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89252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8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刘集二小 李赛,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说课流程:,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二)说教学目标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

2、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

3、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 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二、说学情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

4、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三、说教法学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1258 254 2564 785 2350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

5、,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40+4)25 3745553768326868(808)125,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时

6、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第一步,探索新知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7、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板书:655+455(65+45)5,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第二步,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326+656(32+65)6 328+658(32+65)8,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

8、b+cb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c代表我,代表爱。即: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三)巩固练习。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9、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四)小结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五)布置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五、说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a+b)c=acbcacbc=(a+b)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六、说设计理念:在认真解读了教学用书、教材后,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突出了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10、一是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二是设计灵活多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练习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具体说明如下:,一、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并尝试了用语言来概括,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数学学习的方法。我借助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了一个等式:(110+90)2=1102+902,然后又创设了买演出服的情境,这样就列出了第二个等式:(60+40)2=602+402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你能根据上面两个等式把下面的等式补充完整吗?出示:(30+20)5=5+5(10+90)3=3+3 这时,学生就要先观察前两个等式的特点,进行填空

11、。,这时,启发学生思考:等号的左边有什么共同点?等号的右边和左边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接着,让学生仿照例子再列举两个等式。这个时候,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经验上的基础,教师问:“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写得完吗?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学生一下子想到了用字母表示。字母公式就这样出来了,再让学生试着概括。整个探究过程不断引发学生猜测、验证、观察、比较、进而归纳,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体验到了数学思想方法。,二、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我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决定把练习题设计成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练习乘法分配律的正向练习。第二层次,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反向练习,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第

12、三层次,拓展练习,即把两个数的和变成三个数的和,等式能否成立?变成四个数的和呢?五个数的和呢?让学生明白,多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第四层次,依旧是拓展练习,“把两个数的和改成两个数的差,你会发现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验证。把练习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变化练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为学习简算打下了基础。,七、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抛弃已有经验,重新设计这节课,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本节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同时使学生感知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