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7818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师心理学》PPT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单 位 奉节师范进修学校胡 晶,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感觉就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用眼、手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和触摸物品时产生的印象或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的概述,2.什么是知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如我们知觉到粉笔,就是对粉笔整体的认识。包括颜色、形状、重量、温度和硬度等属性的有机结合。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的概述,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割。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感觉的有机综合。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2、,二者同时发生。,二、感知觉的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三、感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味觉 嗅觉 温觉 肤觉 触觉 感觉 痛觉(痒觉)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机体觉,三、感知觉的种类,(二)知觉的种类:1、一般知觉。即有某种感觉就有相应的知觉。2、复杂知觉:(1)空间知觉.即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远近、深浅等的反映。如婴儿学步,人走路不会碰到物体等;(2)时间知觉.即脑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顺序等特性的反映。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上课时间的长短等;(3)运动知觉.,四、感知觉的特性,(

3、一)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人对同等强度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强,有的人弱。如忍痛的能力就有差别。人的感受性会因训练而发生变化。如晕车船。,2.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如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会发生变化。有时会提高,有时却会降低。它有一定的规律性。(1)适应 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它包括: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2.感受性的变化,(2)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其变化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人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人

4、的感受性。其作用表现为:对比作用: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补偿作用:当人的某种感觉消失后,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四、感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方面。,(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在反映过程中有选择地把某事物作为知觉对象的特性。当人确定某一事物为知觉的对象时,其余的事物就成了它的背景。如教材P24图22中“柱子与人物”双关图。这种对象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乘坐车、船。,(二)知觉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把不完整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如教材P25图24中的“黑

5、白三角形”又如:,(二)知觉的特性,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知觉对象命名。有时需要给知觉的对象作一定的提示。如教材P26图2-5,(二)知觉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知觉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看远处的人可以知道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三)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心理和生理异常时产生的。如由于过度恐惧和紧张时产生的“杯弓蛇影”,走夜路时后面的脚步声等;二是一般正常人都具有的,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错误。如教材P27图26中的六种图形。正确地利用错觉现象可使人们有效地克服不足之处。,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

6、展,一、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儿童所获信息量的80%来自视觉。小学儿童视觉的感受性、调节能力和辨色能力发展很快。如一年级儿童一般只能分辨三种不同的红色,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分辨12种不同的红色。儿童的视敏度(视力)和颜色视觉的发展也很迅速。,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听觉的发展 儿童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从六岁到十几岁之间有显著提高。尤其是言语听觉能力和语音听觉能力的提高非常迅速。如能较准确的辨别“四声”。,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三)运动觉的发展 儿童的骨化尚未完成,手指、手腕的运动不够灵活协调,故写字需非常用力;肌肉的力量不断增加,如握力,712约增加一倍;动作

7、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日益增加。如:“体”“休”。由此,儿童的作业量不宜过大。,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学龄前儿童辨认几何图形,常常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把三角形叫做“小旗子”,圆形叫做“圆球”等。初入学的儿童也表现出这些特点,经过训练,其能力迅速提高,但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正确地辨别。见教材P30图27的数“立方体”。2.方位知觉。初入学儿童一般能很好的辨别上下、前后方位,但左右方位的辨别要和具体事物联系才行。如体育课“向左右转”,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会发生错误。,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初入学儿童知道“天”(即“

8、昨天、今天、明天”),但对比“天”的单位小的(如分、秒、小时)和比“天”大的(如月、年)却很难理解。入学后儿童的时间知觉发展很快,但对历史年代等仍不能理解。如二年级学生会说“古代就是奶奶小的时候”,三年级学生会问他父亲“你见过皇帝吗?”,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一)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人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一种基本能力。儿童的观察力是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和认识周围环境的保证,也是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培养观察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二)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基础;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3.观察力是

9、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1.了解儿童的观察特点 儿童观察事物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都较差,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而每一个人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一般培养工作;同时,也便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观察力的提高。参考教材P3132“儿童观察力水平的特点”,(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2.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易受自己兴趣的影响。凡有兴趣的事物,就能积极而持久的去观察。教师要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对教学内容的观察上去,并使他们体会到观察的好坏会影响自己学习的效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去进行观察。,例:一教师在小学一

10、年级上课时讲到松树。她挂出一张画有两只松鼠的挂图,讲了它们的生活方式,但一点都没有谈到它们的外貌。随后,老师把挂图收起来,叫学生在纸模板上画完松鼠图形的不完备的细节,并加以染色。出乎意料之外,这对儿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他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松鼠是什么颜色的?它的眼睛是怎样的?它有胡须没有?,(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3.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观察的方法 教师必须事先向学生提出观察的任务,使他们明确目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包括:作好相关知识的准备;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

