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几点想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几点想法.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轮复习几点想法,哈二十四中学:高艳华2009年7月21日,一、我们的困惑:,二、找准突破口:,三、复习原则和策略:,内容:课程庞杂,地理知识涉及面广,体系:学科体系不完整,知识存在断层,关系:课标、考纲、教材的关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初中与高中的关系,一、我们的困惑:,高考题,二、找准突破口:,了解、体会高考试题的知识落点以及能力要求,通过与高考试题的深度对话,形成我们自己的认识、预测和判断,进而对高考复习产生直接、有效的指导作用。,09年宁夏考题:,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1.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
2、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本题考查:考生对坐标图、比例构成图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特定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并分析其演变原因。,B,D,南极中山站(,)时间(区时)2009年2月2日9时25分,我国在南极最高点附近建立的昆仑站()正式开站。根据此完成3-5题。,,,3.昆仑站正式开站时,北京时间为2009年2月2日A.5时25分 B.6时25分 C.12时25分 D.13时25分4.昆仑站与中山站的直线距离约为A.820千米 B.1020千米 C.1220千米 D.1420千米,5.与中山站相比
3、,昆仑站所在的地点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 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本题考查:区时计算、球面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微观环境要素差异(降水、气压、太阳辐射、风力)。,图2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2,完成6-8题。,6.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A.B.C.D.,7.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热量丰富 光照充足 地形平坦 水源丰富 A.B.C.D.
4、8.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本题考查:经纬线定位、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条件差异。,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9-11题。,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
5、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
6、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图5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7分)2、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10分)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
7、为什么?(11分),4、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本题考查:以钢铁工业为例,通过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考查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简单的区位判断、分析提取信息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长江口的泥沙淤积、广西属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故地价低、劳动力成本低)。,【答案】:(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输成本 便于钢材进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临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2)甲地位于长江口附近 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持续大量沉积,导致甲地沿岸地区水浅且水深不稳定。(3)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 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
8、乙地港口优势 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4)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条件,可停泊大型货轮)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 建设成本低(地价低)。,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 区。(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植树造林、种草、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答案】:(1)干旱、半干旱地区 距海远近(2)选 选或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 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
9、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 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年降水量线、图例、注记)、经纬线区域定位、提取信息(题干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进而降水增多,气候趋于湿润,干旱得以缓解)、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组织言语总结阐释问题的能力。,09年全国卷,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9-11题。
10、,9.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式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10.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11.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冬油菜,约3月开花)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9月中下旬)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这是一道有争议的考题,有人说超纲,因为月相没学。,1、关于超纲:地月关系是地球宇宙环境的一部分,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是课标明确的;课后活动安排了观察月相的内容,而课后活动是教材
11、的组成部分。,2、如果我们忽略月相这部分知识,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途径?太阳周日视运动知识。原理:地球自转,所以所有天体包括月球均与太阳一样东升西落,因与太阳有夹角,所以升落时间与太阳不同。天体升落时间可以太阳升落有方位和时间(题干),可作已知条件。不同日期“日月夹角”,由已知条件可知。,内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形式:图领天下,学科特色浓厚,方向: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发展,高考题的启示,立意:彰显能力(判断、推理、迁移等),总体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双基掌握程度和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素养,新旧课程,高考题的启示,三、复习原则和策略:,复习策略:,1、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3、加强知识整合
12、和体系构建:,2、敲实双基是基础、突出主干是重点,4、加强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学科知识的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教材编撰的依据,也是我们平常教学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一个普通高中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从这个层面上讲,课标是对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低要求,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只能算是高中学力的要求,并不一定达到高校选拔学生的要求。所以,考纲是源于课标,而高于课标。,课标与考纲:,1、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论:从两者的表述来看,考纲
13、是源于课标而高于课标的。考纲是原则性的、纲性的,而课标是灵活性的、弹性的。,举 例:,1、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载体,但不一定是考试内容的具体体现。所以在阐述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有的教材是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例,有的教材是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在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有的教材是以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为例,有的教材是以我国的南水北调为例,有的教材是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课标、考纲与教材:,1、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不管以什么为例,原因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就是共性,这种共性就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的
14、。既然新课标环境下的教学不拘泥于教材,那复习时当然也不能拘泥于教材。复习时通过对典型性案例的深入剖析,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这才是最关键的。,1、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以产业转移为例:不管哪个案例最终的落脚点是形成有关产业转移的相关认识和思想,而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则相应的弱化,因为案例不是考点:,观点:,世界任何地区的产业转移均具有以下的特征:1、转移类型: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2、转移原因:降低成本(工资成本、原料成本、环境成本、土地成本等);3、转移方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4、转移影响:迁入地:带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加重。迁出地:利用空间、资本发
15、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减轻环境污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即地理思想、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2、敲实双基是基础、突出主干是重点,地理新课程环境下的高考命题必须反映新课程的理念,高考地理命题可能会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但是在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扎实掌握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一点是不变的。这也是地理新课程的基础目标。所以,在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既要抓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
