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655111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观看长安三万里个人心得感悟 汇编5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周末陪女儿看电影长安三万里,影片结束后母女二人皆有想再二刷影片的冲动,回家路上彼此沉默良久,深深的沉浸在影片中;不想被打扰!可胸中又有一股情绪想奔涌出来,两个不同年龄段的观影者此刻跨越母女身份的限制,分享着各自的观点,产生了共鸣!女儿问:妈妈电影的后半段你在伤感的流眼泪,我也在流眼泪,我们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流泪吗?妈妈答:应该不一样的!你看电影院里的小朋友们在看到李白念“轻舟已过万重山”时他们都是开心的笑,而你是不是在流眼泪呀?女儿问:是的,很伤感,难过的想哭,可是却说不出为什么原因而哭?妈妈问:这是让我很意外的事,我以为你看了会觉得李白很好玩,如其他小朋友一样笑着走出影

2、院;女儿问:一开始是觉得里面好多诗都是我学过的,一边看电影一边背诗,如同身临其境,很开心又好玩,可是看到后半段以后就忍不住哭了。妈妈答:是呀!那些会笑着看完电影的孩子都比你小,你发现同样的电影大人们看了都在流泪,你自己内在的世界的信息和成年人内在世界的信息开始接近了,但是让你流泪和妈妈流泪的原因还是不一样,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你长大了!询问女儿观影后是不是喜欢写将进酒的李白,她的回复是觉得电影里的李白有点疯疯颠颠的;而高适,是个正常人,像我们普通人,更喜欢他,可是没想到他后来会成为大官!天质聪慧,出口成章;被贺知章喻为天才般的“谪仙人”;生性潇洒行乐,高朋满座,多金而豪放,浪漫飘逸自带仙气,

3、成为皇家的坐上宾;相扑强手,身形健硕。资质平常,其貌不扬,且有口吃毛病,显得笨拙窘迫;从小不爱读书,看书本就觉得蝌蚪在游动,才疏学浅,科举不中,行卷无门;擅长武功,高家枪法是战场的杀伐决胜之技。年轻时的二人都怀揣梦想进入长安,希望“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能在长安施展满腔抱负;可双双受挫后各奔前途了,不同的性格走出了不同的后半生中年二人的相扑比赛中:李白:凸显的肚脯,肌肉松弛,中年油腻大叔一枚;沉迷酒肆,挥霍人生。为了实现报负,走捷径入赘名门以提升自己的身份,改善生活境遇;当上层路线走不通后就走曲线访仙修道争当传人。从女儿的角度看全片里李白都是一个爱喝酒,沉迷酒气和物欲享乐的人,虽有才华但却

4、显得疯癫:从成年女性看李白是一个没有担当,情绪极其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自制力,不顾及家庭的略显自私的男性!高适:良好的身材管理,腹肌明显,虽至中年隐忍中却藏着壮志雄心;在宋园虽郁闷无望但每日习读经书,钓鱼时锻炼臂力;耕田种地清贫却踏踏实实生活;但友人召唤时信守承诺,赴约辅助哥舒翰,隐没而简单生活直至机会来临,高光显现。从女儿的角度看电影里的高适是如你我般的常人,平凡普通,接地气,真真切切的存在;从成年女性看高适是虽简单但清醒,情绪稳定,有很高的自律能力;懂隐忍有担当,给人较强的安全感!可是低配版的高适在简单、低耗的生活方式下却活成了超长待机的状态,机会来临时就紧紧握住了它。在知天命的年纪再次

5、进入战场的老者,用真刀真枪去书写自己的军事传奇。戎马半生的他在61岁这年被进封渤海侯,也缔造了大唐诗人唯一被封侯的神话。或许在加封渤海侯的那天,这名老者终于可以告慰自己那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却将自己视为毕生希望的父亲。叁影片中李白修仙问道,成为道家传承人,但当永王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时,汲汲渴望一展抱负的的李白最终没有抵抗住着巨大的诱惑,复出后写出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李白虽修道但内心欲望使然,便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影片中程公公问高适打败吐蕃之功将与严武有关,与他无关时,高

6、适的淡然一笑,这赫赫战功对他而言却并不需要对他人言说。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电影还没看,通过别人的影评大致了解长安三万里的剧情。说实话,李杜高三人中,我最了解的是李白,其次杜甫,最后是高适。以前很喜欢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J曾不止一次说过,诗歌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高适这句赠别友人的诗句,其实也是他内心的壮志抱负,最终他的人生也如愿以偿。电影是以高适的视角讲述李白,在他口中的李白形象也符合大众的基本认知,即除了喝酒发疯写诗佯狂,不务正业外,根本就没有政治头脑和当官的能力。而如果影片是以李白的视角的话,恐怕整个世界观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我知道,从高适的角度来讲,有一万个理由来解释