11、筋;引导学生巩固观察的结果(如写观察记录、整理分析记录、做出总结等)。,(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4.要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三章 记忆和想象,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才智之母。人类就是凭借记忆积累经验,增长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才智。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记忆,人类社会就将永远停滞不前,甚至不复存在。,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记忆的定义 汉语中的“记忆”一词,最简洁的表明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人总是先有“记”,然后才有“忆”。例如:我们熟读了一首唐诗,过一段时间还能背诵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因此,所谓记忆,就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

12、映。,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关系为:识记 记 忆的前提 保持 记忆 再认 忆 记的结果和验证 回忆,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记忆基本过程的关系: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保持是记忆过程的关键,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目的和验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一)按记忆的内容分,有以下四种:1.形象记忆.如:歌唱家听歌曲;2.情绪记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运动记忆.如:运动员;4.语词逻辑记忆.如:思想家、数学家。,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有以下三种:1.瞬时记忆.又称“

13、感觉记忆”、“视觉后象”。保持的时间为0.25 2秒,如听人唱歌之后,好像耳朵里还有歌声;2.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如上课记笔记就是依靠短时记忆;电话接线员接线时对用户号码的记忆;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经过重复就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至终身的记忆。三种记忆之间的关系:P35-36页,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人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文学家巴金能熟练地背诵两百篇文章;日本人有寄英哲以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二万位而载入“吉尼斯记录”;老人常常能清楚地记忆其童年趣事的细节;三国时的张松的“过目不忘”等等,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三、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就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即

14、回忆起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它是记忆的一种基本表现和主要内容。如想起自己父母的形象。(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直观性):表象和感觉、知觉都有形象性,但表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2、概括性:表象是经多次感知和积累而成的产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所以它具有概括性。,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一)识记 1.什么是识记?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15、是记忆的第一步。2.识记的种类(1)按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如看电影、听故事等。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识记。如记乘法口诀、外语单词等。,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按识记是否理解,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先后顺序,机械重复的进行识记。如记外语单词、背诵古文等。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如:“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峰(5895M)。,四、记忆过程的分析,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来

16、得快。若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辅之以机械识记,就记得更牢固、更熟练。此外,识记还有以下四种品质:1.识记快,遗忘慢;2.识记慢,遗忘慢;3.识记快,遗忘快;4.识记慢,遗忘快。,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 1.什么是保持?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如教材P39图32“记忆保持中的质变”。图中从图0到图18表示识记过的事物的变化。,四、记忆过程的分析,3.遗忘及其规律(1)什么是遗忘?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对识记过的

17、东西不能认出来或不能回忆起来就是遗忘,遗忘实际上就是识记没有得到巩固和保持。根据遗忘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遗忘和完全遗忘;根据遗忘是否能恢复可分为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遗忘规律和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实验中找到了一条遗忘规律,并把这条规律用一条几何曲线表示出来,称为遗忘曲线,又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又叫“保持和遗忘的曲线”。(见教材P40图33)这条遗忘曲线表示的遗忘发展规律是:遗忘发生得早,其过程是先快后慢。,四、记忆过程的分析,(3)遗忘原因的分析 a.对已识记过的东西,没有得到反复强化和应用,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会自动消失,以后不复习就不能恢复,既不能回忆

18、又不能再认,这就是永久性遗忘;b.对已识记过的东西,一时不能回忆或再认,但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回忆和再认,这是暂时性遗忘。但是,遗忘也并非全是坏事。有许多不需要记得的东西还是需要遗忘的好,如:不愉快的事情。,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三)回忆 1.什么是回忆?回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如: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情。回忆有两种不同的水平:(1)再认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如:认过的字在另一场合还能认出来,认出熟人的面孔等。(2)再现 再现指过去经验的重现。如:触景生情。,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进行良好回忆的条件(1)识记某一事物,不要孤立的去记它,而要注意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19、这些联系发现得越多,今后就越容易回忆起来。如回忆某人;(2)把识记过的事物归类,放到一定的系统中去,回忆起来就方便、迅速。如化学元素符号的记忆;(3)充分的理解事物,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运用逻辑推理回忆。如:二项式定理;(4)要有信心;(5)精神要饱满,心情要平静。如:考试。,第二节 儿童的记忆,一、儿童识记的特点(一)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一般说来,小学儿童的有意识记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赶上和超过无意识记,这是记忆发展的一般规律。教师必须有计划的发展儿童的有意识记,同时也要利用和提高儿童的无意识记。1.首先要使儿童明确了解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和善于追求这些目的任务的实现。如

