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2806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257 大小: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三级.ppt(2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11月考前辅导,陕西新育心理培训学校段京萍,三级:基础心理学咨询技能(三级)二级:基础心理学咨询技能(三级)咨询技能(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安排:两次/年2013年上半年考试时间为:5月18日(星期六)2013年下半年考试时间为:11月16日(星期六)二级论文写作在考前1个月上交报考学校,论文专家组审核合格者在试卷笔试后统一安排答辩。,身份证:考试必带,否则不允许参加考试准考证:考试必带,否则不允许参加考试笔答题:钢笔、碳素笔、圆珠笔涂 卡:铅笔(2B)修 改:橡 皮复习资料:考试休息时间温习,心理咨询师鉴定答题卡使用说明,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化考试使用答题卡进行答卷。答

2、题卡使用不规范或填涂错误都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每个考生必须严格按本使用说明的有关规定认真、准确地进行答题卡的填涂。(一)填涂工具1、钢笔或圆珠笔,用于在答题卡上填写汉字或数字等考生基本信息2、2B铅笔,用于填涂准考证号码和答案选项。(二)填涂方法1、考生拿到答题卡后,先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姓名、地区(市)、鉴定地点、报考职业、报考等级、准考证号。2、在准考证一栏中,用2B铅笔将相对应的数字涂黑。3、答题时将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中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4、黑度以把信息点中的数字或字母盖住为准。,(三)填涂注意事项,1、考生拿到答题卡后,要认真检查答题卡有无破损或污迹,若有应立即提出更换。2、报考职业

3、的填写使用简称,如“心理咨询师”可写为“心理”。所填汉字不超过下划线,如超出将影响阅卡机的读卡(出现同步头错误);“所在单位”可不填,如填写字数不应超过3个,且不能越过右边黑色识别线,否则阅卡机无法识别。3、考生在答题卡上填涂的准考证号应与本人准考证上的号码完全一致,确保准确无误。4、填涂过程中,考生应看清答题卡上的题号排列顺序后再填涂选项,不要错位也不要多涂或漏涂。5、填涂过程中,不要卷折、弄脏、弄皱答题卡,保持答题卡的干净、平整。对于涂错的信息点,必须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重新填涂。6、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请保持试卷卷面的整洁。,考试须知,1、在开考前15分钟进入考场,凭准

4、考证对号入座,并将准考证、身份证(或学生证)放在课桌左上角,以便查验。2、在进入考场,只准携带与考试有关的钢笔、圆珠笔、铅笔、橡皮擦;不得将任何书籍、报纸、稿纸、电子记事本、手机、传呼、提包带入考场。若带到考场,应自觉交监考老师集中放在指定位置3、在迟到30分钟不得进入考场;开考30分钟后方准交卷退出考场。4、在填写答题卡考生信息部分必须用蓝、黑钢笔或蓝、黑圆珠笔,字迹要清晰、端正,填写答题卡答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按要求填涂5、考试中不得向监考老师询问试题的任何内容,如试卷字迹不清楚,可举手向监考老师询问。6、在考场内必须保持安静,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答案,不得吸烟,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偷看他人答

5、案。交卷后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谈论。违规者经两次警告取消其考试资格。7、除在试卷密封线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外,不得在卷面作其他任何表明自己身份的记号。8、考试时间一到,应立即停止答卷,并依次退出考场,任何人不准将试题、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带出考场。,考试时间分配,建议时间分配:三级:基础知识考试:(8:30-10:00)职业道德部分:15分钟 基础知识部分:60-75分钟 专业能力考试(10:30-12:30)案例选择题:60-70分钟 案例问答题:60-50分钟,应试答题技巧,仔细读题,相信自己!通用职业道德试题分两类:第一类为职业道德知识部分,这部分题和职业道德教材结合紧密,当遇到

