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5630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病基础知识》PPT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鱼病基础知识,总课时4学时:理论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鱼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第二节 鱼类病原体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鱼病的病原来源和传播方式第四节 鱼病的类型和病程第五节 基本病理过程,第一节 鱼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鱼病:指病因作用于鱼体,使机体正常活动被 扰乱,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 生命活动现象。,一、鱼类致病的环境因素,(一)生物因素,病毒:如WSSV、LCDV 致病微生物 细菌:如 鳗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真菌:如 水霉、绵霉等 单细胞藻类:如 赤潮藻类病原 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 等 吸虫:包括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 绦虫:如日本四吻绦虫 线虫:如鰤鱼的嗜子宫线

2、虫 寄生虫 棘头虫:如真鲷的长吻棘头虫 寄生蛭类:如鱼蛭 寄生甲壳类:如鱼虱、锚头蚤等,1、水温 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1)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二)理化因素,2.水质变化:1)透明度反映指标: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测量方法:不同水生生物对透明度要求不一:a.肉食性和草食性生物:如草鱼 b.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如鲢鱼、鳙鱼 同一生物在不同时期对透

3、明度要求不一:幼体阶段、成体阶段,2)H2S存在形式:H2S、HS-、S2-危害:使神经系统中毒,抑制某些生理功能 6.3 ppm:鲤鱼死亡;4.3 ppm:金鱼死亡;1 ppm:甲壳类死亡;斑节对虾:0.05 ppm转化:H2S HS-+H+、HS-S2-+H+来源:a.环境严重缺氧:含S底泥无氧分解产生H2S;b.水体或底泥中硫酸盐或含S有机质丰富,还原产生 c.水体偏酸:HS-和S2-等硫化物转化产生,水体H2S的消除方法 a.升高水体的pH b.曝气氧化法:使含S物质氧化成氧化物(充氧)水体DO升高后H2S的溶解度降低 c.底质耕耘法:使底质含S有机质氧化分解 d.化学固定法:使H2S

4、生成无毒的沉淀 如:加入含Fe2+的底质改良剂:Fe2+S 2-=FeS(沉淀)e.生物处理法:加光合细菌等。,3).NH3-N存在形式:a.NH3(游离态):毒性大 b.NH4+(离子态):毒性小 c.两种形式的转化:NH3+H2O OH-+NH4+来源:a.环境严重缺氧: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NH3;b.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之一防治:a.增氧;b.降低pH值;c.生物处理(光合菌),4)、余氯: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 a.饮用水:0.3 ppm(卫生部标准)b.鲢、鳙幼鱼:0.35ppm 即死亡 c.室内实验常因自来水中余氯的影响而失败补救办法:a.用陈水(自来水过夜);b

5、.用药物:加入 7ppm 的Na2S2O3,5)pH 水产养殖动物适应性:弱碱性,过高or过低均不利生长 斑节对虾:7:蜕皮受阻;4:无法生长 a.pH过低:CO2升高、DO降低;加速腐生菌繁殖,不利生长;H2S毒性?;NH3-N 毒性?b.pH过高:H2S毒性?;NH3-N 毒性?防治:过低:用生石灰、沸石粉调节 过高:换水;降碱灵,3.溶解氧(DO)DO过高:气泡病DO过低:缺氧 浮头 泛池,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A.来自浮游植物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状态下的主要来源85%)B.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其数量多少与以下因素有关:a.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DO越多;b.与水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

