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7216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邢福义先生的讲座复制与抄袭.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风文品问题讲座,“复制”与“抄袭”邢福义,学术的神圣,受到功利的侵扰,书文中出现的抄袭现象愈来愈加严重,不能不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对学风文品问题的忧虑与思考。我国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年年持续增长,然而指导力量不足,一个导师往往要带十大几个博士硕士研究生。网上的资料犹如茫茫大海,假若哪个研究生写论文时从网上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导师们要想全部发现,极其困难,因为谁都没有那么大的神通。,目前,各高校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采取了这样那样的办法来对付。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机检查论文的复制率,然后根据复制率的高低,提出相应的规定。比方,不超过20 的,不管;高于20%,就可能有问题。百分比越高,问题越大。

2、问题大的,学术委员会分会必须作出准不准答辩的决定。要是让答辩,必须向校学术委员会作出解释。,这一办法的实行,起到了相当好作用。但是,由于只在“量”上作了规定,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鉴别的科学性。何为“复制”?就文稿之间的关系而言,通俗地说,主要指的是把别人文稿中的话语移用到自己的文稿之中。这实际上有三种情况,并不是每一种都有抄袭的嫌疑。,第一,按需聚用。即把别人的文句,按特定的需求聚集使用。其突出表现,是古人的“集句”。王安石是集句的高手,赠张轩民赞善是他的集句诗之一。全诗4个小句:潮打空城寂寞回,百年多病独登台。谁人得似张公子,有底忙时不肯来?,第一个小句,来自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

3、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第二个小句,来自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三个小句,来自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第四个小句,来自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集句”大都是文字游戏,但也有很好或者比较好的。不论如何,应该承认是一种令人佩服的创造。因为,从四面

4、八方集拢来的句子必须意思连贯,合乎格律,这极为不易,不是书读得多,并且烂熟于心,又文思敏捷,才华奔放,是做不到的。绝对不能因为它的复制率是100%,而认为是抄袭。,还需注意一种情况:有的诗词,常常移用了别人的诗句。移用得巧妙,会令人赞叹不已。比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是唐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李诗为: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5、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我们不能说毛泽东那首七律中,8句中1句是复制别人作品,有12.5%的复制率。,第二,规范引用。即按学术规范,明确交代了是引用别人的语句,并且说清楚了引文的出处。至于到底引用多少,要看实际需要;如何交代引用关系,也要看实际需要。我最近写了一篇大家小书 形小义大的文章,将发表在汉语学报2011年第2期上面。我想以这篇文章为例,说说相关情况。,我首先写道: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一套通俗性应用性语言文字丛书,名为“大家小书”,请詹伯慧教授担任主编。伯慧教授带头先走一步,于2010年7月推出语文杂记一书。一收到出版社寄来的这部语文杂记,我立

6、即阅读起来,不由自主地一篇篇阅读下去。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大家小书,形小义大。”意思是:“大家”笔下的“小书”,形体小而意义巨大。,我国语言学界,存在有“大家”写“小书”的优良传统。现代语言学家中,就有两位巨擘令人无比敬佩和永远怀念。一位是龙虫并雕的王力先生。王先生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龙虫并雕斋”,他在这书屋里既“雕龙”也“雕虫”,既写学术大著也写通俗小书,比如既写汉语史稿,也写诗词格律十讲。他的书可厚可薄,他的文章可长可短,取决于写作目的和对象特点,所举的例子恰当而巧妙。,另一位是高举“务实”大旗的吕叔湘先生。吕先生早年就写出中国文法要略,后来,一直到90多岁,都没有中断过发表学术论著;

7、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地向社会、向大众奉献通俗性成果。像语文常谈这样的小书,学术含量既高,可读性又特别强,几乎篇篇可以选入课本,供小学、中学或大学生们学习。,我接着写道:当前的某些情况,很难让人乐观。社会风气,牵制着学术的走向;功利追求,侵袭着学术的纯净。书的厚度越来越大,竭力膨胀,因为,要是本子小了,参加学术性的评奖就会吃亏;文章的篇幅越来越长,狠劲注水,因为,学术刊物不愿意发表短文,如果文章短了,转载率就会减少,刊物的“影响因子”就会下降,刊物的“核心”名号就会动摇。这么发展下去,浮躁的学风必然加剧,对“后来人”的如何培养必然会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再接着,我写了读完詹著语文杂记之后的突出感觉

8、:第一,爱我中华的情怀;第二,辩证开明的思路;第三,融会贯通的学养;第四,虚怀若谷的风范;第五,通俗活泼的文笔。归总性的话语是:这样的“小书”,可以让读者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对于上述五点突出感觉,我的写法是先引述作者原文,然后作一两句话的点评。下面罗列两点。,第一,爱我中华的情怀。在普通话和方言中,作者写道: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民族,不能没有一种全社会共同使用的通用交际语。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事。海峡两岸都是龙的传人,在这一点上,自然是有共识的。国语也好,普通话也好,说到底,它是代表全球炎黄子孙的通用语言,既存在于海峡两岸同胞之间,也通行于全球各地华人社区之间,更被确认为联合国六大工作

9、语言之一。在我国全国语言运用的总格局中,由普通话唱“主角”而让各地方言,特别是像粤语这样的“强势方言”发挥“配角”的作用,无疑是当今我国社会语言应用中不可逆转的走向。,在跟进语文发展,善待语文资源中,作者写道:我们国家有56个说着不同语言的民族,汉族还存在着的色彩缤纷的各种汉语方言,这些自然都属于语言资源。所以说,应该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后边再加上“语言丰富”这几个字,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毫不夸张的。语言资源如此丰富,我们一要大力开采,二要善于对待,使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方言,都能在我们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作者的论说使人感到,这部“小书”里贯穿着一条可以为全球华人所认同的红线,这

