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10536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9.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感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流行性感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流行性感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流行性感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流行性感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感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感冒.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行性感冒,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传播快,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病原,HA:16 血凝素(HA)甲型易变异 个亚类 甲(A)型 表面抗原 NA:9个 神经氨酸酶(NA)乙型不变异 亚类 核蛋白(NP)无亚类 流感病毒(正粘病毒乙(B)型 内部抗原 稳定,具有种特异性科)基质蛋白(M1)丙(C)型:一种糖蛋白,作用类似于甲乙型的HA和NAHA:16个亚类分别表示为H1-H16;NA:9个亚类分别表示为N1-N9,病原,NA亚类和HA亚类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甲型流感病毒的许多亚型,如H1N1,H3N2等,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病

2、毒常发生变异、重组,出现新的亚型,这是流行病学的一个严重问题。,流行病学,多种动物、禽类和人均易感,鸡是最易感动物之一。传染源来自家禽、鸟类或其他动物,可直接或间接感染。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传播很迅速。鸡群感染后发病率很高,多见于深秋、冬春季流行。,流行病学,不同流感病毒的易感动物及流行特点:甲(A)型流感病毒 引起多种动物和人发病 马 H7N7,H3N8 猪 H1N1,H3N2 禽 所有亚型 人 H1N1,H2N2,H3N8 流行特点: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流行病学,乙(B)型流感病毒 引起人发病,爆发 或小流行,几年发生一次。丙(C)型流感病毒 引起儿童发病,多散发,偶爆发

3、,不流行。甲(A)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如猪 人(H1N1),禽 人(H5N1),症状和病理变化,猪流感 1.突然发病,全群几乎同时感染。2.体温升高,达40以上。3.咳嗽,呼吸急促,眼鼻流粘性分泌物。,症状和病理变化,4.肌肉、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或钻入垫 草,触摸或捕捉时,发出惨叫声。5.病变集中在呼吸道,其粘膜充血,出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粘液。良性经过,3-7d康复,症状和病理变化,禽流感,又称鸡瘟。高致病性的毒株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鸡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头和翅下垂。流鼻液,呼吸困难,腹泻。严重时,粪便呈水样。,症状和病理变化,母鸡产蛋量下降

4、,蛋形变小,品质变劣。,症状和病理变化,流泪,头和眼睑肿胀。,症状和病理变化,公鸡感染后冠和肉髯发绀、肿胀。,症状和病理变化,病死鸡气管黏膜和气管环出血。,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鸡腿部肿胀、出血、变色。,症状和病理变化,禽流感病死鸡腺胃黏膜和肌胃出血。,症状和病理变化,母鸡卵泡破裂,导致腹膜炎。,诊断,本病可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分离培养进行诊断。应与新城疫相鉴别。,防制,发病时,全群扑杀,疫区周围3-5km范围内 鸡群扑杀,受威胁区鸡群紧急接种。严格消毒。,防制,平时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可控制本病的流行。要严格防止高致死性禽流感的传入,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禽类,发现疫情,严格封锁感染的禽类,以防

5、扩散。,猪丹毒,定义,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病原,病原体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革兰氏阳性,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病原,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从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本菌常呈不分枝的长丝状。,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以架子猪最易感,人也可以感染本病。人感染后,称为类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症状,本病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急性败血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2 43,稽留。结膜充血,黏膜发绀,皮肤潮红。,病理变

6、化,胃粘膜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和幽门部黏膜严重出血。,症状,亚急性疹块型: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体温升高至41以上。,症状,亚急性疹块型:特征是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体温升高至41以上。,症状,慢性型:呈多发性关节炎(或增生性关节炎),常见关节肿大,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有时呈犬坐姿势。,病理变化,关节囊关节液增多。,病理变化,慢性猪丹毒,心脏内膜呈疣状赘生物,像菜花样,多见于二尖瓣。,病理变化,慢性猪丹毒心脏二尖瓣处可见大小不一的黄色疣状物附着。,病理变化,

7、脾脏明显肿大,肾脏有散在的出血点。,防治,预防接种:为防制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每年按计划进行。常用有弱毒疫苗、死疫苗、联苗。治疗:常用青霉素(首选药),用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猪瘟,定义,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病原,病原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分为强毒和弱毒。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弱毒感染不表现临诊症状。,病原,HC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可生存几个月,在粪便中存活2周。2%氢氧化钠是最合适的消毒药。,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龄、性