7、为什么不救李白。但如果我们设想一下,站在高适位置的那个人是杜甫,杜甫会不会为李白求情?会不会竭尽全力营救李白?答案是绝对会。哪怕杜甫明知会因此被贬,受牵连问罪,他也会毫不犹豫为李白求情的。这也是杜甫为什么成为“诗圣”的原因之一,不是他愣头青,也不是傻,而是有的人,他的人格秉性,对朋友落难做不到无动于衷,对生民苦难做不到视若无睹,他是一定会仗义执言的。所以,站在高适的角度,当然有不救的合理原因,但也透露出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他对自己的利益,更重于朋友之间的友情。不要拿今天的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来类比古人对友情的认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人对友情是极为看重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

8、轻。”友人之间,并不需要明确的,我如果落魄你一定要帮助我的承诺,但这种信念像天然的认知一样存在于人心中,重情重义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的重要准则。而以现在的价值观念来说,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就像今人理解不了李白替朋友守尸,剔骨负行,借贷葬友的行为一样。当然我不是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高适不搭救李白。有人说,肃宗本来就不想杀李白,或者说高适不替李白求情正是为了救李白,替他说情反而是害他,其实这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如果只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想高适没必要将他和李白之间的书信赠诗全部烧掉,并且在李白获赦出狱后,也老死不相往来。事实是,没有人积极营救李白,李白真的可能会死,就像杜甫所说的“世人皆欲杀

9、”,他的处境真的很危险。本来,李白并非李璘幕府的首要分子,只是一个宣传文员,只不过真正的首要分子如季广琛等人,如李白诗云:“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早就见形势不妙,在李璘覆灭前“倒戈”To而李白是自始至终,陪伴李遴到最后一刻的,堪称忠义俱全,这在他的南奔书怀一诗中有记载。如果他一开始,也跟季广琛等人一起倒戈,或者早早离去,我想断不至于陷入绝境。可李白是这种性格和为人吗?其次,他为李璘写的永王东巡歌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在诗歌中,他是承认永王的合法性的。当李璘边的乌合之众都跑的跑,死的死,识大义的早就“弃暗投明”后,剩下来的李白就显得突兀和刺眼了。所以两个主要原因,是导致他身陷死囚的根源。所以高

10、适不救李白,更多是因为“世人皆欲杀”,而高适在李白入狱后的种种态度行为,其实是默许了这种情况的。但是李白的“世人皆欲杀”,更多是下面的人邀功,或出于其他目的,在肃宗那,毫无背景的李白并不引起重视。所以,高适救李白,根本无需请示肃宗,他更多是不想承担救李白之后,会引发的潜在政治风险。高适大半生穷途命舛,好不容易一朝显达,让他容不得自己有一点失误。他在政治上的投机和狠准(先事玄宗,后又奔投肃宗),足见他这个人,潜心谋划了很多年,是不会将友情看得比自己仕途功名更重要的。至于高适在蜀期间对杜甫的接济,是无伤大碍的于情于理,顺水推舟。一方面,自雎阳之战后,高适的故友亲朋几乎零落殆尽,曾跟他砥砺节气,醉眠

11、共被的杜甫,已是当时寥寥可数的旧时挚友了。其次,他到底不是那种显达后,便丝毫不念旧情的人,只是他念旧情的尺度,是有限度的。至于李白怎么看高适,在未经历入狱风波之前,他是相信高适的人品的,也将高适视为一个要好的挚友,曾经的短暂相聚,让他们在理想和诗歌方面,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所以,李白入狱后,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讨永王军的统帅高适,他认为凭两人当初同游梁宋结下的友情,高适肯定会施以援手。所以他写了第一封信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其云:序:余时系寻阳狱中,正读留候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喜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以送之。李白在诗中将高适比为张良,称他平定永王,乃是“谈笑廓妖氛