6、有关:接触面越大,DO越多。自然水体何时DO最高(低)?可采用哪些措施增氧?,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A.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B.水体与底质中有机物的分解耗氧。水体中溶解氧与生物的关系:A.DO过低,引起养殖生物的窒息死亡;B.DO过高,引起养殖的幼小生物产生气泡病。,水体缺氧的防治方法:A.用脒基硫脲:50-100mg/Kg鱼注射或50-200mg/升水喷洒体表;B.用双氧水(H2O2)C.用鱼浮灵:效果好,但成本高,有效时间短;D.用增氧机:每晚12时充氧到天亮效果好(?)E.用微流水或换注新水增氧;F.在冬天,在冰层上打洞可防止因水体结冰而引起的水体缺氧,4.二氧化碳 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7、的碳源,但是,对水生动物有害。超过80毫克/升时,引起呼吸困难;超过100毫克/升时,昏迷仰卧和麻痹;超过200毫克/升时,大量死亡。,5、盐度 就海水养殖动物而言,养殖水体的盐度是制约其生存与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石斑鱼的生存盐度为11-41 斑节对虾的最适繁殖盐度为28-33;最适养成盐度为10-20;生存盐度为2-45 淡化、驯化为什么选择幼苗?,1、削弱鱼类的体质,降低抗病力(1)放养密度不恰当(2)混养比例不合理(3)饲养工作不正常(4)技术操作不细致(5)药物使用不当,(三)人为因素,2、有毒物质的进入,促使环境恶化(1)有毒废水的排入(2)水质底质的恶化3、管理不善,病原体得以传播

8、(1)使用污染的饵、肥(2)病鱼尸体任意丢弃(3)排、注水处理不当,二、鱼类致病的内在因素,(一)种群因素:鲢、鳙与草鱼出血病(二)个体因素:体质、健康因素(三)年龄因素:白头白嘴病感染6cm以下的幼鱼,九江头槽虫感染10cm以下的草鱼,(一)具有很大的变异性1、因环境而改变其生活方式2、因条件而改变其致病力(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对酸碱环境的高度适应2、对温度的广泛适应,一、传染性鱼病的病原体特征,第二节 鱼类病原体的基本特征,(一)以寄生生活为基本特征1、寄生的基本类型(1)按寄生部位分:体内寄生和体外寄生(2)按寄生性质分: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 钩介幼虫幼虫寄生于鱼体,成虫营自由生活,但

9、必需通过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3)按寄生时间分:暂时寄生和经常寄生,二、侵袭性鱼病的病原体特征,2、寄主的分类(1)终末寄主: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的寄主(2)中间寄主: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的寄主(3)保虫寄主:,储存寄主,本身不发病,对其它动物带来间接危害。鳃隐鞭虫对鲢鳙不发病,对草鱼鳃病危害较严重。,1、经口感染:球虫、白对虾白斑病2、经鳃感染:复口吸虫 3、经皮肤感染,主动经皮肤感染 被动经皮肤感染:椎体虫借鱼蛭吸食鱼血进入鱼体,(二)入侵途径,1、掠夺寄主营养:肠道寄生虫2、机械性创伤(1)机械刺激: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2)阻塞作用:绦虫、

10、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3)移行危害:体内移动,引起出血、发炎3、化学刺激和毒素作用: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蛋白分解酶等,(三)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第三节 鱼病的病原来源和传播方式,(一)原发性来源和直接来源1、天然水域存在的或中间寄主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其幼虫和卵等。2、患有各种疾病的病鱼及其尸体。,一、鱼病的病原来源,3、患过传染性疾病而已病愈的鱼,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放病原体,成为“带菌(毒)者”。4、未经发酵的草食性动物的粪便(含大量黏细菌)。如:感染白斑病的病虾 或其尸体预防:及时捞出或隔离 患病的个体,病,1、被病鱼及其排泄物、尸体等污染的池水和底泥。

11、2、处理病鱼或在病鱼池里使用过的,并已被污染的生产工具等。3、已被污染的各种饵料(主要是人工饵料)、肥料。预防:四消 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二)次发性来源和间接来源,二、病原体的传播方式,(一)直接传播1、水平传播 水域之间的传播而导致。2、垂直传播 亲仔间的传播方式。(二)间接传播1、水流传播 2、动物传播 3、人为传播,三、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 1)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2)存在状态 3)数量多少,四、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四节 鱼病的类型和病程,(一)按鱼类的发育阶段分类 1、鱼苗病:气泡病 2、鱼种病:白头白嘴病 3、成鱼病:打印病,烂鳃病,一、鱼病分类,1、皮

