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1988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6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武术(公元1616年1911年),主 要 内 容,1 清代历史、文化背景简介2 清代武举制度的兴废与武学3 清代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的武术活动4 清代武术流派的发展5 清代武术理论的发展,一 清代历史背景简介(一)满族的起源与文化 满族又叫满洲,据孟森考订,满洲并非地名,乃部族名称;系从“曼珠”两字转来,意为“华言妙吉祥也”。满洲的文化渊源可从三方面而言:一是本土文化,满洲部族受天然环境之赐,在其生活斗争中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二是直接从汉族汲取的文化。自周、秦至于汉代,汉族势力向东北发展,常与满族接触、同居、交混,于是汉文化传入其中;三是经蒙古人间接吸收汉族文化,即由原是蒙古种实已汉化的

2、契丹侵入满族后,将汉族文化传入其中的。,(二)清入中原后的策略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奴隶主政权。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后金政权迅速夺取了明朝的辽东地区。同时就遇到了如何对待和处置当地汉族人民的问题。因此努尔哈赤的政策大致定为:一是大规模的屠杀;二是把大批汉族人民分给八旗贵族和将士当奴隶。这种残酷的镇压方针,导致汉族人民激烈的反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愈演愈烈。1626年皇太极继努尔哈赤后成为满族的最高统治者,面对这样的局势,他提出了“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因此他采取了宽猛相济的两手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开设博学宏儒科,大力延揽汉族知识分子,给他们一条荣身发达

3、的出路;另一方面,对内大兴文字狱,打击一切对其统治不满的人士,造成文化的威慑气氛。但他又惟恐被汉人所同化,所以要求“效法世宗”,即世世子孙严格恪守“言语衣服及骑射之事”,因此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皇太极这种既要利用汉人,又要牢牢保住满洲贵族统治地位的心理为其子孙后代统治中原立下了一条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三)汉人对清入关后的态度 汉人的民族意识,自满族统治中国以后,便日益强烈起来。由思想反抗到实际反抗,由种族反抗到阶级反抗,种种反抗运动未有巳时。中上社会层的民族意识,凝聚于各种文社,把愤慨寄于诗文;中下社会层的民族意识,则凝聚于各种会党。文社以诗文为结集同志的手段,会党则以迷信为结集手段

4、。且两者活动的地方,多半都在东南各省。因满族大军向南方进攻,汉人则向南方退却,加以东南为富庶之区,经济的实力较为雄厚。于是东南各省成为汉族反抗满清的根据地。(四)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清军中,八旗兵以骑射为本兼习长枪、刀、牌等器械。有火器装配的军队也要练习骑射和刀牌。而绿营兵装备较差,在清前期只配置各式冷兵器。但随着鸦片战争的枪炮声,火器威力日益显著,从而使武术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同治年间,清廷进口了大批“洋枪”、“洋炮”,并开办工厂进行仿造,以新式火器装备军队。光绪二十年甲午战后编练的“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废止武举制。至此,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于军事技术范畴。,二 清

5、代武举制度的兴废与武学(一)清代武举制度的兴废1、清立武举的原因公元1644年5月,清兵正式入主中原,同年就发布了举行武举的诏令。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接受武举,除了武举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还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与清朝统治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二是满族统治者不像宋、明统治者那样,对武人有过分的防范心理。三是与满洲人的骑射传统是分不开的。,2、清代武举的形式与发展清朝的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即初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与会试,均三年一科;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次月举行。在录取原则上,清朝的武举特重弓马武艺,对清朝统治者来讲,武举就是用弓马来选择军事人才。武科考试分

