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54802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9.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隔物灸技术》PPT课件.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隔物灸技术,隔物灸(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隔姜灸,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操作方法,

2、是用姜片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穿通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如在施灸过程中感觉局部有热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施灸35壮,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痛等,疗效较好。,隔蒜灸,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

3、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操作方法,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

4、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隔盐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操作方法,取纯正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炒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上置艾精度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有于盐上放置姜片再施灸的,以避免食盐受火爆起导致烫伤。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还必须多灸。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痛、脱症等。,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