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6338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8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一、聚落及其功能二、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指标三、乡村聚落的特征四、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五、乡村聚落的分类,六、城市的起源七、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八、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九、城市化十、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十一、中国城市化,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物(住宅、机关、商店、工厂、仓库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建筑),街道或聚落内部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网络系统,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和休息场地,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渠、井泉,以及聚落内的空闲地、蔬菜地、果园、林地等构成部分。,一、聚落及其功能,聚落的功能,(一)、居住功能(二)、经济功能(三)、社会功能,一、

2、居住功能: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和赖以栖身之地。二、经济功能:聚落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载体,少部分第一产业,大多数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在聚落内进行,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消费离不开聚落,聚落地理位置以及聚落空间结构对聚落经济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三、社会功能:聚落是人类生存和再生产的载体,是文化、教育、体育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二、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指标:,三、乡村聚落的特征:1、区域性:2、发展性:原因:自然原因被动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主动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四、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巢居阶段远古时代穴居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村落阶段旧石器时

3、代中晚期聚落发展完善阶段新石器时代,五、乡村聚落的分类,(一)乡村聚落位置分类(二)乡村聚落形态分类(三)乡村聚落职能分类(四)乡村聚落规模分类,(一)乡村聚落位置分类,(1)按地形地貌分:平原村落、滨湖村落、沿海村落、三角洲村落、草原村落、山区村落(2)按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分类:城郊聚落和一般乡村聚落。城郊聚落分近郊和远郊聚落,(二)乡村聚落形态分类,(1)集聚型聚落 团状:在我国东部平原上常见 带状:沿河道或沿高地延伸,或沿交 通线路两旁分布 环状:多分布在我国山区及湖塘畔(“环山建”或“环水建”)(2)散漫型聚落(点状聚落):我国广大山区、牧区较为常见。,(三)乡村聚落职能分类,农业聚落

4、:种植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果业村、狩猎业村、副业村等。非农业聚落:集镇、工矿业村、旅游村、疗养村、宗教聚落、家庭聚落、军事聚落等。,(四)乡村聚落规模分类,小村:100人以下中村:1001000人大村:1000人以上,六、城市的起源 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人们采用的是狩猎采集技术来获取自然的食物。这种获食技术需要依季节变化和在较大的空间内移动,人们过的是游移不定的生活。这样的社会,人口规模小,没有劳动力专业分工,没有阶级的分化。显然,这种生存技术是无法适应规模大、密度高的城市聚落生活的。,一些狩猎采集的群体至今在地球上仍有零星发现,然而,类似的群体大约在1万年前就开始缓慢的进入更为复杂的社会,

5、进入村落居住和运用较先进的技术和组织结构。人们选择了新的生产技术耕种粮食和家养动物,这样单位产量高,生物能量高,食物的供应更为稳定。而食物供应稳定使得劳动分工和阶级分化成为可能。大部分社会经历了人力耕种、犁耕、畜耕的过程。新的农业工具的发明意味着农业生产和分配制度更为复杂。,城市的产生除了先进技术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第一,由于农业食品生产由收集、储存和分配等技术构成,意味着社会组织的专门化。需要组织劳动力为大规模的建筑、水利灌溉系统服务。这样的社会组织需要各种全脱产的专业人员,如管理精英等。后者尽管只有少量人员,但具有政治权力,通过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来保证权力的实现,以便农产品能提供给城市

6、居民。,第二个因素是一个适宜的环境,不仅能提供肥沃的土地,而且能为农业及城市居民提供用水。在城市产生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七、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和发展状况。一、区域自然地理基础二、区域经济地理基础,一、区域自然地理基础 一个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来说,自然条件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就越优越,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容易扩大。因此,大城市对自然条

7、件的依赖程度比小城市要紧密得多,大城市的自然分布规律也就更典型。,人类早期的城市都是在中纬度地区的河谷平原地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达,城市的分布范围已是非常广泛,但城市分布的基本规律并无显著改变。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仍然主要集中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纬度地区,只是出现了向低纬度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世界上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平均纬度在20世纪20年代是44030/,在50年代初是36020/,70年代初是34050/。,在低纬度地区,有两种区位类型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发展:1、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例如,基多(南纬0013/,海拔2818米)2、能够接受

8、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例如,新加坡(北纬1107/),利马(南纬1203/),也有一些城市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但它们也同样受惠于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摩尔曼斯克(北纬68058/),雷克亚未克(北纬64009/),都是由于大西洋暖流所形成的特殊气候条件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区域经济地理基础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是指城市中人类活动所必须凭籍的经济要素。这些经济要素,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如矿产、淡水、动植物等资源的丰饶程度及其组合;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如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状特征等;有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9、如自然资源的潜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倾向等。,从城市的角度来讲,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区域有能够吸收和消化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或者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城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八、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具体的城市在某一点形成和发展起来。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的空间状态。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

