常寂然;凡人除境不除心,境去而心犹牵绊。(续娑罗馆清言),三、悟禅要诀,(1)转阴影为阳光:“自愿被强暴”的女孩(2)转绝路为出路:走出人生的枯井(3)转绝望为希望:秀才的三个梦吓死自己:在美国万例死于癌症的人中,有的病人是被吓死的,其余的才是真正病死的。因此,他竭力反对把真实病情告诉癌症患者。【小白鼠实验】“人世中不幸的事如同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美国作家罗威尔),三、悟禅要诀,4.处处放光明1)自我暗示【哈佛教授的实验】2)关注阳光心净国土净;直心是道场3)向下比较王梵志诗他人骑大马,我

49、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三、悟禅要诀,4.活在当下“别人都是菩萨,惟我一个凡夫。”(印光法)【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哲人心境【每一件事都是好事】好好先生【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两青年求职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禅宗智慧 第四单元,经典禅语诵读 禅式管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大众认同,大众参予,大众成就,大众分享。高薪低成本,自助式出勤。给足挨骂钱,波动最平稳。,第四单元 禅式管理,佛商,道场,庸商,战场,

50、下赚:赚钱,中赚:赚人,儒商,赛场,第四单元 禅式管理,禅式管理(1)管理者的四个层次(2)管理的四个层次:无意识;哲学;数学;禅式(3)什么是禅式管理?由物本位到人本位(4)管理即是做功德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经)(5)工作坊即是道场:宗教感、家园感(6)菩萨精神对管理的启示,四、禅式管理,2.六度管理1)布施舍得。难舍能舍,难行能行。2)持戒A.戒贪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B.戒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四、禅式管理,3)忍辱A.制怒嗔是无明火,能烧功德林。【一休禅师十字诀】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