12、”般容易,也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在这首诗中,他没有刻意谈及两人昔日情份,或许在李白的认知里,高适自然可以会意,无须多言。然而,高适收到这封求助信后,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后来在宋若思和崔涣等人的帮助下,李白得以脱狱。李白脱狱后,又被长流夜郎,时逢两京收复的举国欢庆之时,得到肃宗重用的高适也没有为他说任何话。一系列举动,都让他非常心寒。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李白似乎也删掉了写给高适的诗作。所以,才导致今天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同游梁宋的三人:李白、杜甫、高适,李杜、杜高之间,都有诗歌互寄,互赠,唯独李白与高适,他们两个都很默契的没有留下任何一首写给对方的交友诗。这种极为不正常的事情背后,想来除了因

13、为李白下狱后,高适没有搭救帮助,导致两人反目成仇外,再没有其他原因。想当初,一面之交的汪伦都能得到李白的赠汪伦。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虽然少,但在安史之乱前,也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疑伪)和秋日鲁郡尧祠亭上言别杜补阙范侍御等四首诗。至于李白对高适的评价,或者说李白如何看待与高适之间的友谊,他晚年写的那首君马黄就是最好的注脚:当然,对这部影片,我是抱着极大兴趣的,类似影片的出现也在我的预料之中,更多的评价或感想,等看完电影后再写一篇观后感吧。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为了重温将进酒,又看了一遍长安三万里。这段情节出现在影片IlO分钟左右,考虑到168分钟的时长,倒也并不算很靠后。

14、有了前面将近两个小时的铺陈,黄鹤楼、饮中八仙歌的场景再现,谁都知道属于李白最后的高光必须且只能是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商业类型片的最终决战或觉醒时刻,这场戏的重点并不在于情节的起伏,而完全由情绪推动一一也只有将进酒这样的文本可以接住这份重量。李白和友人骑鹤飞上天宫、与仙人共饮的汪洋恣肆,是只有在汤浅政明那里才能看到的影像。于我而言,是梦境里浮槎渡海、客犯牵牛的场景涌现。此刻,酒成为中国大银幕上合法的叶子。而这种逸兴遗飞的背后又是极为悲伤的。电影呈现了李白仕途受挫的心灰意冷、求仙问道的狼狈不堪,把他的仙人之尊拉下神坛。虽然没有正面描述他受帝王恩宠的人生巅峰,却在醉后的幻想中加以映射。李白仿佛在用透支

15、生命的方式,挣扎着表演快乐,就像将进酒诗尾久久不愿落下的“万古愁二在得知他的一生都是如此汲汲于功名之前,我对李白的袪魅其实来自于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J原来狷狂如太白,也会在乎庙堂之事,也会有“不才明主弃”的喟叹。当为大鹏,扣天子门。这是古人的宏愿,又何尝不是他们的诅咒。而上学的时候,却容易误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常说,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纵观语文课本,则恰如为百官列传。先有“独钓寒江雪”,而后知柳宗元永贞革新,先有“千里共婵娟”,而后知苏东坡乌台诗案。捷径不为寒门所开,文章自然也不会署上庶民的名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电影对盛世的再现是标签化的,却也埋

16、有衰败的线索。河北关中的嫌隙、寒门上升渠道的阻塞,当然还有“美人帐下犹歌舞”。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应该说从确立这个题材开始,电影被民族主义话语收编就只是时间问题。就像资本主义可以征用反资本主义的行动,宣传机器开启之后,“传统文化”的名义便可以一展包罗万象的姿态。至于“诗在,长安就在”的口号,与其说是源远流长的精神图腾,更像是中国式天下观的当代表述。于是历史成为宗教,万国来朝则依旧是千年不变的盛世想像。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苦于对影片的共鸣。“文化”与“价值”紧紧纠缠,盘桓在记忆深处,拖曳着认同的锁链。但另一边,我也总会记起中学的晚自习上忙里偷闲读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林庚的唐诗综论,那的确是我为

17、数不多从应试的重力中解脱出来的时刻。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看完长安三万里,有颇多话,想要一吐为快。先说好的方面,这部电影的画质相当出色。影片中出现的长安城景、扬州城景、黄鹤楼、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园、云山城等众多场景和建筑,都典雅大气,美轮美奂。只看画面,跟着镜头走,确实可以走进大唐盛景,品味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此外,这部电影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之美。相扑、柘枝舞、叉手礼、经典唐诗诸多传统文化要素,让整部电影别具风味。高适、李白、杜甫、岑参、张旭、贺知章众多文化大咖的出现,也能让人感受诗词鼎盛之下的社会氛围。总之,看完这部电影,等于品味了一顿文化大餐。然而,画面的绚丽和文化的氤氯,并不