6、不能确定答案的问题时,可遵循“不违法、不缺德”的原则进行选择;第二部分为个人情况表述,答此部分题尽量实事求是,需与报考相吻合,当无法把握时刻遵循“不拔高、不自贬”的原则进行选择。根据社会要求来写最好。,应试答题技巧,把握好考试时间 考卷打开后,不要忙于做答,先把卷子浏览一遍;了解总的题量以及各题的难度情况,粗略分配一下每道题所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答题过程中灵活掌握考试时,注意单选题要抓准,多选题要勇敢,然后迅速进入论述题作答。二级鉴定考试,起决定因素的是单选题和论述题,切勿在不确定的多选题上多耗时间,耽误了整个考试。不浪费一分,也不在拿不到的分上浪费太多时间。先把整个试卷做完,卡涂好

7、。如果还有时间在斟酌,不要提前交卷。在做题时,先做会的题,不会的先空过(注意空题时在答题卡上不要错位答题)所有的答题卡都要答上,避免空题,可以用猜测法、排除法等等。对拿不准的题和空题可在前面做标记,回头再细想。,单选题,只有1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题,有 2 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技能选择题为混选题,但在每个题目之前表明此题为单选还是多选,做题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因为没看清楚丢分哦!选择题答题方法:顺推法:根据记忆推断 排除法:排除不正确答案(与顺推法结合使用)对比法:将本题与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将答案之间比较出不同点再分析感觉排选法。,请相信您的第一感觉,除非确认其它答案。克服考试中的“舌尖效应”生

8、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舌尖效应”在情绪紧张时尤为明显。在考试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紧张,可以暂时把这个题目放在一边,先做其他的题,过一会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会想出答案。避免犹豫不决,重视直觉思维 在考试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这种情况,针对一个问题,想到了好几种答案,且觉得几种答案都对又只能选一种时,应试者往往会陷入沉思,犹豫不决,最后瞎猜一个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建议你采纳最先想到的方案,也就是说,要重视直觉思维的结果。直觉思维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产生的,故有一定的正确性,它比随意瞎猜更有效一,心理咨询师职业鉴定

9、考试规程,理论卷,技能卷,1-25 职业道德26-85 单选题86-125 多选题,复习方法,以书为本,以题为纲 书习题册历年真题 不同章节复习方法不同,基础心理学,心理过程,人 格,=,+,婴儿,幼儿,老年,发展心理学,时间,知、情、意、行,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社会交往与个性形成,社会心理学,=,正常,异常,变态心理学,量化,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改善,学科关系图一,基础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测量技能,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测量技能,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

10、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本章几点说明:共计 9节35个单元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社会心理学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如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结合现实情境强化记忆。本章复习以看书为主。,本章节共8节28单元概述社会化与自我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态度沟通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

11、简史,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5种重要的学识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3个转向)荀子提出“性恶说”。(二级掌握),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

12、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郭念锋)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

13、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描述:性/生物;性别/心理;性别角色/社会。,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失调:4种形式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生理 自我,社会 自我

14、,心理 自我,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印象形成效应: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

15、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

16、活中的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4.投人所好。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二级掌握:专栏2-6),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

17、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侵犯动机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

18、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二级)利他动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

19、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以下为重中之重: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2.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3.羞耻: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

20、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4.内疚: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转变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态度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由

21、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态度的维度: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社会心理学易错题解析,单选、在态度的ABC模型中,“A”是指()。(A)人格(B)认知(C)情感(D)行为倾向正确答案:C解析:态度的成分,情绪占主导地位,理论P137,领会。,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

22、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态度转变理论:海德(1958)的平衡理论: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海德提出了一个 P-O-X 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概念: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图2-7注意和140页图2-5的区别联系。沟通的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2

23、.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人际沟通的分类: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连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全部掌握),目光与面部表情: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身体运动和触摸: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是社交距离。,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关系概念:人际关

24、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体性 2.直接性3.情感性自我暴露/自我开放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人际关系与幸福:(二级掌握,专栏2-14)心理学方面调查表明:关键人际关系的顺序依次为: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第四单元

25、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2.相似与互补;3.外貌;4.才能;5.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一。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从众概念: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影响从众的

26、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其他因素,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全部掌握),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社会干扰: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第三

27、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模仿的概念: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塔尔德的模仿律: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1.下降律;2.几何级数率;3.先内后外律,暗示的概念: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

