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学校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一、学校的产生二、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三、西周的学校四、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一、学校的产生,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甲骨卜辞,“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骨。“卜辞”是占卜的记录。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格式:“某某日
2、卜,某人问要做某事,是吉?是不吉?”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记录。,甲骨文中“学”的写法的演变,“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弟到殷都来学习“戒”。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是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戒”为教育教养内容,包含习武和习乐的两个方面。,“壬子卜,弗,酒小求学?”,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弗求问上天,为了王子入学,要设酒祭祖,这样办是否可行?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大事看待,入学要占卜,设酒祭祖。,三、西周的学校,1、学校设置。2、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3、六艺
3、教育的特点。,1、学校设置,(1)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2)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青铜铭文上关于小学的记载,师嫠簋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可事,既命女 乃祖考 小辅”。这段话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在船上,射大雁。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在丁卯这
4、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六艺”教育,(1)“礼”和“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都需要有乐。(2)“射”和“御”:是指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能。(3)“书”和“数”:书是指识字、写字,数是指计算。,射御,数,3、六艺教育的特点,(1)文武兼备。“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2)求知兼求能。(3)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四、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1、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2、客观原因:(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2
5、)唯官有器而民无器。(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3、说明: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一章复习题,学在官府六艺教育,一、孔子的教育实践,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三、孔子的教育精神,第二章 伟大的教育家孔丘,一、孔子的教育实践开创了 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作用2、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3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六经5、论教学方法6、论道德修养,1、论教育的作用“庶 富 教”,(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 富 教”(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6、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论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人人都必须受教育(3)人性论中的矛盾:“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2、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 可以入学受教育。(2)人性论依据?(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3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则吾从先进”“学禄在其中矣”(
7、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论教育内容六经(1),诗:即诗经。“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书:即尚书。“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即仪礼。“为国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乐:是“诗”的曲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易:即周易。卜筮之书。春秋:鲁国的编年史,4、论教育内容六经(2),特点:偏重社会人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还有什么特点?,5、论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8、,思而不学则殆。”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思考:后人在此基础上有什么发展?,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5、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含义: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要鼓
9、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举一反三诱导: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5、论教学方法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6、论道德修养(1),(1)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得精神处理好关系 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6、论道德修养(2),(2)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立志力行:“人无志不立”,“力行近乎仁”克己反省:“克己复礼为仁”,“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改过迁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为过也”。择乎中庸:“过犹不及”。,三、孔子的教育精神,1、学之不厌,诲人不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以身作则,注重人格陶冶。3、对学生一视同仁。4、提倡师生平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5、教学相长,第二章复习题,思考: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六经 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的道德修养观 孔子的教育精神,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一、稷下学宫二、战国诸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及特点三、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11、一、稷下学宫,(一)产生条件(二)兴衰轨迹(三)办学性质(四)办学特点,(一)产生条件,1、优越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四塞之国”。“四民分业”。农业“粟如丘山”,渔盐“通输海内”,工商业“冠带衣履天下”。)2、养士得国的历史经验(田恒:“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三)办学性质,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2、多功能性: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四)办学特点,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返回,二、战国诸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及特点,百家争鸣(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百家争
12、鸣,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点:稷下学宫学派:儒、墨、法、道等内容:人性论、治国策略等意义:影响社会变革 繁荣文化 丰富教育思想,促进私学发展,(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图,(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1,1、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1)人性论:“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2)教育作用观:使天下人“知义”(“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2,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1)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易别”。(2)培养标准:“厚乎德行”:道德教育“辩乎言谈”:逻辑思维训练
13、“博乎道术”:文史教育和科技教育,(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孟子,荀子,(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1)从性善论角度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 人性是指人的道德属性,人生来就有善的道德萌芽,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 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2)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修养论。(4)以思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以思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君子深造
14、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1)从性恶论出发论述教育得作用“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善假于物)。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一民心”(2)论教育目标和内容“大儒”“隆礼仪而杀诗书”(3)论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错积靡”强学力行“虚一而静”(4)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天地君亲师,(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1、绝对的“性恶论”。2、禁“二心私学”。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提倡“耕战”。,绝对的“性恶论”,韩非认为人性
15、有这样两方面的特点:人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所以,只要用法律高压,而不用温情脉脉的道德说教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1、教育主张“不言之教”。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学生的禀赋,而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2、教学方法“用反”。(1)“双观”。(2)“正言若反”(3)“因其固然”,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返回,三、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
16、思想,1、大学教育的目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教育的学习程序“八条目”(1)格物、致知(2)诚意、正心、修身。(3)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1、人生哲学:中庸。2、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3、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循性而行和积极学习,(1)循性而行:就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2)积极学习。就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建国君民和化民成
17、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 学制(学校系统、学习年限)、视学、教育规范(示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等)、考试制度3、教学原则4、教学方法,3、教学原则,(1)豫、时、孙、摩。(2)长善救失。(3)启发诱导。(4)藏息相辅。(5)教学相长。,学记中的教育思想,5、论教师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师严然后道尊”教师的条件:广博知识、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能博喻、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总结:中国古代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思考题,(,名词解释题1、稷下
18、学宫:2、明人伦:3、虚壹而静:4、三纲领八条目:5、豫时孙摩:6、教学相长: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论述题1 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一、秦始皇的文教政策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汉武帝的文教政策四、两汉时期的太学,一、秦始皇的文教政策,(一)“书同文字”(二)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返回,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对贤良策 中的文教政策建议(二)基于“天人感应说”的德治思想,(一)对贤良策中的文教政策建议,1、“
19、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二)基于“天人感应说”的德治思想,1、德教是立政之本。2、限制君权,以德治国。3、“三纲五常”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天人感应到君权神授再至王道三纲 返回,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社会原因2、措施(1)立五经博士,诸子传记博士不置而废。(2)办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3)完全确立察举制,高官厚禄送给精通儒学的人。3、影响:有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高教育的地位;阻碍文化的整体发展、束缚文人士人的头脑。,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社会原因,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1、以宗
20、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加强君权。2、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3、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心的作用。,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汉武帝时成为比较完备的制度,特点:1、实行奖惩严明的察举责任制。(有才不举,举而不实坐罪;有才即举,举而得人受奖)2、增加察举的科目,规定察举的期限和人数。3、制定察举的标准(四科:德、学、法令、谋略)4、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求贤保持了特权。“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返回,四、两汉时期的太学,1、时间和培养目标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熹平石经,汉教师与学生(讲经),东汉十四家博士,思考题,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三纲五常:3、次相授受:4、“设科射策”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2.太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