18、能掩盖这部电影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开场不到半个小时,我就高度怀疑豆瓣8.0的开分。长安三万里最大的不足,就是内容拼凑,过于杂乱。电影中,虽然有高适和李白交往这条主线,但中间插入了太多的人物和内容,场景变更过多,植入的诗词太杂。最终效果就是内容很割裂,有极强的拼凑感。究其原因,是导演贪多求全,试图在一部电影里面,塞入过多的文化内容,恨不得把盛唐文化气象,一股脑儿收录进来。其结果就是,看上去什么都有,但异常杂乱、生硬。因此,整部电影有点像一篇蹩脚的高考作文,表面看很丰富,用了很多人物典例和名言名句,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生搬硬套,杂糅在一起。如果电影可以适度做减法,删

19、掉一些人物,去掉一些诗词,简化一些场景,或许,电影内容会更紧凑,也更好看。第二个不足,就是人物脸谱化,形象不丰满。因为叙事性不强,故事性弱,长安三万里的人物非常脸谱化,人设很难立起来。李白在整部电影中,出场了将近两个小时,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所谓“放荡不羁”“恃才傲物”,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得到深刻展现。看完后,总感觉李白是一个热爱写诗、喝酒和相扑的小孩子,似乎与那个想象力天马行空、才华盖世的诗人,完全不搭。相比之下,陈凯歌的妖猫传中,出场才五分钟左右的李白,形象反而更丰满。原因就在于,长安三万里用大量独白,去立人设,但叙事跟不上;妖猫传没有台词说李白放荡不羁,但通过他写完诗歌后,将笔

20、扔进酒池里这样一个细节,就展示了他的放荡不羁。电影是镜头艺术,用镜头去叙事,远远好于用独白去立人设。第三个不足,就是诗词展现的表面化。就像美人在骨不在皮,诗词之韵味,展现于内在境界,而不是表面的字义。这部电影想要展示的诗词太多了,只能以朗诵的方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至于,观影现场变成了朗诵大会。很多看电影的小朋友,跟着电影的主角,一起朗诵了静夜思别董大春晓等经典诗词。似乎,这不是观影现场,而是语文课文的背诵现场。出现这样的状况,相当尴尬,也让人想笑。电影是声光艺术,完全可以用更丰富、也更巧妙的方式去展示诗词之美。如果只是朗诵,只是拼凑,诗词之美会大打折扣,将徒有其表,不见其里。以上不足,让

21、我看电影时,内心感受极其复杂。本来,因为豆瓣开分8.0,加上不少人推荐,是抱着很大期望去看的,但看完后,整体而言比较失望。但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不多见,属于面向大众的文化动画电影,所以,虽有不足,还是不想苛责,希望尽量包容。就是对它有一种近似于老母亲的心态,一方面对它爱之深,责之切,因为不达预期而失望透顶,一方面又希望它不要凉,最好能有一定的票房。总之,不相信这部电影会大火,因为整体质量确实配不上;但也不希望它凉凉,因为电影市场应该有这样的一股文化清流。观看长安三万里心得感悟这两天上映了一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是我喜欢的大唐诗人们的故事。上周没时间去看,我搜了搜这周末,我家附近的影院都没有排期

22、了。于是昨天中午我跟少爷说,让他陪我去看这部电影。结果不出所料的一上来就遭到了少爷无情的拒绝,他说他可以散场去接我,但是不想陪我去。于是我又找了个理由,我说我选座位的时候看见那一场都没有人,万一真是只有我一个人包场我会害怕。少爷无奈的发了个表情,然后发给我两个字儿,“彳亍”!我再次确认了一下,到底行不行?他说:“行!”于是就这么半拖半拽,撒娇耍赖的约了少爷一起看电影。上次跟他一起看电影,好像还是变形金刚的时候。18:50的电影,居然坐了很多人。有情侣、有闺蜜、有家长带着孩子,但是带着这么大的孩子看电影的家长,只有我一位。少爷虽然被我拉过来了,但是边看边吐槽。吐槽的点五花八门,比如他说这片子又臭

23、又长,您完全可以等下线了在家里看,想躺着躺着、想快进快进。他还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周末就没有排期了,而是根本还没有排到周末?这片子刚上了一周就下线,不得赔死啊!我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被我骗来了,看吧!不过我俩的爱好完全不同,他说他喜欢杜甫,而我喜欢李白。他喜欢那些长诗,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比如蜀道难,而我喜欢律诗和绝句,朗朗上口、长的我不爱背。吵吵闹闹、嘀嘀咕咕中三个小时过去了,说说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吧!我的评价是,若单论故事性而言,此片“精彩有余,但惊艳不足”,全片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桥段,即便是最高潮的“将进酒”部分也是如此。我甚至觉得,很多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把称之为一部“流水账”,也

