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55558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二中国传统礼仪制度.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礼仪制度,-中国传统的五礼,中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礼仪是一整套大到国家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小到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繁琐,细密,等级森严,包罗万象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体系。到了近代,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到仅指礼节仪式。儒家学者整理而成的礼学专著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朝制订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三礼”。清代秦蕙田编著的五礼通考,内容翔实,是研究礼学的重要著作。,中国传统的五礼,一、吉礼二、嘉礼三、宾礼四、军礼五、凶礼,一、吉礼1.祀天 2.祭地 3.宗庙祭祀 4.其他祭祀,一、吉礼 吉礼即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古人普遍认为,祭祀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是国家的大事,所谓“

2、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天神,指对天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zhi1),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的祭祀;祭祀人鬼,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1.祀天 天在古人眼里不仅是自然万物的缔造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代已有祭天之礼。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被称为“天子”,作为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只有周王才有祭天的资格,其他各级君主虽也崇拜上帝,但只能采取不同形式的助祭。,“圜(环)丘祀天”是周代祭天的正祭.圜丘是一个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建圆形的祭坛祭天,建方形的祭坛祭地.圜丘祀天于每年的

3、冬至日在国都南郊举行,故又称“郊祀”.祀天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政治宗教活动,祀天之日,天子身着饰有日,月,星,辰,山,龙等图案的衮服,外着大裘,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流)的冕,腰插大圭,于清晨率百官来到郊外.鼓乐声中,天子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报知天帝降临享祭.然后,由周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和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天子点燃积柴,烟火高高升腾于天,让天帝嗅到气味,称为“燔燎(凡聊)”.随后,由活人扮演的作为天帝化身的“尸”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待“尸”在盛放玉帛等祭品的礼器前就坐后,先向其献牺牲的鲜血,随后依次献五种质量不同的酒及全牲,大羹(肉汁),刑羹(加盐的

4、菜汁),黍稷等.祭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称为“饮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赐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做)”.,周代郊祀除常规的冬至日祭天外,也有临时性的目的明确的郊祀,如遇建都,征伐等重大事件时.后代祀天之礼大多依周礼而定,少有变通.秦汉时期行三年一郊之礼,而唐时祀天一年四次,祭祀时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由活人扮演的“尸”;而且后世在祭祀活动中出现了天地合祭的趋势.,祈谷即正月的第一个辛日祭天以祈祷丰年.明嘉靖九年(1530)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祈年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雩(鱼)礼是为求雨而进行的祭祀.周代的雩礼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孟夏举行的常规雩礼,以

5、盛大的舞乐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另一种是久旱不雨时举行的雩礼,举行雩礼时用巫舞而不用乐,气氛严肃,祈祷殷切.,明堂即季秋之月以收获的谷物和牲畜祭祀天帝的礼仪.(孟仲叔季)关于明堂制度,历来争论颇多,一般认为明堂是宣明正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早期功能较多,后来偏重祭祀五帝,作为郊祭的一种补充.五帝一般指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号)(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青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砖需)(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明堂祭祀天帝一般重点祭祀与本朝相一致的一帝,同时还要配祀先帝.,祀日月星辰周代,“祭日于

6、坛,祭月于坎”,春分之朝祭日,秋分之夕祭月,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帝常以日月星辰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星辰之祭,主要是指“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星,西方太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2.祭地 大地吐生万物,哺育人类,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土地是人们生活可依赖的唯一的重要的生活资料,人们视土地为人类和万物的母亲,故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并把它作为神灵来崇拜.对于统治者来说

7、,土地的占有又是获取政治权力的基础,所以,祭地同祀天一样成为国家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方丘祭地是祭祀地神的正祭.古文献中的土地神称“地祗”或“社”,祭礼叫“宜”.方丘,即四周环水的方形祭坛,象征四海环绕大地,每年夏至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举行祭地大典.祭地礼仪与祭天礼仪大致相同,只是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瘗(义)埋,即挖坎穴把祭品埋入土中.祭地所用牺牲取黝黑之色,玉为黄琮,取黄色象土,方形象地之意.,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山川,亲至其地而祭,称为“祭”;因山川距离遥远,远望山川而祭之,则称之为“望”.古代,多在国都四郊各建一坛,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古代的名山大川主要有:“五岳”(东岳泰

8、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渎(读)”(江,济,河,淮),“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贝加尔湖).正祭之外,国家遇有大事,如重大军事行动,凶灾变异等,也要举行望祭.,封禅是古代帝王于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禅”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报地之功.“封禅”是古代特别隆重而又难得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帝王自认为世治国盛之时才有可能举行.由于这一隆重的典礼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历史上行封禅之礼的帝王屈指可数,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封禅帝王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除泰山以外,历史上只有

