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2145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9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风味物质》PPT课件.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食品风味物质,味觉生理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不同因素对风味的影响,风味的概念,风味:是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风味的评价,感官评定分析:是评定食品风味的重要方法,通过有经验的感官评定专家和评价员直接依靠感官进行评定,通过配比检验和强度排序检验,并经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色谱分析:运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风味物质的特点,种类繁多,成分相当复杂。含量甚微,效果非常显著。除少数成分外,大多数是非营养性物质。呈味性能与其

2、分子结构有高度特异性的关系。易被破坏的热不稳定物质。,10.1味觉生理,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日本:酸、甜、苦、辣、咸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辣味与涩味,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辣味和涩味,味觉生理学,一、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多为不挥发物,能溶于水,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

3、多。,影响味觉的因素,2.时间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3.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1)味觉的相乘效果(2)味觉的相消效果,味觉的生理基础,味觉产生的过程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味觉产生的神经过程,味觉产生的器官过程,舌头的乳突,菌状乳头,丝状乳头,味蕾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

4、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天更换1次 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一样人对不同味觉的感觉速度不一样,味觉的感受部位,舌尖 舌边 舌根氯化钠(咸味):0.25 0.24-0.25 0.28盐酸(酸味):0.01 0.006-0.007 0.016蔗糖(甜味):0.49 0.72-0.76 0.79硫酸奎宁(苦味):0.00029 0.0002 0.00005,味觉感受部位,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

5、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甜味与甜味物质1)甜味:沙伦贝格尔提出甜味物质和口腔中的感受器是一对质子给予体(AH)和接受体(B),两着之间通过一双氢键偶合,产生甜味感觉。,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r(-CH2-,-CH3,-C6H5)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所吸引,其立体结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和r)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r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r之间的关系,2)甜味物质,天然甜味剂:糖及其衍生物 合成甜味剂:糖精钠、甜

6、蜜素(1)糖及其衍生物糖醇 常见的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及麦芽糖等,它们的甜度有如下关系:果糖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糖浆和异构糖浆,食品工业中经常使用的还有淀粉糖浆和异构糖浆。淀粉糖浆是淀粉经不完全糖化而得的产品,糖分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低聚糖、糊精等。异构糖浆是以葡萄糖果为原料,在异构酶作用下,使一部分葡萄糖异构化成果糖而得,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糖醇类甜味剂,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糖醇类甜味剂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它们的代谢与胰岛素无关,因而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它们也不能被酵母菌和细菌发酵,因此是防龋的甜味剂。,(2)非糖天然甜味剂,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苷,甜度100-500倍于蔗糖,是由甘

7、草酸与2个葡萄糖醛酸组成的,我国民间惯用于酱及腌渍食品。从甜叶菊植物中提取的甜叶菊苷,甜度约300倍于蔗糖,稳定安全性好,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适于在糖尿病人用的低能量食品中作甜味剂。,(3)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由一些本来不甜的非糖天然物经过改性加工,成为高甜度的安全甜味剂。但它们的热稳定性较差。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酰甲酯,商品名Aspartame,其组成单体都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甜度150倍于蔗糖。利用由柑桔的下脚科中提取的橙皮苷,采用酶反应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工艺,可制取二氢查耳酮(DHC),它100-2000倍于蔗糖的甜味。,(4)合成甜味剂,现仍在使用的只有糖精,它甜度500-700

8、倍于蔗糖,后味微苦,据研究,哺乳动物长期饲以含糖精1的食物是无害的。一般认为,糖精本身并不致癌,但是生产糖精时的中间产物的结构与致癌物相似。我国允许使用的糖精的最大用量不得超过O.15g/kg,而婴儿食品中不允许使用。,2.酸味与酸味物质,一般而言,酸味是氢离子的性质,但是酸的浓度与酸味强度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酸感与酸根种类、PH值、缓冲效应、可滴定酸度及其它物质特别是糖的存在有关。乙醇和糖可减弱酸味,PH6-6.5无酸味感,PH3以下则难适口。酸味的阈值比甜味和咸味的低。,呈酸机理,1.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 起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2.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

9、3.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酸味减弱;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吸附,酸味增强。,柠檬酸,是使用最广的酸味剂,工业上用黑曲霉发酵法生产,它在柑桔类及浆果类水果中含量最多,并且大都与苹果酸共存,它酸味圆润、滋美,但后味延续较短。,苹果酸,几乎一切果实中都含有,以仁果类中最多,酸味较柠檬酸强,呈味时间也长,与柠檬酸合用,可强调酸味,工业上用合成法生产。,酒石酸,有三种,即D-、L-、DL-,存在于许多水果中,以葡萄中含量最多,酸味更强,口感稍涩,多与其它酸并用。,其它,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存在较多的琥珀酸及延索酸;苯甲酸存在于李子、蔓