12、肤病 2、鳃病 3、消化道病 4、其他器官病,(二)按病灶或病变部位分类,1、寄生性鱼病(1)传染性鱼病(2)侵袭性鱼病2、非寄生性鱼病(1)敌害(2)其他,(三)按病原体或病因分类,二、感染类型,(一)单纯感染:一种病原体(二)混合感染:两种或以上(三)原发性感染:感染健康机体(四)继发性感染:已发病,抵抗力低被另一种病原感染(五)再感染:病愈后被同一种病原感染(六)重复感染:病愈后,体内留有病原体,相对平衡,新的同种病原又感染达一定数量再次爆发。,三、表现方式,(一)急性型:数天到一两周(二)亚急性型:2周以上(三)慢性型:较长,数月(四)潜伏性型:条件适宜才显露症状,四、病程分期,(一)

13、潜伏期:出现症状前(二)前驱期:一般症状到典型症状前(三)发展期:典型高潮症状(四)结局期 1、痊愈(1)完全恢复(2)不完全恢复 2、死亡,第五节 基本病理过程一、代谢障碍,(一)萎缩定义:物质代谢发生改变,使组织或器官的体积较正常缩小的过程称萎缩。萎缩可表现为细胞体积的缩小或数量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1、原因及类型:(1)生理性萎缩:如生殖腺的萎缩。(2)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2、病理变化:目检肝、脾、肾等仍保持其固有形态,仅见体积缩小,边缘锐薄,质地变硬。镜检萎缩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较深。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萎缩是一种可复性过程。,定

14、义: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的,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或虽在生理情况下可以见到,但其数量表现增多或出现的部位发生改变,(二)变性,1、颗粒变性 最常见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主要发生在肝细胞、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等,故又叫实质变性。病变器官、组织的体积肿大,镜检时病变的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大量微细颗粒。(1)发病机理:凡是能改变细胞内的离子含量和水的平衡,均能导致细胞肿胀。(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是一种可复性的病理变化。,2、水样变性:细胞的水分增多,胞浆清澈呈空泡状,故又叫空泡变性。,3、脂肪变性

15、凡实质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其量超过正常生理范围;或原来不含脂滴的细胞,其胞浆内出现脂滴。原因:严重感染、长期贫血或缺氧、中毒以及营养障碍等。脂肪变性常见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以肝脂肪变性最为常见。脂肪变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细小的圆球形脂肪滴。发病机理:干扰或破坏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一环或多个环节,使之发生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中性脂肪的氧化和合成脂蛋白发生障碍、细胞受损。脂肪变性是一种可复的病理过程。,4、纤维素样变 是在结缔组织中所发生的一种病变。病变组织具有纤维素的染色反应,故叫纤维素样变。病变开始于结缔组织的基质,随后胶原纤维断裂、崩解,形成一种均质性或细颗粒状嗜伊红物质。多见于过敏性炎症

16、。,5、透明变性 又称玻璃样变,是细胞浆、血管壁或间质中出现均匀同质性的玻璃样物质。其特点是均质性和对伊红的易染性。主要有三类:血管壁的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和细胞内的滴状玻璃样变。结局:轻度的可以恢复正常,但发生病变的组织有钙盐沉着,引起组织硬化。,6、粘液样变性:是指某些病变间叶组织内出现多量粘稠、半液体状、灰白色半透明的粘液样物质。粘液样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混合物,呈弱酸性。7、淀粉样变:是指一种淀粉样物质沉着在肝、脾和淋巴结等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的病理过程。因该物质用碘溶液染成红褐色。,8、色素沉着:组织中的有色物质称为色素。过多色素存在于组织内,称色素沉着。9、病

17、理性钙化:是指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着。其钙盐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定义:在活的机体中,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坏死。有生理性坏死和病理性坏死。,(三)坏死,病理变化:酶性消化和蛋白质的变质是细胞坏死的两个主要过程。(1)细胞核的变化: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2)细胞浆的变化:最初胞浆内的线粒体、内浆网肿胀、崩解等,后胞浆发生凝固,并破裂成为细小块状或颗粒状碎屑。(3)间质的变化:间质中的胶原纤维先肿胀后融合,失去固有的纤维状结构,被伊红染成深红色。,坏死的类型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坏死的结局取决于坏死的原因、坏死的局部状态及机体的全身状况。机体清

