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公审驴》教学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包公审驴教学实录包公审驴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
2、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基础上,初读感知,并理清文章脉络,即: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最后,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体会刘五丢驴后的心情,凸显小偷的狡猾。 第二课时,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即老师和学生分别以提刑官、调查员的身份,对包公审驴进行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包公所下的四道命令,并从衙役这一侧面人物不理解的角度看包公审驴,让学生入情入境,弄不清楚包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一
3、道一道不被人们理解的命令,却终究审出了案子后,在让学生回过头来看包公为什么会下这四道命令,以及下命令前的表情动作,让学生从中有一个大彻大悟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包公在学生中的印象。第三环节的设计,则是站在全文的角度,让学生看一看究竟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同样都使用了计谋,但结果却不一样,对人们的影响也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聪明要用到正道上。 教学目标: 1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3、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品读,感受包公审驴的全过程
4、,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包公的大智大谋。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包公是如何来审这头不会说话的驴被告。 二 、学文 1 师:齐读3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齐读课文,举手汇报:这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奇案。 2 师:什么是“闻所未闻”?这个案子又奇在哪儿? 生思考作答 3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可以吗? 生思考作答 注:引导出包公审案的必要性。 4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5、,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的呢?请同 学们默读310自然段,看看包公审驴时一共下了几道命令 ,用“ ”标出 生汇报四道命令 5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道命令,包公相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关驴 饿驴 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衙役们差点没小出声来 师:他们为什么想笑? 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引读第四段第句,“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还是不想笑? 生:想笑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师:虽然衙役们都觉得这个命令不可思议,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个命令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根据课文内容汇报 师:他们愿意这样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6、 生汇报 指导感情朗读 6 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此时是什么样子? 生汇报 指导感情朗读 7 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 师:这时,包公又要? 生:打驴 师: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 指导感情朗读 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 生想象作答 8 师:末了,包公下令道此时,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放驴 9 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道命令 师: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跟踪驴 10 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究竟?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 11 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
7、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课没想到就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居然让小偷绳之以法,将驴物归原主。不行,咱们看看包公究竟为何能审出这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那天,是谁把衙役们带到田庄,找到刘五丢失的那头驴,捉住小偷的? 生:那头瘦驴 师:驴为什么会带他们去? 生:因为他三天没吃没喝,还被打了 师:是谁下令要对驴这样的? 生:包公 师:没有这些命令行吗?包公为何会下这些命令? 生:熟知驴的本性 师:包公之所以下令关驴、饿驴、打驴,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 生:苦肉计 师:你觉得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生举手作答 12 :重新回到包公下的四道命令看看他的哪些动、神情,可以让你感受到他的足智多谋? 生举手作答
8、 13 师:在这个案件中,还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生:小偷使用掉包计 14 师:同样使用了计谋,结果不一样,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生: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师:同学们的聪明要用在? 生:学习上 师 :学完本课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聪明用在学习上,好好学习。 板书设计: 包 公 审 驴 小偷换驴 刘五告驴 包公审驴:饿驴 关驴 打驴 刘五得驴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的设计,是在晋主任,三四年级集体备课组老师,以及四年级语文老师的共同探讨下产生。在形成这份教案前,各位老师都深入研讨,也产生了教案设计过程中冲突的火花。最终,我选择了这种教案设计。因为当我初读这篇课文时,当还未读到文章的结尾时,这个故事的结局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反扣的方式,更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包公的命令产生疑惑,当得知故事的结果正是由那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四道命令产生时,在来反扣包公的动作、神情,让学生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我在上这节课时,基本达到本课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比如:教学语言过于琐碎。这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