6、外、内场进行;外场为二场。首场试马箭射毡球;二场试步射和技勇;外场合式,方得试内场。内场试策论。“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一篇。试题出自武经七书。康熙(公元16621722年)时改试论二篇。首题出自论语、孟子。次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此后,由于武人多不能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罢四书论,改试武经论一篇、策一篇;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乡、会试内场策论改默写武经百余字,无错误者为合式。此后的武科考试“遂专重骑射、技勇,内场为虚设矣”。这虽刺激了一些民间武士循武举制之径,追求仕途,但也加深了武人不文的流弊。,唐代创立武举,纯以武艺取人,宋

7、朝人将军事理论引入武经,清朝人又将军事理论请出了考场,武举考试最终又退回了以武艺取人的老路。宋朝为培养文武双全的新型武官所作的种种努力,在这番轮回之中全部化为乌有。从制度的发展上看,从宋到清,武举是退步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武进士们的命运,就会对武举的发展产生一种完全相反的印象。宋朝人说武举,就觉得唐代武举人才辈出;明朝人说武举,则喜欢拿宋朝来作比,好像宋朝武举曾经发挥过多么重要的作用。其实,武举真正人才辈出的时代是清朝。如果说,宋朝的武举就像是一场文人主持的军事表演有着太多的理想、太多的概念,而尚武精神却始终缺席;明朝的武举则是军官世袭制的附庸,缺乏真正独立的选拔机制;那么,只有

8、到了清朝,武举才真正成为一条独立的武官选拔途径。,3、清代武举的终结与近代军事学校的出现武举的滞后并不是从公元184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早在明代中叶,火器就已经在战争中发挥作用。16世纪末,“红夷炮”从荷兰传入中国。这种“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的大炮曾在明朝抗清前线发挥神威。清初,十分重视火炮的生产,公元16741721年间,清政府所造的大小铜炮、铁炮约900门。清朝仿明代“红夷炮”制造的“红衣炮”,曾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一展雄威。清朝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设有“子母炮”百位,沿海沿边、各省守护城池、紧要隘口及水师战船上均设有炮台、炮位。16世纪中期,鸟枪传入中国。鸟枪是由欧洲传入的火绳枪或

9、燧发枪的统称。它是近代步枪的雏形。在明、清两代,军中广泛使用鸟枪。公元1727年的各省军器编制已显示出火器凌驾于冷兵器的大趋势。公元1767年,清朝进讨缅甸,双方的兵器均以火器为主。在这次战役中,武举进士出身的贵州提标游击将军何道深曾率兵深入敌境,终因火药铅丸用尽而不得不撤兵,可见火器在实战中的作用。尽管火器在战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但清政府在,认识上并没有给火器以足够的重视。在绿营中,士兵升迁的顺序是,从弓箭手中挑选马兵,从马兵中选拔军官。而习蘸鸟枪和炮手的步兵,则终身一饷,不得参与选拔,即使有战功,也上进无门。清朝统治者的这种设置自有其私心,狭隘的民族意识使他们不愿鼓励汉族土兵学习先

10、进的军事技术。出于同样的私心,在以汉族士人为选拔对象的武举考试中,满族统治者也贯彻了守旧的原则,这就使得武举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战的需要。公元1895公元1909年,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张之洞在南京建立了自强军,新式的军事学校也纷纷建立。新式的军队需要的是至少要粗通枪炮的士兵,对军官的要求更远高于此。现代的军官不仅需要勇敢,更应了解军队的领导艺术,对地形、交通、气象等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素质需要专业性的学习,绝不是一个武举人闭门苦修就能获得的。武举绝不可能提供近代战争需要的军官。战争的近代化已将武举淘汰出局。公元1901年,清政府颁布上谕,正式取消了武举。,(二)清

11、代武学清代没有独立的武学,清朝科举强调“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与科举密切关联的官学,依此原则强调文武兼习,不再单设武学,因此武生被附入儒学,通称武生。各类官学中设儒学教习和武学教习,教授文武生员。专为备考武科的武生,学习内容包括:马箭、步箭、技勇(弓、刀、石)等,以及武经七书、百将传、孝经、四书。这些学习内容,都是围绕武科科举考试设置的,并不涉及作为民间武术主体的拳术和兵械技法。晚清后期,旧式官学陆续改为新式学堂。骑射(武技)课被改为体操(兵操)课。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后,各省亦相继设立。这类取代武学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堂,以西洋行军新法为

