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2223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幼儿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学习目标,了解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理解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规律掌握幼儿社会交往的途径与方法设计社会交往教育活动并组织实施,第一课 幼儿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可以说孩子从生下来就开始了交往这种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人际交往目标: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指南中人际交往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幼儿社会交往范畴,1、与成人的交往2、与儿童的交往区别:互补性 平等性,幼儿社会交往的意义,1、幼儿

2、的社会交往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和内容2、幼儿的社会交往具有社会成长价值,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因素,幼儿自身:气质、认知能力、行为特征、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参与交往的积极性、身体吸引力家长教师玩具与其他物质环境拓展阅读:如何控制孩子看电视?,同伴交往:,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最早出现:6个月左右表现: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此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视频:,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视频,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在游戏情境中发生。(1)3岁左右

3、,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2)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联系性游戏(联合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不同性别幼儿交往特点,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的需要2、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对儿童的社会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4、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同伴交往的类型

4、,1、同伴交往类型的测试方法 同伴提名法“你最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正提名“你最不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负提名每个小朋友 正提名得分 负提名得分,2、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13.3%14.3%19.4%52.9%,类型 交往特征 性别特征,冲动、缺乏友好交往的技能,退缩、不喜欢交往,以男孩居多,以女孩居多,什么样的儿童受/不受欢迎?,学习成绩优秀外表漂亮体型有吸引力行为举止平静、出色、合作、助人热情、外向,学习成绩差或成就感低外表没有吸引力不友好喜怒无常、吹牛、小气、攻击性强对人持批评态度,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在儿童问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受同伴欢迎,有的较普通,而还

5、有一些孩子的交往存在一些问题。交友困难的儿童可以分成两种: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1被忽视型幼儿特点: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2被排斥型幼儿特点: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思考:如何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

6、他们被同伴接受?,第一,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第二,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的交往。第三、提供活动机会,增强各方面能力。第四、教育幼儿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幼儿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双方也能学得一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第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与家长的交往,思考: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谁?为什么?婴儿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与父母建立的亲子依恋关系。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7、。,依恋形成于孩子出生后6-8个月,分离焦虑与之同时出现的认生现象是依恋产生的标志,所有的婴儿都存在着依恋行为,但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交往程度、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儿童的依恋行为的三种类型1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2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

8、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如孩子见到母亲立刻要求母亲抱他,可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他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3回避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思考: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即希望被

9、人疼爱)和安全需要(即觉得有人保护自己)而实现的。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儿童进行探究学习和跟他人交往的前提。,如:在13岁期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的孩子,往往胆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能力差,在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多,如独立性差,任性等。缺乏安全感“缺爱”,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还有研究发现,至少对男孩,1岁时的不安全型依恋是与6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思考:既然健康依恋有助于儿童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呢?,第一,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

10、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第二,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家长教养方式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教养方式)通常分成三种:权威型、专制型及放任型、忽视型。,1、权威型特点: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权威型教养方式结果: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

11、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2、专制型特点: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表示。,专制型导致后果: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3、放任型特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

12、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放任型导致后果: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4、忽视型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忽视型导致后果出现适应障碍,在3岁时出现较高的攻击型和易于发怒等外在的问题行为,严重者会在儿童后期出现行为失调。对学习无兴趣,成绩及自控能力差,长大后出现更高的犯罪倾向。,幼儿与教师的交往,权威的象征多数服从幼儿开始从尊重、服

13、从父母到尊重、服从教师的权威,由此又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大步。,四、幼儿常见的一些社会行为,反抗 有的孩子在幼儿期会开始变得叛逆,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这时候,父母不必忧虑,先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反抗,从宝宝第18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此时宝宝对自我有了认识,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常说“不要”。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约是在2岁左右出现。幼儿会开始和爸妈作对,妈妈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处理,却又经常把事情搞砸,让妈妈很头痛,不知如何是好。6岁左右的孩子,虽然颇具独立性,但自尊心强,不愿受批评,有强烈的反抗性,容易与

14、人发生矛盾。,处理方法:,面对宝宝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担心宝宝会成为“叛逆小子”。据研究显示,如果婴幼儿时期没有过反抗行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孩子出现反抗行为,其实是件好事。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味地放纵宝宝,否则会将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处理方式应为:有技巧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经常使用赞美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例如,夸赞宝宝:“你会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帮老师一个忙呢?”最后要提醒,千万不要用打骂的方式,因为若用威胁、打骂来解决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竞争,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并不真的具有攻击或竞争的意图,其注意力的焦点多半为玩具。宝宝经常会去抢别的孩子手上的玩

15、具,有趣的是当玩具到手后,他可能马上就扔掉不要了,转而再去抢别人手上的另一个玩具。等到幼儿时期,宝宝就会有明显的竞争意图,在言语上或游戏时,会想超越其他人,如果仔细听小孩的对话,常会听到甲宝宝炫耀说:“我有玩具枪,你没有。”乙宝宝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我也有,昨天妈妈才给我买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处理方法:,专家认为,幼儿时期的宝宝有这种举动是很正常的行为。面对孩子的竞争行为,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若鼓励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幼儿形成自尊及成就动机,但反过来说,若经常教导孩子一定要考100分、争第一,反而会使幼儿流于恶性竞争的不良习惯中,不得不小心。,模仿,模仿是人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与学习问题、