20、:要求并训练儿童在读课文时学会提出问题;2.培养儿童自己提出识记任务的习惯。如:课文的分段;3.培养儿童独立检查识记效果的能力。如:背诵课文。,第二节 儿童的记忆,(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 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有很大的优越性。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较差,难于理解要识记的知识,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所以他们的识记处于以机械识记为主的水平。培养儿童意义识记能力的方法有:1.使儿童对学习材料有透彻的理解;2.教会儿童学习对材料进行比较或对比。如:乘法与加法的对比;3.使儿童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段和加标题。,第二节 儿童的记忆,二、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一)增强识记的目的性、

21、自觉性和积极性 1.及时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2.逐步提出较远的识记任务;3.培养儿童学会自觉地提出识记任务。(二)培养学生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设计为辅的识记能力(三)正确地组织复习 1.根据遗忘的规律,有计划的安排复习时间;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4.复习方式要多样化、生动化;5.善于根据材料特点进行复习;6.避免复习的干扰和注意及时休息。(四)培养学生的追忆能力。如:联想。,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人不同于动物,其主要标志是:人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还能动的改造环境

22、;人不同于电子计算机,其主要标志是:人不仅接受和输入信息、加工编码和储存信息,机械的提取和输出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作出创造性的反映。这其间的分水岭之一,是人有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一、什么是想象(一)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者回忆起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的、现实中尚未存在的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如建筑师设计房屋,作家的文学创作等。这就是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想象中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但构成新形象的材

23、料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神话故事中的情节是人们根据客观现实中的人和物的形象在头脑中所构成的新形象;一切看来似乎是超现实的科学幻想故事或电影电视也都不可能离开现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就不可能产生想象。如:先天性的盲人难以想象出百花盛开、五彩缤纷的春光;先天性的聋人绝不会想象出曲调优美的乐章。1.想象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2.若人对某种事物没有感知过,则不会产生相应的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如:上课时的走神,多是无意想象的结果。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人们的梦

24、有时是荒诞无稽的,似乎脱离现实很远,但构成梦境的一切素材都必然是自己曾经历过的事物,所以梦也是现实的反映。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有意想象。人们为了完成某项活动所进行的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多属于有意想象。,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已有的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发明创造、文学家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等。,第

25、三节 想象的概述,二、想象的种类(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儿童和青少年特别富于幻想。幻想有两种:一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它是可能实现的。这就是积极幻想,或称理想;二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这就是消极幻想,又叫空想。空想是一种有害的幻想,它不能激励人们前进,相反,只能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挫折或失望。,第四节 儿童想象的发展,儿童对未来充满了美丽的幻想。有儿童在作文中写道:“到下个世纪,我已是个侦察员,驾驶着 最新式的潜艇到深海中侦察,到

26、水晶宫去勘探,在那里发现了新命名的油气,一公斤可用二十年”另一个学生写道:“到了下个世纪,我要当个饲养员,弹起催蛋曲,就可以指挥千万只鸡生蛋。曲子刚奏完,刹那间就生下了千万只又大又圆的双黄蛋。”六岁儿童胡晓丹以我在2000年为题画了一幅在月亮里荡秋千的图画,荣获1979年国际儿童画展的一等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成1980年的年历画在全世界发行。,第四章 儿童的思维,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产生:前面我们学习了感知觉。但是,感觉和知觉只能直接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却不能反映事物内部的特征和联系。例如:医生可以凭感觉和知觉直接感知到病人的体温、呼吸和脉搏,却不能直接凭感知觉判定病人得的

27、是什么病;我们能凭感知觉感受到现时气候的阴晴冷暖,但却不能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要判定病人生的是什么病,或未来气候的变化,只有通过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才能实现。这就是“思维”。,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性。(二)思维的特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人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其他事物。如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知觉来判定病人得的是什么病,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表情来分析出他是否在认真学习。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必然的

28、联系。如我们认识到水是由H2O构成的,它不仅指壶里或缸里的水,也包括江河湖海里的水。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词和言语其主要作用。,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种类(教材P58)(一)按个体发展和思维的凭借物分,思维可分为:1.动作思维。如:儿童掰弄手指进行计算;2.形象思维。如: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描述可使学生想象到事物的直观形象;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如:学数学。(二)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学生做题。集中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2.发散思维(求异思

29、维)就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说出砖头的用途”。,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三、思维与言语 思维所以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都是借助言语来实现的。每当思考问题或向别人进行交流时,都是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应用,是心理现象。包括外部言语(即听、说、读、写)和内部言语(即无声的自言自语);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属于社会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四、思维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如教“分”字。所

