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5035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模块1健康教育概述规范及行为1.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河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曹继轩,健康教育概述,国家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规范,主要内容,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第一章 概述,一、健康(一)微观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WHO),(二)宏观概念1、人权:健康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2、道德:保护个人及他人的健康;3、法律:义务及责任。,二、有关概念(一)健康教育 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问题和需求,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结合外界的支持,对解决这些健康问题能够做些什么,决定采取最适当的行动,建立科学信念,

2、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2、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及群体掌握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3、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知识及技术,影响个体及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第十三届健康大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规范(2011年版),健康教育服务规范: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乡镇的居民服务内容:七个方面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协助有关单位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2.开展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的健康教育;3.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

3、当锻炼、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的健康教育;,4.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肝病、流感、手足口病、以及狂犬病、布病等的健康教育;5.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计划生育、学校卫生的健康教育;6.开展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预案,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7.宣传普及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开展健康教育常用形式和方法:9个方面1.提供健康教育资料(1)发放印刷资料:12种(2)播放音像制品资料:6种2.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1次3.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咨询活动:6次4.开展健康教育讲座:2个月举

4、办1次,5.科普赶集6.利用教育、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健康教育7.利用传统的民族节日8.举办健康教育学校9.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二)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1、概念:WHO: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所负的责任。,Green:促进健康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及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方向发展的各种教育、环境支持系统的综合策略。WHO健康新视野:指个人及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1995年),2、健康促进5个活动的领域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渥太华宣言1

5、986.(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各种卫生及社会政策的制定(2)创造支持性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安全、满意的生活及工作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社区自我诊断及预防(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健康教育(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医疗服务:治疗-公共卫生服务:预防和健康促进;卫生研究和教育培训:把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卫生部门-政府-组织-社会人群共同为健康担责,3.健康促进的3个策略渥太华宣言:倡导(advocacy)赋权(empowerment)协调(mediation)UNICEF提出: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联系与区别1、健康促进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

6、健康教育适应于愿意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的人;2、健康促进涉及社会人群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个人或特种疾病。3、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保健,避免暴露于各种心理、社会、及生物危险环境中。4、健康促进强调社区及群众的参与,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的健康观念,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5、健康促进融主观参与与客观支持为一体。指导和支持-推动和落实,二、健康教育的发展,1医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2行为阶段:70年代早期。3社会、环境阶段:80年代后。,健康教育成功范例,芬兰:从1972年开始,针对高血压和冠心病在北卡地区实施健康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15年后,吸烟率从52%35%,吸烟量净下

7、降28%,人类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11%,中年男性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下降38%美国: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使群众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9631980,居民动物脂肪食用量下降38%,植物油和鱼油上升了57.6%,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近40%,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近50%,国际健康促进大会,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渥太华宣言:率先在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991年第三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宋斯瓦尔宣言: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1997年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雅加达宣言:“架起公平的桥梁”,医疗卫生保健的视野,防治治疗-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人与环境协调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生态健康

8、,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1.评估个人和社区的健康教育需求2.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项目工作计划3.按计划实施健康教育项目4.评估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5.协调健康教育服务的提供6.在健康教育领域中担当人力资源的角色7.联系健康和健康教育需求、健康关切、健康资源,三、健康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一)健康教育的意义1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客观需要。疾病谱和死因谱:我国慢病所占总死亡的比例从60%(2070)76%(1990年)81%(1996年)WHO:全球60%死亡归因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工业化国家59%的死亡和54%的住院来自于酗酒、吸烟和意外伤害。,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

9、能力。3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执行预防为主的保健方针,降低医疗费用。5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医学发展和守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二)健康教育的目的,1增进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奋斗。2提高或维护健康。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4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三)健康教育的任务,1有效地促进、影响行政领导和决策层,以制定促进健康的各项政策。2建立或促进个人和社会对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的责任感。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4加强社区职能,动员与组织人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社区人们分析和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促进各部门的合作。5改变医疗保健

