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概述.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7642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规划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免疫规划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免疫规划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免疫规划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免疫规划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规划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规划概述.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免疫规划概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 要 内 容,基本概念免疫学基础预防接种发展历程预防接种有关法律、条例,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预防接种,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采用适宜途径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主动或被动免疫力,以预防所针对的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免疫规划,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内涵和外延比计划免疫更宽泛:扩大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扩大预防接种受益人

2、群。,第二部分 免疫学基础,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脾,胸腺,淋巴结等免疫细胞: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天然杀伤细胞)免疫抗体定义: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体内B淋巴细胞产生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发应的物质称为抗体。主要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D,IgE,免疫学基础,功能名称 正 常 异 常,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 超敏反应(强)其它抗原性异物 免疫缺陷病(弱)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肿瘤或病毒持续 防止肿瘤发生,杀伤 性感染 病毒感染细胞,免疫功能分类,免疫学基础,免疫种类,免疫学基础,什么

3、是抗原?,指进入动物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也就是说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称抗原。,根据抗体形成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为:胸腺依赖抗原:此类抗原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如蛋白质,菌体及鞭毛等。这类抗原除可产生体液抗体外,也可有细胞免疫应答。非胸腺依赖抗原:此类抗原结构简单,是由相同单位排列成单链构成,能直接刺激B细胞,主要是多糖类抗原。,免疫学基础,免疫应答,定义:抗原刺激机体以后,刺激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反应,称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个方面 有关。,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

4、程,免疫学基础,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类型 A.人工主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自然被动免疫,第三部分 预防接种发展历程,第一阶段 计划免疫前期(19501977年),50年代,全国开展普种牛痘195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 1963年首次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逐步在全国开展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和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70年代,每年利用冬春季节在全国范围推行突击接种,发展历程,第二阶段 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1978年 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1982年:统一儿童免疫程序;开展计划免疫冷链建设。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

5、,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开始建设冷链,2004年前国际组织支持的冷链装备大约占70%。1987年:卫生部首次颁布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1988、1990、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1991年:李鹏总理签署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两个世界性文件,对计划免疫等工作目标做出政府承诺。,发展历程,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自1993年12月起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强化免疫日(NID)活动。1995年:全国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开始实施消除新

6、生儿破伤风工作计划。1997年:开始实施全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1998年:成立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委员会,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开始启动;正式提出将乙脑、流脑、乙肝、风疹、流腮纳入免疫规划管理。*98年我省启动创建规范化接种门诊工作,计划免疫工作逐步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00年:全国实现无脊灰目标。,第二阶段 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发展历程,第三阶段 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进一步明确计划免疫工作目标。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

7、决定,要求以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90%。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2005年我省推广使用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形成省、市、县、乡镇的免疫规划管理网络体系。,发展历程,第三阶段 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至今),2005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同年6月1日实施。*2006年我省启动15岁以下儿童乙肝查漏补种和麻腮风疫苗免费接种工作2007年3月: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确立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1998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为儿童服苗,儿童是棵幼苗,只有精心爱护,才能茁壮成长,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温家宝

8、,2006年,现任总理温家宝同志为儿童服苗,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为儿童服苗,发展历程,我国实现无脊灰目标的年份?A.1998年 B.1999年 C.2000年 D.2001年,乙肝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年份?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以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A.85%B.90%C.95%,疫苗气雾化,可用于强化免疫,对活疫苗进行观察,蛋白结合苗,中国口服疫苗GSK注射疫苗南美使用,预防70%宫頚癌,二期临床,西太区澳新蒙古等17国已经纳入EPI,发展历程,中国疫苗发展历程,发展历程,中国免

9、疫规划疫苗种类的演变,1.结核病 2.麻疹 3.脊髓灰质炎4.白喉 5.百日咳 6.破伤风 7.乙肝 8.甲肝 9.流脑 10.乙脑 11.风疹 12.腮腺炎 13.出血热 14.钩体病 15.炭疽,疾病种类(15):,发展历程,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预防疾病,注:原有新增特殊,发展历程,2007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纳入的疫苗种类?预防的疾病有几种?A.14类、15种 B.5类、7种 C.11类、15种,维持无脊灰状态,发现VDPV病例广西,中国最后一例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病例1例云南,1995年,1994年,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病例3例云南,1996年,1

10、999年,2002年,2004年,发现输入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1例青海,发现聚集脊灰疫苗重组株病毒引起的病例四川,发现聚集cVDPV病例贵州,2005年,发现iVDPV病例安徽,2006年,2007年,3例VDPV,发展历程,浙江省维持无脊灰状态三策,对策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脊灰野病毒输入防范工作,做好风险评估做好对野病毒输入疫情应对,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开展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加强部门配合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掌握当地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对重点高危地区进行检查指导:AFP监测医院、有流行区人员往来的学校、工作场所等 组织开展控制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引起暴发流

11、行疫情的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继续开展按月查漏补种开展“加强版的麻疹-脊灰查漏补种”活动,覆盖全省所有县(区)按照国家脊灰强化免疫部署,结合我省风险评价情况,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对策二:维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开展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机构AFP报告的敏感性,确保一旦有输入性病例发生时能及时得到识别,为采取后续控制措施取得时间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和采便送检,对策三:提高AFP监测系统敏感性,控制麻疹全国麻疹流行情况,浙江省消除麻疹十大措施,“加强版的查漏补种”(十大措施之一)8月龄及时接种率提高至95%以上(十大措施之二)