12、教学内容,教授“西洋后膛各种枪炮、土木营垒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各法”,已不再设旧武学必习的弓、刀、石等技勇和必读的武经七书等文理课程。至此,始于宋代的官办武学机构消失了。,三 清代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的武术活动(一)教门结社对武术发展的影响1、积极方面的影响清代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反抗外来侵略,借助传习武术,发展组织,养成武装力量。民间拳师和拳手以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反抗斗争,促成了拳会与教门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播。一是团结贫苦民众反抗统治阶级。清朝初年各地相继组织了许多以反清为宗旨的秘密结社,如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还有青洪帮、

13、哥老会等江湖组织。这些组织大多是以劳苦大众、农村的贫雇农为基本群众,组织的手段是以练武、治病、互济等方式。有些分支的组织就是以练武的特点命名的,如红枪会、顺枪会、小刀会、义和拳等。如震撼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它以带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习武形式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下层民众,到处开设拳坛传习武术,拿起武器反抗统治阶级和侵略者。,二是促进了武术的交融和新拳种的出现。清代秘密结社的各类组织是错节盘根、相互渗透的。这种组织上的交叉关系伴随着各组织间武术活动的开展,就势必造成组织与组织间、地方与地方间武术的交融。因此各类结社的武术活动随着组织在各地区的发展、流变及相互习武内容的交叉,必然会引起其原

14、有技术结构和风格特点的演变。如少林拳,因少林寺既有极高的武功声望,又有反清的民族色彩,于是许多秘密结社便以传授少林拳术来提高自己的身价。秘密结社的传播,使少林拳术在全国各地开展。由于是秘密传播,全凭口耳相传,所以清代少林拳术的流派众多,各立门户,自成体系。,2、消极方面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不能脱离历史环境的制约来选择某一斗争的阵容与形式。产生于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清代秘密结社,是背负着宗教神灵、皇权主义和排它主义等各种沉重的封建包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在它们的斗争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落后的一面。这种双重性在武术活动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卫身、防劫和反抗是结社组织习武的

15、主要目的。然如果说反抗是对封建压迫势力的一种冲击的话,那么卫身和防劫则又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周围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护,政治上带有它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被统治阶级利用而蜕变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历史上有不少材料表明,当社会的阶级矛盾引起公开对抗时,有些结社人员却去帮助朝廷镇压起义。可见,清代的秘密结社并不是一支步伐齐整的农民队伍,它往往会在阶级斗争的震荡下出现变化,也使得武术活动的斗争锋芒发生偏移,给当时农民运动的洪流投下一层阴影。,其次是习武中出现的相互械斗。闽粤一带的“聚众械斗”之风由来已久。虽然清代会党发展较快,但山堂分峙,不相节制。因此,在会党通过武术活动来

16、聚众纠会时,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地械斗组织化,规模更大、更剧烈,“往往以大姓而欺小姓,强房而凌弱房,纠众结会,持械互斗”。实际,这是一种封建小农经济的排他性在结社活动中的凸现。这股来自本身内部的逆流,在大大削弱它自身战斗力的同时,也影响到武术活动在民间的健康开展。第三是武术活动中的宗教神灵观造成农民阶级的蒙昧。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文化背景下,宗教迷信在经济贫困和文化闭塞的集镇农村中有着滋生和蔓延的深厚土壤。清代秘密结社自然免不了与之发生关联。由于教门与拳会混杂,教门的神秘主义宣传,也影响到了武术的发展。尤其是蔓生于广大农村的白莲教,为了激励人们习武,勇于与手持洋枪洋炮的敌人斗争,借助武术硬功特技表演,