10、服务工作职能,克服因重治轻防造成医疗支出不断增加而效果较差的状况。6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四、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一)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划分:1、城市健康教育;2、农村社区健康教育;3、学校健康教育;4、职业人群健康教育;5、患者健康教育;6、消费者健康教育;7、与卫生有关行业的健康教育。,(二)按教育的目的及内容划分,1、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2、人生三阶段的健康教育准备阶段:胎儿-青春期后保护阶段:35-65岁老年阶段:65岁以上,3、营养健康教育;4、环境保护的健康教育;5、心理卫生教育;6、生殖健康教育;7、安全教育;8、控

11、制吸烟、酗酒及滥用药物;9、死亡教育。,五、健康教育及其相关学科,1、教育学:研究健康教育的规律。2、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及统计学。3、社会医学:从社会学的观点研究健康。4、健康传播学:信息传播的规律。5、健康心理学:从心理角度研究健康。6、健康行为学:从行为角度研究健康。,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行为的特点及人生三阶段,行为的影响因素,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心理,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及健康教育意义,行为是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由内外部刺激作用于动物和人所引起。,人的行为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行为要素,

12、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结果,行为手段,人,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人类行为区别于其他动物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B=f(PE)B(behavior)为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二、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一)人类行为的生物性,(二)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称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自然人与“社会人”

13、相对。在社会学中指脱离母体后,还没有经历社会化过程的人。只具有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反射,自我控制,调适,顺应,应对,三、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应激,人体通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叫反射,最基本的反射与本能行为相联系。,通过直接改变行为的方式来增加奖励性后果的发生概率,减低惩罚性后果的发生概率。喝酒,指个人与他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指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指个体决定是否做或是如何做某件事,以使行为适合目前或长远的需要。,

14、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1,人类行为的目的性,2,人类行为的可塑性,可塑性,3,人类行为的差异性,差异性,四、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差异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目的性也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可塑性特点是实施培养的前提。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训练,培养健康文明的行为。,遗传素质不同 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外部环境条件不同,第二节 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自身因素,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人格),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惊、恐等),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行为等),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人

15、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一)需要、动机和动机冲突,需求:需求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被意识到的需求即为需要,需要时客观需求的主观反映。,需求和需要是人的能动性源泉,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马克思和恩格斯,低级需要,高级需要,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Maslow需求理论,刺激,需求,需要,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需求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求产生,需求、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二)认知,刺激和信号,健康教育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应该清晰、鲜明、适合对象与环境,从而能尽快引起对象注意。,往往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一项具体行为的并不一定是客观的“环

16、境”,而是其感知到的“行为环境”。,开始也许对某些说法的一部分内容有怀疑,以后慢慢地也就接受了,这种心理转变称作“睡眠效应”(sleeper effect)。,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播来自客观实际的正确信息,而且要有意识地帮助人们建立和发展有关健康的正确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健康教育常常需要纠正人们现有的“健康知识”。,认知不协调,同一时间存在不同需要及相应的动机冲突。,虽然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但认知元素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即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发生矛盾。,在获得正确的知识之前已经形成某种不利健康的行为。,从众行为。,行为条件不具备。,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人、物、事

17、的反应倾向,这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特性:主要特征是评价性,态度必定具有特定的对象,即评价指向的东西。态度是较稳定的倾向,是跨越时间和情境的。,(三)态度,态度的结构,态度的功能,对解释世界和加工新信息提供一个现成的基础,它赋予信息以意义并引导经验和行为;,认知功能,适应功能,促使行为指向于为达到目的服务的客体,表现出态度的奖励性,表达评价功能,自我调节,使主体摆脱内部紧张并表现出个性,自卫功能,促使内部心理冲突得到解决,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解决,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服从: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看法和态度。,同化:使自己的态度自觉自愿地顺从他人。,内化: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观点、知识、信念,

18、彻底地转变态度,成为内在的行为倾向行为。,态度和行为,积极态度可以预期引起赞同行为,消极态度引起不赞同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只是单向的,二者可以相互影响。态度与行为也可能不一致。,情绪和情感(emotion and feeling)也是一种心理过程,但有别于认知,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四)情感,情感和情绪是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生理、认知和行为3种成分。在情感和情绪-认知-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情感和情绪可以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认识、去行动;也可以强烈影响认知过程发展和行为表现。,意志(volition)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

