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4203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德与儒学》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在中国伦理史上,尚书 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孔子在总结以往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第一个比较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三达德”展开为孝、礼、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谦、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四母德,演绎出”五伦十教”,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孟子以后,仁、义、礼、智成为代表传统道德精神的“中国四德”。,汉代

2、董仲舒抓住了五伦中最重要的三伦,详细论证了“三纲”思想,在仁、义、礼、智这四德之外再加上“信”这一德目,提出了五个重要的道德规范,定为“五常”,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封建道德体系“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和封建社会在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方面不可更改的规范。,“三从四 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二、传统关德的五个主要方面有学者曾把传统美德列为十大德

3、目:一是仁爱孝梯;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报国;五是克己奉公;六是修己独慎;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以及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与人伦关系,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都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据此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五个方面的主要内

4、容:第一,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精神,强调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辩”、“理俗之辩”,在剔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积极追求。,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襟怀和追求“天下为公”的崇高境界的道德践履。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林则徐所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都体现着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和

5、情操。,这是中华民族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家庭一家族一家乡一祖国直接贯通,爱亲人、爱家庭、爱祖国、爱人民一脉相承,由此形成一种作为“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大节”、“大义。,第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人际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仁”字从二从人,原指两个人的关系。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仁”即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仁”相联系,中国人特别注重礼义,好礼、有礼

6、。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下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和为贵”,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在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和谐关系。最终实现厚德载物、“克己复礼为仁”的境界。,把“仁者爱人”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实行仁德政治。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为政宽惠,这成了历代开明帝王基本的治国原则。正是这种仁德政治思想的发展,以后有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深刻的民本理论。,第三,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 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从 尚书 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

7、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确定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即所谓“父子有亲”、和“父慈子孝”。“抚养子女”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由对父母的挚爱、孝顺推及、扩展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博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的温馨的生活环境和浓烈的天伦乐趣。,同时,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

8、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相反,“忘恩”与“忘本”、“负义”必然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第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完善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又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第五,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 能动作用和勇毅力行的奋进精神,愤发志气,切磋践履。儒家注重“内圣”、“外王”。“为仁由己”,安伦尽份,反躬内求。律己修身,自主自律、自我超越,道德自我,“求诸己”。仁德,“克己”,即以仁来净化自我,亦即 大学 所谓

9、的“诚意、正心”。,孟子认为,人格修养要达到:“不动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这种大勇的体现。“毅”即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循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要坚持实现成圣成仁的目标,就必须强调“力行”,重视“力行”。“力行近乎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到明代王阳明,更是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把力行的美德提到哲学的高度。,对传统美德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析 由于传统美德长期形成于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必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这说明传统美德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是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弘扬精华,摒弃糟粕,就一定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十

10、一章,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节、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学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衰微的整个过程。,一、先秦儒学 儒家渊源于儒。儒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它是指特定的等级,为“术士之称”。他们身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周礼 大宰 云:“儒,以道教民。”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六艺。春秋末期,学在官府-私学兴起-晋绅先生号称“师儒”,他们峨冠博带,谙熟诗书礼乐的古训和仪式,儒家就是从这些人中蜕化而来。,孔子的儒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礼”和“仁”两大范畴。“天下无道”,治国之本在于“为国以礼”。孔子所说的礼主

11、要是周礼,而周礼又是从夏、商之礼演变而来。礼的实质是一种赖以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和秩序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它既是一种道德情操,又是一种人生境界。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仁的基础是“孝梯”,就行仁的途径而言,则是“为仁由己”,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这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情操,也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孟子着重讲仁,把孔子仁学思想发展到极致。他继承发扬了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凸现“心性”,大大强化了儒学的“内圣”走

12、向。孟子确信人通过自我努力可达至善,体现天道。这是仁为人性所固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天道则是“仁”与“人”的统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因此,人只要能够保存本心,涵养善性,就能成为善人,并与天道相通融为一体。即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开创的心性论学说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人皆可为尧舜”的观念出发,孟子十分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孟子一方面强调修身需要“反身而诚”、“反求诸己”等一系列“存心养性”的内修功夫,“养心莫善于寡欲;

13、另一方面重视环境对道德教育、人格培养的作用。孟子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即使“舍身取义”,也在所不辞。,“仁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在孟子看来,既然人皆具有“不忍人之心”,只要把这种人性固有的善性发扬光大并进而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为“仁政”。“仁政”是建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之上的。因此,孟子还大力倡导制民之产、轻刑薄税、善教得民、听政于民、与民同乐等。他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深远。,荀子(约公元前 2

14、98 一前 238 年),在早期儒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荀子十分尊崇孔子,但指斥孔子死后的许多儒家派别为“贱儒”、“俗儒”,对孟子学说也不以为然。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是综合百家、调和儒法,在儒学中独树一帜,主要体现在 荀子 一书中。,荀子认为只讲“礼义”,不重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足以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是强调整体的礼法纲纪,他提出“礼者,法之大分也”主张既隆礼,又重法,“援法入礼”。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荀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命题,发前人所未发,为中国传统哲学注人一股强劲活力。,从孔子到孟子直至荀子体现了原始儒学的基本发展脉络。如果说,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以“内圣外王”为宗旨的话,那么,孟子主要继承、发挥了儒学的“内圣”方面,注重的是个人通过内在修养实现圣贤人格,荀子主要继承、发挥了儒学的“外王”方面,注重的是推行王道于天下,成就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