9、武则天于天册万岁二年(696)登封嵩山,禅于少室.,祭社稷社稷之神最初就是指土地,谷物的神灵,后来出现宗教神话,由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来担当.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历代非常重视社稷.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建国以社稷为先,“社稷”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天子诸侯每年春季祭社稷,以祈求丰年,秋季祭社稷,表示报谢.,3.宗庙祭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敬天祭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大事.周代已确立了宗庙祭祀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依次左右排列下去。对于除始祖

10、之外的渐渐远去的“亲尽”之庙则实行“毁庙”制度,即把远祖的神主移入“祧(挑)庙”,藏在石函或专设的房间里,合祭时才拿出来与其他的远近祖先一起进行总祭.南宋以后,随着宗族祠堂制度出现,祭祖活动更加分散和放宽.清代,庶人可以祭父,祖,曾,高四代祖先.,古代祭祀行礼非常严格,有“九拜”之礼:一曰稽拜,二曰顿拜,三月空首,四月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稽拜是跪下后两手着地,引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最重的利益;顿拜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礼拜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向地而不着地,是礼拜中较轻者;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立拜以后再稽拜;凶拜是稽拜以后

11、再立拜;奇拜是屈一膝而拜;褒拜是回报他人行礼的拜礼;肃拜是俯身行拱手礼.前三种为正拜,后六种是前三种的变通.,4.其他祭祀 我国古代祭祀名目繁多,除以上三类以外,列入国家祀典的重要祭祀还有:祀先王先圣先师指对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等有功于民者的祭祀.祭祀先圣先师,初为立学之礼,未有特定之人,汉魏以后逐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朝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元代,孔子之后袭封衍圣公,天下郡学书院皆修孔庙以时祀之.,祀先蚕礼天子后妃于仲春二月以少牢祭祀先蚕神,三月朔率内外命妇于北郊,亲桑事,以鼓励蚕桑生产.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同,后齐以黄帝为先蚕,后周以嫘(雷)祖为先蚕.高媒之祭高媒即高母,传说是主宰婚

12、姻与生殖之神,所以敬祖重嗣必祭高禖.周代,天子率妃嫔于仲春二月祭祀媒神.,二、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联络感情之礼.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想)燕,五曰脤膰(肾凡),六曰庆贺.,1.燕飨之礼“燕”通“宴”,即宴饮之礼.燕飨之礼,是古时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在太庙举行,虽设酒肉,但并不真的吃喝,牛牲“半解其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飨礼规模宏大,重在仪式,用以明君臣之义,贵贱等差;燕礼在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之后即可开怀畅饮.秦汉以后一般在朝会(正月初一),圣诞(皇帝诞辰)等所谓大庆,大礼时举行“大宴”,重要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九

13、等皇帝也常赐宴,称为“节宴”.“大宴”气氛较严肃,节宴则比较轻松活泼,常在园林楼阁举行.,2.冠笄(机)之礼 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冠礼前,要以蓍(师)草占卜,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礼时,“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便)(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加冠后,“宾”还要给冠

14、者取字.,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加笄后也要取字.女子到了20岁,即便仍未许嫁,也要举行笄礼.,3.宾射之礼 射即射箭.射箭是原始人类征服野兽,抵御外敌的重要手段,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比试射箭娱乐宾客的习俗.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为选择参加祭祀的贡士而举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时举行的射礼;乡(飨)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射者要目的明确,姿势和谐,容仪进退要合乎礼

15、节,动作要和于乐歌节奏.,如果庭院不够宽敞,不足以张弓比箭,便以“投壶”代替弯弓.主宾手执箭矢,投入壶中为胜.春秋时期,此礼盛行一时.,4.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常以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汉代乡饮酒礼与郡县学校祀先圣先师之礼同时举行.唐代科举取士以后,地方长吏即以乡饮酒礼招待,后代发展为鹿鸣宴.明清时期,乡饮酒礼在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举行,并伴有“读律令”和训诫致词的内容,对民众加强控制的目的更为明显.,三、宾礼 宾礼即接待宾客之礼.宾礼是用来加强王朝与诸侯国及诸侯国之间联系的礼仪.后世将皇帝遣使蕃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