16、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地理评价能力等)。(高考题的考点和落点足以证明。),2、敲实双基是基础、突出主干是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准确掌握,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1、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2、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3、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4、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5、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2、敲实双基是基础、突出主干是重点,单一、孤立的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教学,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很难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
17、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多角度、多方位分析理解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加强知识整合和体系构建:,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但有利于明晰地理知识的脉络,也有利于应对试题中知识的纵横迁移。,3、加强知识整合和体系构建:,结论:,知识整合的目的:构建知识体系,新课标实验环境下的教学内容虽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新课标的弹性、灵活性给教材的编写予以很大的空间,编写出来的教材不再追求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有很大的跳跃性,不同版本教材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阐释形式程度侧重点也不同,从而使教学内容的编写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3、加强知识整合和体系构
18、建:,多种版本的教材给教学选材予以很大的余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把准新课程标准,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主,灵活地处理(取舍)其它版本教材内容,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或案例、或体系,力求达到对课标的最科学、充分、流畅阐释。,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3、加强知识整合和体系构建:,以产业活动为例:,考纲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及其形成的产业地域显然是学科的主干知识。湘教版将其放在一章中,内容的编排上教师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比较而言,人
19、教社通过案例与活动的配合内容更清晰、更丰富、更深入,案例更典型、分析更透彻。其体例如下:,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共三节),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以活动(亚洲水稻和千烟洲立体农业)和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形式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为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乳畜业(西欧)为例,人教版不足:缺少农业分类的基础知识,但这部分内容湘教版以活动的呈现。,湘教版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选择如下:,自给型农业、集约型农业、混合型农业、商品化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自给型农业、集
20、约型农业更像农业分类,而不是地域类型,地域性特征不明显。,通过比较法整合主要农业地域:,(1)大牧场放牧业和游牧业的异同,(2)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异同,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整合策略:选修内容融合到必修的体系中:,内容和地位:必修是重点,加强知识整合和体系构建:,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与必修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整合重点: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危害及防治,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案例一:,优点:从类型、分布、成因到防治浑然一体,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概念、属性、特征、类型、分布、危害、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自然灾害概述,二、中国的自然灾害,1中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2)空间分布,
21、2图示法分析总结我国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原因,4.洪水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1)西南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2)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足够的坡面和坡度。(3)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诱因。,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二)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1)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2)海陆兼备,陆地与海洋灾害都有(3)季风气候典型,降水年内
22、、年际变化大(4)板块交汇地带、地壳运动频繁(5)人口分布不均,经济水平差异明显,四、防灾与减灾(一)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1.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二)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防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2.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三)自然灾害与我们,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案例二:,选修环境保护与必修第四章“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整合,整合前的体系:,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
2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环境保护(选修)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解决,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环境问题概述(概念、机制、分类),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类型、成因、危害),第三节 环境管理,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的整合,加强知识整合和体系构建:,初中与高中整合的案例:,例一:初中教材与必修二的整合(以世界、中国各典型农业区、工业区为例,理解工
24、农业区位因素的应用)例二:初中教材与必修三的整合,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以初中为载体:,以分析我国不同商品棉基地的区位条件为例,体现出高中知识的整合,我国农业地域(初中)与世界农业地域(必修2)的比较:,(1)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2)中国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3)美国五大湖周围乳畜带和我国大城市周围的乳畜业,(1)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相似之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水源灌溉;地广人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不同之处:美国:家庭经营;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社会一体化是 其特殊区位条件;我国:一般是国营的大面积可耕荒地是我国
25、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可借鉴之处:大规模经营,可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美国先进的科技值得借鉴;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2)中国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相似之处: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等。不同之处:阿根廷:通过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使潘帕 斯草原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畜牧产品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我国:牧区普遍存在“靠天养畜”和“超载放牧”的现象;草场退化沙化、牧区生态环境恶化;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3)美国五大湖周围乳畜带和我国大城市周围的乳畜业不同之处:美国:气温较低、生产期短、雨量较多,有
26、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还生产牛肉和乳制品,发展有家禽、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我国:为满足城镇、工矿企业对乳畜产品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分布范围较小,呈零星分布;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可借鉴之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初中“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与高中必修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整合一起,其体例如下:,必修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原来体例如下:,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加强学科思想的
27、渗透和学科知识的理解,学科思想: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如发展交通的意义:,沟通和联系,引进来走出去,脱贫稳定民族,如我国农业发展方向:,途径,专业化,产业化,深加工产业链,发挥优势提高效率,技术是桥梁,产业结构调整,如分析河流断流的原因:,4、加强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学科知识的理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学的关键,近年来的高考已反复证明,背诵的知识只是“知道”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便不是“知识”。凡只是“知道”的知识,都是没有“内化”的知识,不可能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在学习和复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加强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从高考的考查要求来看,学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要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过程的能力要求。试题看起来不难,答案也是简单的,但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培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4、加强学科思想的渗透和学科知识的理解,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