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菌属Neisseria.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98503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奈瑟菌属Neisseria.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奈瑟菌属Neisseria.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奈瑟菌属Neisseria.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奈瑟菌属Neisseria.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奈瑟菌属Neisseria.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奈瑟菌属Neisseria.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奈瑟菌属Neisseria.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奈 瑟 菌 属(Neisseria),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diplococcus),专性需氧,此属中只有脑膜炎球(meningococcus)和淋球菌(gonococcus)对人致病。除淋球菌寄居于尿道粘膜外,其余均为鼻、咽腔粘膜上的正常菌群。,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简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病原菌.该菌自鼻咽部 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 脊髓膜病变。,2005年我国卫生部流脑疫情通报,卫生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1月份

2、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58例,死亡16例,发病人数较去年12月增加43例。今年以来,全国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四川。,2005年我国卫生部流脑疫情通报,卫生部1月31日指出,引起安徽省近期流脑疫情局部传播流行的,是我国近年来才新发现报告的菌群,主要是C群脑膜炎双球菌。此外,这次疫情还有三个特点:一、是病例为多点散发;二、是发病年龄多在13岁至18岁之间,以中小学生为主。学生占总发病数的77;三、是此次流脑发病数比上一年同期的14例有所上升。,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

3、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及頚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此外,脑膜炎球菌可不侵犯脑膜仅表现为败血症,其重者可呈暴发型发作。,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据调查,在流行期间一家人有二人或 以上发病者占 24%,故直接由病人传染者较少,大多从带菌者传染。,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流行期间带菌率常显著增高,可高达50%或以上者,在非流行期间则人群带菌率较低。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则提示有发生流行可能。根据国内调查,即使在非流行期,人群的

4、带菌率亦相当高。,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传播 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此菌抵抗力弱,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很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二岁以下儿童传播有重要意义。,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传播 途径 无论散发或流行,发病率随冬季来临而增加,从1月开始上升,至3、4月为高峰,5月起下降。室内空气不留通、阳光缺少、居住拥挤、人口流动、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等有利于造成流行。,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本病 新生儿少见,发病年龄从2 3个月开始,以6个月

5、 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以后则逐年下降。免疫力的增强是由于人在一生中不断带菌,带菌者90%以上在2周内出现同群抗体升高,系针对病原菌荚膜多糖的IgG、IgM、IgA抗体。,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大城市发病分散,以 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 2 4 岁或5 9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而偏僻山区则一旦传染源介入,常引起点状暴发,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且一户二人或二人以上发病者也不少见。,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一般地区非流行年发病率在 3 10/10

6、万或 以下;小流行年为 30 50/10万;大流行年 为100 500/10万或更高。平均每10年左右 有一次流行高峰,这是因为相隔一定时间后 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渐累积增加 之故。目前我国各地流行者仍以A群为主,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国内对流脑在农村一个自然村的暴发流行调查,发现流脑在 2 4 周内发病自上升至下降,其中大多数人群表现为带菌者;25 30%为出血点型;5 7%为上感、鼻咽炎等临床感染型;仅1%表现 为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型。,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出血点型15岁以下

7、儿童为多见,瘀点涂片大部分可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认为是隐性感染转为显性感染的移行型,此型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上感和鼻咽炎型为流脑的轻型患者,此型的出现预示流行即将开始。,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临 床 表 现 潜 伏 期 1 10 天,一般为 2 3 天 普 通 型 约占全部病例的90%暴 发 型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抢救常24小时内死亡 败血症 型 主要见于成人,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临 床 表 现 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有咽炎。2。败 血 症 期 病人常无前驱症状,

