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11147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三.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标准的目标解析(二),1,四、“课程目标”的具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内涵是什么,1.具体目标的四个方面2.具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2,1.具体目标的四个方面,(1)知识技能方面(2)数学思考方面(3)问题解决方面(4)情感态度方面,3,四、“课程目标”的具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内涵是什么,(1)知识技能方面,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1)知识技能方面,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5,学生如何才算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方法、技能,学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其结论的本质,并且会运用;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学生应该感悟、体会、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并且能够与后续学习中有关的部分相联系。,6,(2)数学思考方面,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

3、、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7,前三点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来阐述(其中第一点涉及两个领域),后一点则是概括的阐述。,8,该概括阐述,指出了“数学思考”这一方面课程目标希望达到的三个目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独立思考,是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而学会思考的重要方面是学会数学抽象,学会数学推理,学会数学思维,这些,又正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前三点是联系四个领域对这三个目的的具体说明。,9,从培养创新性人才考虑,关于

4、数学思考,有两个“关系”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合作探索与独立思考的关系,二是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10,合作探索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课标”不但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索,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只会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那么,他是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的。,11,合作探索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对于数学创新而言,与人交流和独立思考都是需要的,但是独立思考更加基本,是创新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表扬那些经过合作探索取得成功的学生,也要表扬那些经过独立思考取得成功的学生。,12,“课标”不但强调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强调培养学生

5、的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是验证结论,而不是发现结论。借助归纳推理来“预测结果”或者“探究成因”,则是发现新结论的有效途径。,13,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虽然这些新结论常常还要靠演绎推理去证明;但是,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即便暂时不能被演绎推理证明,那些结果也可能是具有一般性的。,14,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3)问题解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15,这里提及的“问题”

6、,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程式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颖的,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并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规律性。,16,课程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当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17,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

7、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18,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19,(4)情感态度方面,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0,这里分五

8、点阐述,仅摘要解读,第二点要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但是未必所有学生每一次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数学学习对许多学生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所以又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由此体验到克服困难的乐趣,便会逐渐“建立自信心”。,21,这里分五点阐述,仅摘要解读,第四点表述了四个良好习惯:“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会使他们终生受益。,22,“反思”是学生对于自身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质疑”是学生对于书本或者他人的推理、结论进行思考,表示怀疑。两者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地“再思考”。,23,当学生

9、进行“质疑”时,教师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疑问寻找证据,以否定、修正或证实他人的结论;二是当事实表明学生的怀疑是错误的时候,应指导学生理智地放弃怀疑,实事求是地尊重科学,同时对其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恰当的肯定。,24,学生的质疑即使是错误的,经历该过程也会给他们带来收获,他们会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批判思维、质疑习惯和交流能力,逐渐学会有依据地质疑。这正是“过程也是目标”一语的一个例子。,25,2.具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1)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整体(2)教学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3)四个方面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4)四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26,以上这四个方面,不是

10、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27,要达到这种统筹兼顾的理想效果,除了认识上的到位外,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28,3.教学案例,学习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十分重要。小学、中学和大学,学习内容不同,但 这一点是共同的。,29,“对应”的思想,教小孩识数,教会“一一对应”是关键。“十进制”的产生,也是由于数数时用人

11、的十个手指头与所数若干物体“一一对应”。,30,讨论“个数”时,“一一对应”是关键,一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否相等。(“点名”数空座;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有多少只手,贴金箔,1007)推广到无限集合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观点。,31,大足石刻千手观音,32,讨论“个数”时,“一一对应”是关键,一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否相等。(“点名”数空座;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有多少只手,贴金箔,1007)推广到无限集合时,仍然用“一一对应”的观点。,33,抽象的思想,3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3个桔子+2个桔子=5个桔子3条鲤鱼+2条鲤鱼=5条鲤鱼3+2=53个苹果+

12、2个桔子=?,34,五、“课程目标”的“学段目标”表述是 如何层层深入的,1.学段目标“层层深入”的两个含义2.以具体目标的四个方面各举一例,35,1.学段目标“层层深入”的两个含义,(1)体现循序渐进:每后一个学段的要求应该比前 一个学段更加深入,这样才体现循序渐进。(2)不要欲速不达:不应把过高的要求放在较低的 学段,那样会欲速不达。,36,2.以具体目标的四个方面各举一例,(1)知识技能方面(2)数学思考方面(3)问题解决方面(4)情感态度方面,37,(1)知识技能方面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数学抽象”小方面“数与式”小方面“数学运算”小方面,38,学段目标关于“数学抽象”的表述,第一

13、学段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第二学段为“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第三学段为“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39,第一学段为“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第二学段为“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第三学段为“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40,学段目标关于“数与式”的表述,第一学段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第二学段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第三学段为“掌握必要

14、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41,学段目标关于“数学运算”的表述,(2)数学思考方面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第一学段为“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第二学段为“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第三学段为“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42,(3)问题解决方面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 步地解决问题为例,第一学段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

15、试解决”;第二学段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第三学段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43,(4)情感态度方面以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例,第一学段为“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第二学段为“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第三学段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4,以上看到,“课标”在关于三个学段的学段目标中,对于具体目标的每一方面的表述,都照顾到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体现了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的意图,也反映了课程内容螺旋上升的思路。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45,标准的目标解析,一、“课程目标”的意义是什么二、“课程目标”表述的结构是怎样的三、“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三句话 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6,47,四、“课程目标”的具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内涵是什么五、“课程目标”的“学段目标”表述 是如何层层深入的,标准的目标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