10、越桔等水果中;水杨酸常以酯态存在于草莓中。通常的酸牛乳就是用乳酸菌来产生乳酸的,牛奶变酸后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并且别有风味。此外,醋酸及乳酸也是常用的烹饪调味用酸,醋中含3-5的醋酸,在果蔬中存在很微。,琥珀酸 延胡索酸 乳酸,四、苦味及苦味物质,苦味本身不是令人愉快的味感,但当与甜、酸或其它味感恰当组合时,却形成了一些食物的特殊风味,如苦瓜、莲子、白果等都有一定苦味,但均被视为美味食品。食物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碱、糖苷及动物的胆汁,在几种味感中,苦味是最易感知的。,一.呈苦机理,大多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模型及疏水基团。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甜味和苦味。沙

11、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AH与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1.咖啡碱及可可碱,咖啡碱存在于茶叶、咖啡中,可可碱存在于可可中,都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2.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存在于桃,李,杏,樱桃,苹果等的果核种仁及叶子中,种仁中同时含有分解它的酶,苦杏仁苷本身无毒,生食杏仁,桃仁过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在同时摄取入体内的苦杏仁酶作用下,它分解出HCN之故。苦杏仁苷存在于桃、李、杏、樱桃及苹果等的果核种仁及叶子中,种仁中同时含有分解它的酶,苦杏仁苷本身无毒,生食杏仁、桃仁过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在同

12、时摄入体内的苦杏仁酶作用下,分解释放出HCN之故。,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其中酸占了85%左右。酸在新鲜酒花中含量在2-8%之间(质量标准中要求达7%),有强烈的苦味和防腐能力,久置空气中可自动氧化,其氧化产物苦味变劣。,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酸有4060%异构化生成异酸。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核黄素存在时,异酸经光氧化分解,可产生老化风味。,3.柚皮苷及新橙皮苷,它们是柑桔类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当将其水解后,则苦味消失,据此可脱去橙汁的苦味。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

13、酶解糖苷,树脂吸附,-环糊精包埋等。,4.胆汁,它是动物肝脏分泌并贮存于胆中的一种液体,味极苦,在禽、畜、鱼类加工中稍不注意,破损胆囊就会导致无法洗净的极苦味,胆汁中的主成分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酸.,鲜味,鲜味是食物的一种复杂美味,呈味成分有核苷酸、氨基酸、酰胺、三甲基胺、肽,有机酸等。,鲜味物的呈鲜机理,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 竞争作用。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如:味精与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味提高6倍。,鲜味物质,1.味精(谷氨酸钠)L-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D-型异构体则无鲜味。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鲜味物质,2.鲜味核苷酸 主要的呈鲜核苷

14、酸:肌苷酸,鸟苷酸。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而产生。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肌苷,进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分是5-核糖核苷酸。,(1)氨基酸 L-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它是用发酵法生产的,味精要在NaCl存在下才有鲜味。(2)核苷酸 在核苷酸中呈鲜味的有5-肌苷酸,5-鸟苷酸和5-黄苷酸,它们单独在水中并无鲜味,但与谷氨酸钠共存时,则谷氨酸钠的鲜味增强达6倍。在动物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ATP降解而产生的。肉类在屠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热”方能变得美味可口,其原因就在于ATP变为5-肌苷酸需要时间。但鱼体完成这个

15、过程所需时间很短。,涩味,导致食品涩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鞣质,此外还有草酸和香豆素、奎宁酸等。鞣质引起涩味是舌粘膜蛋白质被鞣质物质凝固而发生的感觉。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而引起的。,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缩合度适中的单宁具有涩味,缩合度超过8个黄烷醇单体后,其溶解度大为降低,不再呈涩味。明矾、醛类也具有涩味。常用脱涩方法:(1)焯水处理;(2)在果汁中加入蛋白质,使单宁沉淀。(3)提高原料采用时的成熟度。,辣味的呈味机理,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

16、属触觉。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基团。,辣味的分类,1.热辣味(hotness)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温下不刺鼻(挥发性不大),高温下能刺激咽喉粘膜。如:红辣椒主要呈辣成分有辣椒素、二氢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碱。2.辛辣味(pungency)冲鼻的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和嗅觉器官有双重刺激,常温下具有挥发性。如:姜、葱、蒜等。,辣味料的辣味强度排序:辣椒、胡椒、花椒、姜、葱、蒜、芥末 热辣 辛辣,(1)热辣味或火辣味,这类辣味在口腔中引起一种烧灼感,如辣椒和胡椒的辣味。,(2)辛辣味 辛辣味是有冲鼻刺激感的辣味,有辛辣味的食物如姜,葱,蒜,芥子等。,姜的辛辣味来自