16、解决能力有极大的关联,也是检查婴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婴儿到三四个月时才会模仿,如模仿妈妈的各种动作等,期待与妈妈建立关系。孩子3岁左右,就会开始展开模仿游戏,疯狂的模仿周围的人,并显得乐在其中。常见有由模仿父母举止行为,以此来 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感受。,处理方式:,虽然早期的婴儿模仿只是一种反射驱使行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父母还是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如张嘴、吐舌等,可提供宝宝感兴趣的刺激,有助于宝宝头脑的发展。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再有,保育员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合作,如果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太小看他们了。当不会说话的婴儿试图用手指东西与你沟通时,就

17、是分享的开始。很奇妙吧!幼儿时期的分享,则需视孩子的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别。举例来说,如果其他的宝宝曾和他分享玩具,日后他也会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则不会。此时,宝宝也会利用和同类玩耍的机会,来学习合作的行为。,处理方法:,不要将孩子整天关在家里,多带他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给孩子多一些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只要能提供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经常有机会与他人相处,孩子就能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合作。,问题行为:攻击,幼儿常会做出攻击的行为,一般年龄小的倾向于动作攻击,年龄大的倾向于语言攻击.吵架是幼儿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男孩子吵架时倾向于动作,女孩子吵架时倾向于语言.婴儿时期的攻击行为多没有敌意,例如当宝

18、宝动手抢别人手上的物品时,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是在夺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伤害人。所以时常会出现打人或力度稍重。到了幼儿期,虽然较少有攻击身体的情况,但敌意却增加不少,宝宝会开始有嘲笑他人的行为,特别是3-5岁时,经常会为了抢玩具,而有意图的伤害同伴。,处理方法:,宝宝经常动手打人,或是喜欢用不雅的话语辱骂同伴,怎么办?其实幼儿的攻击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互动增多、自我控制增强而改善,所以不用太过紧张,不过,如果你对宝宝的行为感到难以控制时,不要随便扔一个玩具让宝宝宣泄,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宝宝认为生气时打人是被允许的,,破坏性行为,指经常故意打破物品,并以破坏物品为乐趣的

19、行为。破坏性行为不能仅关注外在表现,而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行为动机。应根据产生原因区别对待:,处理方法:,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比如,刚给孩子买一个玩具,他刚一接手,手一松掉在地上坏了,这种行为属于“无意破坏”。“有意破坏”行为例如有意将积木搭成的模型推例,将图画团成纸团,将小人书撕掉等。另一种破坏性行为是属于孩子探索性表现,比如撬开收音机,看看人藏在哪里。还有一种属于模仿性“破坏”行为,比如孩子模仿种菜,将家里的花拔起来又重新种下。孩子形形色色的“破坏”行为,动机复杂多样,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切不要不分情况,训斥或打骂。对于“有意破坏”行为应加以制止,要指出

20、危害,教育今后不再发生。对于“无意破坏”行为应该谅解,并给予安慰。对于探索性“破坏,和模仿性“破坏”,要讲清道理,在适当时候和环境许允时“探索”、“模仿”。,退缩性行为,有的孩子不声不响,沉默寡言,不闹事,不出门,不合群,总是自己一个人玩,一旦环境改变,就会表现出恐惧、不安,一般将这类儿童的行为称为退缩性行为。退缩性行为一般在57岁时才被发现,因为更小的孩子基本上都在父母亲人身边生活,不注意或较难发现适应上的异常举动,甚至有些退缩性行为往往被视为文静听话而得到赞美,只是在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以及遇到一些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才发现孩子的行为不正常。,造成孩子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孩子自身

21、的素质。孩子由于体弱多病,常常被关在家里一个人呆着,玩积木、看电视、翻图书、缺少与同伴交往、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退缩性行为。2、爸爸妈妈或其他成人由于对孩子有偏见,在言行上流露出对他的冷淡和失望,使孩子在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极为可怕的不安全感,并且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照顾过分周到的孩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寸步不离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失去安全感。4、父母行为怪癖,家庭不和及意外事件也是造成孩子退缩行为的原因。,处理方法,1、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首先要保证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这是防止孩子出现退缩性行为的先决条件。另外要帮助孩子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对

22、自己充满信心。2、改变对孩子的不良态度。要用爱去温暖孩子孤寂的心,平时,教师和家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孩子接触、交流,尤其当孩子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时,能够体贴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3、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并教给他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爸爸妈妈要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玩,同时鼓励他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家长要与幼儿园联系,让教师引导他参加集体和小组游戏,注意发挥他在游戏中的作用,培养兴趣,产生对同伴的信赖和情感的共鸣。4、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做事,绝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欺骗行为,幼儿的欺骗行为大多表现在偷拿别人的物品和说