30、谓综合,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和不同特征组成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如识字就是认识字的整体。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相反又相互联系。为了全面地理解事物,两者不可割裂。如:识字教学中既要分析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讲解字词的构成,又要把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解它的读音和字义。,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1.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如学生的成绩,只能在同一条件下通过比较才能知道其好或差。2.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如:从人的形态、肤色、容貌等许多特

31、征中把人能劳动、能说话和进行思维这些本质特征抽出来就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如:把人的这些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所有的人,就是概括。3.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学生把所学的公式、定理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具体化是人脑实现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时,同一思维活动的不同侧面。可图解为:(一个事物)(一类事物)分析 本质属性 抽象 非本质属性思维过程 具体化 综合 本质特性 概括 非本质特性,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五、思维形式(一

32、)概念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见教材P60)概念是用词来标志的,以词的意义形态出现。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是可变的。如“通信”的概念,过去是指相互写信,现在主要是指信息的传递。2.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进行。,五、思维形式,(二)判断与推理 1.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思维过程要借助于判断进行,思维的结果也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2.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特殊 一般 推理的主要形式 演绎推理:一般 特殊(三)思维

33、形式的关系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相互联系的。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基础,而它的形成 又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判断是推理的基础而它本身又是通过推理获得的。,六、创造性思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曹雪芹写出寓意深刻的红楼梦等等,这些都是创造性活动的实例。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去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决办法,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如数学家高斯十岁就发现“1+2+3+99+100=5050”。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思维过程为:搜集信息 消化信息 领悟阶段准备 酝酿 阐明 证实(检验结论)储备经验 尝试错误 得出结论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4、发散性 流畅性:量大 发散性 变通性:超常 独特性:超前,七、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五个方面。(一)思维的广度(又称“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度指能全面而细致的思考问题,从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也不遗漏细节。思维的广阔性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与此相反的是思维的狭隘性,具有这种特点的人,看问题往往片面和狭隘。(二)思维的深度(又称“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度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思考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与此相反,思维肤浅的人,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实质,不经过深思熟

35、虑,仅凭一知半解就下结论。,七、思维的品质,(三)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及时的改变原来的计划、方案和方法,寻求新的方案和方法。(四)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五)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对别人的意见深思熟虑,有批判地加以取舍;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不切实际的地方加以修正。,第二节 小学生的思维,一、儿童思维的发展(一)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3.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二)自学教材P64 68(

36、三),第二节 小学生的思维,二、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发展儿童的言语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4.交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二)解题策略的训练(略见教材P69 73),第五章 情感与意志,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我们知道,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诸如各种事物、他人的行为、自己的举动和表现等,常常报有种种不同的态度。例如,有些事使人快乐,另一些事使人忧愁;有些使人愤怒,另一事使人悲哀。这些喜、怒、哀、乐等就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一、情感

37、及其作用(一)什么是情感 情感,也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第一,情感是人的主观状态,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第二,情感与态度密切相连,但是态度本身不是情感;第三,情感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因此,人的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一、情感及其作用(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情感依赖和作用于认识,情感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2.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见教材P75)(三)情感的功能 1.情感的调节功能 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引起

38、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如惊慌时就会避开引起惊慌的危险物,愤怒时会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等等。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见教材P75图)如狂喜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摩拳擦掌,说话时的语调以及伴随的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等。,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二、情感的种类 人的情感是及其多样的。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七情”(即喜、怒、哀、乐、欲、爱、恶、惧)的说法。而其中的喜、怒、哀、惧为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这些情感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又有不同的程度,如快乐的情感又可分为满意、愉快、欢乐和狂喜;悲哀又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和哀痛等。因此,人的情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

39、不同的种类。,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二、情感的种类(一)按情感状态分 情感状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外部表现,人的情感可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1.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即激情发生突然、强度较大,来得快、去得也快,犹如狂风暴雨。如:在狂喜状态下的手舞足蹈、捧腹大笑;在恐怖状态下的毛骨悚然、脸色苍白;在愤怒状态下的面红耳赤、横眉怒目等等。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衡量激情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社会效果,一个人 必须对自己的激情负责。,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二、情感的种类(一)按情感状态分 2.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40、即通常所说的“心情”。它与激情有显著的区别,心境具有感染性。心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心境能使人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学习和工作效率高;消极的心境使人消沉,影响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主动的控制自己的心境,不为消极心境所左右,经常保持积极的心境。这就需要培养正确的信念和有坚强的意志。,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二、情感的种类(一)按情感状态分 3.应激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当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作出重大决策时,就进入应激状态。应激的作用在于能调动人的各种潜力,以应付紧张局面。如外国一母亲在自己的孩子被汽车压着的时候,用自己的双手把汽车扛了起来,