12、,对策一:维持适龄儿童高接种率,在规范常规按月查漏补种基础上,全省所有县(市、区)统一组织开展今冬明春2轮短期集中式的8月龄6岁儿童的查漏补种活动。(同时对孕妇也要提前摸底登记)采用“边摸底边接种”方式,每轮活动要求7天内完成摸底和接种工作。,通过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常态化查漏摸底等途径及时发现并预约满8月应接种的儿童。对超过1周的儿童进行登记和电话通知,同时注意对暂缓接种对象及时补种,要求儿童能在1个月内完成接种。8月龄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国家要求90%)。,加强成人及小月龄免疫屏障(十大措施之三),对策二、建立全人群麻疹免疫屏障,局部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十大措施之四),

13、发生麻疹暴发疫情的地区,要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率快速评估基础上,可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开展局部强化免疫;疫情发生地应根据病例流行病学指征,确定范围和对象,开展应急接种。,继续开展初三学生、高一学生(去年未开展)的麻风疫苗免疫接种活动,今后将初三学校麻风(腮)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加强免疫。,麻疹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统一由麻疹网络实验室开展。全省统一方法、试剂,加强质控,确保实验室诊断质量。接种麻疹疫苗7-21天发病的疑似病例,可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排除。(十大措施之五)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必须要在24小时内(监测方案要求48小时)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完成个案调查和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完成后在1个工作日内(监测

14、方案要求7天)完成实验检测;市级疾控中心负责检测。,加强麻疹病例实验室及时诊断和鉴别诊断,认真做好每一例麻疹病例的调查、分析、管理和处置工作,确保麻疹疑似病例住院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规范落实措施,做好指导,严防传播。(十大措施之六)县疾控中心要有专人专职负责麻疹工作;各市疾控中心要参与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的调查;省疾控中心要参与每一例确诊病例的调查和处置。,对策三、加强传染源管理,医疗机构在消除麻疹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确保麻疹疑似病例住院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规范落实措施,做好指导,严防传播。(十大措施之六)以输液室和输液为重点,

15、确保麻疹病例及疑似病例的隔离治疗和管理。切实降低输液比例(门诊人员输液比例降至20%),降低就诊人员密度。,对策四、切断麻疹医院内感染传播,明确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的重点任务。各地应根据工作落实情况,对查漏摸底工作人员予以相应的奖励。(十大措施之七)每周通报各地发病情况。省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定期编发简报至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麻疹疫情高发或暴发地区予以通报(十大措施之八)适时将消除麻疹这一国家规定的目标纳入相关考核体系。以此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和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作用。(十大措施之九)加强督导检查。省将进行有重点的督查,并组织对口检查和交叉评估考核,推进消除麻疹的工作。(十大措施之

16、十),对策五、进一步营造消除麻疹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政策环境,控制乙肝1992年与2006年乙肝HBsAg携带率比较(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程序),挑战,全人群HBsAg阳性率从9.75%降到7.18%5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低于2%2005年出生儿童HBsAg阳性率为0.7%。,发展历程,免疫规划工作更趋法制化、规范化规范化文件出台(国家),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6月1日)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年)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006年)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2003年)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6年)20062010年全国乙

17、肝防治规划(2006年)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2005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2006年)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2006年)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2006年)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07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2007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2008年),免疫规划工作更趋法制化、规范化规范化文件出台(省级),浙江省预防接种实施规范(2004年)20042010年浙江省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2004年)20072012年浙江省消除麻疹实施计划(2007年)20062010年浙江省乙肝防治规划(2006年)浙江省幼儿

18、、学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浙江省预防接种门诊评审标准(修订版)(2006年)浙江省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2008年)门诊评审方案?异常反应补偿办法?信息化报告规范?,第四部分 法律、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施行时间:2004年12月1日起 与免疫规划相关的条文(第十五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

19、种的第一部法规,于2005年3月16日经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通过,由温家宝总理在3月24日签署予以公布。施行时间:2005年6月1日起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目的 加强疫苗流通管理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限定了适用于本条例的疫苗,不包括治疗性生物制品,如丙种球蛋白、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总则-1,总则2,免疫程序(条例第5条规定)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

20、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流通1,流通方式 根据条例有关规定,第一类疫苗的流通如下:,省CDC,市CDC,县CDC,乡级医疗机构,疫苗生产或批发企业,其他单位或个人,申报计划,下发疫苗,接种单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流通2,第二类疫苗流通如下:,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省CDC,市CDC,县CDC,接种单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流通3,疫苗批发企业(

21、条例第10条规定)疫苗批发企业必须符合以下3个条件:1.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2.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经省药监部门批准后,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疫苗!,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流通4,进苗索证(条例第17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若为进口疫苗,则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年备查。,

22、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1,接种单位(条例第21条规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2.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2,条例第23条规定: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条例第24条规定: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

23、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3,接种实施 根据条例有关规定,接种单位在接种实施前要做好告知,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4,条例第26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

24、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5,收费问题 根据条例有关规定,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要自费接种第一类的同品种疫苗,接种单位必须告知其有关详细信息;接种单位在接种第一类疫苗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可收取适当费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异常反应处理1,报告(条例第42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

25、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异常反应处理2,处理(条例第44条规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法律法规,异常反应处理3,鉴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异常反应处理4,接种事故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苗索证资料保存年限为 A.超过疫苗有效期年 B.超过疫苗入库日期年 C.超过疫苗有效期5年 D.超过疫苗入库日期5年,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哪一方安排?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B.疫苗生产企业 C.接种单位,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