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97590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年父子成兄弟赏析.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作品推荐,制作人:傅菁祺 康宁,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在父亲前面加了一个“我”字,可以见出他对父亲的情感。说是“名言”有三层意思:一是他父亲经常说,为什么经常说,肯定是别人对他们父子关系奇怪,所以父亲要经常解释,说多了,就成了挂在嘴边的名言;二是这句话在中国乡村多少有些奇怪,父不父,子不子的,因怪而名;三就是被他人转述引用,被后代记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我”和父亲,第二段中: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

2、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多才多艺 富有情趣 重情重义,“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写父亲的心灵手巧。这聪明表现在他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这后一点很重要。作者记叙了父亲的一件事,“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他重夫妻情,那重子女情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虽然此时还没正面写父子成兄弟,但字里行间已经作了铺垫。,第三段中: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3、。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心态随和 童心未泯 心灵手巧,“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文章开始正面写父亲对孩子们的喜爱,主要是写父亲为孩子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上文写父亲聪明、手巧,到这里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聪明,就不知道孩子们的心理;手不巧,也就不能为孩子做玩具了。父亲不但给孩子做玩具,

4、而且带着孩子玩儿,所以姑妈称他为“孩子头”。父亲的心灵手巧给孩子带来了欢乐,带来了骄傲,“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这自然增加了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父亲爱孩子,孩子们也非常爱父亲。,第四段中: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赏识 宽

5、容 尊重 理解 平等,“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从另一个方面展现父子间的关系。父亲对孩子采取的是赏识教育,孩子写出了好文章,“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数学不好他却不责怪。父亲非常重视发展孩子的兴趣,喜爱书画,就加以指点;喜欢戏剧,就当配角、做伴奏,为孩子助兴。有了这些叙述和铺垫,父子间的关系就与常人不一样了,是平等的、友好的,发展成为兄弟也就水到渠成了。为了说明这种不一般的关系。,作者写了这样几个细节,“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在常理看来,有些事是父

6、子间不会分享的,比如恋爱;有些事是长辈不大容许或者鼓励孩子做的,比如抽烟、喝酒,但在汪家居然都发生了,这足以说明在他们家,父亲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的关系,特别是作者的父亲对孩子的宽容。所以,“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和儿子,第五段中: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第六段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

7、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的话说出来,从父亲责备的话来看不是完全反对,而是要事先商量,如事先商量或许有更妥当的办法。其次孩子一哭父亲“立刻明白”了,说明父子间本质是一致的,即使在这件事上也一样,善良,救人于危难之中,理念是一样的,只不过父亲的人生经历使其多了一点世故。所以,做父亲的在心中立刻自我反省,“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这种在晚辈面前勇于自省自责的品格是两代人之间更深刻更稳固的情感的基础,使得“多年父子成兄弟”获得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意

8、义。,第七段中: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第八段中: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尊重 民主 平等,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严“父”传统汪曾祺受父亲影响,采取同样的方式教育儿子。,那么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呢?,中国传统父子关系的核心准则孝隐含着父子关系的冲突和隔阂,不平等与沟通不畅,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旧中国的父子关系其危害不只在家庭,“孝“的说教最不足训的,不在使儿女孝顺父母,而在使父母中了它的毒,对于儿女

9、、对于自己的任何侍奉都居之不疑;自己对儿女的任何苛虐,都毫无内疚。因之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会,常有顽固的父母,滥用家庭的权威,为旧思想保镖,阻碍儿女进步,甚至迫害儿女。,在古代,称父亲为“严父”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棍棒底下出孝子”,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这几点便可以充分看出,传统的父子关系中,父亲对孩子严格教育,在孩子面前也当是严肃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的尊卑有序的关系的表达。因此,在众多儿女的心目中,都渴望有一位“慈父”,有一位如兄弟般的父亲,更是他们的一种奢求。文中的两对父子却突破了传统,做了兄弟,当真是“特立独行”。,在过去十分讲究“长幼有序”中国传统社会,就有汪曾祺这样如“兄弟”的父子。如果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份对孩子的理解,少一份斥责,就能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汪曾祺父子便是最好的例子。,文章总评,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一般的关系,或许是父子人伦一种较高的境界。那么,推而言之,多年夫妻能否成兄妹?多年母女能否成姐妹?倘如是,人间亲情将更温馨,更融洽。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的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