18、除坏死的组织的方式有:熔解吸收、分离脱落、机化及包裹和钙化。,二、适应与修复,机体的适应与修复反应的表现形式有:屏障机能、免疫反应、代偿及修复等。(一)代偿:在致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结构改变或机能加强来代替、补偿病变器官的过程。1、代偿的形式:机体的代偿常以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相互联系为特征。有代谢性代偿、机能性代偿和结构性代偿。2、代偿的意义:通过物质代谢的改变,机能加强和组织器官的肥大来补偿因致病因子的有害作用所造成的障碍和损伤。但具有掩盖疾病或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其他病理过程的可能性。,(二)修复:是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包括再生、创

19、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和化生等。1、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健康细胞的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新生叫再生。(1)再生的类型: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两大类。生理性再生:是指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再生,表现为衰老和消耗的细胞不断被新生的细胞所补偿。病理性再生:是指在病理条件下所发生的旨在修复病理性损伤的一种再生现象。可分为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2)影响再生的因素 种系发生、细胞的分化程度、个体发育和机体状况。(3)各种组织的再生:不稳定型细胞的再生: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衰老或脱屑,同时以不断地分裂增殖以补充其消耗的细胞。如皮肤和粘膜的被覆上皮细胞、血细胞等。稳定型细胞的再

20、生: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腺上皮细胞、结缔组织、血管、软骨以及骨等间叶组织。固定型细胞的再生:是指再生能力很弱的细胞.如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2、创伤愈合:是指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过程。直接愈合:由创缘双方的血管和结缔组织增殖就可使缺损愈合。间接愈合:在消灭感染的前提下,有较大量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的增生以填补缺损之后,创伤的修复才有可能。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的富有血管的幼稚结缔组织。3、机化:坏死组织、炎症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4、钙化 是指组织的钙盐析出和沉着过程。5、组织改建与化生 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组织的结构因所处环境条件与机能

21、要求的改变而发生具有适应的改变,称组织改建。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和机能要求改变的情况下,完全改变其机能和形态特性的过程,称为化生。如纤维结缔组织转变为骨或软骨。可分为直接化生和间接化生。,三、循环障碍,包括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间液循环障碍。(一)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由于心脏血管系统的疾病或血液本身状态的改变所造成的波及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指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的现象。,1、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称为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1)动脉性充血:凡由动脉流入某局部的血液过多,而静脉流出的血量正常,致该器官或组

22、织的含血量超过正常。原因和类型: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大类。A:生理性充血:当器官、组织活动增强时,流经该处的动脉血量增多。如进食和运动。B:病理性充血: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有炎症充血、减压后充血和侧枝性充血。,发生机理:充血的发生机理是神经性的,当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减弱时,血管就扩张充血。病理变化:局部组织、器官呈鲜红色、温度升高、体积稍增大和机能增强。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充血是机体的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一方面可以输送更多的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等。另一方面可将病理产物迅速排除体外。,(2)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

23、增多。原因:静脉受压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和静脉腔内受阻。病理变化:淤血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体积肿大,机能减退,严重时引起出血。对机体的影响:较动脉性充血严重,因静脉血中有许多中间产物有毒,缺氧和缺营养物质。可引起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2、局部贫血 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血量少于正常。(1)原因:可分为三类:动脉痉挛性、动脉性阻塞和动脉性压迫性。(2)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动脉的阻塞程度、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受损害的动脉能否迅速充分地建立起侧枝循环和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3、梗死 由于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4、出血 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

24、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1)原因: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2)病理变化与结局:可形成血肿、出血点或出血斑。(3)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的速度和出血的持续时间。,5、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的某一部分,由于血液万分发生析出、凝集和凝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其所形成的困体物质,称为血栓。(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2)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先是血栓细胞在局部的粘附和堆集,后形成血栓的头部、体部和尾部。可分为动脉性血栓和静脉性血栓。(3)血栓的结局:血栓的溶解