17、宣传神灵附体,“刀枪不入”,宣扬神仙圣贤下凡传授真功,等等。于是神传仙授、托圣附贤、无限夸大技击功能等意识渗入武坛,给本来注重实践、讲究实效的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玄虚的色彩。,(二)民间典型教门结社与武术的传播1、白莲教与民间武术的传播白莲教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宗教组织,后演化为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秘密教门,在元代和明代都曾组织过武装起义。清代,白莲教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主要在我国北方农村宣传和组织民众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在清廷的严律查禁下,白莲教衍生出了罗教、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弘阳教、三阳教、罗祖教、混元教、无极教等支派。它们都以白莲教“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言为教义

18、,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展开活动。白莲教利用武术,同时又促进了武术传播的情况,可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注意吸收习武者入教。其二,以传授武术掩蔽传播教义,发展教徒。其三,在教内建成专门传习武术的武场。,道光后,清廷日益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魔爪也伸进了中国。民间习武者,越来越多地站到反封建、反侵略的前列,出现了教门、结社、拳会交织的情况。从属于白莲教的武术团体义和拳迅速地壮大起来。义和拳所谓义和,“是义气和合的意思”。在道光、咸丰前,“义气和合”的标准是“反清复明”。甲午战争后,这一标准顺应时局的变化,演变为“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在国难当头之际,大批

19、拳会、拳师、拳手汇集到义和拳的反帝、反侵略旗帜下,仅鲁西地区的义和拳组织中就包含有赵三多为首的梅花拳传习者,阎书勤为首的红拳传习者,朱红灯为首的神拳传习者,心诚和尚为首的少林拳传习者,以及昆阳拳、青令拳、颜令拳、王虎索阳拳传习者,还有传习金钟罩功的大刀会会众等。义和拳的反帝号召和行动得到了广大爱国民众的支持,各地遍设拳场,教习拳棒。据统计,当时仅山东茌平县境,就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村村有拳场。北京城内亦设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巷巷有拳场。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城乡民众中的普及。,2、天地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天地会是清初才滋生出的一个下层民众的秘密结社,在康熙、雍正时期已有活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20、年)左右正式创会,定名“天地会”,内称“洪门”,别称洪家、红帮。繁衍有青帮、匕首会、双刀会、小刀会、棒棒会、平头会、江湖串子会等等支序。天地会初期主要活动于福建和广东的水陆运输沿线,随后迅速蔓延于台湾和苏、皖、赣、湘、鄂、滇、黔、蜀等地。早期的天地会众以互助和自卫为旨,乾隆末叶确立“反清复明”的斗争口号,并且,在会众中传述一个名为少林寺恩仇记的故事,鼓动反清意识。洪门会众传述它,是以故事中清廷恩将仇报,残杀忠良,激起民众反清;同时借故事对少林僧武功的赞扬,宣传只有武力才能平靖疆域,推翻清朝。天地会会众中传习拳术者颇多。互不相识德拳手相见时,若问:“武从何处学?”答:“武从少林寺学。”再问:“学

21、乜件为先?”答:“洪拳为先。”便证明双方皆是洪门中人。这套固定盘询问答中提及的“少林寺”,是确指某寺,还是假借之语,有待考实。“洪拳”在天地会蔓延地区的确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3、拜上帝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拜上帝会,原称“上帝教”。洪秀全于道光二十三年夏在广东花县创立此教。因入教者定期聚会崇拜上帝,遂称“拜上帝会”。此会教旨是号召人民信仰皇上帝;击灭阎罗妖(指清朝统治者),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拜上帝会从一创会就注意发展武艺高强者入教,为后来组建太平军聚集了骁勇善战的将领。如,东王杨秀清是高要武生;西王萧朝贵被誉为“勇敢刚强、冲锋第一”;英王陈玉成14岁入太平军,擅使回马枪