10、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时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城市特殊的职能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不同性质的城市对地理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边防城市必须位于靠近边境线的地理形势险要地点,矿业城市必然地处矿区,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必须交通便利,风景旅游城市则必须拥有知名的或众多的风景名胜,等等。,地理位置有好坏之分,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城市的人口增加、经济发达、职能完善、规模扩大,而不好的地理位置则相反,城市不仅难以发展壮大,而且可能逐渐衰败甚至销声匿迹。,由

11、于地理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往往随着有关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时甚至是突变,从而使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也不得不有所变化和调整。例如,泉州市和深圳市。一个城市的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地理位置的有关因素,提高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促进城市的发展。,十、城市化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城市的吸力和乡村的推力是城市化过程中两种基本控制力。工业化是导致近代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化水平也

12、必然不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在1860年-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一些西方国家晚百余年,由于其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已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1920年,日本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8,但是,到二战后的195

13、5年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为58。,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亚洲,和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显出很大的地区差异。印度的城市人口大约是28、越南是20、菲律宾是57、马来西亚是56、土耳其是61、中亚地区是66。韩国由于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就达到了80的城市化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一样,近二、三十年来都保持了相当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玻利维亚,大约只有6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而阿根廷是89,乌拉圭和委内瑞拉达到91。中美洲国家的城市人口处在45-60之间。和世界上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城市化进程要慢了许多。以1995年城市化水平为例,东非城市人口比重占21,

14、中非占,332,北非459,南非 481,西非占366。非洲国家共同的特点是都只拥有一个以出口为主的、面向国际市场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亚洲、南美洲相比,其城市人口增长率具有更高的水平。在1994年中期,全球共有22座总人口超过800万的大城市,其中16座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20个最大城市中,发达国家仅占9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升至16个。,世界十个人口最多的城市(百万)1东京(日本)28.8 2墨西哥城(墨西哥)17.8 3圣保罗(巴西)17.5 4孟买(印度)17.4 5纽约(美国)16.5 6上海(中国)14.0 7洛杉矶(美国)13.0 8拉各斯(尼日利亚)12.8 9加尔各答

15、(印度)12.7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12.3,城市化过程中的四个特殊表现: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是否合理。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出现,特别是出现了人口超千万的城市,还出现了波士顿华盛顿、鲁尔区这样的城市群和城市带。这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趋势。,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

16、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也有人称之为郊区化或反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开始于北欧和西欧,随后在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城市大多为东北部的老城市,如纽约、费城、底特律、匹兹堡等。这些城市人口下降固然同中产阶级郊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老化造成人口向西部和南部的迁移。,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

17、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与此类似,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其现有资料表明,逆城市化现象仍在进行当中。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十、城市问题(一)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直接原因:城市的无限扩张和工业的迅速发展。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应当以技术

18、进步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手段,以观念更新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为根本,在城市的发展中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二)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龄化问题、犯罪问题。,卫星城 所谓卫星城市,是引用了宇宙间卫星和行星的关系,借以表明子城与母城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说,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据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可以分

19、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卫星城主要具备三个作用: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如居住的功能(卧城),工业的功能(工业卫星城),科技的功能(科技卫星城)等。,卫星城市的发展 1.最初它只是附属与大城市的居住群,仅供居住之用,有起码的生活服务设施,但居民的工作和娱乐必须到母城去,所以被称为“卧城”(sleeping town)。当时这种卫星城的建设绝不是由于某些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有其内在的经济原因的。这种卫星城的确起到了疏散城市人口的

20、作用,但也增加了郊区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因此它是不成功的。,2.第二阶段是半独立的卫星城,源于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能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他在按照自己的理论原则所制定的大赫尔辛基方案中,主张在该城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市。其特点是一方面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地铁等加强了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3.第三阶段是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市,实在二战后产生的。它距中心城市3050公里,有比例相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作。此类卫星城的典范是伦敦附近的哈罗市。,4.第四阶段是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的卫星城。既有与城市相互连接而出现

21、的城市群,并把中心城市的功能疏散出去,而且各分城之间也有快速交通设施。开敞式结构的另一个发展,就是线状城市。它把传统的点状中心变为线状,线状中心的两侧串挂着团组(城市单元)其道路与城市轴(快速交通系统)立体交叉。线状中心和整个城市可向两边无限延伸,适应发展需要。,十一、中国城市化进程 1.1949到1957年是城市化迅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期。2.1958至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3.1961到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4.1966至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各

22、不相同。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指导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实践。针对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确立不同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结合起来,从调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入手,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形成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大都市带,以此作为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要将上海、北京一天津和广州一深圳等城市群发展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目标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政策上给这些城市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中部地区要致力于扩大城市吸纳乡村人口的容量,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的规模适度扩大,大力发展小城镇,使中部地区成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战场。,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不能要求在下世纪初就形成规模等级齐全、职能分工合理、空间结构完善的理想城镇体系,城市化发展的中期目标是要以大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大调整,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布局模式。要依托现有的大中城市,在少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形成较大的人口集聚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