25、、血栓的机化和再通、血栓的钙化。(4)血栓对机体影响:主要引起血液循环障碍。,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和血栓细胞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地分布于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1)病因和发病机理: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流,激活了外启动凝血系统、大量表面带负电荷的颗粒进入血流,或微循环血管骨皮受损、血栓细胞大量粘集,或红细胞大量破坏、促凝物质进入血流。(2)病理变化:包括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7、栓塞 血液循环中异常物体随血流运行,阻塞在较小的血管分枝中,这一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异常物体,称为栓子。其可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二)组织间液循环障碍 在

26、某些病理条件下,组织间液生成增多或回流障碍。可分为水肿和积水。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腔内蓄积过多。,1、发生机理 水肿和积水的发生机理基本相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渗透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静脉压升高、淋巴管回流受阻。2、病理变化 渗出液蛋白质含量较高,能自凝;漏出液则蛋白质含量较低,不自凝。3、水肿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是一种可逆性病理过程,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四、炎症,(一)炎症概述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其本质是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二)引起炎

27、症的原因和机体状态对炎症的作用:其原因可分为:物理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致炎因子和某些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其作用是:能否发生炎症反应取决于机体的感受性、反应性和抵抗力等,(三)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分为变质、渗出和增生。1、变质:炎症局部的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同时代谢和功能也发生障碍。(1)形态变化:变质可累及实质和间质。实质细胞的变质较明显,间质在炎症时可出现肿胀、断裂、溶解等改变。(2)代谢变化:在形态上表现为组织的变性、坏死等变化,且影响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分解代谢的增强是发炎组织的一个代谢特点。(3)机理:致炎因子直接影响细胞代谢、炎症过

28、程中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局部组织缺氧、一些能分解组织和溶解坏死组织的酶被释放或激活,使组织变质和自溶。炎症灶内氢离子钾离子浓度升高。,2、渗出:炎症时,血液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从血管内逸出的过程。炎症局部的微循环反应包括炎性充血、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1)炎性充血:包括微循环中血管舒缩和血流速度的改变,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发生的。(2)炎性渗出:是指炎症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内的过程。包括:液体渗出、细胞渗出和炎症介质。,3、增生 是致炎因子长期作用,或组织变质分解产物的刺激所致,并且是一种防御反应,但有时以妨碍了病变的愈复。变质、渗出和增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般

29、说来,变质反映损害的一面,而渗出和增生则反映抗损害的一面。,(四)炎症局部的临诊表现和全身反应 1、炎症局部的临诊表现: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五大症状。2、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五)炎症的类型 1、按炎症经过的时间长短分为(1)急性炎症:致炎因子的作用强、病程短、局部症状明显,病变常以变质和渗出为主。(2)慢性炎症:从急性炎症转变而来,可因致炎因子的刺激较轻,并长期反复作用的结果。病程长、症状不明显,局部病变以增生为主。(3)亚急性炎症:介于上述两种炎症之间。,2、按炎症的病理变化分为(1)变质性炎: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特点。

30、常呈急性经过,但有时亦可长期迁延不愈。(2)渗出性炎:以渗出性变化占优势,并在炎症灶内形成大量渗出液为特征。根据渗出液和病变的特点又可分为浆液性炎和纤维性炎。(3)化脓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嗜中粒细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由化脓性细菌和一些化学物质等引起。(4)出血性炎:是以炎性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为特征的一种炎症。其基础是血管严重损伤,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六)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损害与抗损害互相斗争的过程。1、痊愈:分为完全痊愈和不完全痊愈。2、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如急性炎症不及时、不彻底,或致炎因子有一定抵抗性,或机体抵抗力差,则

31、会转为慢性。3、蔓延扩散:未经适当治疗,病情恶化,病原生物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脏器蔓延或通过淋巴道、血道波及全身,引起毒血症、败血症,以至死亡。,五、肿瘤(一)肿瘤的概念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1)外形:良性肿瘤一般呈球形、半球形、结节状、乳头头状等。而恶性肿瘤一般在实质器官内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向四周伸展。,(2)颜色:大多呈灰白色,但有的呈暗红色、紫红色、灰褐色等。(3)硬度:一般较临近正常组织为硬。(4)大小:小的肉眼看不见,大的有几十千克重。(5)结构:良