8、急性起病,寒战、头痛、呕吐、柛志淡漠 70%病人有丘疹,瘀班。少数 病人脾脏轻度肿大。3。脑 膜 炎 期 病人持续高烧、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脑膜刺激症状明显、可进入昏迷。,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临 床 表 现 暴发型 1。休 克 型 多见于 儿童,成人也非少见。高热 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明显,休克是本型主要表现,大多数病人 有DIC。2。脑膜炎型 多见于儿童,头痛剧烈,迅速陷入 昏迷。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3。混 合 型 兼有上述两型临床表现,是本病 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最高。,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临 床 表 现 慢性败血

9、症型 主要见于成人,病程常迁延数月,间歇性发烧,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少数病人 脾脏肿大,并发心内膜炎者预后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 数增加。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常需多次检查才获 阳性,瘀点涂片阳性率不高。,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培 养:营养要求高,5CO2 及巧克力色培养基抵 抗 力:弱,对热、冷、干燥均敏感分 类:按荚膜多糖抗原性分12群我国主要流行A群(95)及B、C群,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致 病 物 质:荚 膜(capsule):抗吞噬 菌 毛(pilus):黏附IgA1 酶:破坏sIgA的阻止黏附作用内 毒 素(

10、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内毒素的一种,在引起瘀点、瘀斑方面较革兰阴性杆菌 内毒素强5 10 倍。,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免 疫 性:体液免疫为主,抗体吞噬调理作用;中性粒细胞吞菌杀菌作用,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取脑脊液、血液、出血点渗出物,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微生物学检查:2、脑脊液涂片 见到双球菌 及吞噬细胞 有诊断意义,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微生物学检查:分离培养:巧克力色培养基,5CO2,培养基

11、中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可抑制杂菌长,提高阳性率。,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快速诊断:1、脑脊液加相应已知抗体 对流电泳1小时可知结果。2、SPA协同试验。,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防治原则:预防及时报告疫情,隔离病人切断传染源,对易感人群使用纯化群特异性荚膜混合多糖疫苗.,脑 膜 炎 奈 瑟 菌(N.memingitidis),防治原则:治疗首选青霉素、磺胺类药,理由是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淋 球 菌(Gonococcus),中国性病报告中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的龚向东说:“我国正式公布数字与实际的性病发病数大约20倍左右差距,估计起码

12、有1000万例以上”.,淋 球 菌(Gonococcus),中国性病报告 199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性病大会上,专家夏国美悲观地指出:“消灭性病是不可能的,控 制也是不可能的,要做到的是降低发病率,但也不一定能做到”。,淋 球 菌(Gonococcus),流行病学解放初中国主要流行的性病是梅毒,占到60%左右。2000年我国8种性病构成已发生改变,其中淋病第一,占33.25%;梅毒位居第三,占9.33%。,淋 球 菌(Gonococcus),流行病学20 40岁性活跃人群占发病率 35%40%,是性病流行危险人群。因成人的交叉感染,儿童淋病发病率也在上升。,淋 球 菌(Gonococcus),是

13、人类淋病的病原菌,性接触传播,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粘膜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培养特性同脑膜炎球菌,淋 球 菌(Gonococcus),淋球菌细胞表面结构,淋 球 菌(Gonococcus),致病物质:菌 毛粘附外膜蛋白P(致中性粒细胞膜损伤)P(粘附)P(阻抑杀菌抗体活性)IgA 1 酶破坏sIgA,有利淋球菌粘附,淋 球 菌(Gonococcus),所致疾病:性 病尿道炎、子宫颈炎慢性感染不育症,淋 球 菌(Gonococcus),微生物学检查:尿道口脓性分泌物涂片,见到中性粒细胞及双球菌有诊断价值。必要时作分离培养,药敏试验。,淋 球 菌(Gonococcus),防治原则:预防 1、取缔卖淫 2、规范性行为 治疗 1、应早期治疗,配偶、性伙伴 必须同治。2、此菌易耐药,治疗应彻底。,Terms of Microbiology,Neisseria 奈瑟菌属N.meningitidis 脑膜炎奈氏菌Meningococcus 脑膜炎球菌N.gonorrhoeae 淋病奈氏菌Gonococcus 淋球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