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8346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 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1教学目标:1、 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2、 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3、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生:奇案师:是啊,这件案子从发生、发展到结果处处呈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真可谓是一件奇案。师板书:奇案二、 深入学习,自主探究师: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2、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三、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奇在哪里?预设1:审的是驴而不是人预设2: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 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预设3: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第一处:教师概括板书:饿驴三天第二处:学生概括 痛打饿驴第三处:放驴寻偷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说不出来就讨论,生:包公很有智慧生:小偷最终落网了师:同学们提到最多的是包公多么有智谋,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你想不想来演一演包公,审审这个千古奇案呢?先自己练一练描写包公的句子。出示重点句子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全体同学试着背诵三、拓展运用

3、: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小组讨论汇报: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把包公的指挥形象淋漓尽致地的表达了出来,咱们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呢?写什么呢?*结尾怎么写的?一起读读。小偷最后抓住了,可作者却没有详细描写抓贼的场面,咱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再现“黄朝、马汉”抓小偷的情景?写,指名朗读四、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

4、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板书设计:包公审驴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放驴寻偷 神态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2材分析:*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

5、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脉络,了解*大意,并能把握*“审驴”这一重点部分。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

6、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测:1、对包公你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做铺垫。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列小标题。(告驴审驴得驴)设计意图: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3、在预习中,你有什

7、么疑问?(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审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小结:一位哲人曾说过,疑问是成功的基石,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三个问题一同走进这个故事,领略包公的智谋。三、交流释疑:1、 略读“告驴”部分(12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包公为什么审驴?(2)引导理解:两头驴的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男、女生对比读,感受两头驴优劣差别太大)a.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

8、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3)小结:为了突出两头驴差别很大,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注意比较,体会对比写法在*中的巧妙之处。(4)师:面对这样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的心情怎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惊慌失措”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万般无奈将毛驴告到了衙门。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2、自主学习“审驴”部分(3-9自然段)自学提示:(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2)找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

9、的语句,用“”划出来,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b.“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c.“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

10、,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d.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小结: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这样,一个秉公办案的包公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人、记事的*中,我们也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描写。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此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4)听说要审驴,人们有什么反应?(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5)你觉得这个案子奇在哪里?(审的对象奇:审的是不会说话的驴)(审法奇:饿、关

11、、打、放)这真是一桩奇案!(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咱们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3、粗读“得驴”部分(1011自然段)(1)齐读最后一部分。(2)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小结: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12、。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渊博的知识是包公巧妙破案的必要前提。(3)师:包公不仅审驴、审牛,还审过石头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评价他?(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勇双全、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文中写的是一位怎样的包公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用词的多样化,又使学生包公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四、巩固拓展: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怎样呢?(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了案,找到王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小偷: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上,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

13、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3、师:智谋的力量是无穷的,诸葛亮利用智谋不用一兵一卒,一天就接到敌军十万支箭,毛主席利用智谋敌进我退,声东击西,在多次战斗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关于智谋的名言)。1、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宋欧阳修2、以计代战,一可当万。 晋杜预过渡:大家都追求智慧、崇尚智慧,但一切智慧都*于渊博的知识、细微的观察、经验的积累 ,还有深入的思考!3、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

14、阿布尔法拉治过渡:任何智谋都要建立在诚信之上。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智谋的威力,明白一切智谋都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并教育学生要将聪明才智用在正地方。小结: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做一个智慧超群的人,并将自己的计谋用在正地方!5、包公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搜集包公的智谋故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包公的智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五、课堂检测:排演课本剧:(要求: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1、小组内合作排演; 2、班

15、级展示表演。设计意图:在朗读指导后,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就能使他们再次体会*的内容,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为什么审包公审驴 怎样审 计谋用在正地方结果怎样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3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

16、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7、,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

18、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1.认读词语:挣(zhng)钱辔头听差(chi) 耷拉圈(ju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

19、音。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4.对比记忆字形。审()案()吭()衙()役()神()按()炕()衔()投()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四、朗读课文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4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