17、扑克姜酮及姜脑。,蒜的辛辣味成分是硫醚类化合物,如蒜素。葱的辣味也是硫醚.,葱、蒜类在煮熟后失去辛辣味而发生甜味,这是 由于二硫化合物被还原成硫醇之故。,辛辣味,这些辛辣成分,有的是挥发性物质,如芥子油等,加热时能挥发掉一部分,因而加热后其辣味有所降低。但有的则相反,即当加热后,原来结合型的辣味成分游离出来,使得辣味有所增高。饮入大量辛辣成分有害,少量则有益。,咸味与咸味物质,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离子直径小于6.5的盐显示纯咸味 如:LiCl=4.98,NaCl=5.56,KCl=6.28随着离子直径的增大盐的苦味逐渐增强 如:CsCl=6.96,CsI=7.74,Mg

18、Cl=8.60,1.阳离子产生咸味 当盐的原子量增大,有苦味增大的倾向。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钠离子和锂离子产生咸味,钾离子和其他阳离子产生咸味和苦味。2.阴离子抑制咸味 氯离子本身是无味,对咸味抑制最小。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而且 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长链脂肪酸或长链烷基磺酸钠盐中阴离子所产生的肥皂味可以完全掩蔽阳离子的味道。,嗅觉,嗅觉: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的嗅觉神经而在中枢引起的一种感觉其中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称为香气产生令人厌恶的挥发性物质称为臭气香气是混合物所致。一般用香气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香气产生中的作用大小。香气值=嗅觉物质的浓度/阈值,若香气值小于

19、1,则说明该物质在香气产生中没有发生作用。,1.气味的阈值人的嗅觉器官能感受到某种气味的最低浓度。2.三点检验法,化合物的气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发香团(原子):是指分子结构中对形成气味有贡献的基团(原子)。发香团:-OH,-COOH,C=O,R-O-R,-COOR,-C6H5,-NO2,-CN,RCOO。发香原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族、族。如:P,As,Sb,S,F。,化合物的类别与分子结构,1.脂肪族化合物(1)醇类C1-C3的醇有愉快的香气,C4-C6的醇有近似麻醉的气味,C7以上的醇呈芳香味。,化合物的类别与分子结构,(3)醛类 低级脂肪醛有强烈的刺鼻的气味。随分子量增大,刺激性减小,并逐

20、渐出现愉快的香气。C8C12的饱和醛有良好的香气,但a,b-不饱和醛有强烈的臭气。,化合物的类别与分子结构,4)酯类 由低级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醇形成的酯,具有各种水果香气。内酯、尤其是-内酯有特殊香气。5)酸 低级脂肪酸有刺鼻的气味。,有气味物质的一般特征,具有挥发性;既具有水溶性(才能透过嗅觉感受器的粘膜层),又具有脂溶性(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脂膜);分子量在26300之间。,(2)酮类丙酮有类似薄荷的香气;庚酮-2有类似梨的香气;低浓度的丁二酮有奶油香气,但浓度稍大就有酸臭味;C10C15的甲基酮有油脂酸败的哈味。,食品的香味,嗅感:是挥发性物质气流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所发生的刺激感,令人喜

21、爱的为香气,令人生厌的为臭气。食品的香气是由许多种挥发性的香味物质所组成的,其中某一种组分往往不能单独表现出食品的整个香气。食品中香味物质的总含量,大致在1-1000mg/kg之间,即香味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总是微量的。近年来,凭借GC-MS等分析方法,已能鉴别出食品香味复杂组成中的各种物质。,食品香气物质形成途径,生物合成: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产生香气前体(本身无味,但能通过各种生物化学或化学的途径或转化降解成有香气的物质,如糖、脂、氨基酸),然后在风味酶的作用下分解合成或相互反应形成使植物具有各种香味的物质。酶促反应:单一酶与香气前体物质直接作用产生香气物质。氧化作用:植物性食品中易氧化物质在

22、酶的作用下生成氧化物,使香气前体物质发生氧化而产生香气。高温分解作用:加热是使各种食物形成香气的最主要途径。,植物性食物的香气,1.蔬菜类的香气 各种蔬菜的香气成份主要是一些含硫化合物,一般依下列机制发出香气,如洋葱的香气成分中主要含有:风味酶 香气前体 挥发性香气物质风味酶的发现是食品生物化学中的一项成就,利用提取的风味酶可以再生、强化以至改变食品的香气。从什么原料提取的风味酶就可以产生该原料特有的香气。例如用从洋葱中提取的风味酶处理干制的甘蓝,得到的是洋葱的气味而不是甘蓝的气味。风味酶实际是酶的复合体,而不是单一酶。,2.水果的香气,水果的香气成分主要为有机酸酯和萜类化合物,由于分析手段的