8、别和品种均可感染。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眼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也可感染。,流行病学,流行特点: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不表现症状;但病毒可感染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HCV。,流行病学,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持续散布病毒几个月。因此,这种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流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流行病学,病毒可通过 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未经煮沸消毒的残羹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人和其它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猪群引进外表健康

9、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症状,急性型:常见的病型,呈败血症症状。1.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精神沉郁,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常堆叠在一起。,症状,2.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症状,3.鼻腔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初期病猪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带血,有的发生呕吐。,症状,3.鼻腔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初期病猪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带血,有的发生呕吐。,症状,4.随着病的发展,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常呈犬坐势。,症状,5.后期通常发生后肢麻痹,起立困难.,症状,6.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游泳状。,症状,6.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呈“鹅

10、步”样。,症状,7.急性死亡猪只全身皮肤散发出血(斑),尤以腹部、耳翼、四肢末端及臀部最明显。,症状,后期病猪腹泻,腹部等处皮肤发绀。病程:10-20d,轻者 30d以内。,症状,慢性型:食欲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猪明显消瘦,走路不稳,无力喜卧,最后衰竭而死。病程:1个月以上。,症状,迟发性: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引起,出生后小猪几个月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 食欲不振,精神沉欲,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但体温正常,可存活6个月以上,最后死亡。这类仔猪体内有大量病毒,但不产生中和抗体,为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症状,温和性猪瘟:又称“非典型猪瘟”,或“无名高热”。表现散

11、发,症状轻,不典型。病猪发热(40-41),有的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发育停滞。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跗关节肿大。,症状,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引起流产,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最后死亡。,病理变化,本病的肉眼病变以出血为主。全身浆膜、黏膜和脏器充血和出血(呈出血斑点状),其中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病理变化,淋巴结水肿、出血,周边出血重,中间出血轻,间杂贫血,呈大理石样或红白色外观。,病理变化,肾脏色泽较淡,有针尖状出血斑,俗称“麻雀蛋肾”。,病理变化,肾脏色泽较淡,有针尖状出血斑,俗称“麻雀蛋肾”。,病理变化,切开肾脏,皮质表面常见出

12、血。,病理变化,脑部充血和出血。,病理变化,肺脏有点状出血。,病理变化,喉头和咽部黏膜有出血斑点。,病理变化,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脾脏不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稍高于周围表面,呈紫黑色。,病理变化,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脾脏不肿大,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稍高于周围表面,呈紫黑色。,病理变化,扁桃体出现脓疱,严重出血。,病理变化,膀胱常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病理变化,膀胱常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病理变化,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待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黑褐色,中央低陷。,病理变化,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但在回肠

13、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待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黑褐色,中央低陷。,防制,免疫接种:控制本病最有效。疫苗接种应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兔化弱毒疫苗,2hr后吃奶(超前免疫),然后在20-30和60-70日龄分别接两次。,防制,紧急接种:在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对正常和尚未出现症状的猪进行紧急接种(剂量加至2-5头份),常可控制疫情。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形成安全带防止猪瘟蔓延。,诊断,临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点做出初步诊断。直接荧光抗体检查:采取扁桃体、脾肾和回肠远端做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镜检,是检测病毒抗原最常用的方法。ELISA试验检测血清抗

14、体:可区分疫苗弱毒感染、野毒感染和混合感染。,鉴别诊断,猪瘟 猪丹毒病程 1周以上 3天以内症状 常有腹泻,眼结 少有腹泻,膜炎,粘脓性 眼清亮有神,分泌物,上下眼 没有或有 睑粘在一起 浆性分泌物,鉴别诊断,猪瘟 猪丹毒病变 脾不肿大,边缘有 紫黑色梗死灶;脾肿大呈蓝 肾不肿大色淡,红色;肾淤血 表面点状出血红色;肿大呈暗红色(麻雀蛋肾)(大红肾),鉴别诊断,猪瘟 猪丹毒青霉素疗效 无效 有效病原 病毒 细菌,防制,免疫接种:控制本病最有效。疫苗接种应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兔化弱毒疫苗,2hr后吃奶(超前免疫),然后在20-30和60-70日龄分别接两次。,防制,紧急接种:在

15、已发生猪瘟的猪群或地区,对正常和尚未出现症状的猪进行紧急接种(剂量加至2-5头份),常可控制疫情。对疫区周围的猪群进行逐头免疫,形成安全带防止猪瘟蔓延。,防制,其它防制措施:自繁自养,引进猪严格隔离检疫,用残羹做饲料时,充分煮沸消毒。,治疗,发病早期也可以应用猪瘟高免血清治疗,有良好效果。同时采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概述,临床特征: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段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概述,病原:C型产气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革兰氏阳性,厌氧,大杆菌,能形成芽胞。可产生和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概述,本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