20、分是*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二、学情分析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三、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21、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五、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

22、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六、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一)、音乐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六)、拓展训练(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七、板书设计:包公审驴换驴(小偷)告驴(刘五)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 找到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包公审驴名师教学课件5教材分析:*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

23、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教学目标: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学构思:通过“激趣质疑

24、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经过。学生学习过程: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随即采访: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2.“马”和

25、”驴”有相同点吗?(识途)一、 导入新课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二、 初读概括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

26、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三、 细读探究(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的财产)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的财产)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

27、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二)学习“审驴“部分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2.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3. 交流汇报提问(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

28、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四、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作业设计编小课本剧板书设计:包公遇事冷静、

29、足智多谋审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深入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位( )的包公。2、我也认为包公是位足智多谋的断案高手,我们也来学学包公,运用我们的智慧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语。(你最感兴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看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成为学习上的包公。二、创设情境1、在古代有一种官叫“提刑官”,专门负责检查各县所办案件。今天,老师就来当一回提刑官,准备去查查开封府的包公所办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们就出发吧!2、

30、各位,我们日夜兼程式,终于到了开封府。(课件:开封府的图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听到沿途百姓称包公为“包青天”?我听说这位包青天最近办了一件离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审驴?!还听说通过一头驴找到了小偷?这可真让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本官决定聘请你们专案调查员,(举起手中的书)深入这个的现场去调查本案的来龙去脉,不知各位是否同意?3、非常感谢各位的配合,请各位专案调查员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查:(课件:)包公审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包公是怎样通过驴找到小偷?旁人是怎样看待此事的?4、在这里本官先谢谢各位了,不过本官还有一些特别提示:在深入现场调查时,要尊重事实、多听多问。建议从

31、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还要特别注意要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如:丢驴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围观群众做何感想?)你们可以单独进行调查,当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调查。希望各位都有收获!5、各专案调查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各自读文,从文中寻找答案。)三、反馈调查情况1、各位辛苦了!本官对此案有颇大的兴趣,更好奇当时在场的人的反应,如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谁先来说说从这些人身上调查到的情况?2、各专案调查员进行反馈。3、结合学生反馈情况,进行以下点拨:王五方面:你调查得真细致,不仅调查到事情的_,还询问了当事人的感受。你刚才说那个当事人叫什么名字?那你是否调查了王五丢失的驴长什么

32、样子?现在的驴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询问了王五他发现驴丢时的感受?一头毛色光亮的好驴,却换来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也难怪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衙役方面:有哪位是从衙役方面进行调查的?你是否询问了衙役为何发笑?哈哈!如果我当时在场,肯定也会笑出来的,哪有这样审案的呀!还有谁调查到了其它信息?围观群众方面:那么围观群众又是怎样看待此事?谁从这方面进行了调查?“审问驴子”这种驴子不用说老百姓了,连你我都很少听说,也难怪他们好奇了。4、从各位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调查得都很认真,这点本官非常高兴。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样审驴的?说得是很详细,但可能是本官年纪大了,听起来有点乱。能否用表示顺

33、序的的词来说说。(比如:先然后最后)还有什么办法更直观明了?(比如:画示意图)5、这位包公办案还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不审人?(包公怎么知道通过审驴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问?(看来各位调查还不够全面,没关系,再次进入这一现场,相信有更多的收获。赶快再去调查吧!)6、原来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抓到小偷了。唉!这一点老夫也自叹不如呀!不知各位还从包公身上学到了什么?7、本官非常认同大家的观点。这位“包青天”认真观察事物、办案足智多谋,这些可都值得我们学习呀!四、智慧延伸1、

34、本官还听说过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呢!各位刚才都亲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机智,为官就考考你们,若是你们会如何破此案?2、课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3、若时间充足就当场说说,若来不及就另找时间。(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可惜时间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调查案件,不过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时间不早了,我们先作歇息,再来说说怎样破案,不过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五、总结全文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作业设计预习下一课写一个关于智谋的故事板书设计:包公审驴王五 急中生智小偷 偷梁换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