24、并不过分,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出场人物太多,想表现的内容太纷繁,所以导致让人觉得有点儿乱,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全。不过这也难怪,影片表现的是盛世大唐中最华彩的人和事,用不到三个小时说尽了李白、高适的半生,杜甫、王维、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这些璀璨的名字纷纷登场。这些人单拉出任何一个来,都可以搞他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把他们统统放到一部电影里,能不让人觉得情节太过纷乱吗?这部电影里就没有一个废柴,随便出场的一个不起眼的人物,都是在史书中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这个醉醺醺的糟老头子原来是贺知章,那个一脸倒楣相的彪形大汉居然是郭子仪,即便是出场不过几分钟的常建,那也是写出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

25、深”的大才子啊!总之只要是一个动画小人儿报出他的名字,底下立刻哦声一片,原来是他啊!就是这么神奇,就是这么牛逼,这才是煌煌大唐,这才是人物风流、文章锦绣的盛世乾坤啊!影片独辟蹊径,以高适的角度看李白,这是以前很少有过的。他们俩少年相识,结为挚友,一生中分分合合,聚聚散散,直到暮年时产生分歧,终至反目。影片里的时间过的飞快,一年、三年、十年,又十年,眼见着李白从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风流才子,仗剑去国、意气风发,转眼就变成了小肚脯微微隆起的垂垂老者,怎能不感叹时光无情!眼见着高适从长枪勇毅、万夫不当的憨厚少年,转眼就变成了塞北风雪里尘满面鬓如霜、心有余力不足的末路英雄,怎能不让人满满心酸!遥想当初,李

26、白对高适说:“我那首侠客行就是照着你写的!”这是多么高的赞誉啊!赵客缰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个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高适,临到老来,一匹老马、一个童子,归隐田园。那个舞榭歌台流连忘返,诗酒风流狂放不羁的谪仙人李白,千金散尽,孤帆只影,远遁江湖。那个衣香鬓影、歌舞升平的大唐,也早已满目疮痍、破败不堪,昔日万国衣冠拜冕旅的盛景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苦苦挣扎、苟延残喘的万里江山。三个小时,看尽了人生三十年,看尽了繁华落尽,往事成烟。有人说这部片子有尊高适抑李白的意思,高适一生十分励志,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充实自己,即使半生蹉跖但不改初心。

27、最后他在安史之乱中评判有功,当上了三镇节度使,成为唐朝武职最高的诗人,在61岁时被封渤海县侯,也是唐朝诗人中唯一封候的人。反观李白,他一辈子追求理想,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名虽成但功未就,尤其是在永王之乱中站错了队,导致德行有亏,最后被流放夜郎。两个好朋友,到最后渐行渐远,终至分道扬镣。片子里导演很巧妙的避免了这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只是说高适表面上没有救李白,却私下里通过郭子仪搭救了李白,也算是为高适平了反。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真相。其实即便高适和李白真的友谊的小船已翻也算不得什么,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夫妻、朋友,反目的比比皆是。李白是千古崇

28、拜的诗仙他也可能会犯错,高适是忠君爱国的名将他也会犯错,至于究竟是谁负了谁,是谁对谁错,那得看站在谁的角度上去评判。高适、李白的矛盾到底是什么,这个官司我们还是不要掺和了,千载已过,斯人已逝,争这些是非对错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只需记住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就行了,李太白与高渤海的才华,都值得我们后人顶礼膜拜。虽然故事情节一般,但此片画面拍的极美,我儿子看见长安城街景的时候说,“这个建模得费多少功夫啊!”长安的繁华、扬州的旖旎、梁园的衰败、塞北的苍凉,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赏心悦目。李白在湖上赏歌姬表演的那段儿拍的太美了,裙带当风美人似玉;还有李白在江上醉舞,江天一色剑气如虹;王维在岐王宅里白衣胜雪,一曲郁轮袍颠倒众生这样的名场面太多了,还有可可爱爱的唐代仕女,就连马也是胖胖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去影院看看。对了我特别满意的是片尾,大幕上画卷徐徐向右拉动,各地方言、各种声音响起来,读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太有感觉了!不过要是对唐诗和历史不感兴趣的就算了,那这三个小时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感不感兴趣你们自己决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