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71712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主要内容,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层级关系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第三节 教学目标,本章学习目标,知道教育目标的层级关系知道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明确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关键来源学会正确陈述教学目标,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层级关系,一、从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班级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校课程目标,从理想到现实,从一般到情境化,各级目标之间的协调(alignment),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一、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三大依据:学生、社会生活、知识两大筛子:教育哲学、学习理论,社会领域,精确化的具体目标,教育哲学,尝试性的一般目标,学习者的性质,知识

2、领域,学习心理学,三种取向与哲学观、课程开发模式,(一)学习者的需要,从个体看,学习者作为完整的人,其需要是多样而丰富的;从群体看,不同学习者具有不同的需要;作为学习者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不仅有个体间的差异性,还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是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着的。,(二)社会的需求,1要对“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社会上其它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做出明确区分。2课程目标的确立除应关注对现存社会需求的研究外,还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进行研究。,3课程目标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明白哪些才是课程目标需要重点反映的社会需求,形成

3、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需求系列层级,并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来。4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考察社会生活需求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三)学科的发展,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科知识内含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包含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内容。典型的学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哲学和社会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文学艺术等等,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嬗变,(一)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1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2过分重视

4、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4过于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二)新课程的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着重关注终生发展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三、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标准)、学期目标1992年,亚太经合组织教育

5、部长会议: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本质上是国家对特定课程的目标的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二),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结果性目标明确告知学习结果,适用于认知技能领域;表现性或体验性目标描述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内容标准规定学生学习什么、能做什么;表现标准规定实现内容标准规定的目标的程度,即对学生的掌握程度的表达。“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好”?“学得多好才算好”?内容

6、标准和表现标准。前者划定了学习的领域,回答学生应“学习什么”的问题;后者规定学生在这些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回答“很好是多好”的问题,显示学生在内容标准方面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及其实践能力的具体例子和明确的定义。,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第三节 教学目标,一、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即期望通过教学获得的结果。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应知和能做上。即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应知和能做的事。教学目标对教师而言是教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学的目标。教学目标也就是评价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类型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的来源,(一)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教学内容学生课程标准,知道并确定内容标准,选择、评价材

7、料和资源,开发、实施和分析基于标准的评价,确定教学策略,计划和修正教学,(二)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分解:准确确定学生(1)应知(概念)重要的名词;(2)应会(技能)动词;(3)通过特定的情景或主题(选择学习活动),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如“说

8、明细胞的分化”的动词为“说明”,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细胞的)分化。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如“说明细胞的分化”之“说明”可剖析为“解释”、“推断”、“扩展”、“区分”,“分化”可剖析为“分化的含义”、“分化的特点”、“分化的意义”、“分化程度与分化能力的关系”。第三步,形成剖析图。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展开、扩展课程标准的关键词之后,必然会出现多种动词与名词的组合。,课程标准分解策略,替代策略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学习目标。拆解策略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形成具

9、体的学习目标。组合策略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焦点,形成一个学习目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

10、与图形图形的认识”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语言知识”二级目标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4、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

11、形式和表意功能。,主体(Audience):学生行为(behavior):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条件(condition):行为产生的条件表现程度(degree):评价行为的标准,(三)教学目标的陈述,教学目标范例: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全班学生都必须参照课文例题或其它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十题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题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应达到80%。,范例:使用电话,知识学生知道使用电话的大约费用,以及节省电话费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够使用电话簿;学生能够利用总机接通电话;学生能够利用直接拨号打市内电话或长途电话;学生能够处理烦人的电话;学生知道如何打紧急电话;态度学生能够养成有

12、礼貌的电话习惯;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和能力来使用电话 过程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际拨三通电话 经验学生实际参访电话交换机的运作。,体验性目标的表述,ABCD目标陈述法适用于结果性目标,但难以适用于体验性目标。“热爱和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对这一目标,可从以下五方面加以限定:a.主动查阅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b.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示担忧;c.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纠正自己和他人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d.向自己认识的人宣传环境保护观念;e.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教学目标陈述中的常见问题,1.以教师为主体。口才训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用教育目的替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动物的情感。3.有内容无行为。列举一堂课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或其它内容要素。4.有行为无内容。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方式,但不能比较具体地指明这种行为能够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如“发展批评性思维”。5.目标过于琐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