16、入宾礼.,1.朝觐(进)之礼 朝觐之礼指诸侯藩国朝见天子的礼仪.诸侯拜见天子,春季曰“朝”,“以图天下大事”;夏季曰“宗”,“以陈天下之谟”;秋季曰“觐”,“以比邦国之功”;冬季曰“遇”,“以协诸侯之虑”.朝觐之礼意在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王畿(机)之内的诸侯,每年四次朝觐,畿外诸侯分为“六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从一年一见到六年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藩国,一世一见.但这只是理想,实际上各代并不严格照此执行.,2.会同之礼 会同之礼是四方诸侯藩主一同来朝见天子的礼仪.会同之前,先告祭宗庙,社稷,山川.会同之时,天子先向诸侯三揖行礼,而后率诸侯拜日,盟誓等.礼毕,天子宴飨诸侯,或

17、行宾射之礼.春秋时期常伴有“会盟”.,3.相见之礼 仪礼有士相见礼,以士礼为主,记载了士,大夫及庶人相见之礼.秦汉至宋,各朝均无相见礼.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定立群臣相见之礼:下级见上级,按职官分别行礼;途中相见,下级“敛马侧立”等候上级通过,或“回避”分路而行;同级相见,行对拜礼;下级参拜上级,上级官员要答拜,如品级相差较多,则上级无须答拜.明代官员之间行揖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清代王公相见,宾主二跪六叩行礼;官员之间再拜行礼,庶人相见行揖礼.,四、军礼 军礼指军队征战,操练之礼.周礼所讲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指召集整顿军队出师之礼;“大均之礼

18、”,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役征收之礼;“大田之礼”,指检阅车马人众,定期狩猎之礼;“大役之礼”,指营建土木工程之礼;“大封之礼”,指整修道路,疆界,沟渠之礼.,1.征战之礼 古代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和命将出征两种.天子亲征前,要举行祭告天地,宗庙,军神,军旗,道路等的祭祀活动,以示此次征伐乃受命于天地,祖宗之意,并祈求得到神灵护佑.祭祀完毕,举行誓师典礼,一般是告知出征的目的和意义,整齐军纪,鼓舞士气.如果是命将出征,君王要在太庙召见全军将士,并授节钺(月)于大将以节制全军.,行军作战过程中,要将祖庙的木主和社神木主载于军中,所谓“赏于祖”,“戮于射”,就是指对立功者受赐于祖庙木主之前,违反军令者

19、则在社神木主之前刑戮,表示赏罚公正,鬼神可鉴.军队凯旋,天子要出城迎接,称为“郊劳”.回京后要在太庙,太社祭告天地祖先,献捷献俘.而后是论功行赏,称为“饮至”.如果军队败绩而归,则称为“师不功”或“军有忧”,以丧礼迎接.,2.检阅之礼校阅之礼指君主亲自检阅军队训练之礼.3.田猎之礼 古代之所以把田猎之礼列入军礼,是因为古代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左传记载,周代四时田猎,春曰“搜”,夏曰“苗”,秋曰“狝”,冬曰“狩”.田猎须遵守礼规: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孕兽,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这些礼规对于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积极意义.史籍记载的历代国君田猎之事甚多,大多以田

20、猎为嬉者,因淫于田猎而亡国的也不止一人.,五、凶礼 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的礼仪活动凶礼主要有五项:“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闸),以吊礼哀祸灾,以禬(桂)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五项中,以丧礼最为重要。,1.荒礼 荒礼指自然灾害引起歉收,损失和饥谨后,国家为救荒饿而采取的政治礼仪措施.周礼全面系统的记录了荒礼的内容:“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省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翻月),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散利是给灾民以救济,主要有周,贷,粜三项措施.周即周济,无偿赈济;贷即借贷,粜即平价卖粮.薄征指减免或缓征租赋.缓刑即灾荒之时为

21、饥寒所迫容易触犯法律,所以执法应适当宽缓.驰力即减免徭役.舍禁指允许灾民到国有山林川泽樵采渔猎.去几即放松关卡之征,使各地互通有无,丰凶相救.省礼指减省庆贺,祭祀等礼仪或其中的某些仪式.杀哀主要指减省丧礼的礼仪规格.蕃乐即罢去声乐等娱乐活动.多婚即减省婚娶礼仪鼓励婚配,以补充因受灾而减少的人口.索鬼神即找出与凶荒有关的鬼神给与祭祀.除盗贼及镇压农民暴动或图财害命的盗贼.,2.札礼,吊礼,襘礼,恤礼 札礼指防治疫病之礼.凶荒之年往往有疾病发生,札礼重在讲及时葬死救病,减少疾病流行.古代常常对在凶荒岁月中病死者死于棺木或丧葬钱.北宋还建有“漏泽园”,埋葬病死者.吊礼是指祸灾发生后的相互慰问之礼.襘礼是指诸侯国由于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损失时天子或盟国汇合财货予以救助之礼.恤礼是指天子派使者慰问,存恤之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