22、;豫王胡以晁在参加武科考试时,拉折硬弓;燕王秦日刚能力举百钧;彰王林凤翔能跑马换马、跑马射箭;冀王石达开“文武备足”,武技出众。据说现代河北蠡县以连环鸳鸯步为核心的戳脚拳技是太平军将领传流,或许与石达开有些关联。拜上帝会经七年多的准备,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武装起义的大旗,建号“太平天国”,并定都南京。太平军在延绵14年的战争中,转战十八省,各地方拳技随新补兵源带入军中,军中将士擅长的武艺也被带往各地,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交流和传播。,四 清代武术流派和器械的发展(一)武术拳种介绍近世所见拳种流派,一部分在清以前,已成体系或已见端倪,大多数是在清代形成体系,或者基本成形。据19

23、83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在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逾百个。1)红拳,早期流传于西北,可能承自明代的“西家拳”,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清代取艳美、吉祥之意,始称红拳。据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载,清中叶后,民间教门中传习红拳者颇多。例如乾隆时常子敬、李之贵,嘉庆时张景文、张洛焦,道光时张真、阚梦祥,光绪时阎书勤等,皆是红拳拳师。红拳以十大盘功为基本功法。拳套有大红拳、小红拳、二路红拳、六脚式等,据说有三十六路之多。,2)梅花拳,亦名梅拳。嘉庆十八年参与领导天理教(八卦教)起义的教首冯克善,精于此拳。据冯克善教拳的师傅”唐恒乐述此拳源流云,康熙年间有滑县人

24、杨丙,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梅花拳。杨传滑县朱兆村齐大壮,齐传唐恒乐。嘉庆五年冯克善拜唐恒乐为师,学得梅花拳。冯克善得传后,曾在豫、鲁、直毗邻地区传授此拳。梅花拳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势梅花桩、五势头、梅花老架以及八方步、八方散手等。3)八卦拳,清中叶已见流传。乾隆三十九年山东寿张人王伦率众举行清水教起义。王伦善拳棒,师承于河北南宫高口地方之李姓,所习何拳不。王伦的干儿子张百禄及张之母舅孟二,皆以精八卦拳著称。并借传习八卦拳,为王伦发展教众。河南总督管巡抚事何熠奏折云“盂二曾于三十六年到豫传教,近年以来,张百禄又来往其间,招徒聚众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轨之实”。张百禄和孟二在河南遂太

25、康时,张成章等十五人曾“投拜为师,学习八卦拳”,张百禄自遂平回家,开了十五个徒弟名字交给王伦。,嘉庆时,参与天理教起义的饶阳人刘玉隆兼精八卦拳、金钟罩。光绪间,冠县人徐保占以八卦拳称名。八卦拳包括拳套24路,分为上八卦、中八卦、下八卦三级,合三八三十四之数。这些拳路直线往返,动作紧凑,劲力刚猛。4)洪拳,亦称洪家拳。洪拳起源不明。或说是福建漳州茶商洪熙官所创;或说是洪整理早期洪拳技法而融为一家;或说是洪得自少林至善禅师。从天地会的文献看,洪拳的的形成和发展,与洪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洪门问答列洪拳为会友习武应首学之艺。又如,洪拳谱称其开式“步踏中宫”,表示不忘祖国。谱中五要之四,要求习者有爱国

26、思想,不能凌侮同族。这些都可能与天地会反清复明的主旨有关。洪拳的主要套路有三进拳、铁线拳、二龙争珠、夜虎出林、五形拳和十形拳。洪拳注重正面攻击,硬打紧逼。同时强调“你不来,我不发”、“重桥须漏打”等后发制人和避实击虚的打法。,(二)武术流派的发展情况1、类同合流 壮大拳派 清初,黄宗羲在撰述内家拳源流时,别少林为外家,在武坛上出现了以技法、特点为标准的武术分类概念。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合一群,形成较大的拳术流派。传统的少林拳派,以及清末或民初始现端倪的南少林派,皆属此类情况。1)少林拳与少林派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明末,少林寺几经战火,壁坏庭空。清军入主中原后,出于借