23、谎,幼儿的欺骗行为有一部分是有意识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对待不同的欺骗行为,要采取不同态度和方式。,处理方法,因记忆不精确等无意识的说谎行为,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逐步消失,教师应注意不要给幼儿贴上欺骗的标签。幼儿有故意成分的欺骗行为,成人应予以充分的注意,这种行为幼时不教育,长大后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了。,残忍行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动物,常博得孩子们的青睐,因为小动物活蹦乱跳的姿势,符合孩子的好动、形象性强的特点。然而有些孩子却与众不同,他们看见小动物就想抓住它,一旦抓到手就非常残忍地将其翅膀揪掉、头扭掉,把兔子或猫的腿折断,扔到河里,看着它们活生生地淹死,有的干脆把小动物一脚

24、踩死。这种种残忍行为令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孩子的这种残忍行为是一种心理变态,应及时纠正。,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这种残忍行为是由于教育不当和环境不良影响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变态。例如,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闹、闹离婚而置孩子于不顾。生活在这种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压抑,从而产生发泄冲动,借助于对动物的残忍来暂时消除内心的不满情绪和压抑感。还有些孩子长得难看,不讨人喜欢或有某种生理缺陷,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受到歧视。因而,孩子心理上感到低人一等,产生了自卑感、受歧视感,从而借助残忍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强大”,消除内心压抑,寻求畸形心理平衡。科学家发现,有残忍行为的儿童若不及时

25、加以纠正,长大后往往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处理办法,纠正孩子的残忍行为,关键在于家人必须拿出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爱,与孩子建立健康、美好的情感,使孩子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同时互敬互尊的父母会成为孩子心目中模仿的好榜样。假如孩子从小托人带养,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那么,家长就更要下功夫从感情上给予补偿,尽快地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了解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对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若用过于严厉的管教、体罚来对待孩子的残忍行为是不利于孩子纠正的。对于那些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

26、引发的残忍行为,应常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收集和制作动物标本,并结合标本给孩子讲解有关的知识,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嫉妒行为,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混合心理,其中含有焦虑、恐惧、悲衰、消沉、猜疑、敌意、怨恨、报复、羞耻等成分。从本质上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之间发展正常的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学龄前幼儿嫉妒的表现当孩子发现别的小朋友被大人抱着,而自己没人抱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嫉妒行为,不愿意和小朋友玩。兄弟姐妹之间也会有嫉妒,一般来说父母的关系越是融洽,这种嫉妒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家里又多了个

27、小宝宝,嫉妒新生儿的情况在5岁以下的孩子中表现得最为强烈。在孩子特别敏感的时期,父母要给予同等的关爱。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时,老师夸奖别的小朋友的时候,也会因为嫉妒不喜欢那个被夸奖的小朋友或是不喜欢老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嫉妒心理是十分正常的,可是如果嫉妒心还特别强的话,就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这种毛病长大后继续存在的话,会带来种种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的不良。,孩子嫉妒心产生的原因孩子的嫉妒心强常常是因为家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等。有的父母经常拿孩子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相比较,也是造成孩子嫉妒心理的原因。嫉妒还与老师的行为方式有一定关系,如有

28、的老师在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不够公平,偏袒某一方,往往是嫉妒心理的直接原因。,解决办法,过强的嫉妒心会扭曲孩子的性格,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应当认识到嫉妒的本质和危害,因为人人都需要与同伴接触和交流,而嫉妒却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己的进步,发展下去既会害了别人,还会毁了自己。要帮助孩子形成合理的自我观念,认识到人和人天生就存在着许多差别,有富有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聪明有愚笨等,如果处处都想和别人争个高低,什么事都想压过别人,只会自寻烦恼,因为处处都超过别人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是可耻的、不道德的。竞争并不是要把人拉下来,而是靠自

29、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培养孩子的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父母还应特别重视的是,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交往教育的实施,原则:1、榜样性与实践性原则2、一致性与个性化原则3、系统性与细致性原则 途径与方法:1、通过社会交往教育活动进行集中、系统的教育。2、通过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3、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践行和体验正确社会交往行为。4、通过社区活动引导幼儿广泛感受社会规则。,应注意的问题: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激发幼儿

30、主动与人交往的欲望。2、留给幼儿自由的时间,扩大交往的范围,为幼儿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3、注重家园合作,确保幼儿良好社会交往行为的养成,并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二课 幼儿社会交往教育活动的设计,一、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观察与评价,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可以帮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幼儿群体的社会交往水平以及具体的幼儿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为教师拟定具体的班级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依据。,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行为核查观察法,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一)重视引导幼儿对自身与他人社会交往行为的观察、判断与反思。视频录像、录音、观察记录、活动引导(二)重视创设广泛人际交往的环境,并引导幼儿做好交往技能准备可以以人际交往为内容开展专题活动,如:“找朋友”、“大带小”、“生日沙龙”等。,(三)注重通过儿歌、童话等多种形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与践行良好社会交往行为。“乘公交汽车”、“小猴过河”、“拉钩钩”(四)重视穿插游戏片段,将社会交往教育活动与幼儿游戏活动融会贯通,让幼儿积极练习与践行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五)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形成正确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