32、性肿瘤的结构一般与发生该肿瘤的正常组织相似。只是细胞的排列与正常不同。而恶性肿瘤的结构多与原来发生该瘤的正常组织结构大不相同。,2、肿瘤细胞的特点:瘤细胞的大小不一,有时出现瘤巨细胞;核的大小及形态极不规则;胞浆染色往往呈嗜碱性;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生长活跃,代谢旺盛。(三)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般是按其组织来源而命名,同时也按肿瘤组织分化的程度及对机体的影响而分为良性与恶性。(四)肿瘤的病因 1、外界致癌因素:化学致癌因素、生物致癌因素和物理致癌因素。2、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遗传因素、动物种类、年龄、性别、激素和免疫机能等。,(五)鱼类的常见肿瘤1、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乳头状瘤、肝细

33、胞瘤。2、来源于非淋巴造血间叶组织的肿瘤:纤维瘤和纤维肉瘤、软骨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淋巴管瘤和平滑肌瘤。3、来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肿瘤:或叫淋巴肉瘤,可发生在头部、口部或皮下组织中,可转移至肾、脾、肝、生殖腺等处。4、色素瘤:有文献报道的已有数十种鱼。5、鳗鲡肾胚胎瘤:病鳗瘦弱、贫血,后肾部位躯干明显向两侧及腹面外膨出,体表光滑、无充血现象,胃中无食物。瘤体重10多克(鳗鲡体重100克左右),整个后肾几乎被肿瘤所取代。,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一、疾病的诊断(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1.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

34、刚死不久的材料,第三节 疾病的控制,(二)疾病的诊断流程宏观观察诊断:1.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体液、体表(鳃、鳍、皮肤)、肌肉、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眼检查有无异物(寄生虫)。2.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质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4.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鱼体检查,体表检查 先用肉眼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睛、鳃盖、鳞片、皮肤、鳍有无充血、发炎、颜色变白或变黑、粘液增多、皮肤粗糙、肿胀、溃烂、小点、增生物、眼睛浑浊、眼睛突出、鳞片竖立、腹部膨大、鳍条破碎、残缺不全、畸形、肛门红肿等异状,及肉眼可见

35、的大型寄生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口腔及鳃检查,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及鳃有无充血、发炎、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颜色变成深浅不一、鳃丝腐烂及大型寄生虫(如中华鱼蚤、锚头鱼蚤)、胞囊等;然后再在载玻片上放一滴清水,刮取病灶部分粘液或剪取少量鳃丝,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鱼苗、鱼种即使肉眼看不到异状、也必须剪取鳃丝进行镜检,因鱼苗、鱼种的鳃上寄生虫病很多,有些又没有十分明显症状。,内脏检查,将鱼的腹部剪开,检查腹腔内是否有腹水,然后剪去一侧体壁,用肉眼观察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及胞囊,腹膜、肠系膜、脂肪组织等是否充血,各内脏有无异状,如肠某一段特别膨大,肝脏肿大、

36、淤血、有坏死病灶等,然后将各内脏分开。一般作为鱼病诊断,如肉眼看不出有异状,就主要检查肠。将肠剖开,先用肉眼检查肠内有无食物,粘液多否,肠壁是否充血、发炎,有无白色小点,有无大型寄生虫等;,如仍未检查出患什么病,就应进一步检查肝、脾、肾、胆、鳔、心脏、脑、肌肉、骨骼等。由细菌、病毒引起的鱼病,目前一般采用肉眼观察诊断,而准确的诊断方法(尤其是有些疾病的症状较近似时)应采用荧光抗体法、酶抗体法、中和试验法、血清凝集试验、病原分离培养及病理诊断等。对于鱼类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还要对食物、池水、鱼体进行分析,才能确定。肿瘤须做组织切片来诊断。,患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卵鞭虫病等都可形成小

37、白点必须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微观观察诊断:通过镜检(放大镜、显微镜和电镜)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变化 1.细菌性疾病的诊断:病原分离 纯化培养 人工感染 细菌鉴定,病原分离,纯化培养,人工感染:注射、浸浴、口服,2.病毒性疾病的诊断:,a.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 内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b.电镜检查:c.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DNA探针、酶标抗体等,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病,包涵体,病毒粒子,对虾杆状病毒的包涵体,二、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一