27、助中原文化加强统治的需要,修复寺庙,礼佛崇禅。顺治八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地方官曾两度修整少林寺,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三年为山门题写了“少林寺”匾,还题写了“宝树芳莲”四字,悬于大雄宝殿内。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亲批谕旨重修少林寺,扩大了少林寺的建筑规模。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赋诗二首。此后,嘉庆和道光年间,均有修建。清代历朝统治者对少林寺的庇护,虽没明言倡导武术,起码对寺僧传习武术是宽容的。,道光八年,河南开、归、陈、许道员麟庆,代巡抚杨海梁祭祀嵩山时,观看少林寺武僧校拳。他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赞述云:“健僧校于殿千,熊经鸟伸,果然矫捷。”由于上述情况,少林武功的名声较前尤盛。加之确有

28、一些少林寺僧将所习拳棒传入民间,出现了一些与少林拳拳技、拳理相似、特点相近的拳术,附名“少林”,到后来乃至出现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少林派”,甚至还妄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发展至清代,参融禅理,兼修气功。少林传人称,清军入关,少林拳“乃参证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当时,少林寺将易筋经、八段锦和分行内外功等作为内功进行锻炼,并揖为内功图。王祖源曾于咸丰时在少林寺得所传内功图和枪棒谱。由此,少林拳开始从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拳禅一体、内外交修演进。,2)南少林拳“南少林”或者“南少林拳”之称。至今还未在清代文献中见到。建在南方的少林寺有多个,南少林寺究指何寺?此系拳

29、技源自何寺?都是有待考证的课题。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南少林拳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清晚时期,崇尚嵩山少林寿拳技之风颇盛,不少拳家则顺借此风而起。其二,清中叶,天地会(内称洪门)的洪门问答称,会内所习洪拳,出自少林寺,此寺在福建境内。随着天地会在南方水陆运输沿线地区的扩展,这种说法也广泛进入武坛。在南方流传的一些地方拳种,也附会此说,称其源自南少林寺。以致出现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南少林拳系。,2、繁衍支系 发展拳派 晚清时期,一些拳派的代表人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益实践所得,形成新的技法特色,促成了该拳种新流派的形成。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关于太极拳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据武

30、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陈王廷所编拳套七路,另有专门练习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性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这些拳械在陈家沟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时,始传外姓杨露禅。此后,太极拳从一地一族的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步衍生出了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3、融会诸家 创立新派清以后,以武会友,相互交流,较前为盛。另外,传统文化被广泛地融会入武术,促成了一些新拳派的创立。如蔡李佛拳、五祖拳等。蔡李佛拳,始自广东新会人陈享。陈享幼年随叔父陈远护习练佛家拳,后又从蔡福和李友山(有山)学蔡家拳和李

31、家拳,青年时被聘为当地武术教头。后来他总结实践和教学体会,融三家拳法于一炉,自成一系,故名“蔡李佛拳”。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始自福建晋江人蔡玉明。蔡初习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后又从河南艺人鹤阳师研习武技。光绪年间,融会所学五种拳技及鹤阳师遗技,创编成“五祖鹤阳拳”。,(三)武术兵器的发展情况在元曲和宋、元的小说中已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已有了具体的内容,即“弓、弩、枪、刀、矛、剑、盾、斧、钺、戟、鞭、锏、挝、殳、叉、钯头、绵绳、白打。”又称武艺十八事。(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而且有“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武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敌。”(谢肇淛五

32、杂俎卷五)实际上,古代兵器远不止这些内容,“十八般”不过是一种归类的泛指而已。而到了清代,兵器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锤、拐、钩、三节棍、狼牙棒等,由这些兵器发展的对练更是层出不穷。,五 清代武术理论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萌生、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不仅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且自觉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入清代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摄更为广泛,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拳械技术,完善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一)武术整体观的完善 武术理论在清代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多方面地交融“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以完善武术的整体观念。雍、乾时著名拳家长乃周在其著苌氏武技书中写道:“人禀天地之