16、内,尤其是3日龄以内仔猪。,症状,本病按病的经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1d内发病,身体虚弱,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沾满血样稀粪,l2d死亡。,症状,急性型:此病型最常见。病猪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病猪日益消瘦和虚弱,一般在第三天死亡。,症状,亚急性型:病猪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以后变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极度消瘦和脱水,一般57d死亡。,症状,慢性型:病程在1周以上,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数周后死亡或淘汰。,病理变化,眼观病变见于空肠,空肠出血呈暗红色。,病理变化,空肠黏膜呈黄色

17、或灰色坏死。,病理变化,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空肠黏膜充血和出血,黏膜坏死,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病理变化,肠道浆膜潮红,回肠充满气体。,病理变化,组织学变化,肠黏膜下层和肌层有炎性细胞浸润。,防制,由于发病迅速,病程短,紧急预防可用抗生素对刚出生仔猪立即口服,每日23次。预防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给怀孕母猪注射菌苗,使母猪免疫。仔猪出生后吸吮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仔猪出生后注射抗猪红痢血清,可获得充分保护。,猪圆环病毒感染,定义,猪圆环病毒感染(Porcine circovirus infection,PCI)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引起的以免疫抑制为特征

18、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属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圆环病毒属(circovirus),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分为PCV1和PCV2两个型,PCV1和PCV2均有感染性,但致病的主要是PCV2型。PCV对外界抵抗力强,PH3环境中可生存较长时间,对氯仿不敏感。,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猪,带毒猪。感染猪从鼻液、粪便、精液等排泄物排毒。易感动物:猪,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胎猪均可被感染,人、牛和鼠也可被感染。,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流行特点:猪圆环病毒常与其他病原体如猪瘟、附红体等混合感染。

19、呈流行性。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一般本病集中于断奶后2-3周和5-8周龄的仔猪。,症状,320周龄的仔猪和青年猪感染PCV2后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ostweaning multistemic wasting sydrome,PMWS),表现为多系统进行性衰竭:厌食,精神沉郁,生长不良或迟滞,渐进性消瘦,体重减轻,体温升高。,症状,皮肤与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约20%病例,具有诊断意义)。体表浅在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颌下、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症状,贫血,肌肉衰弱无力。咳嗽,喷嚏,气喘,呼吸困难。有时可见下痢和嗜睡等。有时可见由后肢开始的渐进性麻痹神经症状。,剖检病变,不同程度的肌肉萎

20、缩,淋巴结异常肿大、切面苍白。肺脏肿胀、坚硬似橡皮、表面散布灰褐色病变、肺泡出血。,剖检病变,肝脏发暗、萎缩。脾脏肿大、肉样变、切面未见充血。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可见点状出血和白色坏死灶。,诊断,流行病学特点:各种猪均可感染发病;多因诱发因子的作用发病。最常见的诱发因子是断奶、免疫、运输、妊娠、气候骤变、断尾、打号、换料、转群等。,诊断,临床症状特点:体表浅在性淋巴结高度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可肿大45倍;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咳喘,腹泻,生长缓慢,皮肤苍白,黄疸;使用抗菌药治疗无效。,诊断,剖检病变特点:内脏淋巴结高度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脾脏肿大;肺脏膨大、表面散在大小不一的褐色

21、病灶;肾脏肿大、苍白等。,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是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PCV;2)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PCV抗体,检出率99以上,主要用于PCV抗体的大规模检测;,诊断,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简单、快速、特异的检测法;4)核酸探针杂交及原位杂交试验(ISH):用于(PCV)在机体组织器官中的精确定位。,防制,对感染和疑似感染猪场,彻底清理猪场卫生,定期用23氢氧化钠消毒,定期灭虱,消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阉割、剪齿、断尾、打号或注射要严格消毒;平衡饲料营养,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尚无疫苗和有效疗法。,防制,驱瘟神散0.5、消食平胃散0.3、复合维生素B 0.1、白糖5,全群混饲5天;驱瘟神散注射液130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30毫升,混匀后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4天;5氟苯尼考注射液130毫升,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3。以上注射剂量:刚出生20千克体重的仔猪为110毫升;2050千克体重的小猪为10毫升;50150千克体重者,从10毫升为起点,每增加10千克体重用量增加2毫升;150千克以上者均为30毫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