19、为的心理过程。,(五)意志,意志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阶段。是意志行为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在将行动计划付诸实施中,意志品质表现为坚定地朝目标前进,努力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执行所定的行动计划并实现目标。,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应的风俗习惯不同,(一)自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可得资源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居民的性格特点往往也不同,性格特点必然影响到行为取向。,(二)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法 规,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社会道德,宗 教,风 俗,教 育,大众传播,家庭,(二)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行为的影响,(1

20、)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高健康认知水平,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创造了物质条件;,(4)社会成员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可以减少疾病经济损失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发生相应变化并对健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也导致一些不利健康的行为发生发展;,2.社会人口对行为的影响,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人们平均消费水平的下降,使人们缺乏适当资源,以致不能或不愿采取促进健康行为。,人口密度过大使人均教育投资不足,造成人群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文化素质低下,从而缺少健康知识,不利于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人口密度过大,以及因人口过剩带来的失业等,造

21、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焦虑、失去生活信心,滋长不满情绪。,3.法规对行为的影响,教育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4.社会制度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组织在某种活动领域中各种基本行为规范的综合系统。社会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调节、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保证群体的共同利益。,1 三个要素:原则,奖惩与权威,2 社会制度的功能失调,3 制度的预防性,4“热炉法则”,5.社会思想意识对行为的影响,社会意识,6.社会道德对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的行为提出社会评价舆论而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发生导向和制约功能。,社会行为准则个体的认知过程道德信念,并逐步深化舆论作用个人的需要、动机和

22、行为,道德评价有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和公共评价。公共评价表现为道德的社会舆论,有两种类型。一是人们遵循过去的经验与传统的道德规范而自发地形成道德舆论,二是自上而下有意识地发动道德舆论。,7.宗教对行为的影响,宗教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以神的崇拜和神的“意旨”为核心的信仰与行为准则的总和。宗教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中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巨大精神力量。,宗教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宗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宗教哲学、教规教义与礼拜仪式。,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命价值观有强烈的影响。,大部分宗教经历代统治阶级加以改造,已成为反映其利益和意志、维护其统

23、治的工具。,8风俗对行为的影响,风俗是特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长期日常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是一种最普遍、最广泛的行为规范。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却又是很强大的。,风俗的特征,广泛性地域性约束性稳定性,风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正反两方面影响。,9.教育对行为的影响,教育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增进教育对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接受和理解应用健康信息与保健设施的能力。直接为教育对象提供健康信息。使教育对象了解掌握与健康相关行为有关的法规制度、道德标准等,系统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相应角色行为。,10.大众传播对行为的影响,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直接提供

24、大量的健康信息。传播与健康相关行为有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榜样。对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造成舆论压力,对行为后果提供舆论监督。,大众传播是健康教育工作最有力的工具。,11.家庭对行为的影响,家庭主要有6个方面的功能:性爱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保障功能。经济功能。此外尚有社会地位、宗教和政治功能。,家庭环境通过交互影响成为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因素:1、吸烟;2、饮食习惯;3、体育锻炼等。,“家庭聚集现象”高血压 糖尿病 肥胖 高血脂症,家庭影响健康相关行为机制,家庭环境,模仿,行为前件,行为后件,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不同,以家庭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规划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对对象个体的

25、长期影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家庭应予优先考虑。*参见家庭的健康教育超链接,第三节 健康相关行为,概念:与个人或群体与健康或疾病相关联的行为称为健康相关行为。分类: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一、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一)促进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health-promoted 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的特点:,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不是偶然行为。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出个性,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

26、无矛盾。适宜性:行为的强度能理性地控制。,促进健康的行为分类,日常健康行为。避开环境危害行为。避免不良嗜好。预警行为。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四大健康基石,基石一、合理膳食 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基石二、适量运动 有恒:持之以恒,有序:循序渐进 有度:适度运动 基石三、戒烟限酒,维多利亚宣言,基石四、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最重要。三个快乐 三个正确 三个既要,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二)危害健康的行为,主要特点有:危害性;明显性和稳定性;习得性:“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危害健康行为分类,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