41、并最终救出了孩子。应激有两种表现:一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动员起来,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转危为安,摆脱困境;二是使人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做出不适宜的动作。,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用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某人发现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合乎公认的道德准则,对这种行为就会给予肯定或赞许的表示,并产生满意、和欣慰的情感;反之则产生不满意和责难的情感。在现阶段,道德感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友谊感、义务感和集体主义情感等。

42、,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的认识、掌握知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上课时,如果教师对教材组织得好,分析得透彻,逻辑性强,生动具体,就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满足和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失望、懊恼和怀疑的情感。(三)美感 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对自然界的美和艺术杰作,总是觉得赏心悦目,称颂和赞美,这就是美感。外在的形式美:与知觉相联系,产生极简单的美感 客观方面引起美感 内在的内容美:与想象、思维相联系,产生深刻的美感 的原因

43、鉴赏能力 主观方面 知识经验,第二节 儿童的情感,一、儿童情感的发展(略见教材P77 79)二、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三、儿童情感的培养 以上内容学生自学。,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意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我们行动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调节自己的外部行动和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坚持斗争,实现对客观世界有目的的改造,以满足个人的和社会的需要。一、什么是意志(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为了搞好学习,就必须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克制自己,克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坏习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克服教学过

44、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钻研教材,了解教学效果等。象这些为实现各自的预定目的,在行动中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意志过程。,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二)意志与行动的关系 1.区别:意志是主观的心理过程;而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外部表现。2.联系:意志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的行动,而行动是受意志的调节和支配的。因此,意志离不开行动,行动也离不开意志。这种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三)意志的特征(具体内容见教材P83)1.明确的目的性;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第三

45、节 意志的概述,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意志不是孤立的心理现象,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人在行动前,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采取行动的方法,都要经过认真观察和细致思考才能确定下来。在行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还要深思熟虑,找出有成效的方法去克服它、战胜它。因此,无论是确定目的或实现目的,都要以认识为基础。离开了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2.认识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意志给人的认识以巨大影响。人在进行活动时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积极的意志品质会

46、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意志品质会阻碍认识能力的发展。,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1.情感是意志的动力。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2.意志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如:不意气用事、化悲痛为力量等。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三者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互相影响的。任何意志过程都包含有认识和情感的成分,而许多认识和情感过程也包含有意志成分。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同一心理活动,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也是意志的。,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有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三种。(一)动机冲突 1.什么是动机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

47、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所谓动机,就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一个人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结果。一种行动的动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从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动机的复杂性。他写道:“我要好好地学习,因为我想要成为像我爸爸那样的工程师。我希望我的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如果那样,我就是三好生了。我在学习时常常不能守规矩,不专心。妈妈告诉我说,守规矩是必要的。如果当上了全优生,爸爸就答应给我买双冰鞋。所以我要努力地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我们有一个好老师,讲课很有趣,我很喜欢听他讲课。”从这段作文中可以看出,鼓舞儿童的学习活动有许多动机:想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当一个像他爸爸那样的工程师

48、,这是由理想构成的远大动机;也有近期的动机,如希望买一双冰鞋,对老师讲课感兴趣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他学习的动力,反映出他的学习动机。,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一)动机冲突 2.什么是动机冲突 如果一个人在确定目的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由于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出现动机之间彼此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这种矛盾要通过斗争去解决。只有解决了矛盾,占优势的动机才能指导行动,从而推动人去行动。3.这样对待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有原则性和非原则性之分。凡是涉及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反

49、之则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如果相互矛盾的动机都不太强烈,不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没有什么原则性意义。如课余时间是看电视或是玩电脑都无所谓;若矛盾的动机各有巨大的力量,作出的选择具有原则性意义。这种动机冲突就较激烈。如是学习或是玩电脑,这就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能根据需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二)意志行动的决策 1.决策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的实现目标的过程。2.在意志行动的决策中,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三)意志努力 1.意志努力是指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

50、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2.意志努力表现在整个的意志行动中,集中表现为克服困难。,第四节 儿童意志的发展和培养,一、儿童意志的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必须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还应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这样,儿童的意志就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一)小学生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 1.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1)小学生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动机和目的大都是由家长和老师提出的,且常常是比较短暂、狭隘、具体的。如考好了受表扬或买新衣裳等;(2)动机目的不稳定,不能持久。如课堂上守纪律;(3)不善于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