28、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爱情的概念: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依恋;2.利他;3.亲密: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印度学者古普塔等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能持续5年左右。第二单元 婚姻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的动机

29、:一般来说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现代社会,由于妇女地位发生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追求,爱情变成婚姻的主导动机,而后是繁衍和经济动机。第三单元 离婚 第四单元 家庭,给出概念描述,要求选择术语,例如:单选: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其气质属于()。(A)多血质(B)抑郁质(C)胆汁质(D)粘液质单选:“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一种()。(A)社会抑制(B)社会惰化(C)社会感染(D)社会促进 答案:B/B经典理论或事件的提出者、时间、地点单选:班杜拉的

30、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A)新行为主义(B)认知心理学(C)发生认识论(D)精神分析学 答案:A单选:行为公式 B=f(P,E)是()提出来的。(A)詹姆士(B)麦独孤(C)奥尔波特(D)勒温 答案:D,学习心理咨询师是缘于兴趣。学习是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作应对考试则需要结合方法和技巧,【本章复习建议】,抓住三条主线:个体不同时期的生理/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本章复习以习题集为主。,本章节共8节36单元,婴儿期的安全依恋幼儿期的游戏意义童年期的学习习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青年期的异性交往中年期的多元选择老年期的习得无助,心理发展的动因,心理发展理论:,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

31、能有4个标志:1)随意化 2)概括-抽象化3)整体化 4)个性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的主要分期,各发展阶段的特定发展任务,各发展阶段的共同发展任务,各发展阶段的共同发展任务,各发展阶段的共同发展任务(续),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一、婴儿期的动作发展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二、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研究方法的突破、视觉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2、记忆的发展(延迟模仿)3、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直觉行动思维)4、言语的发展: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

32、母语的全部发音,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三、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1、情绪的发展:笑的发展、恐惧的发展 2、气质 3、社会性依恋 4、自我意识的发展 主体我的发展(515 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客体我的发展(1524 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关于游戏的理论: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儿童游戏的发展:婴儿游戏的特点:1岁以内:成人-婴儿游戏;2岁:实物游戏;婴儿末期:模仿性游戏。幼儿游戏:象征性游戏。童年儿童游戏:规则性游戏。,幼儿期的心理发展,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33、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认知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第四,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策略形成、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道德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同伴关系的发展: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第一

34、反抗期:3-4岁,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童年期的学习学习兴趣的发展:(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童年期的心理发

35、展,思维的发展: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 推理能力的发展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系列化,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友谊的发展: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互相敬慕欺负与被欺负,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生理发育高峰生理机能的变化性的发育和成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

36、点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青春期躁动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二、青年期的认知发展1、智力的发展 流体智力25岁左右达到顶峰2、思维的发展: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三、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

37、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亲密感的建立:核心是恋爱和婚姻社会关系的变化职业的适应人格的变化: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生理变化更年期:1.女性更年期;45-55之间,8-12年2.男性更年期:性功能降低、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中年期的心理发展,中年期的认知发展感知觉最先开始衰退;创造力的发展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的变化 职业的发展: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一、老化的原因二、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38、1、老年丧失观 2、毕生发展观三、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感知觉记忆: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和下降思维,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四、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死亡的来临 五、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本章复习建议】,变态心理学和心理诊断是历年心理咨询师鉴定考试的重点内容,是在其它几章论述心理咨询“如何做”的同时,重点解决“做不做”这一原则性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变态心理学,做到“上挂下联”上挂: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下联: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量学及技能-咨询心理学及技能。通过现

39、实生活以及教材中对典型案例和特异心理、行为的具体描述增加感性认识。,本章节相关知识体系构成,变态心理学概述,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2,常见心理异常症状,3,5,4,7,6,8,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本章重要性及学习目标,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是带有应用性质的基础学科,其任务是描述异常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特点,预言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可能的后果,揭示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理,从而为预防、评估和治疗心理障碍提供基本依据。其它相关学科,如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等,同变态心理学都有相互重叠或交叉的研究课题。,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

