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5242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三节.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借词:“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全音译 例如:吉普 沙发 尼龙 拷贝 雷达 扑克 逻 辑 克隆 迪斯克 巧克力 三明治 基因,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此外,还采用:A音译形式+汉语表类名的成分。如:比萨饼 汉堡包 拉力赛 艾滋病 B半音译半意译 冰淇淋、北爱尔兰C音译时选用与外语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如:基因 香波 敌敌畏 家乐福 维他命 可口可乐,借词在汉语中比例不大,主要集中在专门领域。但在英语中很大,法语对英语有重大影响。State people parliament nation honour

2、glory fine army enemy battle peace vessel officer soldier court justice Beef mutton pork-cow sheep pig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甚至能战胜本族词。如汉语从蒙语中借用的“站”。,意译词:汉语在吸收外来成分时,不习惯完全借音,而喜欢用自己的语素构词,多采用意译词和仿译词。意译词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只将外语词的意义移植过来。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民族语言的。例如:microphone话筒、telephone电话 penicillin青霉素;laser激光,仿译词:意译词之一种

3、。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结构方式。例如: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马力 horsepower 蜜月 honeymoon意译词、仿译词等不是借词。,2、借出借回现象在词语借用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例如,“封建”、“劳动”、“经济”等一批古词语早期被日语借去,后又借回汉语。汉语和蒙语间:百姓(汉语)土房子、店铺(蒙语)板生、板(指地名)(汉语),3、历史层次借词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借入,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我们从借词的历史层次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

4、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社会接触的语言接触的历程。汉语历史上从西域借词、蒙古借词、现代从西方英语等的借词,4、结构规则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1)如果在翻译外语词并形成借词时,遇到了借入语言所没有的音,就要用借入语言里相近的音去代替。Cool-酷、jeep-吉普(2)借入语言的音位和音位组合形式。Swift-斯威福特(3)在语法方面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欧化句式(4)如果借词数量很大,那么被借语言的语音、语法特点也会渗入借入语言之中。如侗语受汉语影响送气音发展为独立音位。,思考:下列词语那些是借词、意译词、仿译词?,1.语言系统

5、的排挤和替代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第二三节 语言的融合及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民族的融合伴随着语言的融合春秋战国: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一个民族融合时期。左传 戎子驹支: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 通,言语不达。楚国子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两汉以后,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羌隋唐以后,契丹、女真(及后来的满族)这些民族都在不同时期与汉族发生联系,语言也相互融合,这一过程中汉语都成为共同的交际工具。,2.融合的原因: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

6、展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比较发达的一方的语言占优势。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关键。,匈奴:毋文字,以言语为约束。契丹: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北。女真族金世宗:女直旧风最为纯直,汝辈当习学之,旧风不可忘也。,北魏的汉化改革:拓跋焘 崔浩孝文帝欲迁都洛阳,假称要大举南伐反对派:太子元恂和拓跋氏元老元丕、陆叡、穆泰太子元恂轻骑奔代(平城);贬为庶人,后又用毒酒毒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指汉语)。”孝文帝改了姓,又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服装样式与南朝流行样式大抵相同。孝文帝又下令禁止说鲜卑语。,3.语言融合的方式:A、自愿融合(合作方式)从秦汉到隋唐,

7、“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氐族:“语不与中国同”,但“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鲜卑语汉语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被迫融合(斗争方式)为保持本民族语言进行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放弃本族语言,采用汉语。女真语汉语金世宗: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应卫士有不闲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4、融合的过程: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1)双语现象:一

8、个社会群体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同民族语言共存。与方言有区别:双言现象方言+共同语;双语现象民族语+民族语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朝鲜居民说朝鲜语和汉语;(2)双言现象: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同时使用一种语言及该语言的某一方言(普通话/方言),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融合,这决定于两个民族是继续融合还是分离。鲜卑语汉语 元朝蒙语汉语,双语阶段,双方都会互学对方语言:北齐书高昂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北齐士大夫教儿子说鲜卑语和弹琵琶,“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汉族人学鲜卑语不是当时的主流:“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

9、匐之嗤者,此犹其小者耳”。,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颜氏家训音辞:汉语已经“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满文,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一、洋泾浜“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一句话中夹杂着不同语言的词汇)。如:让我look look/

10、你的米西米西/jokingde/小case/I服了You/You狠/有时间call我 洋泾浜的特点:词汇量少,采用迂回的说法指称事物 Beard/moustache(胡子)grass belong face;人山人海 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外语语音经过当地语的改造:thinkthinkee;thanks3X外语语法不系统,带有本地语法特征:有偶s天下 I can notMy no can在洋泾浜基础上包含不同语言成分(本地+外语)而形成的语言就是混合语,它是一种两不象的语言。,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具体特点:语音方面:roomloom,all rightall l

11、ight,makemakee,muchmuchee语法:只用词干来造句,英语中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都消失two peicee book(two books)top-side(above),bottom-side(=below)what-tim;nother tim(=again)he be-longey China-side now(=he is in China)you belong clever in-side(=you are intelligent)词汇:基本来自英语Thlee piecee bam-boo,two piecee puff-puff,walk along in

12、side,no can see,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 Pisin。音位数目比较少,每一音位可有好些变体发音,实词的形态变化已大大简化,因而词序严格。及物动词须带后缀-m。词汇量比较小,不便于表达细微的意义差别,许多词的意义负担很重,用拐弯抹角的比喻说法的场合比较多。,二、混合语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我国的“土汉语“式的混合语。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三、国际辅助语,一、语言的借用包括哪些内容?二、什么是语言兼用?为什么会产生语言兼用现象?三、试述语言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四、世界语属于什么语言?,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