38、)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1.发现难:,生活于水中,不易发现,2.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3.治疗难:,a.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许多药物同时影响浮游生物;e.药物影响养殖生物;f.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二)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1.彻底清池 1)清淤 2)药物消毒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 1)水深的调节 2)水色 黄褐色、绿色、蓝绿色、红色 3)水色的调节方法:换水,适当改变水体的营养成分等,概论:疾病的控制,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4.饵料应质优量适5.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

39、条件6.操作要细心 7.经常进行检查8.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9.制订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 10.定期药物预防,11.人工免疫12.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1)SPR品种的选育(抗特定病毒品种选育)2)杂交育种三、疾病的治疗1.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2.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合理放养:(1)放养密度要合理(2)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 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3.不滥用药物: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石灰类、光合细菌等,第四节 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1)SPF亲本;(2)PVP-I

40、洗卵;(3)使用清洁水;(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5)饵料优2.免疫接种:疫苗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SPR;4.降低应激反应:应激源: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如高温等 应激反应:养殖动物对偏离其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所产生的反应。,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强化疾病检疫 4.建立隔离制度 5.实施消毒措施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清塘药物及使用(1)生石灰(CaO)原理:快速使水变成强碱性、高温杀灭敌害生物。优点:能杀死害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螺、蚬、虾、青泥苔、水网藻、致病的寄生虫和病原体及其休眠孢子;能

41、改良水质。增加水的缓冲作用,保持pH值的稳定,始终呈微碱性;中和底泥中的有机酸;澄清池水,使悬浮状的有机质胶沉淀;,改良土质,碳酸钙能疏松淤泥,改善底泥的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起施肥作用。直接作用:钙本身是绿色植物及动物必须的营养元素;间接作用:能释放出被淤泥吸附的N、P、K等营养盐,增加水的肥度;药性消失的时间为710天。缺点:用量大、操作不便。干塘清塘:水深610cm,6075kg/亩,加水立即泼洒石灰浆;35天后注入过滤新水,一周后放苗。带水清塘:水深0.60.8m,125150 kg/亩,78天后药效消失。,生石灰清塘后浮游生物变化模式(未放养鱼苗),(2)漂白粉原理:遇

42、水释放次氯酸,再分解产生氧(强氧化剂),具强烈的杀菌和消灭敌害生物能力,效果与生石灰相当。使用:溶解后上风区泼洒,20mg/L(有效氯35%)。注意事项:不可用金属器具盛放;注意防护;注意有效氯含量。用量少,药性消失快,消失时间4-5天,用生石灰不便的地方或急于使用鱼池时可采用此法。,(3)茶粕原理:含皂角苷,可使动物红细胞分解,可以杀死杂鱼、蛙卵、蝌蚪、螺、蚂蝗和部分水生昆虫,但对虾、蟹类无效,对细菌没有杀灭作用,还能促进细菌、绿藻、裸藻的繁殖;毒性消失时间为5-7天。使用:敲碎后用水浸泡24h,再加水,全池泼洒;对水生动物 的致死浓度为10ppm;水深15cm用10-kg/亩;1m用40-

43、50kg/亩。,(4)巴豆清塘原理:巴豆素是一种毒性蛋白,使血液凝固,破坏表皮组织,能杀死鱼类。方法与用量:捣细装坛,3%盐水浸泡,密封2-3天后将巴豆连渣带汁冲稀全池均匀泼洒;用量:水深1m,3kg/亩,0.3m时1.5kg/亩。清塘效果:能杀死大部分野杂鱼,对蛙卵,蝌蚪,水生昆虫,致病菌和寄生虫没有杀灭作用;对人、畜的毒性很大,可自行消除,毒性消失时间为710天。,(5)鱼藤酮清塘一种植物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为黄色结晶体。用量:2ppm,即水深1m,1.3kg/亩;用法:加水10-15倍,喷雾器喷洒;效果:能杀死鱼类和部分水生昆虫,对浮游生物、致病细菌和寄生虫及其休眠孢子无用,毒性7天左右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