40、述,万事万物皆有正反方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正常群体,异常群体,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动 力:需要、动机适宜性:能力特 征:气质、性格,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现象,比对与参照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及其区分,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四标准二、心理学区分原则三原则(正常与异常三原则)1.统一性(同一性)2.协调性(一致性)3.稳定性,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

41、状,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学习症状的不同目的 本节作为心理诊断学及今后心理咨询的基础症状学的知识基础。建议掌握学习思维模式:知情意,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生物-心理-社会 模式体系,常见异常心理症状,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二、思维障碍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四、自知力障碍,认知障碍(P261),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与记忆障碍自知力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思维形式思维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

42、思维、语词新作、逻辑性倒错性思维,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力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强迫观念超价观念,情感障碍(P270),意志行为障碍(P272),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Sch.)二、妄想性精神障碍 又称偏执型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区别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

43、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精神分裂症为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约占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60,患病率在我国为0.10.3。长期随访结果表明,41处于显著衰退或仅有部分工作生活能力,痊愈者仅26,可见其危害性之大。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白,虽有各种假设,但未被公认。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但非遗传性疾病,因仅有遗传素质与倾向。,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二单元心境障碍(MD)一、躁狂发作 二、抑郁发作 三、双相情感障碍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第三单元神经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

44、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又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北京大学医学部许又新老师提出神经症的描述性特点:持久的心理冲突,当事人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且感觉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为基础。,第三单元神经症一、恐怖症二、焦虑症三、强迫性障碍四、躯体形式障碍:疑病性神经症 五、神经衰弱 六、不典型的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人格解体神经症 二级,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三、适应障碍,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

45、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一、进食障碍二、睡眠障碍 第七单元 癔 症一、分离性障碍二、转换性障碍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描述性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该次大会认定心理健康的4条标志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和内涵一、概念的区分 正常-异常、健康-不健康是两类范畴 健康-不健康都涵盖在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绝对健康的人几乎等于零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心

46、理过程不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失衡的心理过程,心理咨询的诊断思路,正常,异常,健康,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生理心理障碍,癔症,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常形冲突,变形冲突,定性分析依据,定量分析依据,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概述分类的必要性具体进行分类的理由和可能性一、用途二、效度,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 一般心理问题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 严重心理问题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疑似神经症),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第一单元 概述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借助“现代

47、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是“保健、诊病、防病、治病”的心理学。(二)工作领域大致有五方面: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3.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4.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5.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第二单元 常见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态度发展改变(二)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三)情绪低落(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的治疗的意义,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源+压力反

48、应=压力二、压力源的种类三、压力源的测评四、压力的内省体验,第二单元压力的适应一、压力的种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压力同时性叠加压力继时性叠加压力3、破坏性压力(PTSD)二、压力的适应,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一、压力的临床后果(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3、临床相阶段,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学知识【本章复习建议】注意计算题应用举例。以习题集为主,主要内容,一、心理测量主要概念和相关知识二、常模和常模分数三、信度和效度四、心理测验的应用,

49、一、心理测量主要概念和相关知识,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2.测量要素:参照点(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和单位(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3.量表是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这些数字指具有自然数的特点:(1)区分性,即1就是1,2就是2,没有任何数与1或2这个数字相同。(2)等级性(序列性),如123(3)等距性,1和2,2和3之间的差的绝对值总是相等的。(4)可加性,某数与他数之和必得另一个独特的数。,一、心理测量主要概念和相关知识,4.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可把量表从低级到高级

50、分成四种水平:命名量表(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顺序量表(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仅表示等级);等距量表(可做加减,不能做乘除);等比量表(可做加减乘除运算)。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一、心理测量主要概念和相关知识,5、心理测验的性质:(1).间接性;(2).相对性;(3).客观性。,一、心理测量主要概念和相关知识,6、心理测验的分类(1).按测验的功能分:a智力测验b特殊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a文字测验 b操作测验。(3).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a客观测验b投射测验(4).按测验的方式分:a个别测验b团体测验。(5).按测验的要求分:a最高作为测验b典型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