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6718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训练比赛的 归因,重要问题,归因的4种理论控制点归因的4个维度习得无助性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关键概念,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第一节 归因的4种理论,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朴素心理学”: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的普遍现象(海德)。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是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海德认为,我们都相

2、信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情境归因),或决定于主观条件(个人归因倾向)。,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2.Weiner的归因理论,Weiner 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有四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它们构成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形成了最初的归因模型(见表1)。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可控性维度,构成了修正的维纳归因模型(见表2)。,表1 最初的Weiner归因理论表2 修正的Weiner归因理论,3.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

3、致的。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能力、性格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相应推断。可能影响相应推断的因素:一是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4.Kelley的三度归因理论,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使用该理论对行为进行归因时,取决于下列三个变量:一是区别性资料;二是一致性资料;三是一贯性资料。,5.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产生原因:一是人们应该对自己行

4、为负责的社会规范;二是在一种环境中,行为者比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更为突出。,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的差别 行为者容易过高估计外在因素对自己行为的作用,倾向于作外在归因,而观察者对他人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产生原因:一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二是两者可利用的资源不同。,忽视一致性信息 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而不大注意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即对一致性信息的重视程度特别低。产生原因:一是人们习惯于注意具体、生动和独特的信息,而忽视抽象、空洞的和统计类信息;二是人们觉得直接信息比间接信息更可靠;三是行为者处于较突出的位置,而其他人往往只构成其背景。,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结果原

5、因解释时,会作出不合逻辑的归因,以促进或保护他们的的自我。即倾向于做有利于加强自我权威或是保护自尊心的归因。,第二节 控制点,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相信某些因素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内部控制点的含义是,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事件是处于人的主动控制之下。,外部控制点的含义是,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与自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这些事件是个人无法控制的。洛特(Rotter,1954)曾指出,人们的行为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期望,二是评价。而影

6、响和反映控制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强化的价值。,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1.信息加工与控制点 内控者与外控者在信息加工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内控者能更有效地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活动任务本身的特点上,能更多的自我调节,并表现出更高的处理问题的技能。外控者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对外部的、可控性较小的因素关注地更多。,2.焦虑唤醒与控制点,内控者对成败的责任感及对外部因素的无法控制感会使他们在赛前的高焦虑水平,但他们的有效应对策略及对自己成功的信念又提供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坚实基础,可使焦虑水平降低。研究还发现(Watson,1967),高焦虑与外控点之间有可靠的相关。,3.领导策略与控制点,外控者往往对

7、于来自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行政领导的社会强化和外部奖励有更强烈的需要。,4.性别差异与控制点,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外控(Anshel,1990)。和男性相比,女性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较低;对成功的期望较低,进行更多的外部归因和更少的内部归因;获得成功或遇到失败后体验到的责任感和满足感都较少。,5.运动成绩与控制点,高水平的、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员往往从内部来解释比赛成绩。稳定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归因有密切联系。总是取胜的运动员,成功后会进行能力归因,失败后进行其他归因;而总是失利的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与此可能相反。,第三节 归因的4个维度,一、内外源 也称控制点,指行为结果由内因引起还是由外因引起的认识

8、。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二、可控性 指对原因是否可控或在多大程度上可控的认识。“可控”因素是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凭主观意志控制的因素。反之,为“不可控”因素。,三、稳定性 稳定性维度是指对内外因是否稳定的认识。据此

9、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四、整体性 整体性是对某一原因影响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事件,还是影响许多情景中的许多事件的认识。,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结果 成功 失败,内外部,内部的,外部的,可控性,可控的,不可控的,结果 成功 失败,稳定性,稳定性的,不稳定的,结果 成功 失败,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1.习得性无助的性质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戴维克(Dweck,1975)提出的,是一种个体后天习得的、感觉对于失败控制不了,而且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感受。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

10、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系不良,有4种因素会影响人的失助感,即:(1)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史(2)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3)提供信息反馈的频率(4)信息反馈的来源,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 预防和矫正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将注意力放在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上,而不去注意那些较难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第二,失败时避免做能力低的归因。,第五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归因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但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投入更多努力也可以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改善运动员归因、激发动机的建议如下: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体验;,(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合理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8)实事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