10、就是:“爱我中华!”,第二,辩证开明的思路。在普通话和方言中,作者写道:实际上,普通话也是在一种方言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作为“老大”,它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罢了。能正确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会明白它们并非“对头冤家”,而是可以并存并用、相互补充的。在简体字和繁体字中,作者写道:当前我们完全可以让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下去,在全球华人世界的汉字应用中来一个和谐共处,繁简由之。同时,我们也要提倡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用惯简体字的人有空学学自己生疏的繁体字,争取“识繁用简”;而用惯繁体字的人也不妨抽点时间认识已经简化了的简体汉字,做到“识简用繁”。这样一来,繁体与简体的争

11、议就自然会偃旗息鼓了。,在浅谈粤语正音中,作者写道: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是语言学最基本的道理,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也包括地方方言。我们在厘定现代粤语正音上的态度,正是充分尊重“约定俗成”原则的体现。当前出现在香港的有关粤语正音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就牵涉到是否在重视历史继承性的同时,也认真贯彻“从今从众”原则的问题。在语言应用的规范化和多元化中,作者写道:在厘定语言规范时,有必要多做调查研究,多观察语言发展的趋势,遇到分歧的现象,不妨多保留一点宽容度,等一等、瞧一瞧,别忙于下结论。我是赞成“规范中有所灵活”的说法的。,作者的论说使人感到,这部“小书”里又贯穿着一条做好学问的思路,这就是:辩

12、证地开明地处理和解决问题,避免思想的死板僵化。我这篇文章的“复制率”是多少?起码有5060%吧?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哪些话是詹伯慧教授的话,哪些话才是我说的话,是很清楚的,不会有人说我是抄袭。“规范引用”,办法很多。关键在于交代清楚。,第三,违法剽窃。即偷偷摸摸地把别人的成果“复制”到自己的成果里,用来冒充自己的创造。2011年2月中旬,包括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媒体,纷纷报道“长江学者”、某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通过学术造假的手法,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正式撤销其获奖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事实证明,该教授在报奖材料

13、里,把别人的成果“复制”成为自己的成果,这是一种偷换,一种肆意的剽窃。比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研究者申报的“4M50型压缩机研制”项目,在1998年就已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这型压缩机却成为该教授申报奖项的主要成果。除此之外,申报材料中许多关键理论和技术中所谓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都是国内许多人采用的常用方法。,这只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目前,在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里,剽窃性的“复制”现象相当严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从人数上说,我们已经成了研究生培养的大国。但是,质量到底如何,姑且不说,研究生们的学位论文必须清白干净,写作过程于心无愧,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我

14、写过一篇社会公益对学风文品的管约(语言文字应用2002)。文章指出:社会公益对学风文品的管约,实际上就是学者们的学术行为的公约,就是全社会客观地存在着的须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作为“公约”,“分清人己成果”是排在第一位的要求。学术研究,不能不阅读已有文献,不能不涉及他人说法。但是,任何时候都要“清澈见底”,没有“梁上君子”、“瓜田纳履”之类嫌疑。不仅不应公然剽窃,即使是没人知道的“小便宜”,也不应去触摸。,文章里说了三件小事。1981年,我的词类辨难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在讨论“反而”一词时,说了这样的话:“首先,不但不(没)反而实际上等于不但不(没)而且反而,不但和而且呼应,不

15、(没)和反而呼应。”在这句话的后边,特别加了一个注:“在一次讨论会上,张拱贵先生发表过这一意见,不敢掠美。”,1993年,我写了一篇治学之道 学风先导(世界汉语教学1993)文中强调吕叔湘先生所提倡的“务实”是讲求事物辩证关系的“务实”。其中,辩证关系之七,是在吕先生看来,语法研究的成果不能不讲求学术价值,但也要考虑发挥社会效益。在有关评述的后边,我加了一个注,注明吕先生讲话的出处,并且特别指出:“吕先生这段讲话是詹伯慧兄提醒笔者的。”,2001年9月,我在全国方言学会年会(西安)上宣读论文“起去”的普方古检视(见方言2002年第2期)。承蒙张振兴先生提醒,我进一步检查文献,写了短文有关“起去

16、”的两点补说(方言2002年第3期)。我特别说明:“十分感谢张振兴先生,2001年12月5日,张先生发来电子邮件,提醒了笔者:由丁声树先生主持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曾经提到过起去的问题,请参考一下。”,这三件小事,延续的时间为20年。提到这三件小事,是想说明,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在分清人己成果的问题上,应该特别严肃认真,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暧昧。即使是别的学者口头上说的话,来信中提到的事,并不见于正式发表的文字,也不应掠人之美,作出欺心之事。至于剽窃别人的成果,那是极为低级的偷盗行为,不齿于学界,更要杜绝,不必多说。,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求科学性。“复制”与“抄袭”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由百分比来当主

17、裁判。如上所说,凡是符合学术规范的,复制率到底容许高到多少,不应作硬性规定;而作为特殊情况,“集句”诗词的复制率为100%,更是不能不如此。可是,反过来看,复制率低的,也不能随便忽略。假设违规复制率只有15%,一篇20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里就有3万字属于抄袭,这能容忍吗?要不要处理?假设违规复制率只有1%,也有2千字,但恰恰是文章的关键性结论,而作者却让人认为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这仍然是严重的剽窃,属于抄袭行为!,总之,关于“复制率”,不能简单化,不要一刀切。在检查“复制率”之后,应该还有一个重要步骤,这就是,专家的权威性鉴别!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做个干净纯正的人!做个自强自立的人!防御意识:干净纯正;进攻意识:自强自立。自强自立:求知的欲望,追踪的习惯,自省的精神,创新的观念,坚持不懈的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