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11077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6.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上课ppt内附重点之第一章唯物论辩证法.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

2、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掩耳盗铃.swf,唯心主义,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康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可知论,不彻底的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世界是怎样存

3、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盲人摸象.swf,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虽然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 质,元 素,原 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4、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包括:()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人能不能认识人以外的世界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E、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案:A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

5、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C,(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二差别主观,根源客观.三意识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3.意识的特点:一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主观因素造成反映的主观性差异,主观感觉的差异主观情感的差异思想观念的差异,偏见,立场不同,结论不同,意识发挥反作用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一,对意识的反作用要有适当的估计,不能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第二,意识反作用的基本途

6、径是社会实践第三,遵循客观规律而行动第四,意识的反作用依赖于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意识的本质是:()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客观存在的主管映像C、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D、天赋观念,答案:BC,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做到七十二变,可就是变不出计算机。这说明()A.人们的立场不同,所以认识就不同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想象力不够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答案:C,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

7、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静止的含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答案:A,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矛盾,矛盾是事

8、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矛盾同一性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1.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2.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

9、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利用对方内部矛盾)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量变)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质变),注意: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指:()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E、矛盾双

10、方的相互斗争,答案:BCD,(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点论和重点论。,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不平衡:内因和外因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共性比个性普遍、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

12、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 变,质 变,新的量变,老子,荀子,苯人吃盐.swf,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

13、扩张,(三)肯定与否定及其辩证关系,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肯定就是否定。“一切规定都是否定”斯宾诺莎,(荷)斯宾诺莎像,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 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

14、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肯 定,否 定,否定之否定,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二、可能性和现实性三、内容和形式四、必然性和偶然性五、现象与本质,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熟能生巧,风吹草动,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对火星的探测,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追星)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战争双方)可能性的大小(概率),现实性,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相互

15、联系的变化发展着的各种客观实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现实性现存,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火山爆发,壶口瀑布,地质断裂,闪 电,地 震,现象,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本质,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太阳东升西落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房屋倒塌,

16、苹果落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水有三态,但它们都是水的表现或现象,其本质仍然是:,H2O,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不能脱离本质,现象依赖于本质的;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哲学家买猫的故事,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成电路线路板,内容,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偶然性是指

17、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车祸,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黄雪、红雪和黑雪据记载天山东段曾下过黄雪,西藏地区曾下过红雪,苏格兰降过黑雪。,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马克思(如果吴三桂不降清?),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

18、定的代表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是谁,又带有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人类祖先浑身有毛、有长尾巴是必然的,而现在个别婴儿出现满身长毛、甚至长尾巴等返祖现象,则是偶然的。,“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答案: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答案:C,(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