27、为,危害健康的行为:分4类,(1)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等导致各种成年性慢性退行性病变:饮食过度、高糖饮食、偏食等。,(2)致病性行为模式(disease producing pattern)A型行为(type A behavior):不耐烦和敌意,冠心病易发。C型行为(type C behavior):隐忍、压抑,肿瘤易发(3)不良疾病行为:患病过程中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如疑病、恐病、瞒病、不遵医嘱、求神拜佛、自暴自弃等(4)违规行为:吸毒、性乱等。,影响健康的因素,1974年Blum、Lalonde和Dever等人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因素分为四类:环境因素行为

28、和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社会人文环境:政治、法规、物质自然生态环境:阳光、土壤、水、病原体,传染病易感行为慢性病易感行为伤害易感行为精神心理易感行为,健康促进,(一)环境因素,漏油,尾气,环境对健康的危害特点自然环境污染对人造成的危害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人数多、后果重、多因素协同等特点。人文环境:健康与社会发展双向作用卫生服务:良好的卫生保障体系生物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吸烟,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酗酒,(二)行为及生活方式,1.影响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人们由于自身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给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直

29、接及间接危害: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不锻炼、性乱、吸毒、酒驾等对机体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及广泛影响性的特点。,2.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危害,WHO在1992年估计,全球60%以上的死亡主要归因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例如:工业化国家人口的59%可避免死亡和54%的住院来自于酗酒、吸烟和意外伤害。,对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人们并非束手无策例如:美国历经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此行为的2/3归功于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7项简单的日常行为,可以使期望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正常而规律的3餐;避免零食;吃早餐;每周23次适量的锻炼;适当的睡眠(78h);不吸烟;保持适当体重;不饮或少饮

30、酒。,疾病,二、与疾病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团体健康相关行为指以社会团体为行为主体(与“法人”概念一致)的健康相关行为。,三、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规律:,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这种目的和目标,往往由团体决策层所确立,并成为团体内全体成员的行为指向;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和调节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其启动和停止都较缓慢;团体对社会压力有较个体更大的承受能力,而且团体多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改变团体的健康相关行为一般较个体复杂,然而一旦获得成功,效果也更显著。,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发展收到多个水平的因素的影响。多种类型的因素可以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在这些因素和水平间存在相互联系,而

31、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四、关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观点,健康教育在多个水平对多种因素实施干预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多个水平的行为干预活动需在多个方面的人群中方易实施。,文化环境:法规、政策、制度、风俗、道德、宗教、舆论,教育、经济、信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物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微观环境,行为,宏观环境,遗传;形态;生理功能,个体内部,认知,及其他心理过程和特征,人际环境:家庭、邻里、同学、同事、朋友等物理环境:居所、学校、工作场所、购物设施、娱乐设施等,行为条件,信 息,健康相关行为受多水平、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行为及生活方式因素人们由于自身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及整个

32、社会带来的直接及间接危害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不锻炼、性乱、吸毒、行车不用安全带等对机体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及广泛影响性的特点。不良行为在前10位中占70%,,第四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WHO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概要,(1)十大疾病风险因素:低体重:BMI18.5不安全性行为:ADIS吸烟酗酒不安全的水、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固体燃料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缺铁,WHO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概要,(2)亚太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至少1/3的疾病归因于吸烟、酗酒、高胆固醇和肥胖(3)非洲99%的ADIS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中美洲估计94%;(4)全世界2000年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

33、数为490万,比1990年增加了100万以上;(5)高血压和高血脂与过多的摄入脂肪、糖、盐密切相关,再加上吸烟、酗酒则更为致命;,WHO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概要,(6)每年约170万人死于不安全的水、卫生设施和卫生习惯,主要是引起感染性腹泻死亡;(7)50%的人口面临室内污染,主要是炊事和取暖所用固体燃料;36%的下呼吸道感染和22%的慢阻肺疾病是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二)环境因素:自然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污染对人造成的危害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人数多、后果重、多因素协同等特点。人文环境:健康与社会发展双向作用(三)医疗卫生服务因素:良好的卫生保障体系(四)生物遗传因素:生物