33、气以生,乃一小天地。”习拳练武要效法天地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统一,提出习拳者身体动作要做到“内外如一”、“形气合一”等整体观理论。清初吴殳著手臂录:论述枪及刀、剑等兵械技法,视兵械为手臂的延长。他在述马家枪和沙家竿子的用法时指出:“马家枪短硬,其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以成全体。沙家竽长软,其用在两足,身以助足,臂以助身,腕以助臂,以成全体。”要求练习者自身与兵械应融为一体,完善了“身械合一”的理论。,(二)哲理化拳派的出现清代武术门派林立,名目繁杂。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并以哲理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

34、意拳,相继崛起,轰动武坛。咸、同年间,杨露禅设教北京,传授太极拳技和讲授太极拳理。据唐豪、顾留馨考证,陈氏拳械创自明末清初陈家沟九世陈王廷。陈氏拳械,历代传承,不乏名手。但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名称尚待考。咸丰二年,曾从杨露禅和陈青萍学陈氏拳械的儒塾师武禹襄,自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称此文是其兄武澄清得自舞阳盐店。这篇论文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显然是来源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后禹襄甥李亦畲手抄禹襄作品,益以己作,辑为一册。册中首录王宗岳太极拳论。此册依太极之理论总结陈氏拳械,辗转传抄,宣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此后,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

35、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明言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在北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的拳术。此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现惯称“八卦掌”。八卦掌与八卦学说的交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走圆圈”,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其二,以人体各部比诸八卦,提出姿势要求。例如,以胸为“离”,腹为“坎”;其三,以基本八掌比诸八卦取象。如有“乾卦狮子掌,取象为狮”等说法;其四,借八卦的一套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八卦的八个基本掌法比附八卦之数;以六十四掌分为八组,比附八八六十四卦之数;其五,以阐述八卦含义的“易理”来解释拳理,作

36、为八卦掌的理论基础。河北深县人郭云深至北京传授形意拳。形意拳脱胎于明末清初人姬际可创编的心意六合拳。大约咸丰六年后,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此拳系依五行学说立论,以其基本五拳配五行,并以五行的特征作为对拳法的要求。如,炮拳配五行中的“火”。还借五行生克之理,制成了五拳连环练习,相互演生的“五行相生拳”单练套路,及五拳相互破解的“五行相克拳”对练套路。此外,还依五行脏腑说,将五拳分别配五脏,讲述五拳与五脏的相互关系。,(三)武术与气功的交融武术与气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已有较为具体的实践记载。清代武术家广泛吸取气功功理和锻炼手段,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乃至几乎所有的武术

37、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来锻炼提高运气、用气的能力。入清后,嵩山少林寺僧不仅操练拳棒,而且兼习内功。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汇集为内功图,作为武术功法。咸丰年间,王祖源至少林寺求教,得寺僧赠内功图和枪棒谱归,正是少林寺僧兼重练武与练气的明证。乾隆年间,河南汜水苌乃周以丰富的锻炼实践为基础,参鉴易理和医理阐发武术气法,写下了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点气论养气论等论述气法的专篇,且提出习武应该内外俱练,“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神与气合,气与身合”。清代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尤其重炼气。在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在练法上,强

38、调炼气培本的锻炼程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四)清代武术名著介绍1、手臂录:吴殳(16111695年)著。吴殳,明末清初著名武术家。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后改籍昆山。他既精文,又好武。少年时,有感于中原多事,习骑射,读孙武。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从石敬岩习枪法后,后又得沙、杨两家枪法,并从程宗猷耕余剩技种探明程氏所传枪、刀武艺。顺治十九年(公元1622年)遇朱熊占,得峨眉枪法。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又据少林僧洪转所传枪法,撰成梦绿堂枪法。手臂录共四卷及附卷上、下。其中除卷三的单刀图说、卷四的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和后剑诀外,其他内容皆为枪法。书