23、进步,近年来已分析出葡萄的香气成分多达78种,草莓的有150种以上,而桃子的香气中含有苯甲醛、苯甲醇、-萜二烯、-葵内酯、-十二酸内酯及乙酸已酯等。,3.蕈类的香气,食用蕈的种类很多,它们以风味鲜美和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蘑菇的挥发性成分已鉴定出20多种,其中呈强烈蘑菇香的主成分为辛烯-1-醇。而香菇中的为香菇精。,二、动物性食物的香气与臭气,1.鱼臭 鱼臭的主成分为三甲基胺(CH3)3N及尸胺NH2(CH2)5NH22.牛乳的香气 牛乳的香气成分主要为丙酮、乙醛、二甲硫醚及低级脂肪酸等,鲜乳在过度加热煮沸时常产生一种不好闻的加热臭味,其中含甲酸、乙酸及丙酮酸等,牛乳在日光下

24、放置会产生所谓的日光臭,这主要是蛋氨酸的降解产物所致。,3.乳制品的香气 新鲜黄油中的香气成分有挥发性脂肪酸、异戊醛、二乙酰、3-羟基丁酮等。4.肉香成分 肉类在烧烤时发生美好的香气,有二百多种,其中有醇、醛、酮、酸、酯、醚、呋喃、吡咯、内酯、碳水化合物、苯系化合物(硫醇、硫酸酯、噻吩、噻唑)、含氮化合物(氨、胺、吡嗪)等类化合物。在这些成分中,没有那一种成分具有特征性的肉香味,显然,肉香味是这许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肉香味主要是糖和氨基酸反应生成的各种挥发性物质,此外,也与油脂分解和含硫化合物热分解的生成物有关。,5.发酵食品香味的生成 利用酵母及乳酸菌等微生物,可在发酵制品中产生浓郁

25、的香味。6.嗜好性食品的香气 咖啡的香气以愈疮木酚、N-甲基吡咯为主。茶的香气有里哪醇、苯甲醇、牦牛儿醇、水杨酸甲酯及已烯醛等,二、影响味觉的因素,1.温度 在1040之间较敏感,在30时最敏感。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呈味物 味觉 阈值(%)常温 0 盐酸奎宁 苦 0.0001 0.0003 食 盐 咸 0.05 0.25 柠檬酸 酸 0.0025 0.003 蔗 糖 甜 0.1 0.4,呈味物质的种类与浓度,阈值:感受到某中成为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最低浓度。常温下蔗糖(甜)为0.1%,氯化钠(咸)0.05%,柠檬酸(酸)0.0025%,硫酸奎宁(苦)0.0001%。阈值分为:差别阈值:指人

26、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有显著差别的刺激量的差值。绝对阈值:指人从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从无到有的刺激量。最终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刺激量。,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味的相乘作用,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甘草铵本身的甜度是蔗糖的50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末期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倍。味精与核苷酸(I+G)。,味的对比现象,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

27、出的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味的拮抗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味的疲劳作用,当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连续的吃糖。,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咸味与酸味:具有咸味的溶液中加些微量的食醋,可使咸味加强。当咸味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食醋时,则又使咸味减弱。任何浓度的醋加入少量的食盐则酸味增强,加入大量的食盐则酸味减弱。咸味与苦味:咸味溶液中加入苦味

28、物质可导致咸味减弱;苦味溶液中加入咸味物质而使苦味减弱。,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咸味与鲜味:咸味溶液中加入适量味精后,可使咸味变得柔和,在味精中加入适量的食盐时,则鲜味突出。咸味与甜味:甜味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可突出甜味,咸味溶液中加入糖,可减缓咸味。,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甜味与酸味:甜味与酸味之间有相互抑制作用,不论蔗糖还是食醋,添加量越大,甜酸间的抑制作用越强。甜味剂与甜味剂:混合糖有相互增甜的作用。甜味与苦味:具有相互抑制作用。,风味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动物在宰杀以后,然后继续降解为肉香及鲜味物质肌苷酸,这种降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称为肉类的“后熟”过程。但是肉类原料贮存期过长,最终可使三磷酸腺苷分解为苦味的肌苷和次黄嘌呤;葡萄酒生产过程如与氧气接触,则会因氧化作用而使酒中出现苦味和涩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