34、性致病因素生物遗传因素,1、健康心理的研究角度从病理学研究从统计学研究从社会学研究从文化学研究,第五节 健康心理,2、健康心理的标准,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包括能力和优、缺点等。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与现实保持接触;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能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有限度的发挥个性;有限度的满足个性需要。,第五节 人生三阶段,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于1995年提出西太区在20世纪末及21世纪的卫生战略设想健康新地平线。这一设想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健康潜能。实现这一设想的重要措施是,把人的生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生命的准备(preparation);生

35、命的保护(protection of life);晚年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in later years)。根据生命各阶段的健康需要,实施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人生保护阶段,生活质量阶段,人生准备阶段,自妊娠、出生到1820岁。特点:机体发育、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很迅速,生理和心理都较稚嫩和脆弱。是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自成年开始至老年之前,主要指中年人。出现在老年时期的许多慢性疾病往往在中年时期即已开始发展。中年保健是保护生命的重要环节。,65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阶段。老年阶段各种慢性疾病相继出现,造成身心痛苦,而且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换也往往带来许多心理问题。,“人生三

36、阶段”,人生准备阶段,围生期 对象:新生孩子的父母。工作任务:实现优生,减少妊娠和分娩风险,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真确开始母乳喂养等。婴幼儿期 对象:孩子的父母,及托幼机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初步形成信任感、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儿童期 对象:包括儿童、其父母、学校领导和教师等。工作任务: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促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增加行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等。青少年期 对象:包括孩子、其父母、学校领导和教师、社区有关领导和成员等。核心任务:进一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发展。此期的健康教育永远是整个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生保护阶段,健康教育的对象:中年人自己,及有关的社会领导、

37、工作单位领导、社区领袖、社会服务机构人员、非政府组织人员、家庭和社区的其他成员等。主要任务:针对中年人的常见、多发疾病和将要在老年期发生的慢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中年人的常见心理问题,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和问题的影响因素。,生活质量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阶段。对象:老年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有关人员。主要任务: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保健、心理调适、体育活动与休闲、临终关怀等开展工作。,第四章 健康测量一、基本概念(一)概念:将健康概念及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二)特点:-主观性与客观性-连续性、相对性-发展性-多层次性-生物性与社会性,(三)健康测量的内容1从

38、测量是否患病扩大到对测量患病结果:患病率运动性、独立性、日常生活性、社会完整性(WHO)2从对疾病的客观测量到主观测量3从对疾病的单维测量多维测量4从对健康的数量测量到质量测量,(四)健康教育中常用健康指标,1、死亡指标:总死亡率、性别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及期望寿命2、残疾指标:残疾率、残疾原因构成率,3、疾病指标: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生存率4、营养状况指标:营养成分等5、生长发育指标: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等6、心理指标:人格、智力、情感等指标7、行为指标: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个人地位及个人生活经历的测量指标,8、人口

39、指标:人口数、人口性别及年龄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文盲率、人口的职业构成等9、社会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安全饮水、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0、卫生服务指标:卫生服务需要指标:两周患病率、慢性疾病患病率等卫生服务需求指标:两周就诊率、住院率、大型设备利用率等卫生资源指标:每千人医生、护士、床位数等,11、综合指标症状及功能指标:SCL-90 GHQ MMPI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数、量表社会健康状况指标:社会关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社会适应量表其它:期望寿命、无残疾期望寿命等,个人整体性的健康指标(1)健全的自我照顾能力;(2)不会时刻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40、或某个特定部位或器官的健康;(3)感觉轻松、乐观;(4)活力充沛、体能的协调与效率良好;(5)享受人生,生活愉悦、踏实;(6)面对问题时,平静松弛,并思考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7)食欲好,不偏食;(8)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9)规则而充分的睡眠与休息;(10)日常生活有计划,有目的;(11)情绪稳定,面对极端兴奋或失意的情景时,能很快恢复平稳的情绪;(12)良好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二、健康测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发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2完善健康教育计划,监督计划的实施3评价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三、生存质量(一)生存质量的定义 WHO的定义:生存质量是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二)生存质量的判断标准及模式生存质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状态;(2)心理状态;(3)社会关系;(4)环境;(5)独立程度;(6)精神/宗教/个人信仰等。,1一般量表 测量所有人群共同方面所用的一般性量表。2特殊量表 用以测量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所用的特异性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