39、中对明代至清初流传的石家枪法、马家枪法、沙家枪法、杨家枪法、峨嵋枪法、梦绿堂枪法、程宗猷枪法等多家枪法进行了注释与辨析,总结了枪法诀要。手臂录包容着吴殳一生对枪法的实践和研究。可以说,吴殳是明清间集枪法之大成者,手臂录堪称“枪经”。,2、拳经拳法备要:蟫隐庐印本述此书成书过程为:明代少林寺和尚玄机传陈松泉,再传张鸣鹗编著。张鸣鹗“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焉,遂独成一家”。清代康熙初张孔昭补充拳经及习练手法秘要,乾隆年间曹焕斗叉增补注文。光绪间录本题名张孔昭撰,曹焕斗注。此书含拳经、拳法备要各一卷。包括问答

40、歌诀二十款、周身秘诀十二项、下盘细密秘诀、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总论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习练法要、拳法备要等。,3、内家拳法:黄百家(1634一?)撰。黄百家,清初学者,内家拳传人。原名百学,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史学、理学及诗文均有造诣。少年时遭革代之难,受其父黄宗羲及明、清换代遗民志士之影响,有感于文人不武,于是从王征南习内家拳法。征南逝后七年,追思征南所传,著内家拳法,并撰王征南传。内家拳法记述了内家拳源流、练手法、练步法、内家拳的套路“六路”和“十段锦”,还介绍了内家拳的禁犯病、打法、心法、穴法等内容。此书是研究明代内家拳史和技术体系的重要资料。,4、苌氏武技书:苌乃周(1724一1

41、783年)著。苌乃周,苌氏武技创编者。字洛臣,号纯诚,又名苌三。河南汜水人。自幼喜好练武,文武双修。初学于禹襄,曾随虎牢张八习枪法和拳术,随四川梁道习棍法,随洛阳阎圣道习罗汉拳法,还曾到温县陈家沟等地访师求艺。他既重实践、又重理论、还重养生。融会各家,以易理、医理阐发拳理,逐渐创立了苌家拳体系,集苌家拳拳法、理法,撰成苌氏武技书。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及武备参考两部,一百三十一篇。1932年,徐震整理重编,定为六卷。包括有中气论、阴阳入扶论、三尖照论、三尖到论、拳法渊源序、合炼二十四势、养气论、讲出手、讲打法、打法总诀、二十四字论,以及枪法、猿臂棒、双剑等等。其中二十四字拳配有图解。,5、六合拳谱:

42、原为唐豪所藏抄本。此谱“总打”后有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月河南府李失名,雍正十三年正月新安王自诚、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七月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字样。其序云:“六合拳出于山西姬龙凤(16021680年)先生。”姬氏明末山西永济人。精枪法,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所谓“六合”,指“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谱介绍六合拳前后各有六势。一势可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六合拳全称心意六合拳,亦称“心意拳”。此谱是研究早期心意拳传序及技术体系的重要资料。,6、太极拳谱:李亦畲(18321892年)手订。李亦畲,河北永年人

43、。善文。22岁时从武禹襄学太极拳。武氏得之于杨露禅和陈青萍。李经数十年研习,得其中精巧。光绪时编订太极拳谱。他在该谱的“跋”中称:“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所谓得于舞阳盐店,指谱中首篇“太极拳论”,其他各篇大体都是武禹襄和李亦畲二人之作,或是修订陈家沟歌诀而成。此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放、太极拳小序、五宇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以及四字不传秘诀、太极拳谱跋。计十六篇(则)。被近世治太极拳者奉为经典。,思考题:1、清代武举对武术发展的影响?2、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3、探析清代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要求:根据以上思考题,撰写约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